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线监测方案》word版.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全线监测方案》word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线监测方案》word版.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昆明市轨道交通首期工程土建十三标 监测方案昆明市轨道交通首期工程土建十三标监测方案一、 工程概况本标段为昆明市轨道交通首期工程十三标段,包括2座车站和3个盾构区间,分别是金星站、白云路站、北辰小区站金星站区间、金星站白云路站区间、白云路站昆明北站区间。其中,金星站长173.1米,白云路站长262.8米,金星站与白云路车站的主体结构采用明挖法施工,围护结构采用地下连续墙+内支撑的支护体系。主体结构外侧设全包防水层,与连续墙一起组成复合墙体系。本标段工程范围示意图如下。二、施工监测目的、制定原则和编制依据21施工监测目的1)认识各种因素对地表和土体变形等的影响,为有针对性地改进施工工艺和修改施工参
2、数提供数据依据;2)预测下一步的地表和土体变形,根据变形发展趋势和周围建筑物沉降变形情况,决定是否需要采取保护措施,并为确定经济合理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3)了解开挖施工中地表隆陷情况及其规律性,了解施工过程中不同深度地层的沉降和水平位移情况,了解施工过程中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4)检查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和隧道沉降是否控制在允许范围内;控制地面沉降和水平位移及其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以减少工程保护费用;5)建立预警机制,保证工程安全,避免结构和环境安全事故造成工程总造价增加;6)了解围岩与结构物的相互作用力以及管片的变形情况;7)指导现场施工,保障建筑物、构筑物及地下管线的安全;8)施工过程中,根据
3、监测数据分析,反馈信息、指导施工,准确制定盾构掘进模式及推力。严格控制地表沉降或隆起。22施工监测方案的制定原则监测方案以安全监测为目的,根据工程特点确定监测对象和主要监测指标。根据监测对象的重要性确定监测规模和内容、监测项目和测点布置,较全面地反映实际工作状态。采用先进、可靠的监测仪器和设备,设计先进的监测系统。为确保提供可靠、连续的监测资料,各监测项目间相互校验,以利数值计算、故障分析和状态研究。在满足确保工程安全施工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工程施工的交叉干扰影响。按照国家现行的有关规定、规范编制监测方案。三施工监测方案的编制依据城市轨道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地下铁道工程
4、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城市测量规范CJJ8-99;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CJJT76-98; 本工程的施工设计图纸及合同中相应的规定、标准。四、施工监测实施方案及内容4.1施工监测总方案根据区间隧道穿越建(构)筑物及地面情况,结合盾构施工特点考虑施工过程会对地层产生扰动,有可能引起地表、及沿线管线变形或沉陷,故根据区间隧道穿越地面情况,结合盾构施工特性确定以下监测方案:1)以盾构法施工区间隧道穿越北京路为特殊重点监测区段。2)在盾构施工的始发端、吊出端100m范围内为特殊重点监测区段,共设9个监测主断
5、面:分别在始发井前端3个(由于始发井前端100m范围内有厂房建筑,并且禁止测量,故测量受限)、吊出井6个。次断面沿线路掘进方向每30m设一个监测次断面,在始发实验段进行加密。监测次断面并根据实地情况进行布设,每个次监测断面应不少于9个监测点。3)距线路中线20m以内的建筑做建筑物的变形监测,包括建筑物沉降、水平位移、倾斜、裂缝监测。4)隧道内管片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5)金星站施工监测(此方案详见金星站北辰站施工监测方案)。对监测主断面,包含所有监测项目,监测主断面布置见图1。对监测次断面,监测以地面隆陷监测点和拱顶下沉、周边净空收敛点及建筑物沉降为主。 图1 主断面量测测点布置图4.2施工
6、监测方案内容量测项目位置或监测对象测试元件测点布置最大限值监测频率备注地面沉降基坑周围地面北京路水准仪见附图沉降值:30mm隆起值:10mm1-2次/d必测管片监测管 片全站仪平面:高程:1-2次/d必测建筑物沉降、变形隧道延线地面建筑物精密水准仪、钢尺见附图房屋倾斜:31-2次/d必测隧道三维监测管 片全站仪见图41-2次/d必测 其中下列内容作为监测的重点:1建筑物沉降、变形监测; 2管片监测;3.地面沉降。在施工监测中,我们本着重勘测、勤量测、速反馈、控沉降和位移的原则,做到及时、准确、可靠预测发展趋势,保证工程安全、正常进行。4.3地表沉降、隆起监测1)地面沉降、隆陷变形机理 开挖时的
7、土、水压力不均衡:由于盾构机推进量与排土量不等,使开挖面土压力、水压力与压力仓的压力产生不均衡,导致开挖面失去平衡状态,从而发生地基变形。当土压力+水压力压力仓的压力时,地基下沉;反之隆起。 盾构推进时对围岩的扰动:盾构的壳体与围岩摩檫和围岩的扰动,特别是蛇行修正和曲线推进对土体进行的超挖,会产生围岩松动引起地基下沉或隆起的。盾尾(建筑空间)的发生和壁后注浆不充分,使受盾壳支承的围岩朝着盾尾空隙变形(应力释放引起的弹性变形)而产生地基下沉。粘性土地基中的壁后注浆压力过大将引起地基隆起。管片螺栓紧固不足,衬砌变形、移位。地下水位下降,地基的有效应力增加引起的固结沉降。由上述可知,盾构施工引起地表
8、变形主要可分为五种类型,各种类型沉降、隆陷产生的原因与机理见下表1。表1 盾构施工引起变形的原因与机理沉降、隆陷类型主要原因应力扰动变形机理先期沉降地下水位降低孔隙水压力减少,围岩有效应力增加压缩和压密、下沉盾构开挖面沉降或隆起工作面处施加压:过多隆起 ,过小沉降围岩应力释放、扰动负荷土压力弹塑性变形盾构通过时沉降施工扰动,盾构与围岩(土体)间剪切动,出碴扰动压缩盾尾空隙引起的沉降围岩(土体)失去支撑,管片背后注浆不及时应力释放弹塑性变形后续沉降结构变形、地层扰动、空隙水压下降等土体固结压缩和蠕变下沉地层受扰动而引起应力变化是产生位移的主要原因。在隧道正上方北京路隧道埋深相对较大,因此大部分地
9、层变形以盾构通过时的沉降和盾尾空隙沉降为主。2)地面沉降、隆陷监测方法按变形测量规程中测站高差中误差0.5mm的精度要求,采用精密水准仪配铟钢尺由高程监测网的控制水准点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对监测点进行逐点量测。地面布设高程监测控制网,按至少三个固定点作为基准点且基点保证不在施工影响范围之内。同时,基准网每隔3个月检测一次。根据基准点,测定埋设在被监测的地面的观测点。据监测点的高程变化值,通过数据处理分析,计算实际沉降值,并分析产生的原因,预报建筑物的安全状况。3)沉降监测点布置结合本工程特点,共设监测主断面9个。主断面中布设沉降点14个,次断面布设沉降点9个,测点详细布置见附图1。4)
10、基准工作基点及沉降监测点的埋设 在不受地铁施工影响相对稳定的位置,埋设至少3个地面基点。基点采用钢筋深埋桩水准点,埋设深度应大于1米,以粗螺纹钢埋设,并用砂石料填实。监测点采用在地表钻入1米1.5米孔,孔内插入专用不锈钢沉降测头,其测头为半球形,测头露出混凝土约3cm至5cm。5)沉降监测的精度设计 为使测量满足设计的监测精度,在建筑物沉降观测时,采用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进行施测。 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规定,基辅分划所测高差的差应小于=+0.7mm,则基辅分划高差的中误差应为:Mh=(1/2)=+0.35mm。基辅分划所测高差的中误差应为:Mh=(1/)Mh=+0.25mm。上
11、式中Mh可视为一个测站所测高差的中误差。在建筑物沉降监测中最远观测点到工作基点,水准观测站数不多于10个,所以最弱水准点的高程中误差为:MH=Ma=+0.78mm则最弱水准点两周期观测高程值之差(即相对沉降量)的中误差: MH=Mh=1.1mm 由此说明,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精度进行沉降观测,相对沉降量的测量中误差为+1.1mm,该监测精度达到了建筑物沉降监测的精度要求。6)沉降观测所使用的仪器 我部采用DZ2自动安平水准仪和铟瓦尺,精度满足要求,都已经过国家认可的鉴定单位进行鉴定。7)外业观测中的限差要求 要求各测点的视线应60m,视距差2.0m,前后视距累积4.0m,基辅分划读数0.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线监测方案 全线 监测 方案 word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