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学考试》word版.doc
《《生理心理学考试》word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心理学考试》word版.doc(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生理心理学定义(Physiopsychology):以心身关系为基本命题,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即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而产生心理现象的物质过程的科学。研究生理心理学的意义:1. 是心理学专业主干基础课程或核心课程,是重要的基本训练。2. 也将成为教育学、医学、信息科学或计算机科学不可缺少的科学基础。神经冲动:神经元传递信息的过程,是以电和化学的形式进行的,而且能被记录下来。静息膜电位:在静息状态下,由于细胞膜内外离子浓度的不同,存在着电位差,这种电位差就称为静息膜电位。 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多数约为-70毫伏动作电位:当静息状态的的细胞膜受到适当刺激的话,膜电位便会突发、急剧地发生变化,此时
2、便会产生神经冲动(nerve impulse)或动作电位。全或无定律(all-or-none law):是指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对阈值以下的刺激不发生反应,即“无”反应,而对阈值以上的刺激,不论其强弱均给出同样高度(幅值)的神经脉冲发放,即“全”反应。 级量反应: 阈下刺激虽未能引起膜的去极化,但也会使膜出现一个较小的局部兴奋。局部兴奋的大小与刺激的大小有关,刺激强度愈强,引起膜的局部兴奋愈大,延续的时间也愈长。只有当局部兴奋的幅度大到逼近阈值时,膜的去极化速度才突然加大,这时局部兴奋就发展成为动作电位。 这个局部兴奋在时间上的累加,和空间上的叠加的过程,就称级量反应。突触:它是指一个
3、神经元的突起和另一个神经元或肌肉细胞或腺体细胞发生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这些接触点就是突触。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s):凡是神经细胞间神经信息传递所中介的化学物质,统称神经递质。受体:是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分子,可以识别和选择性地与某些物质发主特异性受体结合反应,产生相应的生物效应。 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 颞叶:听觉功能为主。枕叶:视觉功能为主。顶叶:躯体感觉的高级中枢。额叶:躯体的运动功能为主。前额叶皮层和颞、顶、枕皮层之间的联络区:与复杂知觉、注意和思维过程有关. 边缘系统:大脑的底面与大脑半球内侧缘的皮层边缘叶(包括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及其海马回深
4、部的海马结构),及皮层下一些脑结构,如丘脑、乳头体、中脑被盖等,共同构成边缘系统。边缘系统具有内脏脑之称,是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环境的高级调节控制中枢,也是情绪、情感的调节中枢。基底神经节:尾状核,豆状核(尾、豆合称纹状体:对机体的运动功具有调节作用),杏仁核,屏状核。超限抑制:任一刺激强度过大,不但不会引起兴奋过程,相反会引起抑制,称为超限抑制。外抑制:当机体进行某项活动,周围出现异常可怕的声音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怔一下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这种现象就是外抑制。刺激法:用微弱电流或化学物质直接作用于脑个别部位而产生行为反应的办法,叫做刺激法。刺激法的作用:主要是引起或突出被刺激部位的功能或与之有关的
5、功能,从而找出脑行为之间的关系。损伤法:是指销毁某一结构,看其相应的行为功能是否清除。分为不可逆损伤(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可逆损伤(扩布性阻碍,冰冻法)神经化学损伤。可逆损伤方法的优越性:它既不损伤脑细胞,也不发生继发性的周围组织变性,便能达到暂时性的机能切除。除了用来观察局部皮层机能阻断的后果外,还可用以追踪研究皮层机能的逆转过程。记录法:把脑神经细胞的生物电活动的电信号放大,并描记下来进行分析的方法,叫记录法。(分为脑电图,诱发电位,单位活动)脑的电现象可分为自发电活动和诱发电活动两大类。自发电位:是指没有特定外界刺激时,大脑神经细胞自发产生的电位变化,称自发电位。脑电图(Ele
6、ctroencephalogram,EEG)显示的就是自发电位,它的特点具有节律性和连续性。诱发电位:在外界刺激作用下,从头皮上记录的相应电位变化称为诱发电位。ERP(Event-Related potential): 事件相关电位。当外界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后,针对刺激诱发出的皮层脑电信号。单位活动:细胞微电极描记技术,研究脑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的活动。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受器:是指能够灵敏地接受外界(或体内)的刺激,并将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的结构。适宜刺激:每一种感受器只对一种形式的能量特别敏感,这种能量就是这种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感受器的功能:
7、在接受适宜刺激时发生兴奋,就是把适宜刺激转变为传入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刺激阈值:凡是刚能引起感觉神经元发出传导性冲动的刺激强度称为刺激阈值。 阈下刺激:弱于阈值的刺激不足以引起传导性冲动的发放,这种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感觉的强弱取决于:A感受器冲动发放的频率;B参予兴奋的感觉神经元的数量;C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感受器的适应:当感受器受持续刺激时,刺激强度未变但引起的神经冲动却越来越少,这种现象叫感受器的适应。感觉系统由感觉器官(感官)、传入神经、感觉通路和感觉中枢构成。瞳孔反射:也称光反射(Lightreflex),在黑暗中瞳孔扩大,光照时瞳孔缩小的反应,就是瞳孔反射。 瞳孔反射的感受器是视网
8、膜的视杆及视锥细胞。 视觉信息经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沿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和上丘臂到达顶盖前区,这里是瞳孔反射的中枢。 共轭运动(Conjugateeyemovement):当我们观察位于视野一侧的景物又不允许头动时,两眼共同转向一侧。两眼视轴发生同方向性运动,称为共轭运动。 辐辏运动 (Vergencemovement):辐合与分散的共同特点是两眼视轴总是反方向运动,称为辐辏运动 。正前方的物体从远处移向眼前时,为使其在视网膜上成像,两眼视轴均向鼻侧靠近,称为辐合(Convergence);相反,物体由眼前近处移向远处时,双眼视轴均向两颞侧分开,称为分散(Divergence)。 生理心理学
9、意义:使物像能最好地投射在视网膜上最灵敏的部位中央窝上,得到最清楚的视觉。 视杆细胞感知明度,视锥细胞感知颜色。视网膜内德信息传递:视网膜:内层横向(水平细胞、无足细胞)、内层纵向(光感受细胞、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外层:色素细胞。排列方式:细胞联系的一般规律是几个视感受细胞与1个双极细胞联系,几个双极细胞又与1个神经节细胞相关。因此,多个视感受细胞只引起1个神经节细胞兴奋,故视敏度较差;但在视网膜中央凹部只有视锥细胞。每个视锥细胞只与1个双极细胞相联系,而这个双极细胞又与1个神经节细胞相联系。因此,中央凹视敏度最高。 视觉的传导通路:始于视网膜上的神经节细胞,其细胞轴突构成视神经,末梢止于
10、外侧膝状体。来自两眼鼻侧的视神经左右交叉到对侧外侧膝状体;而来自两眼颞侧的视神经,不发生交叉投射到同侧外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细胞发出的纤维经视放射投射至大脑皮层的初级视皮层( V1 ),继而与二级( V2 )、三级( V3 )和四级( V4 )等次级视皮层发生联系。 V1 区与简单视感觉有关, V2 区与图形或客体的轮廓或运动感知有关, V4 区主要与颜色觉有关。颞上沟深部的一些皮层细胞与人物面孔识别功能有关。 感受野 (receptive field):在神经系统中,每一个神经元在它的感受器都有其代表区(范围),只要这个代表区受到刺激,这个神经元就产生反应。这个代表区就称为该神经元的感受野。
11、开反应:对感觉野施予光刺激引起神经节细胞单位发放频率的增加的现象。闭反应:对感觉野撤出光刺激引起神经节细胞单位发放频率的增加的现象。开中心细胞:在神经节细胞同心圆式的感受野中,其中心区光刺激引起神开反应,周边区引起闭反应的神经节细胞称为开中心细胞。 闭中心细胞:在神经节细胞同心圆式的感受野中,其中心区光刺激引起闭反应,周边区引起开反应的神经节细胞称为闭中心细胞。 视皮层上三种细胞的感受野形状:简单型细胞:直线形的。是直线检测器。每一个N细胞在视网膜上均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和位置。复杂型细胞:长方形。是直线检测器。每一个N细胞在视网膜上均有一个正确的方向,但却有不同的位置。超复杂型细胞:长方形。是角
12、度和曲线的检测器。其最适宜的刺激是与最适方位一的直线和以直角弯曲的边缘。功能柱:具有相同感受野并具有相同功能的视皮层神经元,在垂直于皮层表面的方向上呈柱状分布,只对某一种视觉特征发生反应,从而形成了该种视觉特征的基本功能单位。痛觉:对那些破坏组织(或有这种危险)的有害刺激的反应。痛觉理论:痛觉的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轴突的周围形成了游离神经末梢;前者的中枢支从脊髓后根进入脊髓后角的第二级感觉神经元(SG细胞);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脊髓侧索,沿脊髓丘脑束达丘脑的后腹外侧核的第三级神经元(T细胞);投射到皮层第一级感觉区。闸门理论:从周围神经接受感觉信息的脊髓后角的胶质细胞(SG细胞)起着闸门作
13、用,控制着高一级的痛觉传递细胞(T细胞)。 接受较粗神经纤维的传入冲动时, SG细胞快速兴奋,继而对T细胞产生抑制效应,相当于关闭闸门不能产生痛觉。 接受较细神经纤维的传入冲动时, SG细胞不能兴奋,闸门继续开放,这些冲动直接引起T细胞的兴奋,将神经冲动传至高级中枢产生痛觉。听觉通路:始于内耳的毛细胞,它与螺旋神经节内双极细胞的外周支神经纤维相联系,将编码后的听觉神经信息传给双极细胞。双极细胞将信息沿听神经向脑内传递,首先到达延脑的耳蜗神经核,交换神经元后大部纤维沿外侧丘系止于下丘,另一部分纤维从耳蜗核经过延脑的上橄榄核与斜方体,再达于下丘。从下丘向左、右两个内侧膝状体传递信息,由内侧膝状体将
14、听觉信息传送到颞叶的初级听皮层(41区)和次级听皮层(21区,22区,42区) 。人能听到频谱大约为20-16000赫兹的各种声波,对400-1000赫兹的声波最敏感。物理参数:频率、振幅(或声压)、复合声的频谱。心理参数:音高、音强、音色。失认症(Agnosia):是一类神经心理障碍,患者意识清晰,注意力适度,感觉系统与简单感受功能正常无恙,但却不能通过该感觉系统识别或再认物体,对该物体不能形成正常知觉。视觉失认症:统觉性失认证;联想性失认证;颜色失认证;面孔失认证。颞上回联络区皮层在听知觉中具有重要功能。失认证可以说明哪些问题:失认症是知觉障碍,不是因该感觉系统的损伤,而是由高层次脑中枢间
15、的联络障碍所致。这些失认症患者的感官、感觉神经、感觉通路和初级感觉皮层的结构功能完全正常,但次级感觉皮层或联络区皮层存在着局部的器质性损伤。从而证明知觉是许多脑结构和多种脑中枢共同活动的结果。即使是以其中一种感觉系统为主的知觉,无论是视知觉、听知觉还是躯体知觉,也是这些感觉系统与注意、记忆、语言中枢共同活动的产物。超柱:由感受野相同的各种特征检测功能柱组合而成,是简单知觉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功能柱:具有相同感受野并具有相同功能的视皮层神经元,在垂直于皮层表面的方向上呈柱状分布,只对某一种视觉特征发生反应,从而形成了该种视觉特征的基本功能单位。视觉超柱:在大脑视觉皮层中,具有相同感受野的多种特
16、征检测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对各种视觉属性综合反应的基本单元。多模式感知细胞 (Polymodal neuron):颞下回的一些神经元、不仅对复杂视觉刺激物单位发放率增加和发生最大的反应,而且对多种其他感觉刺激均可引起其单位发放率的变化。知觉的神经基础:知觉的脑结构局部水平:刺激感觉皮层、联络区皮层。知觉的细胞生理学基础细胞水平:超柱:将同种模式的感觉信息,合成简单知觉;多模式感知细胞:将多种模式的感觉信息合成复杂知觉。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认识选择性的高度表现,是个体的一种全身状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注意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只不过是一种心理状态,是某种心理活动的指
17、向性、选择性、集中性。注意总是和认知活动同时存在的,还常伴有情绪体验和情绪表现。这一特点决定了注意生理心理机制的复杂性注意的分类:非随意注意(无意注意):事前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选择性注意):事前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非随意注意的定义:是由外界较强的新异刺激或引起主体意外感的刺激所引发的不由自主的注意过程,又称被动注意、无意注意。生理基础:朝向反射;理论解释:神经活动模式匹配理论。朝向反应:由新异性强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现行活动的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
18、转向新异刺激发出的方向。通过眼、耳的感知过程探究新异刺激的性质及其对机体的意义。意义:使生物体随时可以注意到周围环境有意义的新变化,并在采取主动措施前使机体处于准备状态,对有机体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外抑制:当机体进行某项活动,周围出现异常可怕的声音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怔一下,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这就是外抑制。简言之,现时活动以外的新异刺激所引起的抑制过程就是外抑制神经活动模式匹配理论:朝向反应的机制发生在对刺激信息反应的传出神经元中。在传出神经元中将感觉神经元传入的信息模式和中间神经元保存的以前刺激痕迹的模式加以匹配。如果两个模式完全匹配,传出神经元不再发生反应。两种模式不匹配就会导致传出神经元
19、从不反应状态转变为反应状态,即发生朝向反应。选择注意:就是在众多外界刺激中,选择性注意某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过程。靶子:要求被试选择注意的刺激。干扰项目(分心项目):要求被试忽视的刺激。线索:对靶子的出现有提示作用的信息。丘脑网状核闸门理论:丘脑网状核是一个抑制核,它的兴奋性将引起受它支配的神经元的抑制。丘脑网状核只接受从额叶内侧丘脑来的下行纤维,当大量高位反馈的下行冲动引起它的兴奋,就会对脑干网状结构产生抑制功能,使大量干扰项的刺激信息很难传入脑高级中枢。前运动中枢理论:注意过程并不是单一的中枢机制,涉及许多前运动中枢。注意过程与前运动皮层以及顶盖前区或上丘眼动中枢的功能有关,注意以多种前
20、运动中枢的连续活动为其生理基础。前运动中枢理论认为,注意是前运动中枢的选择性反应,其反应的增强效应是选择注意过程。ADHD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这类儿童的主动性随意注意能力极弱,而被动性不随意注意过度活跃,所以很容易因外界条件变化而分散注意力。 注意缺陷是这类儿童共同的突出问题。学习模式:联想式学习,非联想式学习,程序性学习,认知学习,情绪性学习,味厌恶式学习,印记式学习。学习:是发现或把握外界事物变化发展规律的过程,也是经验获得和积累过程。学习的行为定义:动物个体在与环境中发生的新事物接触的经验中改变自己的适应行为,也就是新的适应行为(或新行为模式)的获得过程。联想式学习:是指由两种或两种
21、以上刺激所引起的脑内两个以上的中枢兴奋之间,形成的联结而实现的学习过程。有3种类型:尝试与错误学习,经典条件反射,操作式条件反射。三者共同特点:环境条件中那些变化着的动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接近性,造成脑内两个或多个中枢兴奋性的同时变化,从而形成脑内中枢的暂时联系。因此,这3种学习模式统称为联想式学习。非联想式学习: 个体的行为变化仅由单一模式的刺激重复呈现而引起,与之相应在脑内引起单一感受系统的兴奋变化。有2种类型:1、习惯化:指一个不具有伤害性的刺激重复作用时,机体对该刺激的反射性行为逐渐减弱的过程。通过习惯化,人和动物学会忽视那些不再是新的或失去意义的刺激,从而更好地去注意那些更有意义的刺激
22、。2,、敏感化:是习惯化的对立面,表现为当一个强刺激存在时,大脑对一个弱刺激的反应会得到加强。在敏感化过程中,强刺激和弱刺激之间并不需要建立某种联系,也不要求两者在时间上的结合。程序性学习:无论是联想式学习还是非联想式学习,经过多次训练可以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形成短潜伏期自动化的快速反应特点,这种学习模式称为程序性学习。最必要的中枢:小脑的中位核。典型代表:兔的瞬眼条件反射认知学习:与经验式学习不同,高等灵长类和人类的许多学习过程,并不总是建立在重复的个体经验基础之上,往往一次性观察或摹仿就会完成。这种学习模式建立在视觉认知过程的基础之上,称认知学习。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非经验式的观察模仿学
23、习模式。情绪性学习:主动躲避反应:声、光刺激呈现后,动物必须尽快跑向动物箱的另一端,才能避免随后的电击,这种行为模式称主动躲避反应。被动躲避反应:声、光刺激呈现后,动物必须被动地保持在某处不动时,才能避免电击,这种行为模式称为被动躲避反应。冲突性情绪行为模式:是在实验程序中同时引出动物的阳性情绪和阴性情绪,使之产生冲突。味厌恶式学习:加西亚教授发现味觉刺激发生后1小时,再给厌恶刺激(如X线照射或其他厌恶的味觉物质,如锂盐)仍可形成条件反射,说明味觉刺激具有长时间延缓的学习效应。味厌恶学习行为模式,既具有联想式学习的特点,也具有非联想式学习的特点。印记式学习:幼稚动物常常学会跟随它第一次见到的比
24、较大的运动物体走。第一次印象所起的作用就是印记,像打上烙印一样。不同于条件作用的学习,它没有明显的强化物,它只能发生在生活初期的有限时间内,即所谓关键期内。脑等位论(等势说、整体说):不论损毁或切除的皮层部位有何不同,只要1050的大脑皮层损坏,动物学习行为就受到影响。其动物学习障碍与损毁皮层部位的大小成正比。损毁50皮层就使动物完全丧失学习能力。机能定位论(机能系统说):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确实会受到影响。从这个意义上看,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是一种动态的和系统的机能定位。暂时联系:条件刺激在相应的脑结构中引起较弱的兴奋灶,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理心理学考试 生理心理学 考试 word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