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框架施工方案(共8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框架施工方案(共87页).doc(9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目 录专心-专注-专业厂外输油管线基础框架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1.1工程总体概况:厂外输油管线管廊工程隶属中国石油广西石化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的原油输入、成品输出及水处理的运输主动脉,管廊全长约11km,工程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土建工程内容有:挖山填塘(海)造地及场地平整、桩基工程、钢筋混凝土基础及框架梁柱、浆砌排水明沟、水工保护、地面铺装、电、光缆预埋、管廊封闭围护等附属工程。厂外输油管线管廊和炼油项目均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自筹资金投资建设的炼油工程。厂外输油管线管廊工程走向:中国石油广西石化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厂外输油管线长约为11km,其走向为
2、:10万吨码头库区的交接点为起点,跨越果鹰大道并沿果鹰大道北侧西行至110kv变电站,管廊沿变电站南、北侧拐向南港大道的西侧北行至金鼓大道的南侧,沿金鼓大道的南侧西行至铁路,再沿该铁路西侧北行至聚园路南侧的炼油厂厂外铁路南侧,并沿炼油厂厂外铁路南侧西行至炼油厂的管廊交接点。1.2厂外输油管线管廊设计概况:场地:挖山填塘(海)造陆场地;地基:地基采用管桩(PHC)、灌注桩与天然地基;基础:基础采用独立基础或联合基础;管廊主体:管廊主体: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网间距107m,梁400600800、跨越公路钢桁架;1.3场地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1.3.1场地地形地貌整个拟建厂外输油管线管廊的原始地貌为海岸
3、丘陵及池塘与浅海区域,经人工挖山填海与填塘造地与土方施工机械初步平整碾压后,整个场地为20m11000m带状场地,场地平坦。管廊场地穿(跨)4处铁路、14处公路,途经2个居委会13个自然村;沿线挖大小山18座、回填大小池塘26座、浅海域约11万。场地虽经土方施工机械平整碾压,但场地土层呈松散或稍密状态。1.3.2外管廊地质概况1)依据地质资料显示,整个管线位于华南褶皱系的钦州华里西褶皱带内,基底为早古生代海相碎屑岩沉积。场地下伏基岩为早志留系连滩组第二段(S1l2)互层分布的泥质细砂岩、含粉砂泥岩与页岩,夹少量含砾砂岩。其底部与古墓组整合接触,顶部与合浦组为整合接触。砂页岩具有底冲刷面、印模及
4、鲍马序列发育的浊流沉积为主,砂岩中水平层理、斜层理发育,显示地层倒转特征,泥岩、页岩的条带、条纹构造发育。该段岩石层厚32954725m。场区内实测岩层走向呈北东南西,倾角大于62,倾向为北西315左右。近厂区内,古生代地层已广泛褶皱。场区地层、构造形迹发育,表征为各种形态的褶皱及不同性质的断裂。下古生界形成的褶皱具复式线状特点,部分产状直立或倒转,次级褶皱异常发育,影响本场区的地质构造以西南北东及东南北西走向的压扭性断裂为主。由于受平行地层走向的构造运动的挤压作用,场区岩层节理、劈理、裂隙发育。2)现场工程地质调查结果显示:勘察管线岩体主要发育有两组呈X形交错的劈理(产状分别为倾向28430
5、8,倾角7390及倾向97、倾角4651,致使岩石破碎严重,呈镶嵌结构。3)场地地层分布特征场地为海岸丘陵,后经人工挖山填方整平,自然地貌改变较大。整个管线地层主要由第四系和基岩组成,分述如下:a、第四系场地内第四系地层主要为素填土及海陆混和相沉积层。分述如下:第层素填土:杂色,黄灰色为主,主要由山体挖方区的全风化中等风化的砂岩、泥岩、页岩组成,局部覆盖粉土,分布于外管廊沿线回填区域。第层海陆相沉积层:黑色、灰黑色,由于上部回填土的挤压作用,使该层土中含砾砂及角砾,有臭味,岩性不均匀,局部夹有粘土薄层。该层在场地原始冲沟低洼处均有分布,层厚变化较大,呈透镜体或薄层状分布;呈松散、很湿饱和状态或
6、软塑可塑状态。包括以下亚层:第-1层淤泥、淤泥质粘性土:黑色、灰黑色,有腥臭味,土性不均匀,局部夹有粉质粘土薄层,呈软塑状态。第-2层淤泥质粉土:黑色、灰黑色,有腥臭味,土性不均匀,局部夹有粘土薄层,呈松散稍密、湿很湿状态。第-3层有机质粘性土:黑色、灰黑色,有臭味,土性不均匀,以粉质粘土为主局部为粉土,呈软塑可塑状态。第-4层有机质粉土:黑色、灰黑色,有臭味,土性不均匀,含粘粒,呈松散稍密、湿状态。第-5层砂:黑色、灰黑色,有臭味,土性不均匀,含粘粒,分选差,磨圆差,呈松散稍密、很湿饱和状态。b、基岩基岩主要由不同风化程度的互层状的泥岩、页岩和泥质砂岩、砂岩组成,节理、裂隙及纵向劈理发育。泥
7、岩、页岩与砂岩岩层呈韵律相间分布,岩层产状: 2453156389,在剖面上出现软硬相间状态。岩性描述如下:页岩、泥岩:黄色灰色灰黑色黑色,劈理较发育,其中页岩: 层理清晰,沿层理面分裂成薄片,片理面光滑、细腻,层厚0.52.0mm,局部为砂质页岩或炭质页岩。 泥岩:泥状结构,块状构造,层理不清,风化后呈碎块状,局部为砂质泥岩;岩层极易破碎,取芯率低;各向异性明显,层厚小于50cm。在钻探深度内,根据其风化程度可分为三个带:全风化页岩、泥岩(-1);强风化页岩、泥岩(-1);中风化页岩、泥岩(-1)。砂岩、泥质砂岩:灰黄黄灰,灰深灰色,粉、细砂状结构,层状构造,泥质胶结,水平层理及斜层理发育;
8、岩体裂隙发育,裂隙面多被浸染,局部被铁质氧化物及方解石脉充填,夹石英质岩脉。岩体风化带岩石破碎严重,取芯率较低。在钻探深度内,根据其风化程度可分为三个带:全风化砂岩、泥质砂岩(-2);强风化砂岩、泥质砂岩(-2);中风化砂岩、泥质砂岩(-2)。c、地层定义说明由于区域地质构造复杂,褶皱广泛发育,岩层倾角大,接近于直立,岩石地层并不是严格的按上下层序排列,多呈互层、夹层状态出现,很难从岩土工程角度,按照岩性为主定义原则来定义地层,由此采用以基岩风化带定义为主、岩性名称为辅的原则来划分地层。因此将基岩风化带定义为主层,然后按照不同岩性划分亚层。场地下伏基岩层理较薄,多呈互层、夹层状态出现,为便于对
9、其力学性质分别进行评价,地层定义原则上按基岩的风化程度进行地层划分编号,按全风化、强风化、中风化三个带划分3大层(层、层、层)。自上而下分述如下:基岩全风化带(第层):由全风化页岩、泥岩夹薄层砂岩以及互层状泥岩、页岩(-1)、全风化砂岩以及夹薄层泥岩、页岩(-2)构成。基岩强风化带(第层):由强风化页岩、泥岩夹薄层砂岩以及互层状泥岩、页岩(-1)、强风化砂岩以及夹薄层泥岩、页岩(-2)构成。基岩中风化带(第层):由中风化页岩、泥岩夹薄层砂岩以及互层状泥岩、页岩(-1)、中风化砂岩(-2)构成。d、厂外输油管线范围的地层特征厂外输油管线地勘分4单元进行详勘,一单元即管廊C段,二单元即管廊D段;三
10、单元即管廊B段;四单元即管廊A段。各单元地层自上而下分述如下:一单元即管廊C段第层素填土:灰黄色为主,主要由山体挖方区的全风化中等风化的砂岩、泥岩、页岩组成,局部覆盖粉土。土性不均匀,呈稍密密实、稍湿饱和状态,岩块粒径差异大,呈棱角状,砂岩的块体较大,泥岩和页岩较为破碎,经夯实后主要呈细粒土状,土工试验结果以粉质粘土为主。该层分布整个场地,在填方区厚度较大,变化范围0.26.5m,在挖方区覆盖有厚度不大的整平填土。分布在ZK65、ZK66、ZK67、ZK68、ZK69、ZK70、ZK71、ZK73、ZK74、ZK75、ZK76、ZK77、ZK78、ZK79、ZK81、ZK82、ZK83、ZK8
11、4、ZK85钻孔。第层海陆混合相沉积层:黑色、灰黑色,由于上部回填土的挤压作用,使该层土中含砾砂及角砾,有腥臭味,土性不均匀,局部夹有粘土薄层。该层在场地原始海沟低洼处均有分布,层厚变化较大,呈透镜体或薄层状分布。属高压缩性、低灵敏度土。第-3层有机质粘性土:以淤泥质粉质粘土为主,黑色、灰黑色,有臭味,有机质含量小于10%,土性不均匀,韧性中等,光滑,干强度中等,局部为粘土、粉土,呈软塑可塑状态。该层分布较少,呈薄层或透镜体状分布,厚度变化大,变化范围0.93.1m,平均1.67m,分布在ZK71、ZK76、ZK85钻孔。第层 基岩全风化带:该层分布不连续且分布较少,全风化砂岩相对泥岩、页岩为
12、多。属中等压缩性土。第-2亚层全风化砂岩:黄灰灰黄灰色,结构构造基本破坏局部含较多石英颗粒;已蚀变成砂土状,用手可捏碎;用锹易挖掘。该层主要呈透镜体状分布,厚度变化大,变化范围1.72.6m,平均2.17m,分布在ZK69、ZK69、ZK84、ZK85钻孔。第层 基岩强风化带:该层普遍存在,按不同岩性共分为2个亚层,亚层之间相变无规律。强风化砂岩分布相对于泥岩、页岩为多。属低压缩性土。第-1层强风化泥岩、页岩:主要为泥岩、砂质泥岩,黄灰色灰色灰黑色黑色,紫红暗红色,结构构造已大部分破坏,岩体破碎,完整性极差,碎块干时用手易折断,遇水软化;用锹可挖掘。该层分布较少,局部为互层状,含中风化基岩夹层
13、,局部地段相变为强风化砂岩,厚度变化大,变化范围1.14.8m,平均2.67m,分布在ZK71、ZK75、ZK81钻孔。第-2层强风化砂岩、泥质砂岩:黄色黄灰色,灰深灰色,紫红暗红,结构及构造大部分破坏,岩体破碎,完整性极差,碎块用手易折断,用锹可挖掘。岩体破碎,松散,岩芯采取率低。该层分布广泛,局部夹有泥岩、页岩,含中风化基岩夹层,局部地段相变为强风化泥岩、页岩,厚度变化大,变化范围1.013.1m,平均6.61m,少部分钻孔缺失。第层 基岩中风化带:该层普遍存在,按不同岩性共分为2个亚层,亚层之间相变无规律,砂岩相对泥岩分布更广泛。第-1层中风化泥岩、页岩:主要为泥岩、砂质泥岩,黄灰色灰色
14、灰黑色黑色,紫红暗红色,结构、构造部分破坏,层理清晰,岩体裂隙发育;锤击可碎,用镐难挖掘。岩芯采取率低,岩石质量指标RQD差。该层分布一般,局部为互层状,夹有强风化岩,局部地段相变为中风化砂岩。第-2层中风化砂岩、泥质砂岩:黄色黄灰色,灰深灰色,紫红暗红,结构、构造部分破坏,层理清晰,岩体裂隙发育;锤击可碎,用镐难挖掘;岩芯采取率低,岩石质量指标RQD差。该层分布较广泛,局部夹有泥岩,局部地段相变为中风化泥岩,部分钻孔缺失。二单元即管廊D段第层素填土:灰黄色为主,主要由山体挖方区的全风化中等风化的砂岩、泥岩、页岩组成,局部覆盖粉土。土性不均匀,呈稍密密实 稍湿饱和状态,岩块粒径差异大,呈棱角状
15、,砂岩的块体较大,泥岩和页岩较为破碎,经夯实后主要呈细粒土状,土工试验结果以粉质粘土,砾砂为主。 该层分布整个场地,在填方区厚度较大,变化范围 5.113.0m,分布在厂外输油管线D段全区域。 第层海陆混合相沉积层:黑色、灰黑色,由于上部回填土的挤压作用,使该层土中含砾砂及角砾,有腥臭味,土性不均匀,局部夹有粘土薄层。该层在场地原始海沟低洼处均有分布,层厚变化较大,呈透镜体或薄层状分布。属高压缩性、低灵敏度土。 第-1 层淤泥质土:黑色、灰黑色,有腥臭味,土性不均匀,局部为淤泥以及夹有粉质粘土薄层,呈流塑软塑状态。 该层分布一般,呈薄层或透镜体状分布,厚度变化大,变化范围 2.115.8m,平
16、均6.84m,分布于ZK1、ZK2、ZK3、ZK4、ZK5、ZK6、ZK7、ZK8、ZK9、ZK10、ZK11、ZK12、ZK21、ZK2钻孔揭露厚度较大。 第-3 层有机质粘性土:以淤泥质粉质粘土为主,黑色、灰黑色,有臭味,有机质含量小于 10%,土性不均匀,韧性中等,光滑,干强度中等局部为粘土、粉土,呈软塑可塑状态。 该层分布较少,呈薄层或透镜体状分布,厚度变化大,变化范围 0.75.5m,平均2.82m,分布在 ZK13、ZK14、ZK15、ZK17、ZK18、ZK19、ZK22、ZK26、ZK1钻孔。 第 -5层含粘性土粉细砂:灰黑色,有臭味,有机质含量小于6%粘性土含量40%左右 ,
17、稍密、分选差、磨圆差、湿很湿。该层分布一般,呈透镜体或薄层状分布,厚度变化大,变化范围 0.7 5.5m,平均2.23m,分布在 ZK1、ZK2、ZK3、ZK4、ZK5、ZK6、ZK7、ZK8、ZK11、ZK12、ZK16、ZK20、ZK23、ZK24、ZK25、ZK27、ZK29、ZK31、ZK1、ZK2孔号钻孔。 第层 基岩全风化带:该层分布不连续且分布较少,全风化泥岩相对砂为多。属中等压缩性土。 第-1 亚层全风化泥岩/砂质泥岩:主要为泥岩,棕红色,结构构造基本破坏,但层理、片理尚可辨认,局部含少量石英颗粒;已蚀变成土状,用手可捏碎;用锹易挖掘。该层呈透镜体状分布,厚度变化大,变化范围
18、0.94.6m,平均2.32m,分布在 ZK2、ZK5、ZK10、ZK13、ZK14、ZK17、ZK19、ZK22、ZK29、ZK30、ZK1、ZK2钻孔。 第-2 亚层全风化砂岩:黄灰灰黄灰白色,结构构造基本破坏局部含较多石英颗粒;已蚀变成砂土状,用手可捏碎;用锹易挖掘。该层主要呈透镜体状分布,厚度变化大,变化范围 0.908.90m,平均 3.51m,分布在 ZK10、ZK11、ZK12、ZK13、ZK15、ZK16、ZK20、 ZK23、ZK24、ZK27、ZK28钻孔。 第-1层 基岩强风化带:该层普遍存在,按不同岩性共分为 2 个亚层,亚层之间相变无规律。强风化泥岩分布相对于砂岩为多
19、。属低压缩性土。第 层强风化泥岩:主要为泥岩、砂质泥岩,棕红,紫红暗红色,结构构造已大部分破坏,岩体破碎,完整性较好,碎块干时用手易折断,遇水软化;用锹可挖掘。 该层分布较少,局部为互层状,含中风化基岩夹层,局部地段相变为强风化砂岩,厚度变化大,变化范围 0.508.4m,平均3.96m,分布在 ZK1、ZK2、ZK3、ZK4、ZK5、ZK6、ZK7、ZK8、ZK9、ZK10、ZK17、ZK18、ZK19、ZK20、ZK21、ZK22、ZK23、ZK24、ZK25、ZK26、ZK28、ZK31、 ZK1钻孔。 第-2 层强风化砂岩:黄色黄灰色,灰深灰色,棕红色,结构及构造大部分破坏,岩体破碎,
20、完整性差,碎块用手易折断,用锹可挖掘。岩体破碎,松散,岩芯采取率低。 该层分布广泛,局部夹有泥岩,含中风化基岩夹层,局部地段相变为强风化泥岩,厚度变化大,变化范围 1.208.40m,平均 4.96m,分布在ZK10、ZK11、ZK12、ZK13、ZK14、ZK15、ZK16、ZK18、ZK19、ZK21、ZK23、ZK25、ZK27、ZK28、ZK29、ZK30、ZK31、ZK1、ZK2,部分钻孔缺失。第层基岩中风化带:该层普遍存在,按不同岩性共分为 2 个亚层,亚层之间相变无规律,泥岩相对砂岩分布更广泛。 第-1层中风化泥岩:主要为泥岩、砂质泥岩,棕红色,结构、构造部分破坏,层理清晰,岩体
21、裂隙发育;锤击可碎,用镐难挖掘。岩芯采取率高,岩石质量指标RQD 较好。该层分布一般,局部为互层状,夹有强风化岩,ZK1、 ZK2 、ZK3ZK4、ZK5、ZK6、ZK7、ZK8、ZK9、ZK10、ZK11、ZK19、ZK20、ZK22、ZK24、ZK26、ZK30,局部地段相变为中风化砂岩。 第-2层中风化砂岩、泥质砂岩:黄色黄灰色,灰白深灰色,紫红暗红,结构、构造部分破坏,层理清晰,岩体裂隙发育;锤击可碎,用镐难挖掘;岩芯采取率低,岩石质量指标 RQD 差。 该层分布较广泛,局部夹有泥岩,ZK12、ZK13、ZK14、ZK15、ZK16、ZK17、ZK18、ZK21、ZK23、ZK25、Z
22、K27、ZK28、ZK29、ZK31、ZK1、ZK2局部地段相变为中风化泥岩,部分钻孔缺失。 三单元即管廊B段第层素填土:灰黄色为主,主要由山体挖方区的全风化中等风化岩、泥岩、页岩组成,局部覆盖粉土,属近期回填。土性不均匀,呈密实、稍湿饱和状态,岩块粒径差异大,呈棱角状,砂岩的块体,泥岩和页岩较为破碎,经夯实后主要呈细粒土状,土工试验结果质粘土为主。压缩模量为11.56MPa,压缩系数为0.15MPa ,属于中等性土。渗透系数 。Kv=5.74 10 cm/d 该层分布整个场地,在填方区厚度较大,变化范围 0.421.5m,在挖覆盖有厚度不大的整平填土。分布在 ZK108、ZK109、ZK11
23、0、ZK115、116、ZK117、ZK118、ZK119、ZK120、ZK138、ZK139、ZK142、ZK143、ZK144、ZK145、ZK146、ZK147、ZK152、ZK153、ZK154、ZK155、ZK156、ZK157、ZK160、ZK161、ZK166、ZK167、ZK168、ZK169、ZK170、ZK171、ZK172、ZK180、ZK181、ZK182、ZK183、ZK184钻孔。 第层海陆混合相沉积层:黑色、灰黑色,由于上部回填土的挤压作用使该层土中含砾砂及角砾,有腥臭味,土性不均匀,局部夹有粘土薄层,该层在场地原始海沟低洼处均有分布,层厚变化较大,呈透镜体或薄层
24、分布。属高压缩性、低灵敏度土。 第-1 层淤泥质粘土:黑色、灰黑色,有腥臭味,土性不均匀,局部为淤泥以及夹有粉质粘土薄层,呈流塑软塑状态。该层分布一般,呈薄层或透镜体状分布, 厚度变化大,变化范围 0.81.45m,平均 1.11m,分布于 ZK156、ZK160、ZK161、ZK183、ZK184钻孔。 第-3 层有机质粘性土:以淤泥质粉质粘土为主,黑色、灰黑色,有臭味,有机质含量小于 10%,土性不均匀,韧性中等,光滑,干强度中等,局部为粘土、粉土,呈软塑可塑状态。 该层分布较少,呈薄层或透镜体状分布,厚度变化大,变化范围 0.32.9m,平均0.97m,分布在ZK108、ZK119、ZK
25、138、ZK139、ZK144、ZK145、ZK146、 ZK147、ZK152、ZK171 钻孔。第-4 层有机质粉土:灰黑色,有臭味,土性不均匀,有机质含量小于6%,局部夹有粘土薄层,摇振反应不明显,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稍密、湿很湿。该层仅在 ZK170号钻孔出现。 第-5 层含粘性土粉细砂:灰黑色,有臭味,有机质含量小于6%,粘性土含量40%左右 ,稍密、分选差、磨圆差、湿很湿。该层仅在 ZK109号钻孔出现。 第层 基岩全风化带:该层分布不连续且分布较少,全风化砂岩相对泥岩、页岩为多。属中等压缩性土。 第-1 亚层全风化泥岩/页岩:主要为泥岩,黄灰色灰色灰黑色 黑色,结构构造基本破坏
26、,但层理、片理尚可辨认,局部含少量石英颗粒;用锹可挖掘。岩体破碎,松散,岩芯采取率低。 该层分布广泛,局部夹有泥岩、页岩,含中风化基岩夹层,局部地段 相变为强风化泥岩、页岩,厚度变化大,变化范围1.715.1m,平均8.75m,少部分钻孔缺失。 第层 基岩中风化带:该层普遍存在,按不同岩性共分为 2 个亚层,亚层之间相变无规律,砂岩相对泥岩分布更广泛。 第-1 层中风化泥岩、页岩:主要为泥岩、砂质泥岩,黄灰色灰色灰黑色黑色,紫红暗红色,结构、构造部分破坏,层理清晰,岩体裂隙发育;锤击可碎,用镐难挖掘。岩芯采取率低,岩石质量指标 RQD极差,RQD=15左右。该层分布一般,局部为互层状,夹有强风
27、化岩,局部地段相变为中风化砂岩。 第-2 层中风化砂岩、泥质砂岩:黄色黄灰色,灰深灰色,紫红 暗红,结构、构造部分破坏,层理清晰,岩体裂隙发育;锤击可碎,用镐难挖掘;岩芯采取率低,岩石质量指标RQD 极差,RQD=10 左右。 四单元即管廊A段第层素填土:灰黄色为主,主要由山体挖方区的全风化中等风化岩、泥岩、页岩组成,局部覆盖粉土,属近期回填。土性不均匀,呈密实、稍湿饱和状态,岩块粒径差异大,呈棱角状,砂岩的块体,泥岩和页岩较为破碎,经夯实后主要呈细粒土状,土工试验结果以粘土为主。该层分布整个场地,在填方区厚度较大,变化范围0.97. 1m,在挖方区覆盖有厚度不大的整平填土。分布在 ZK42、
28、ZK86、ZK87、ZK88、ZK94、ZK95、ZK102、ZK103、ZK104、ZK105、ZK106、ZK125、ZK 126、ZK127、ZK128、ZK129、ZK130、ZK131、ZK132、ZK133 钻孔。 第层海陆混合相沉积层:黑色、灰黑色,由于上部回填土的挤压作用使该层土中含砾砂及角砾,有腥臭味,土性不均匀,局部夹有粘土薄,该层在场地原始海沟低洼处均有分布,层厚变化较大,呈透镜体或薄分布。属高压缩性、低灵敏度土。本单元仅揭示-3,-4。 第-3 层有机质粘性土:以淤泥质粉质粘土为主,黑色、灰黑色,有机质含量小于 10%,土性为粘土、粉土,呈软塑可塑状态。不均匀,韧性中等
29、,光滑,干强度中等,该层分布较少,呈薄层或透镜体状分布,厚度变化大,变化范围 0.31.3m,平均 0.92m,分布在 ZK103、ZK105、ZK106、ZK125、ZK126 钻 孔。 第-4层有机质粉土:灰黑色,有臭味,土性不均匀,有机质含量小于6%,局部夹有粘土薄层,摇振反应不明显,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 稍密、湿很湿。该层仅在 ZK88号钻孔出现。 第层 基岩强风化带:该层普遍存在,按不同岩性共分为 2 个亚层,亚层之间相变无规律。强风化砂岩分布相对于泥岩、页岩为多。属低压缩性土。 第 -1层强风化泥岩、页岩:主要为泥岩、砂质泥岩,黄灰色灰色灰黑色黑色,紫红暗红色,结构构造已大部分破
30、坏,岩体破碎,完整性极差,碎块干时用手易折断,遇水软化;用锹可挖掘。 该层分布较少,局部为互层状,含中风化基岩夹层,局部地段相变为强风化砂岩,厚度变化大,变化范围 2.412.2m,平均 6.29m,分布在ZK100、ZK100、ZK101、ZK128、ZK130、ZK131、ZK131、ZK133 钻孔。 第-2 层强风化砂岩、泥质砂岩:黄色黄灰色,灰深灰色,紫红暗红,结构及构造大部分破坏,岩体破碎,完整性极差,碎块用手易折断,用锹可挖掘。岩体破碎,松散,岩芯采取率低。该层分布广泛,局部夹有泥岩、页岩,含中风化基岩夹层,局部地段相变为强风化泥岩、页岩,厚度变化大,变化范围5.017.4m,平
31、均11.81m,少部分钻孔缺失。第层 基岩中风化带:该层普遍存在,按不同岩性共分为 2 个之间相变无规律,砂岩相对泥岩分布更广泛。 第-1 层中风化泥岩、页岩:黄灰色灰色灰黑色黑色,部分破坏,层理清晰,岩体裂隙发育;锤击可碎,用镐难,挖掘率低,岩石质量指标 RQD 极差,RQD=15 左右。该仅层分布ZK100、ZK131 钻孔第-2 层中风化砂岩、泥质砂岩:黄色黄灰色,灰深灰色,结构、构造部分破坏,层理清晰,岩体裂隙发育;锤击可碎;岩芯采取率低,岩石质量指标RQD 极差,RQD=10 左右。1.4编制依据本桩基工程施工方案编制依据,依据中国石油广西石化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厂外输油管线设计
32、图、桩位平面布置图、基础施工图、柱梁施工图,施工验收规范、工艺标准及相关的规范、程序,结合公司质量管理手册、上报项目质量管理程序文件与施工同类工程的施工经验进行编制。1.5.编制的目的旨在明确厂外输油管线管廊预应力管桩工程的施工顺序、工艺标准、验收规范及项目相关规定,确保施工的每道工序及工程质量符合质量管理程序文件规定及验收规范要求。1.6参考文献及相关验收规范(1)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93)(2)工程测量基本术语标准 (GB/T972001)(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02)(4)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 (JGJ182003)(5)石油建设工程质量检验评
33、定标准建筑工程 (BY402593)(6)石油建设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通则 (BY402493) (7)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2-2002)(8)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规范 (GB/T503262001)(9)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GBJ301-2002)(10)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2001)(11)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 (GB/T503282001)(12)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范 (JGJ 55-2000)(13)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GBJ 107-87)(14)钢筋机械连接及验收规程 (GBJ182003)(15)建筑施工扣件
34、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JGJ1302001)(16)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JGJ8091)(17)建筑工程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 (GB5019493)(18)建筑安全检查标准 (JGJ 5999)(19)龙门架及井架物料提升机安全技术规程 (JGJ8892)(20)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 (JGJ3386) (21)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JGJ46-2005)(22)建筑施工手册 第四版(2003年)(23)建筑施工工艺标准 第二版(2003年)二、施工部署 管廊基础、框架柱、梁根据出图的先后,先施工地下基础及防腐,再施工管廊框架梁、柱。施工总体部署,根据工程特点采用
35、小流水段划分循环推进式施工;流水段尽可能的划分小一点,利于集中施工与配备动力、材料运输、柱钢筋焊接、混凝土浇筑等工序的施工、管理及施工试验。但宜保证施工人员的最小工作面和工序工种的正常交叉作业。三、管廊基础、框架施工方案第一节:施工准备1.1施工准备:1.1.1技术准备a、熟悉图纸,进行图纸会审及设计交底,编制专项施工方案、编制技术、质量交底卡,明确相应的验收标准;编制相应的质量管理程序及控制措施。b、对一线施工、管理人员进行技术、质量、安全、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的培训和技术交底。交底主要交底地质情况,设计要求、操作规程和安全措施等相关程序规范的交底。c、编排工序施工顺序图,准备基础工程验槽及相
36、关隐蔽验收记录表格,安排技术、质检人员及与现场监理对技术、质量控制措施或方案进行确认及交底。1.1.2施工准备a、场地准备:根据工程特点,进行施工场地“三通一平”准备工作;b、施工机械准备:根据工程特点及里程碑工期节点,选用适宜数量的施工机械,进行保养、检修和进场准备工作;准备施工电力设施,本工程现场施工用电采用现场柴油发电机提供动力。c、现场勘察、清理及平整碾压:深入现场实际勘察,对地下通讯、燃气、市政排水、电力及临近建(构)筑物等地下设施的走向布置进行深入细致了解;场地清理、碾压及排水设施:清除高空及地下的障碍物(地下非本次施工的市政、通讯等设施,均视为本次施工的障碍物),若施工影响邻近建
37、(构)筑物及道路交通的使用或安全时,应会同有关单位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场地应进行平整、碾压,并根据具体情况设置相应的排水设施。d、测量定位及控制网络建立:依据设计图和厂外管线管廊导线控制网络进行定位放线和区域测量控制网络的设置;e、依据设计图和整体施工计划,编制基础、框架梁、柱施工人员进场计划并及时安排进场施工人员的技术、质量、安全培训。 1.2平面测量控制网络设置:1.2.1平面测量控制网络的设置与测量a、平面测量坐标控制网络的设置,根据工程特点和业主移交的GPS点,建立厂外输油管线管廊平面坐标控制网络。平面坐标控制网络的观测,采用附和导线观测方法,进行测定与复核。控制点距离,一般按30035
38、0m设置一点,标桩宜采用18钢筋,在钢筋中刻十字丝或钻一小孔,标桩埋深500,采用浇筑808030混凝土保护,混凝土等级不小于C20。厂外输油管线管廊按单独控制网络进行设置和必要保护。平面高程控制网络的设置,根据工程特点和业主移交的GPS点,建立厂外输油管线管廊平面高程控制网络。平面高程控制网络的观测,采用附和导线观测方法,进行测定与复核。控制点距离,一般按150200m设置一点,标桩宜采用25以上的粗钢筋,将钢筋顶端部打磨平整,标桩埋深800,采用浇筑10010030混凝土保护,混凝土等级不小于C20。厂外输油管线管廊按单独控制网络进行设置,等级宜按等水准,进行设置和必要保护。b、测量仪器要
39、求测距仪器精度要求测角误差3、测距误差3mm。测高程仪器要求望远镜的放大倍率不小于2430倍、水准管分化值不大于15/2,并经国家法定计量检测单位校验符合相关规范规定,且在校验规定期限内。c、测量及测量仪器管理:为确保测量仪器、设备及测量精确性,按照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测量仪器定期送检,由国家计量单位专业检验人员负责对仪器,进行定期检测和维修保养。测量及测量仪器管理由专职测量工程师、测量人员负责保管和使用,其它工作人员未经许可不准擅自动用仪器。测量由专业工程师测量,专业质检员复测并记录,内业资料员整理测量成果报告,技术负责人审批、QA/QC主管复核,并上报测量成果报告。d、水准测量:等水准测量
40、视线长度宜不大于5065m,测站前后视距之差不大于2 m,视线距地面距离不小于50。观测程序:“后前前后”的观测顺序进行观测,读数宜采用中丝读数。水准观测应在标桩控制点埋设1520天后进行观测。水准测量结果限差:往、返测、附和或闭合水准线路最大允许闭合差12L(mm),式中L为水准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单位为km。e、平面坐标测量:测量视线长度宜不大于200300 m,控制点夹角不小于300不大于1200。坐标观测应在标桩控制点埋设1520天后进行观测。测量允许限差:导线方位角闭合差:测角中误差1.8,导线全长闭合差1mm/55000;方位角闭合差3.6h。f、测量成果报告资料文件要求,测量成果报
41、告资料格式按中国石油广西石化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工程,项目交工文件规定格式进行整理编写(土建按广西地方表格)。g、资料签字,施工形成的交工文件签字必须经监理、业主、技术负责人、测量、复测、记录人员签字确认。资料质量必须准确、真实、齐全完整、评定、签字完整有效。第二节:管廊基础土方2.1施工测量放样:a、依据设计图、平面控制网络进行工程基础、框柱梁测量定位放线,并设置轴线控制桩。控制桩或龙门桩距离应设置在施工影响范围之外的地方,一般距基础开挖线外34m,以保证控制点的准确性。施工期间应有专人经常检查及复测控制桩有无碰撞、松动、偏移,防止毁坏,便于施工期间检查和复核。2.2土方开挖a、基坑(槽
42、)挖土采用斗容量1.0m3的反铲挖掘机挖土人工配合清理整平及凿除槽底预留的防止扰动槽底土的方法施工,在开挖过程中,若基槽是回填土时应随时检查槽(坑)壁和边坡的状态。基坑(槽)深度大于1.5米时,根据土质变化情况,应做好基坑(槽)的支撑准备,以防坍陷。b、开挖基坑(槽)时,测量人员跟踪测量,防止超挖和扰动槽底土,挖掘机挖土不得一次挖至设计标高,应暂留200300mm土层,测量人员测出槽底设计标高,人工挂线挖土、清理或凿除槽(坑)底土石方。测量时,一般每基坑测设24点标高控制点。c、在机械挖桩间土方时,人工配合及时进行挖掘,并及时用机械挖走。d、修帮和清底,在距槽(坑)底设计标高50槽帮处,抄出水
43、平线,钉上小木橛,然后用人工将暂留土层挖走。同时由两端轴线引桩拉通线,检查距槽(坑)边尺寸及基槽(坑)尺寸,以此修整槽边和槽(坑)尺寸,最后清除槽(坑)底土方。 e、机械挖桩间土时,挖斗应离开0.5 d桩径,在挖桩间(侧)土方时,挖掘机宜站位平稳缓慢挖掘;防止机械在挖土时,挖斗左右摆动损坏桩基。挖土时,设专人指挥机械,机械操作人员集中精力驾驶,配合人员应及时的配合机械施工。f、采用机械开挖基坑(槽)时,必须按设计边坡坡度要求或根据土壤类别进行放线开挖。设计无明确规定时参考表108施工。表108 土方放坡系数表序号土 方 类 别边坡坡度(高:宽)1砂土(不包括细砂粉砂)1:1.251:1.52一
44、般黏性土坚 硬1:0.751:1.1硬 塑1:11:1.253碎石土充填坚硬、硬塑黏性土1:0.51:1充填砂土1:11:1.52.3管廊基坑(槽)回填2.3.1基坑(槽)人工填土基坑(槽)采用人工填土时,若利用挖基坑(槽)时预留的原土,回填时采用手推车运土,分层摊铺,一般摊铺厚度根据夯实机械而定,采用电动冲击夯夯压时,摊铺厚度,不宜大于30cm。若采用平式双向振动夯实机夯压实时,摊铺厚度控制在2530 cm内。2.3.2基坑(槽)机械填土基坑(槽)回填土料,若采用回运土料时,采用ZL50装载机分层摊铺回填土,人工找平. 分层摊铺,一般摊铺厚度根据夯实机械而定,采用电动冲击夯夯压时,摊铺厚度,
45、不宜大于30cm。若采用平式双向振动夯实机夯压实时,摊铺厚度控制在2530 cm内。由自卸汽车回运的回填土料,卸土一般是成堆的,装载机摊铺回填土时,应在堆土场地用装载机上下拌23次,使回填土料含水率均匀,便于压实和保证回填压实系数。回运土料车辆和摊铺机械交叉作业时,宜设专人指挥机械,防止机械压坏坑壁或损坏基础及管廊框柱。2.3.3填土压实a、密实度要求。根据设计要求的密实度进行压实。b、含水量控制:根据回填土的类别和回填土料的击实试验报告提供的最佳含水率进行控制;其最优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按回填土料的击实试验进行控制。2.3.4压实方法要点a、宜水平分层整体回填夯实,同时必须分段填筑。每层接缝处应作成斜坡形(倾斜度应大于1:1.5)。碾迹重叠,冲击夯、振动夯一夯压半夯。b、机械填方时,应保证边缘部位的压实质量。对不要求边坡修整的填方,边缘应宽填0.5m。c、填土区如有地下水或表面滞水时,应四周设排水沟和集水井将水位降低。已填好的土如遇水泡应把上层稀泥铲除后再进行下道工序。填土区应碾压成中间稍高,两边稍低的形状,以利排水。土方回填质量要求见表109表109 回填土工程质量检验标准(mm)项目序号允许偏差或允许值检验项目柱基基坑基 槽场地平整管沟地(路)面基础层主控项目人工机械1标高-50305050-502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