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共75页).doc
《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共7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共75页).doc(7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战决胜期,也是加快建设开放富裕和谐美丽宁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确保实现 “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高,力争提前脱贫”的目标,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的通知(中发201110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发201534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4号)、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扶贫开发条例、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宁政发2016
2、30号)和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力争提前两年实现“两个确保”脱贫目标的意见(宁党发20169号)等文件精神,结合脱贫攻坚实际,编制本规划。本规划回顾总结了我区扶贫开发特别是“十二五”时期的成就和经验,分析了面临的形势和问题,把住贫困县(区)摘帽、贫困村销号、贫困人口脱贫的底线任务,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按照自治区脱贫攻坚“1536”工作思路,明确了“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等,提出了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和社会保障等贫困人口精准脱贫路径,突出金融扶贫、技能培训、闽宁协作重要抓手,实施交通、水利、生态等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行动计划,着力增
3、强贫困地区发展能力。规划范围包括: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红寺堡区、盐池县、同心县、海原县,中宁县和沙坡头区的山区,历次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县外安置区。规划期限为2016年2020年,规划基准期为2015年。专心-专注-专业第一章 基本情况第一节 成就与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区扶贫开发历经“三西”农业建设、“双百”扶贫攻坚、千村扶贫整村推进、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战略四个阶段,实现了从输血式、救济式扶贫向造血式、开发式扶贫转变,从分散帮扶、普惠扶持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转变,形成了党政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新机制,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不断巩固提升,全区
4、扶贫开发工作取得辉煌成就,中南部地区面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一、“三西”农业建设(1983年1993年)按照“三年停止破坏,五年解决温饱,十至二十年解决问题”的目标,确定了“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水旱路都不通另找出路”的基本思路,从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入手,大力种草种树,兴牧促农,促进农林牧副全面发展,开发银南、银北两个百万亩灌区,建成了固海扬水工程,使57万亩荒塬变成绿洲,解决了20万人、100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建设吊庄移民基地15处,安置移民19.3万人,初步解决了贫困群众的基本生存问题。二、“双百”扶贫攻坚(1994年2000年)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通知(国发19
5、9430号),宁夏在8个国定贫困县(区),以解决98个贫困乡镇、139.8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为目标,确立了“兴水治旱、以水为核心、以科技为重点、扶贫到村到户”的思路,打井窖、修梯田、铺地膜,实施村村通电工程,着力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启动实施了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开发土地40万亩,安置移民30万人,基本解决了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三、千村扶贫整村推进(2001年2010年)对全区1118个贫困村和128.6万贫困人口予以重点扶持。坚持生产、生态、生育一起抓,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建温棚、兴产业、抓劳务,实施了十万贫困户养殖工程、百万亩人工种草工程、宁南山区黄牛改良工程、“十一五”生
6、态移民等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行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草),全面恢复生态。贫困村实现了村村通电、通电话和通广播电视,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987元增加到3415元,人均纯收入1196元以下的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30.5万减少到10.2万,贫困面由13.9%下降到4.9%,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四、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2011年2015年)“十二五”时期,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确立了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战略,提出了“1269”的总体工作部署,坚持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两轮驱动,举全区之力攻坚克难,打好35万生态移民和65万贫
7、困人口“四到”扶贫攻坚两场硬仗。建设生态移民安置区161个、住房7.75万套,搬迁安置7.65万户32.9万人,较好地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管得好、逐步能致富”的目标,为全国开展“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提供了经验、树立了样板。以整村推进为平台,采取基础设施到村、产业扶持项目和小额信贷到户、转移培训到人、帮扶责任到单位的“四到”措施,完成了300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脱贫销号。坚持项目到户、责任到人,大力实施以“530”养殖和特色种植为主的产业扶贫,年均完成10万贫困人口脱贫目标。探索和建立起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机制,形成了“闽宁协作、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少生快富、雨露计划、金融扶贫”等
8、六大品牌。闽宁协作成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成功典范,华润集团等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成效显著,区内定点帮扶和驻村工作扎实推进,形成了全社会参与扶贫的良好氛围。全区扶贫攻坚迈上了新台阶,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区域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我区固原市的扶贫成就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充分肯定。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2015年,全区贫困村由2010年的1100个减少到800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101.5万人下降至58.12万人,降幅42.74%;贫困发生率由25.6%下降到14.5%。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启动实施了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等一批重大水利骨干工程,解决了110多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47.
9、4%提高到76%。铁路、机场、高速公路及国省道路、乡村道路构成的交通网络,极大改善了贫困地区交通条件,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到80%以上,沥青(水泥)路面铺装率达到90%以上,行政村客车通达率达98.3%。美丽乡村建设和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实现了电、水、路、房、通讯、优美环境、清洁能源七到农家。中南部地区5年累计完成危房改造18.16万户,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增加到18.1平米,贫困村村容村貌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中南部地区教育办学水平明显改善,义务教育水平逐步提高,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不断增加,教育资源均等化明显加快。市、县、乡、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0、进一步完善,县级医院医疗水平明显提高,提前3年实现“乡镇有卫生院、行政村有卫生室”的目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6%,2015年参保人数227.2万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户户通广播电视率98.76%,村村通有线电视入户率52%,自然村通宽带率47.8%。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群众文化生活。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中南部9县(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3612元提高到2015年的6818元,年均增长13.55%,增幅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35个百分点;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1.4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施“三北”防护林和天然保护林工程,推进大六盘生态经
11、济圈及水源涵养林建设、防沙治沙、六盘山“三河源”水源保护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通过退耕还林(草)、围栏封育、封山禁牧、小流域综合治理、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等措施,建设光伏、风力发电和农村沼气等清洁能源项目,有效改善了中南部地区生态环境。固原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2.2%,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高于全区9.69个百分点。基本经验:回顾总结30多年的扶贫开发历程,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组织动员全党全社会共同参与;必须坚持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紧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树立“愚公移山”志,一张蓝图干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必须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补
12、短板、抓当前与谋长远结合起来,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大力改善基本条件,着力谋划长远发展,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健全完善高效的工作机制,不断探索构建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切实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必须坚持扶贫开发与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突出群众主体地位,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进步,共享改革成果;必须坚持“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凝聚内
13、力与外力,形成强大合力。第二节 形势与机遇一、困难与问题中南部地区是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的特殊困难地区。从全国看,贫困区域占比是全国最高的省份,集中连片贫困区域面积占54%,贫困人口分布在全区5个地级市和91%的县(市、区)。宁夏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低,较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中南部地区经济发展指数大多低于5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艰巨而繁重。从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看,我区贫困地区GDP、地方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依然落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位于14个片区后列,较六盘山片区低1.7个百分点,较14个片区低1.6个百分点。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区域
14、性整体贫困问题依然突出。从全区看,由于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数低,虽然近年来增幅高于全区平均水平,但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未得到扭转。中南部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区平均水平的差距由2010年的1513元拉大到2015年的2301元。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农民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下降,且增幅趋缓;受农产品价格“天花板”下压、农业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的双重挤压,生产经营性收入空间收窄;转移性收入虽然逐年增长,但占比较小;财产性收入成为增收的最大短板,缩小发展差距的任务更加艰巨。从贫困地区看,中南部9县(区)2015年地方财政收入仅占全区的5.9%,财政自给率仅8.6%;拉动贫困地区发展的
15、固定资产投资不足,仅占全区的13.4%。水利和交通依然是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主要瓶颈。水资源供需矛盾依然突出,供水保证能力不高,库井灌区设施配套率低,部分农村饮水水质存在安全隐患。农村村组道路尚不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不足。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竞争能力不强,工业基础薄弱,辐射带动能力弱。农村信息、文化、体育等设施建设滞后,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低,学前教育基础薄弱,公共服务均等化难度大。生态环境依然脆弱,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足,生态功能修复仍需较长周期。剩余的贫困人口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属于自我发展能力最弱、脱贫难度最大、减贫成本最高的群体,是最难啃的
16、“硬骨头”。58.12万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因学致贫的家庭占32%,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口占87.7%。二、形势与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提升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高度,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决策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脱贫攻坚令,特别是“银川会议”再次发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冲锋令”。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首次上升为国家意志,首次在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独立成篇,首次作为刚性任务签订了“军令状”。中央及各部委出台一系
17、列脱贫攻坚政策,大幅增加扶贫投入,采取超常规举措,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保障。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中之重决策部署,确立了“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高,力争提前脱贫”的目标。自治区党政主要领导与全区5个地级市、20个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签订了脱贫攻坚责任书,向26个相关厅局下达了脱贫攻坚任务书。各级干部思脱贫、谋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广大群众盼致富、奔小康的愿望更加强烈,全社会同参与、共帮扶的氛围更加浓厚。30多年的扶贫开发积累了丰富经验,为脱贫攻坚奠定了良好基础。党中央的战略部署,自治区的统筹推进,市县的扎实落实,干部群众的苦帮实干,全社会的关注
18、帮扶,全区五级书记的挂图作战,层层压实责任,级级放大动能,凝聚起了强大力量,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机遇。第二章 总体要求第一节 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银川会议”精神,遵循“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按照自治区脱贫攻坚“1536”工作思路,大力弘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围绕“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高,力争提前脱贫”奋斗目标,坚持五条脱贫路径,突出三大工作抓手,强化六项保障机制
19、,着力实施“十三项”行动计划,加快破解贫困地区区域发展瓶颈制约,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节 基本原则一、坚持精准扶贫与区域整体脱贫相结合坚持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两轮驱动,谋划实施一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程,培育壮大增收致富产业,促进就业创业,确保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规划实施一批改善区域发展环境的重大项目,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补齐短板,夯实基础,缩小差距,加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二、坚持精准扶贫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实施生态优先发展战略,以建设美丽宁夏为目标,以总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总揽,推进生态建设向
20、质量提升、现代治理转变,促进精准扶贫与生态建设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生态保障。三、坚持脱贫攻坚与改革创新相结合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创新驱动,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开展脱贫攻坚前瞻性理论研究,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用新理念、新措施、新模式、新业态引领新发展,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促进片区内外、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四、坚持党政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强化各级党委、政府组织领导和总揽全局作用,严格落实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责任,认真落实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承包联系机制,层层压实责任,级级放大动能。引导
21、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广泛参与扶贫济困。五、坚持外部扶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充分发挥内力和外力两个积极性,通过政府整合投入各类涉农扶贫资源和社会帮扶力量,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和发展条件。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脱贫攻坚、勤劳致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着力激发内生动力,切实增强脱贫致富的主体意识,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第三节 工作思路贯彻落实“银川会议”精神,依据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结合我区脱贫攻坚实际,坚持进度服从质量,科学制定脱贫时间表、路线图和行动计划,确定“十三五”时期我区脱贫攻坚“1536”工作思路,大力实施“十三项”行动计划,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1”即紧
22、扣一个奋斗目标。就是“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高,力争提前脱贫”,到2020年确保58.12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00个贫困村全部销号、9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5”即坚持五条脱贫路径。就是发展生产脱贫、易地扶贫搬迁脱贫、生态补偿脱贫、发展教育脱贫和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五条路径。“3”即突出三大工作抓手。就是金融扶贫、技能培训和闽宁对口扶贫协作。“6”即强化六项保障机制。就是干部联系机制、识别与动态管理机制、到村到户扶持机制、扶贫资金整合使用管理机制、社会扶贫机制、督查考核评估机制。第四节 目标任务按照自治区“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高,力争提
23、前脱贫”奋斗目标,到2020年,全区9个贫困县(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增长幅度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不愁冬季取暖,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确保58.12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00个贫困村全部销号,9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贫困村、贫困县(区)贫困发生率均下降到3%以内,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年集中攻坚:2016年实现19.3万人脱贫,249个贫困村销号。2017年力争实现19.3万人脱贫,300个贫困村销号,盐池、隆德、泾源、彭阳4个贫困县摘帽。20
24、18年力争实现19.4万人脱贫,251个贫困村销号,西吉、海原、同心、原州、红寺堡5个贫困县(区)摘帽。对2014年2015年已销号的300个重点贫困村和已脱贫的22.2万人继续给予扶持,保障稳定脱贫退出。两年巩固提高:2019年2020年,保持脱贫攻坚政策不变,继续对已脱贫户、销号村和摘帽县给予扶持,查漏补缺,扶弱固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确保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建设,补齐短板,缩小差距,解决区域性发展不平衡和整体贫困问题。专栏1 脱贫攻坚主要指标序号主要指标2015年2020年属性1贫困县(区)(个)90约束性2建档立卡贫困村(个)8000约束性3建档立卡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宁夏回族 自治区 十三 脱贫 攻坚 规划 7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