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下桩基承台梁设计(共7页).doc
《墙下桩基承台梁设计(共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墙下桩基承台梁设计(共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我做过一些地梁设计,一般的地梁都处于墙下。就我所做的地梁中的,大多保证最小配筋率就可,在jccad有计算程序,但计算后需要校核。梁高取跨度的1/4至1/8就可。 cdcd2627 wrote: .梁高取跨度的1/4至1/8就可。 请问为什么你们的地梁要设那么高? 地梁的受力较大,它要承受上部建筑的全部荷载,所以就不能按照普通的1/10、1/12的梁跨取梁高。墙下地梁取1/71/8,柱下地梁取1/41/8 谢谢楼上的指教,还有些不大明白.墙下地梁,如果不设架空板的话,荷载应该不会很大?我们这里全部采用轻质空心砖墙,不知道你们是否这样?柱下地梁是否用于平衡弯钜,要那么高吗
2、?1/4应该是深受弯构件了. 我认为地梁取这么大的主要原因是大家都算不清 地梁受力要比一般的梁大一点 但取1/41/6我还是觉得大了一点 但我还是要这么取,免得麻烦 条基分为墙下条基与柱下条基,一般我对浅基础都手算,包括柱下独基。柱下条基我一般采用如下步骤: 一.承载力计算: 1.根据地质资料和上部结构传下荷载(PKPM竖向导荷)选定基础持力层及基础底标高; 2.根据选定的持力层,根据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计算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及地基承载力设计值; 3.选定某一地梁,根据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和该地梁上所有柱的竖向导荷及墙体荷载(标准值),计算基础底面积,由此确定地梁底板宽度,并且根据构造,确定底板边缘高度
3、并根据经验假设一底板根部高度; 二.配筋计算: 1.底板: 根据底板挑出长度(底板宽/2)、根部高度、地基反力(可由上部荷载(设计值)和基底面积相除得到,或直接采用地基承载力设计值)计算底板根部受力,并由此确定底板配筋,且注意最小配筋率。 2.地梁: 取某一受力最大跨或直接取整根地梁,计算基底反力(此时不必考虑墙体荷载)或直接采用地基承载力设计值,由此计算地梁的线荷载,再根据倒梁法,计算地梁受力及配筋。 以上只是大概,某些计算过程有简化包括什么刚度分配、弯矩分配、交叉部分重复计算问题等等,其实里面有很多需要考虑及深究的地方,具体可参考结构计算手册。 地梁高取跨度的1/4至1/8,可以保证基础整
4、体刚度(刚度无限大)不考虑基础与地基受力变形协调,可以按一般梁按线形算法, 大于1/8小于1/10,可考虑基础与地基受力变形协调,即按弹性算法(规范上有公式) 基础刚度大,可以保证建筑均匀沉降,当然最好。 基础与地基怎么个共同受力变形协调,谁也说不清,既然规范,软件都是这样说的,当然也可以这么做,但要有经验。 以上地梁仅仅是作为基础地梁。不是拉梁。 我感觉地梁只起两个作用,一是承受底层墙和架空板(如果有)的重量,一是起到一定的拉结作用,梁高取L/10足够了,配筋按墙板自重计算就可以了。 楼上提到的L/3L/4高的梁应该指的是柱下条基的基础梁,梁高和配筋都会比较大,增强基础的整体刚度,减少差异沉
5、降 还有就是柱下独立基础的拉梁,我们这一般按柱轴力的1/10计算梁的受拉配筋,配筋上下相同。 还有桩基承台梁,一般也是起拉结作用,主要考虑桩基持力层和桩间土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截面尺寸和配筋,上海这边考虑差异沉降较大一般取得相对较大,而我看到过武汉那边就相对比较小 gxg110 wrote: 地梁高取跨度的1/4至1/8,可以保证基础整体刚度(刚度无限大)不考虑基础与地基受力变形协调,可以按一般梁按线形算法, 大于1/8小于1/10,可考虑基础与地基受力变形协调,即按弹性算法(规范上有公式) 基础刚度大,可以保证建筑均匀沉降,当然最好。 基础与地基怎么个共同受力变形协调,谁也说不清,既然规范,软件
6、都是这样说的,当然也可以这么做,但要有经验。 以上地梁仅仅是作为基础地梁。不是拉梁。 基础地梁是否是筏板基础的地梁,普通地梁应是承受底层墙或板与墙重,还有就是拉结作用. 不明白地梁的计算模型: 1.荷载取基底地基对基础的作用力,按“倒梁”法计算(好像学校老师讲到过,没认真听),梁上部受拉; 2.荷载取上部墙体等对基础的作用力,按普通梁计算,梁下部受拉; 请问是哪一个? 我对地基梁这个概念还是不怎么明白。不知道下面的说法的概念对不对,请大家指教。 浅基础: 墙下条基,取hb/8 b为基础跨度,h为基础高度。 柱下条基,取h(1/41/8)柱距 桩基础: 条形承台,我个人认为应该按主梁来选择其截面
7、高度,在JGJ94-94上附录F有它的计算方法。 独立承台的拉梁,高度取承台中心距的1/10,其计算方法在JGJ94-94中4.2.5.4的条文说明里有。 我刚刚参加工作,没作几个工程,上面我是在规范与教科书上找到的,不过我不明白哪个叫作地基梁?哪个叫作承台梁?我在作工程时,总是搞不清楚。 基础梁计算问题的商榷 转帖 甘肃省工业大学 宋天齐 论文 基础梁在工程中颇为多见,但其计算方法多不一致,例如墙下基础梁、柱下基础梁(即一般文献中所称的墙下承台梁,柱下承台梁),在一些文献1中,视其为不同情况的弹性地基梁进行有关的计算。但这些计算方法是不符合基础梁的实际工作状态的,故此,本文就此问题予以商榷,
8、并提出建议方法,以供设计参考。 1 现有观点 在基础梁的现有计算方法中,较有代表性的是以下两种: (1)对墙下基础梁,现有观点认为,可视承台梁以上墙体为半无限平面弹性地基,基础梁与墙体(半无限弹性体)共同变形,视基础梁为桩顶荷载作用下的倒置弹性地基梁倒置:梁以上墙体为半无限平面弹性地基,而不是梁下土。,按弹性理论求解基础梁的反力,经简化后作为作用在基础梁上的荷载,然后按普通连续梁计算内力。 (2)对柱下条形基础梁,现有观点认为,可视为弹性地基梁计算,即将桩顶反力作为集中力作用在梁上,柱为梁的支座,按普通连续梁分析其内力,桩顶反力按弹性地基架计算确定。 对于以上两种不同情况的基础梁,现有观点在计
9、算过程中,均曾视其为弹性地基梁,所不同者,墙下基础梁视为倒置弹性地基梁,而柱下基础梁则视为弹性地基梁。但应指出的是,现有观点的以上处理方法,是与弹性地基梁的定义不符合的。 2 笔者观点 21 墙下基础梁 现有观点视基础梁上墙体为半无限弹性地基,基础梁为桩顶荷载作用下的倒置弹性地基梁。此处,问题的症结在于,能否视墙下基础梁为倒置弹性地基梁?笔者认为墙下基础梁不能视为倒置弹性地基梁;其原因如下所述。 (1)基础梁以上墙体,高度一般在18m(例如8度区)左右,宽度在12m左右,抗弯刚度极大,加之该墙体还承受着相当数量的楼面荷载及墙体自重,故该墙体在桩顶荷载作用下,并不会产生变形,亦谈不到弹性,不符合
10、半无限弹性地基假定条件中关于弹性的假定条件。 (2)基础梁以上墙体,因每层均有圈梁,故各层墙体间,被圈梁分隔成独立部分,已不存在连续性,整片墙实为砌体与混凝土梁的组合构件,但砖砌体与混凝土梁的弹性模量相差甚大(约10倍),故在受力中,二者是不协同的。因此,墙下基础梁不符合半无限弹性地基关于连续的假定。 (3)基础梁以上墙体,系由砖砌体与混凝土梁两种构件组成,且砖砌体系弹塑性材料,其弹性模量从一开始,应力与应变就不成比例。而在地震发生时,即使在小震作用下,根据震害调查,8度区框架,填充墙亦将产生较多裂缝,而中震和大震下,则裂缝更为普遍,即使是框架梁、柱,亦将产生裂缝。此外,砖砌体与框架梁亦不属各
11、向同性构件,故墙体是不符合半无限弹性地基的假定条件的。 由上述可知,基础梁上墙体,并不符合半无限弹性地基的匀质、连续、弹性假定条件,故墙下基础梁不应视为倒置弹性地基梁进行有关计算。 22 柱下基础梁 现有观点认为,柱下基础梁可视为弹性地基梁计算,与该观点相应的计算原则有两种:其一是将桩顶反力作为集中力作用在梁上,柱作为梁的支座,桩顶反力按弹性地基梁计算确定,然后按普通连续梁分析内力;其二是视基础梁为弹性地基梁进行分析计算。 按照前者,基础梁受桩顶集中力作用,柱为梁的支座。须知此时,由于桩顶集中力与桩底轴向力平衡,则桩顶集中力并不在基础梁内产生内力,仅底层填充墙在基础梁内产生较小内力。此外填充于
12、框架梁和框架柱之间的填充墙,系彼此隔离的小面积独立墙片,同时填充墙目前多采用大孔洞免烧砖,故基础梁以上之填充墙是不符合半无限弹性地基条件的,且因基础梁底部只与回填土接触,并不与地基土接触,只有桩头才与地基土接触。虽然地基土(例如卵石层)在端阻力作用下将产生一些变形,桩身亦会产生弹性压缩变形,但柱下基础梁并不符合倒置弹性地基梁定义。 而对于后者,由于同样的原因,柱下基础梁亦不能视为正置弹性地基梁。 综上所述可知,问题的要害是应区分弹性地基梁与普通基础梁的界限,因为这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弹性地基梁与普通基础梁在两个主要方面存在不同: (1)普通基础梁的超静定次数是有限的,弹性地基梁的超静定次数是无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桩基 承台梁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