氢能源行业储运专题报告:氢经济发展之纽带_具备千亿市场潜力.docx
《氢能源行业储运专题报告:氢经济发展之纽带_具备千亿市场潜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氢能源行业储运专题报告:氢经济发展之纽带_具备千亿市场潜力.docx(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氢能源行业储运专题报告:氢经济发展之纽带_具备千亿市场潜力1 氢储运承上启下,千亿级市场空间1.1 氢储运是连接氢气生产端与需求端的关键桥梁氢能产业链中,氢的存储运输是连接氢气生产端与需求端的关键桥梁,深刻影响 着氢能发展节奏及进度。由于氢气在常温常压状态下密度极低(仅为空气的 1/14)、 单位体积储能密度低、易燃易爆等,其特性导致氢能的安全高效输送和储存难度较大。 因此,发展安全、高效、低成本的储运氢技术是氢能大规模商业化发展的前提。1.2 庞大的氢能需求将带来千亿级的储运市场规模氢能资源呈逆向分布,氢能储运供应链建设是实现“氢经济”的保障。总体来说, 我国能源供应和能源需求呈逆向分布,在
2、资源上“西富东贫、北多南少”,在需求上则 恰恰相反。未来,一方面要积极开发大容量氢气储运技术;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就近 化工副产氢气资源和沿海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庞大的氢能需求需依靠完善的氢储运供应链,将带来千亿级设备投资规模。在 氢能行业深度报告系列二中,我们详尽分析了氢能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参与深 度脱碳的潜力,即在 2060 碳中和目标下,据中国氢能联盟预测,到2040 年,我国 氢气的年需求量将增至 5700 万吨左右,庞大的氢能需求量需依靠完善的氢储运供应 链。假设按照终端氢气售价 30 元/kg,储运成本占比 30%,设备投资成本占比 70%, 对应储运设备市场规模将达 5200
3、 亿元。1.3 由近及远,氢储运技术发展将循序渐进根据中国氢能联盟发布的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2019 版)关 于我国氢能储运技术路线展望:我国氢能储运将按照“低压到高压”“气态到多相态”的 方向发展,由此逐步提高氢气储存和运输的能力。氢能市场渗入前期,氢气用量及运 输半径相对较小,此时高压气态运输的转换成本较低,更具性价比;氢能市场发展到 中期,氢气需求半径将逐步提升,将以气态和低温液态为主;远期来看,高密度、高 安全储氢将成为现实,完备的氢能管网也将建成,同时出台固态、有机液态等储运标准及管道输配标准作为配套。2 储运技术丰富多样,由近及远多方向协同发展氢能的存储及运输成为了氢能
4、实现大规模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而氢能的储 运方式建立在氢的不同存储状态之上,按照氢的不同形态,通常将氢储运技术分为气 态储运(高压气态、管道氢)、液态储运(低温液态、有机液态)、固态储运,不同的 储运方式具有不同特点及适应性:1)高压气氢储运运营成本低、能耗相对小、氢气充放响应速度快,适用于短距 离、用户分散场合,是目前运用最普遍的储运方式,但对设备承压要求高、单位体积 储氢密度低、安全性较低;2)管道氢输送运输成本低、能耗小,可实现氢能连续性、规模化、长距离输送, 是未来氢能大规模利用的必然发展趋势。由于管道铺设难度大,一次性投资成本高, 目前还难以实现大规模氢气管道运输。3)低温液氢储
5、运储氢能量密度高、运输效率高,适用于中远距离输送,目前主 要作为航空运载火箭推进剂燃料,对储氢装置真空绝热、减振抗冲击、防泄漏性能要 求高,且深冷液化存在大量消耗、成本较高;4)固氢及有机液氢储运一般较为安全、高效、储氢密度高、可循环性好,但对 储氢材料性能要求较高,是未来氢能储运的重要研究方向,但距离商业化较远。2.1 气态氢储运:技术成熟度高,使用广泛,将贯穿氢能产业发展始末氢能的气态储运通常是将氢气采取压缩气体体积、增加单位气体压力的方式进行 储存、运输,并且以高压气体的状态储存于特定容器中,储氢容器通常为耐高压的压力容器,同时气氢也可经过加压后通过特制运输管道进行输送。高压气态氢能储运
6、是目前工业中使用最普遍、最直接的氢能储运方式,通过连接 减压阀即可方便、快捷释放所需氢气。具有运营成本低、压缩氢气技术成熟、承压容器结构简单、能耗较小、氢气充放响应速度快等优点。区别于运输方式的不同,高压 气态长管拖氢适用于当前氢能发展初级阶段,未来随着氢能需求规模的扩大,管道氢 将为氢能产业链提供大规模量的低成本氢气。储氢容器向高压化、轻量化发展高压气态储氢容器主要包括纯钢制金属瓶(I 型)、钢制内胆纤维缠绕瓶(II 型)、 铝内胆纤维缠绕瓶(III 型)及塑料内胆纤维缠绕瓶(IV 型)。20MPa 钢制瓶(I 型) 早已实现工业应用,并与 45MPa 钢制瓶(II 型)和 98MPa 钢带
7、缠绕式压力容器组 合应用于加氢站中。但是 I 型和 II 型瓶储氢密度低、氢脆问题严重,难以满足车用储 氢容器的要求。车用储氢容器主要为 III 型瓶和 IV 型瓶。通过对比 I 型至 IV 型高压储 氢瓶性能参数及特点,高压储氢容器发展本质是通过改变结构及材料,提升储氢工作 压力来提高质量储氢密度。此外,研究表明,氢气质量密度随压力增加而增加,在 3040MPa 时,氢气质量密度增加较快,而压力 70MPa 以上时,氢气质量密度变化 很小,因此大多储氢瓶的工作压力在 3570MPa 范围内。高压气态氢运输方式方面,长管拖氢适合短距、小规模、就地应用,管道输氢 适合长距、大规模应用高压气氢运输
8、主要分为长管拖车和管道运输 2 种方式。其中,长管拖车运输技术 较为成熟,中国常以 20MPa 长管拖车运氢,单车运氢约为 300kg,正在积极发展 35MPa 运氢技术。国外则采用 45MPa 纤维全缠绕高压氢瓶长管拖车运氢,单车运氢 可提至 700kg。由于中国目前氢能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整体产氢规模较小,氢能利用 的最大特点是就地生产、就地消费,氢气的运输距离相对较短,因此多采用长管拖车 运输;管道运输的压力相对较低,一般为 14MPa,具有输氢量大、能耗小和成本低 等优势,但是建造管道的一次性投资较大,不适合作为氢能发展初期的运输方式。中 国可再生能源丰富的西北地区有望成为未来氢能的主产
9、地,而中国能源消费地主要分 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在未来氢能大规模发展的前提下,管道运输可实现氢能的低成本、 耗、高效率跨域运输。未来长管拖车氢储运成本降低可通过提高储氢压力及生产规模效应来实现据中石油化工研究院数据,当运输距离为 50km 时,氢气的运输成本为 4.9 元/kg; 随着运输距离的增加,长管拖车运输成本逐渐上升,当距离 500km 时运输成本近 22 元/kg,所以考虑到经济性问题,长管拖车运氢一般适用于 200km 内的短距离和运量 较少的运输场景。此外可以看出,随着距离增加,20MPa 和 50MPa 运输条件下的成 本逐渐分化,50MPa 下的成本优势越来越明显,当运输距离为
10、 200km 时,其成本差 距约 4 元/kg。实际上,超过 200km 的运输距离将导致拖车及人员配置冗杂的问题。200km 运输距离下,两端充卸及拖车往返时间已达到 16h,当运输距离再增大时, 需要配置更多的拖车和司机,产生更高的成本费用,经济性降低。未来长管拖氢储运成本下降的有效路径是:一方面可通过提高储氢压力,实现储 氢密度和运输效率都更高的氢气储运方式;另一方面,未来氢气气态储运成本下降的 有效路径是扩大相关设备生产量。单位成本将在规模效应下逐步下降。据 NREL (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预测,当储氢容器需求量从 10 增加到 1
11、00 个时,储氢容器成本可下降约 45%。管道运输是氢能产业发展成熟阶段实现氢气长距离、大规模运输的必然趋势, 当前发展初期阶段可积极探索天然气管道掺氢输送从氢能规模化、长远发展看,高压气氢、低温液氢输运方式远不能实现氢能的规 模化及大面积区域辐射,管道输运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欧洲和美洲是世界 上最早发展氢气管网的地区,已有 70 年历史,在管道输氢方面已经有了很大规模, 根据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统计数据,全球共有 4542km 的氢气管道,其中美国 有 2608km,欧洲有 1598 km。我国氢气管网发展相对不足,目前全国累计仅有 100 km 输氢管道,分布在环渤海湾、长江三
12、角洲等地,随着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日益 增加的氢气需求量将推动我国氢气管网建设,氢气管网布局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氢能产业发展初期阶段,管道氢可由天然气管道掺氢来实现过渡。由于纯氢管 道的初始投资较大,不适合作为氢能发展初期应用,在管道运输发展初期,可以积极 探索掺氢天然气方式,即利用已建设的天然气输配管网与基础设施进行天然气和氢气 混合输送,也可经改造后输送纯氢,可实现低成本、规模化、连续性氢能供应。研究 结果表明,在含量较低时(10-20%掺氢比例),氢气可以在不做重大技术调整的情况 下掺混至天然气。未来大力发展天然气掺氢管道输送技术,关键需要解决管材、调压 站、流量计、探测器等配套装备的掺氢
13、相容性与适应性并完善管网安全运行保障技术。 天然气掺氢管道输送技术是目前进行大规模、长距离氢气输送最为有效手段之一。2.2 液态氢储运:储氢密度高,适合跨洋及长周期存储运输氢能的液态储运是指将氢能从气态转化为液态进行储运的技术。按照转化技术的 不同,液态储运又可分为两大类:1)物理法,即将氢冷却到沸点以下(-253 摄氏度 以下)形成液氢,储存于低温绝热液氢罐进行储运;2)化学法,即氢通过化学反应, 生成含氢的化合物,主要有三种方式,包括有机液态储运、氨-氢储运、甲醇-氢。(1)低温液态氢储运低温液态氢储运是将氢气冷却至 21K(约-253 摄氏度),液化储存于低温绝热液氢罐中,储氢密度可达到
14、 70.8kg/m3,是标况下氢气密度 0.083kg/m3 的近 850 倍, 单台液氢运输罐车的满载约 65m3,可净运输 4000kg 氢,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并 且在液化过程还能提高氢气纯度,相应程度上节省了提纯成本。因此液氢适合长距离、 大容量储运,是配合我国未来实现大规模绿氢脱碳应用的首要储氢选择。提高核心设备及材料国产化率,降低液化成本是加快低温液氢发展主要途径从当前实际应用来看,目前全球液氢产能约 400 吨/天,其中北美占比达到 85% 以上,且大多为 1030 吨/天以上的大型装置,规模效应显著。美国、日本、德国等 国家已将液氢的运输成本降低到了高压气态储运的八分之一。相较
15、于国外 70%左右 的液氢运输,国内液氢还仅限于航天领域,民用还未涉及,仅国富氢能、中科富海等 部分企业在尝试低温液氢民用领域推广,过高的使用成本及安全法规问题限制了低温 液化储氢技术的规模化应用,主要体现在:1)绝热性能要求高。液氢的沸点极低(-253 摄氏度),与环境温差极大,对容器的绝热要求很高;2)液化过程耗能极大。液化 1 千克氢气需消耗 13-17 千瓦时的电量,液化所消耗的能量约占氢能的 30%;3)核心 设备及材料国产化程度低,包括压缩机、膨胀机、正仲氢转换装置、高性能低温绝热 材料、液氢储罐制造技术与装备等。因此,缩小与国外先进液氢技术水平间的差距, 实现核心设备及材料的国产
16、化,是实现低温液氢参与绿氢脱碳供应链亟待解决的问 题。从低温液氢运输成本构成来看,液化成本占总成本近 70%,是低温液氢运输成 本主要构成,因此降低低温液氢运输成本首要解决的是降低氢气液化成本。为了加快液氢在民用领域中的应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于 2021 年 5 月 6 日批准发布了氢能汽车用燃料液氢、液氢生产系统技术规范和液氢贮存 和运输技术要求三项液氢国家标准,于 11 月 1 日起实施。对于氢能产业链而言, 这三项标准的推出填补了液氢民用市场无标准可依的空白。(2)有机液态氢储运有机液体储氢技术(LOHC)基于不饱和液体有机物在催化 剂作用下进行加氢 反应,生成稳定化合物,当需
17、要氢气时再进行脱氢反应。有机液体储氢优势在于:加氢后的有机氢化物性能稳定,安全性高,可常温常压 储存,储存方式与石油相似,质量储氢密度高,可达 5.0-7.2%/wt。其劣势在于:氢 气纯度不高,有几率发生副反应,产生杂质气体;反应温度较高、脱氢效率较低、催 化 剂易被中间产物毒化;液氢储存压缩能耗过大,需配备相应的加氢、脱氢设备。 未来的技术突破方向是:提高低温下有机液体储氢介质的脱氢速率与效率、催化 剂 反应性能,改善反应条件、降低脱氢成本及操作难度。目前参与有机液体储氢的公司仅为少数,全球从事有机液体储氢的公司主要包括: 中国武汉氢阳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日本千代田化工建设公司、德国 Hyd
18、rogenious Technologies。(3)液氨-氢储运液氨储氢技术是指将氢气与氮气反应生成液氨,作为氢能的载体进行利用。液氨储氢优势在于:液氨在标准大气压下-33就能够实现液化,其储存条件远 远缓和于液氢,与丙烷类似,可直接利用丙烷的技术基础设施,大大降低了设备投入; 液氨储氢中体积储氢密度相对液氢可高 1.7 倍;在脱氢过程中,液氨在常压、400 条件下即可得到 H2,能耗水平低;液氨除了储氢也可以直接作为燃料燃烧,其燃烧 产物为氮气和水,无对环境有害气体,液氨燃烧涡轮发电系统的效率(69%)与液氢 系统效率(70%)近似。其劣势在于:有腐蚀性、易挥发,有强烈气味,有毒性;其 对燃
19、料电池也有毒性,体积分数 1106 未被分解的液氨混入氢气中,也会造成燃 料电池的严重恶化。未来技术突破方向:提升液氨脱氢纯度。截至目前,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均已在积极布局“氨经济”。在“碳中和”愿景下, 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后,通过“氢-氨-氢”这一流程完成“绿氢”运输。从当前多国 布局来看,氨-氢运输这一方式在大型氢出口项目领域具有优势。(4)甲醇-氢储运甲醇储氢技术是指将二氧化碳与氢气在相应条件下反应生成液体甲醇,作为氢能 的载体进行利用。甲醇储氢优势在于:储氢密度高,其理论质量储氢密度高达 12.5wt%;甲醇可 分解得到氢气,用于燃料电池,同时,甲醇还可直接用作燃料;甲醇的储存条件
20、为常温常压,且没有刺激性气味,存储条件缓和于 LOHC 及液氨。其劣势在于:二氧化 碳单程转化率和甲醇产率较低,目前的经济性较低。未来技术突破方向是:开发同时 满足单程高 CO转化率(20%)和高甲醇选择性(90%)的催化 剂,改善催化 剂 寿命。全球范围来看,CO2加氢合成甲醇已有不少成功案例:2012 年欧洲已经建成了 当时全球最大的 CO基甲醇制造厂(年产 4000 吨甲醇,消耗 5600t CO2,利用地热 电厂电解水制氢),日本计划 2021 年建成日产 20 吨的碳回收甲醇合成装置;2020 年 1 月 17 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全球首套千吨级规模化太阳燃料合 成示范
21、项目在甘肃兰州新区绿色化工园区试车成功。未来随着电解水制氢成本的下降 以及碳减排价值的提升,CO2 加氢合成甲醇的经济性将会有很高的改善。2.3 固态氢储运:储氢压力低、安全性好,但距离商业化较远固态储氢是以金属氢化物、化学氢化物或纳米材料作为储氢载体,通过化学吸附 和物理吸附实现氢的存储,固态储氢的储氢压力低、安全性好、放氢纯度高,体积储 氢密度高于液氢;劣势是储氢合金材料的重量储氢率较低,目前主流金属储氢材料重 量储氢率低于 3.8wt%,重量储氢率大于 7wt%的轻质储氢材料吸放氢温度偏高、循 环性能较差。未来技术突破的主要方向是提高质量储氢密度,降低成本及温度要求。目前该领域技术尚未成
22、熟,在燃料电池潜艇中实现了商业应用,在分布式发电和 风电制氢规模储氢中进行示范应用,但在燃料电池汽车上的应用优点明显,未来潜力 较大。3 成本的差异性决定各储运方式出现在氢能不同发展阶段通过对氢能气、液、固三种形态储运方式的特点及适用性进行分析,定性角度 而言,我们认为未来氢能供应链网络中,将主要以高压气态、低温液氢及管道输氢 三种运氢方式为主:在氢能产业发展初期阶段,氢气用量及运输半径相对较小,此时 高压气态运输的转换成本较低,更具性价比;氢能市场发展到中期,氢气需求半径将 逐步提升,将以气态和低温液态为主;远期来看,高密度、高安全储氢将成为现实, 管道输氢将被实现。为此,我们针对这三种氢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能源行业 储运 专题报告 经济发展 纽带 具备 千亿 市场潜力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