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辅导技术课专题三作业(共5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辅导技术课专题三作业(共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辅导技术课专题三作业(共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题三作业一、名词解释1、图式:所谓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另外,图式(schema) 也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认知结构,它影响对相关信息的加工过程,也指生物形态学的图式(pattern)或形态(form)发生,或在计算科学中的图式、模式识别以及系统(system),也涉及分形(Fractal)或拓朴几何学等。2、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将最近发展区定义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维果茨基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成了三种类别:学生
2、能独立进行的;即使借助帮助也不能表现出来的;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借助他人帮助可以表现出来的。3、同化:原本是一个生物的概念,指有机体在摄取食物后,经过消化和吸收把食物变为自己本身的一部分的过程。皮亚杰把这一名词借鉴到心理学中,用于描述“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在皮亚杰看来,心理同生理一样,也有吸收外界刺激并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分的过程。4、顺应:当信息与现存的认知结构不吻合时,个体就要改变认知结构以处理新的信息。顺应与同化伴随而行的。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示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示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5、平衡:平衡指由同化和顺应过程均衡所导致的主体结构同
3、客体结构之间的某种相对稳定的适应状态。在皮亚杰看来,同化与顺应这两大主体适应环境的功能,对于认知的发展都是必须的。如果只有同化,就会把许多事物都看成类似的东西,不能发现事物间的差异,这样最终只会得出为数极少的、很粗略的图式。相反,如果只有顺应,就会把许多事物看成不同的东西,不能发现事物的类似之处,这样最终只会导致个体仅有大量很细小、很少概括性的图式。只有当同化与顺应的交替发生处于一种均势时,才能保证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达到某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也就是达到某种暂时的平衡。平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个体在平衡失衡新的平衡中,实现了认知的发展。6、支架式教学:该教学思想来源于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4、”理论,其教学要点为:首先,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活动;其次,教师指导的成分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地位,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向学生转移。7、道德实在论阶段:这是比较低级的道德思维阶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单方面地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其基本特征为:一是绝对遵从父母、权威者或者年龄较大的人。儿童认为服从权威就是“好”,不听话就是“坏”。二是对规则本身的尊重和顺从,即把人们规定的规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2)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来判断。(3)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道德实在论的儿童在评定行为是非,
5、总是抱极端的态度,或者完全正常,或者完全错误,还以为别人也这样看,不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看问题。(4)赞成来历的惩罚,并认为受惩罚的行为本身就说明是坏的,还把道德法则与自然规律相混淆,认为不端的行为会受到自然力量的惩罚。8、道德相对主义阶段:有以下几个特点:(1)儿童已经认识到规则是由人们根据相互间的协作而创造的,因而它是可以根据依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的。规则不再被当作存在于自身之外的强加的东西。(2)判断行为时,不只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的动机。(3)与权威和同伴相处于相互尊重的关系,儿童能较高地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并能较现实地判断他人。(4)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判断不再绝对化,
6、看到可能存在的几种观点。(5)提出的惩罚较温和,更为直接地针对所犯的错误,带有补偿性,而且把错误看作是对过失者的一种教训。9、心理危机:心理危机,可以指心理状态的严重失调,心理矛盾激烈冲突难以解决,也可以指精神面临崩溃或精神失常,还可以指发生心理障碍。 当一个人出现心理危机时,当事人可能及时察觉,也有可能“木知木觉”。一个自以为遵守某种习惯了的行为模式的人,也有可能潜在着心理危机。染有严重不良瘾癖的人,常常潜伏着心理危机。当去戒除瘾癖时,心理危机便会暴露无遗。 10、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西方心理学一个重要的概念,但至今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通过对自我同一性概念内涵不一得归因分析,指出了整
7、合自我同一性概念应关注的几个范畴,进而提出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与自我、人格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学概念。本质上,它是指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1) 最基本的层面,即ego -identity ; (2) 个人同一性;(3) 社会同一性。 11、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他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是在他设计的一种动物实验仪器即著名的斯金纳箱中进行的。此理论的核心是:如果一个人做出组织所希望的行为,那么组织就与此相联系提供强化这种行为的因素;如果做出组织所不希望的行为,组织就应该给予惩罚,据此,就让
8、组织成员学习组织所希望的行为并促使组织成员矫正不符合组织要求的行为。12、强化:指通过某一事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1)在经典条件反射中,指使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相结合,用前者强化后者。(2)在操作条件反射中,指正确反应后所给予的奖励(正强化)或免除惩罚(负强化)。 13、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指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又称之为替代学习、模仿学习。14、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指人格的自我实现和基本需要或动力的自我实现过程。它意味着发展真实的自我,发展现有的或者潜在的能力。自我实现并不是一种终结状态,它是实现潜能的过程。马斯洛认为,成为你自己就是自我实现的本质含义,并且通过研究
9、提出了自我实现者具有15种人格特征。二、简答1、皮亚杰如何理解认知发展的实质?在他看来,认知发展各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什么?答:1、认知发展的本质人类发展的本质是对环境的适应,这种适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不是环境塑造了儿童,而是儿童主动寻求了解环境,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认知逐渐成熟起来。2、维果茨基关于认知发展的理解与皮亚杰有何异同之处?答: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皮亚杰的基本观点是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他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构建的结果。在皮亚杰的著作中,如儿童逻辑的早期形式、儿童心理学等,对于
10、制约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个:1、成熟;2、物理因素;3、社会环境;4、平衡。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将儿童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年龄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是:1.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stage,0-2岁)2.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2-7岁)3.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7-12岁)4.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2岁至成人)3、内化,高级的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维果茨基与皮亚杰是发展心理学历史上两位里程碑式的人物, 他们从不同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校 心理健康 教育 咨询 辅导 技术 专题 作业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