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原股份研究报告:自繁自养生猪养殖龙头_成本控制卓越穿越周期.docx
《牧原股份研究报告:自繁自养生猪养殖龙头_成本控制卓越穿越周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牧原股份研究报告:自繁自养生猪养殖龙头_成本控制卓越穿越周期.docx(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牧原股份研究报告:自繁自养生猪养殖龙头_成本控制卓越穿越周期1 公司概况:三十年沉淀,造就生猪养殖行业龙头专注生猪养殖三十年,成就行业龙头。公司发展可追溯至 1992 年,经过三十年的发展, 现已形成以生猪养殖为核心,覆盖饲料加工、种猪育种、商品猪饲养、屠宰加工在内的 全产业链行业龙头。公司生猪养殖采用“全自养、全链条、智能化”的养殖模式,2021 年/2022Q1 生猪销量达到 4026.30/1381.7 万头,为我国规模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公司发展历程可追溯至创始人秦英林与其妻子 1992 年在河南省内乡县创办的个体养猪 场;1997 年,牧原养猪场出栏规模已达 1 万头。随后,内乡县牧
2、园养殖有限公司于 2000 年成立;2009 年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革;2014 年 1 月,公司在深交所上市。公司发展至 今始终聚焦养猪主业,具备业内突出的成本控制能力,为养殖规模持续扩大奠定基础。 目前,公司具备生猪养殖产能约 7000 万头,并且拥有接近 1 亿头产能的土地储备。在 养殖业务的基础上,公司于 2020 年布局屠宰业务,延伸产业链,实现产销顺畅衔接,推 动猪肉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 2021 年末,公司拥有子公司 275 家子公司,养殖及屠宰 业务遍布全国。1.1 经营情况:市占率稳步提升,龙头地位不断稳固生猪销售量维持高速增长,市占率不断提升。公司生猪销售量从 2013 年的
3、130.68 万头 增长至 2021 年的 4026.3 万头,2013-2021 年复合增速达到 53.5%。其中,仅 2015 年 受到新场建设和投产进度影响,生猪销售量同增 3.2%;以及 2019 年受到非洲猪瘟影响 销售量同降 6.9%,其余年份均保持 40%以上的高速增长,体现出穿越养殖周期的高成 长性,包括在生猪价格低迷的 2014 年以及 2018 年依旧保持出栏量的高增长。公司生猪 销售市占率随之持续提升,从 2013 年的 0.2%提升至 2021 年的 6.0%,成为我国规模 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2022 年 1-4 月出栏量延续高速同比增长。月度数据来看,公司 2022
4、 年 1-4 月合计销 售生猪 2013.8 万头,同比增长 85.3%;实现销售收入 255.36 亿元,同比下降 6.3%。 得益于公司产能增加,在 2022 年生猪价格低迷的行情下延续销量的高速增长。公司上市至今持续扩大产能,子公司数量持续提升。公司 2014 年上市后快速扩大产能, 各地子公司数量持续提升。截至 2021 年末,公司全资及控股子/孙公司数量达到 275 个, 2021 年新增 34 家子/孙公司,分布在全国 22 个省级区域。截至 2021 年末,公司拥有 的生猪产能已超过 7000 万头。1.2 财务情况:公司营收稳步增长,利润受猪价影响有所波动专注生猪养殖,收入规模
5、取得穿越猪周期的高成长。营业收入方面,由于公司上市以来 产能扩张带来生猪销量的持续提升,公司收入规模取得穿越猪周期的高成长,从 2011 年 的 11.34 亿元提升至 2021 年的 788.90 亿元,CAGR=52.8%。本轮猪周期中,2020 年 猪价维持高位,公司收入端同增 178.3%至 562.77 亿元,而在 2021 年猪价低迷的背景 之下,受益于销售量翻倍以上增长,公司营收规模依旧同增 40.2%至 788.90 亿元。 2022Q1,公司营收同降 9.3%至 182.78 亿元,主要受猪价持续低迷影响。从收入结构看,公司专注于生猪养殖业务,生猪业务营收占比保持在 95%以
6、上,近年屠 宰、肉食产品营收规模提升,导致生猪销售业务营收占比略有下降。毛利率伴随养殖周期波动,2021 年饲料成本占营业成本的 58.1%。公司盈利能力与猪 价呈现较强相关性,具体而言,在生猪价格位于周期高位的 2011 年、2016 年及 2020 年,公司毛利率分别达到 38.5%、45.7%、60.7%的较高水平,而在生猪价格位于周期 低位的 2010 年、2014 年以及 2018 年,公司毛利率水平相应处于较低水平。成本构成 方面,饲料为最大成本项,2021 年饲料成本占营业成本的 58.1%,同比增加 2.8PCTs, 主要系饲料价格上涨所致;此外,职工薪酬及折旧分别占公司营业成
7、本的 14.5%和 10.1%。期间费用率方面,公司 2021 年销售同增 0.4PCTs 至 0.9%,主要系公司销售规模扩大, 职工薪酬、燃料动力、折旧费及检验检疫费增加所致;研发费用率同增 0.3PCTs 至 1.0%, 公司研发费用主要投向智能化技术在生猪养殖场景中的应用,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 网、智能设备等;管理费用率同降 1.2PCTs 至 4.4%,主要系 2020 年存在 1231 万元限 制性股票摊销所致。综上,公司净利率同样伴随养殖周期波动,2020/2021 年分别为 48.8%/8.8%,且在 2014 年及 2018 年的周期低点仍保持 3.1%和 3.9%的归母净
8、利率。 2022Q1,在猪价持续低迷的影响下,公司出现归母净亏损 51.80 亿元,归母净利率-28.3%。生产性生物资产通过自行培育方式增加,2021 年账面价值有所回落。产能角度,公司 生产性生物资产在 2020 年末达到峰值,为 74.42 亿元,2021 年同比回落 1.2%至 73.51 亿元,2022Q1 进一步回落至 70.79 亿元。公司具备业内领先的育种能力,历史上通过自 行培育方式增加生产性生物资产,扩建产能。近年资产负债水平较为稳定,ROE 水平伴随猪周期波动。公司 2009 年至今资产负债率 控制在合理水平,仅 2013 年和 2021 年超过 60%的水平(分别为 6
9、1.1%和 61.3%)。另 一方面,公司 ROE 伴随猪周期波动,2020 年/2021 年分别为 54.5%/12.7%.资金方面, 截至 2022Q1 公司货币资金余额达到 161.16 亿元,净资产/有息负债倍数为 0.95,偿债 能力受周期底部影响有所下降但仍处于可控范围。1.3 股权架构:创始人控股,股权结构清晰稳定实际控制人持股 53.28%,股权相对集中。公司董事长秦英林先生与妻子钱瑛女士为公司实际控制人,两人直接持股和通过牧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间接持有公司 53.28%的股 份,公司股权结构相对集中。此外,公司上市后实行三次员工持股计划以及两次限制性 股票激励,将员工利益与公司
10、发展绑定。公司管理层团队具备深厚的养殖业及其他专业领域从业经验,管理团队年轻化。公司创 始人及董事长秦英林先生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畜牧专业,具备 30 年以上的养殖经验。公 司高管普遍有养殖的学科背景,且管理团队年轻化趋势明显,聘用优秀的年轻高管有利 于公司业务管理创新、推动公司实现突破发展。此外,公司设立首席人力资源官、养猪 生产首席运营官、首席人工智能官等高级管理层职位,网罗各个领域优秀专业人才,以 确保公司高效率运营。2 生猪养殖行业:规模化养殖大势所趋,把握景气拐点布局机会2.1 市场规模:全球第一大生猪生产消费国,万亿市场规模我国为全球第一大生猪生产国及消费国,生猪养殖市场规模超万亿元
11、。根据美国农业部 (USDA)数据,2021 年我国猪肉消费量恢复至 5315 万吨、产量 4885 万吨,为全球最大 的生猪生产国及消费国。2010-2018 年,我国生猪出栏量均达到 6.5 亿头以上,但 2019 年及 2020 年连续两年下降,主要系非洲猪瘟带来的影响所致。在我国居民人均肉类食 品消费量中,猪肉亦占据 50%以上的份额。市场规模方面,2021 年我国生猪出栏 6.71 亿头,以 2017-2021 年的生猪均价 20.7 元/公斤、出栏均重 110 公斤进行假设,我国每 年生猪养殖市场规模可达 1.20 万亿元。2.2 环保与生物防控等因素推动养殖门槛提高,养殖规模化集
12、约化趋势确定2013 年起一系列养殖业环保政策相继出台,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2014 年 4 月,中 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订通过,生猪养殖行业正式步入环保严管期。2015 年水 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在 2017 年底前,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 区)和养殖专业户。2016 年 4 月,农业部发布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 确定生猪生产区域布局,将全国划分为重点发展区、约束发展区、潜力增长区和适度发 展区四个区域。2017 年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提出建立畜 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绩效评价考核制度,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评价考核体系。一系列 严格
13、的环保政策是 2014 年 4 月-2018 年 5 月猪周期形成的主要外部因素,能繁母猪存 栏量持续下降,行业内规模较小的养殖户因环保不达标而被清退,加速了生猪养殖的规 模化程度。非洲猪瘟使防疫能力较弱的养殖户加速退出,进一步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2018 年 8 月 爆发的非洲猪瘟给生猪养殖行业带来重大损失,由于在世界范围内没有研发出可以有效 预防非洲猪瘟的疫苗,但高温、消毒剂可以有效杀灭病毒,所以做好养殖场生物安全防 护是防控非洲猪瘟的关键,因此对生猪养殖的防疫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散养户的养殖 规模小、效率低,对防疫工作的投入不足,在非瘟疫情存在复发反弹风险的情况下进行 养殖的意愿降低,而
14、规模化的生猪养殖企业在防疫相关的人才和技术等方面投入更大, 防疫经验更加成熟,市占率进一步提升。从数据来看,从 2007 年至 2019 年,我国年出 栏量在 1-49 头的小散养殖户规模在持续降低,而年出栏在 5 万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 的数量在 2007-2018 年间持续增长,2019 年受到非瘟影响有所下滑,预计 2021 年数据上市猪企 CR8 持续提升。2021 年/2022Q1 上市猪企 CR8=14.0%/14.4%,规模 化养殖企业市占率仍具备较大提升空间。2021 年/2022Q1,8 家头部上市公司生猪出栏 量达到 9365.59/2824.49 万头,占全国生猪出栏量占
15、比为 14.0%/14.4%。近年来,我国 生猪养殖头部企业市占率持续提升,按照各公司出栏计划以及行业集中度情况,我们认 为当前头部企业市占率水平仍有提升空间。2.3 近四轮猪周期:产能因疫情等因素波动,供需关系决定价格与盈利供需错配形成猪周期,生猪价格呈现周期性波动。由于我国畜禽养殖行业集中度低,供 给端存在大量中小养户,养殖户主要根据当时的商品猪市场价格安排生产。具体表现为, 商品猪价格高时,养殖户积极性提高,开始选留母猪补栏,增加商品猪饲养量。由于母 猪从出生选留到成长为能繁母猪、再到商品猪育肥出栏需要约 1.5 年的时间,进而导致 1.5 年后商品猪大量出栏,造成供过于求和商品猪价格下
16、跌,大量养殖户出现亏损后退出 市场,进而导致 1.5 年后商品住供给的大量减少,价格从低位开始上涨。这种“价高进 入,价贱退出”的非理性现象影响了市场供给的稳定,进而导致生猪价格的周期性波动, 形成猪周期。此外,疫病作为偶发因素也对商品猪的价格周期性波动产生影响。一轮完整猪周期持续 3-4 年,其中包含因季节性需求变化引致的小周期。生猪的生产周 期市场决定一轮完整的猪周期时长为 3-4 年,我国从 2006 年至今经历了 4 轮猪周期, 分别为 2006-2010 年、2010 年-2014 年、2014-2018 年以及 2018 年至今。在每个持续 3-4 年时间的大周期内,存在多个由于季
17、节性需求的变化而形成的小周期,具体表现为 Q3 与 Q4 包含消费较为密集的重要节假日,需求提升导致生猪价格季节性升高。复盘 2006-2010 年、2010-2014 年、2014-2018 年的三轮猪周期:2006 年 7 月-2010 年 5 月猪周期:上涨阶段为 2006 年 7 月至 2008 年 3 月,2007 年出现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为价格上的外部因素,大幅延缓补栏速度,叠加 2008 年 春节消费旺季,生猪价格在 2008 年 3 月站上高点 17.45 元/公斤。2008 年 3 月至 2010 年 5 月价格进入下跌阶段,2009 年出现的甲型 H1N1(猪流感)疫情以及
18、 2010 年出现的瘦肉精等事件打击消费信心,生猪价格在 2010 年 5 月降至最低价为 9.70 元/公斤。2010 年 5 月-2014 年 4 月猪周期:本轮周期受到的外部影响因素较少,价格变化 主要受供需变化影响,上涨阶段为 2010 年 5 月至 2011 年 9 月,达到最高点 19.92 元/公斤后进入下跌阶段,至 2014 年 4 月达到最低点 10.45 元/千克。2013 年 5 月, 商务部等三部委为抑制生猪价格下跌,保护养殖户利益,组织开展冻猪肉收储工作, 对猪肉价格进行调控。2014 年 4 月-2018 年 5 月猪周期:上涨阶段为 2014 年 4 月至 201
19、6 年 6 月,从 2014 年起,我国开始实施严格的环保禁养规定,并着力提升生猪养殖业的规模化程 度,导致大量散户退场,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进入下行通道,致使生猪价格抬升, 2016 年 6 月达到最高点 21.20 元/公斤。规模化养殖厂效率提升推动生猪体重大幅 增加,供大于求推动生猪价格下降,并于 2018 年 5 月达到 10.01 元/公斤的低点。2018 年 5 月-2022 年 3 月猪周期:上涨阶段为 2018 年 5 月至 2019 年 11 月,非 洲猪瘟导致行业产能骤减,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从 2018 年 8 月的 3145 万头降至 2019 年 9 月的 1913 万头
20、,产能去化幅度达到 39.1%。在市场严重供不应求的情况 下,生猪价格在 2019 年 11 月飙升至 40.98 元/公斤。在严重供给不足的情况下, 生猪价格在 2019 年 11 月至 2021 年 1 月维持高位震荡状态。养猪高利润推动养殖 户及养殖企业积极补栏,能繁母猪存栏量在 2019 年 10 月环比回升,其后延续增长 至 2021 年 6 月的 4564 万头。伴随能繁母猪补栏以及生猪出栏量的恢复,供过于求状态难以持续,催化生猪价格进入快速下跌阶段,2021 年 2 月猪价开始呈现趋势性 下跌,至 2022 年 3 月跌至 12.12 元/公斤。2.4 当前时点:产能去化持续叠加
21、景气拐点临近,把握板块布局机会供给端 5 月起确定性进入下降区间。据农村农业部统计数据,2021 年 6 月能繁母猪达 到本轮猪周期高点,2021 年 2-8 月我国规模猪场每月新生仔猪数月均环比增速 2.5%, 2021 年 8 月仔猪数量同比增长 31.1%,根据能繁到标猪出栏 10 月左右周期以及仔猪到 标猪出栏 6 个月左右周期,2022 年 3-5 月区间生猪出栏量处于相对高位,5 月起已确定 性进入下降区间。需求端下半年大概率改善。根据以往经验,自端午假期前后至下半年消费旺季密集,需 求环比上半年转暖,而同时目前疫情抑制下的餐饮行业和团餐消费作为生猪消费的主力 群体之一,亦有望随管
22、控常态化有序恢复,因此需求端改善是大势所趋。猪价或呈现震荡中上行趋势,预计下半年中枢高于上半年。近期猪价上涨由多重原因催 化,供给端时间临近出栏量触顶回落时点,价格变动敏感;疫情导致运输受阻被动 压栏;近期二次育肥、屠宰贸易商囤货、外购仔猪情况显著增加;广东 5 月起禁止 生猪调运对区域供应形成一定冲击。需求端受疫情管控物资囤积需求“淡季不淡”;中 央密集收储形成情绪支撑。但短期猪价上涨未改周期演绎路径,随运输问题逐步缓解、 下半年供给量以及猪价或仍存在波动可能,但在行业总供给量确定性边际下降+需求端 大概率改善趋势下,预计下半年价格中枢高于上半年,行业景气度处于逐步恢复区间。产能去化仍在继续
23、,有望对周期反转高度形成支撑。2021Q2 行业逐步进入深度亏损区 间,2021 年 7 月起行业再次进入产能去化进程,截止 2022 年 3 月能繁母猪数量降至 4185 万头,环比减少 1.9%,相较 2021 年 6 月高点去化幅度达到 8.3%。2022Q1 至今 粮价高企推升生猪养殖成本线,预计行业成本线在 17 元左右/公斤,因此目前养殖端仍 处于亏损状态。在前期 2020 年大幅扩大资本开支、2021Q22022Q1 行业深度亏损压制 下,行业现金状况普遍非常紧张,因此亏损状态下产能去化仍将继续,季度环比去化速 度有所放缓,但我们认为仍可达到以往 10%15%的产能下降区间,对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股份 研究 报告 自养 生猪 养殖 龙头 成本 控制 卓越 穿越 周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