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宁县红岩镇山洪灾害防御预案.doc
《绥宁县红岩镇山洪灾害防御预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绥宁县红岩镇山洪灾害防御预案.doc(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绥 宁 县 红 岩 镇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绥宁县红岩镇人民政府二00六年三月十六日山洪灾害防御纪律 :“八个一律”一、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常识宣传一律到户、到人。二、暴雨天气易发区居民一律日不入户、夜不入睡。三、防办和镇镇党政主要领导和驻村干部不经批准一律不准请假外出。四、防办和镇镇一律24小时值班,电话24小时畅通。五、镇镇一律落实山洪防御和山塘水库保安预案。六、易发区镇镇一律落实山洪防御、山塘水库避灾演练。七、有险情的山塘水库一律控制蓄水,一天一巡堤,雨天24小时巡堤。八、工作失职、渎职、脱岗离岗,不听指挥者一律先免后查目 录第一章 概况第一节基本情况第二节气象水文特征第三节现有山洪灾害防御体系第
2、四节目前试点区在山洪灾害防御中存的突出问题第二章 山洪灾害分析第一节 典型山洪灾害第二节 山洪灾害特点分析第三节 山洪灾害成因分第三章 山洪灾害避灾方案第一节 山洪地质灾害重点隐患点第二节 危险区、警戒区、安全区 第三节安全转移方案第四节 组织机构的设置与职责第五节 宣传培训方案第一章概况第一节基本情况红岩镇,位于绥宁县县城以北,67公里,辖33个村、215个组4534户,28200人,总土地面积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820亩,其中水田20611亩,旱土1151亩,林地49785亩,占总面积的60%。第二节气象水文特征一、气象我镇区域内地形起伏明显,相对高差大。最高山峰海拔 800 m,最
3、低海拔 m,大部分村组居住在海拔600m,山坡陡峭,坡度均在3045之间。这种地形地貌和特殊的地质结构,形成了明显的局部小气候。降水 区域内多年平均降雨量1336mm,降水大部分集中在4至9月,占年雨量65%。二、水文区内水系发达,共有1条溪(河)水,即岳溪。属蓼水的三级支流,区域内河长41公里,流域面积54平方公里,河流坡降多在,多年平均流量立方米/秒。第三节现有山洪灾害防御体系一、工程防御体系我镇区域内的 12个村,曾遭受了2001年“6.19”洪灾,冲毁河堤12公里,河坝11座,公路2公里,机耕道102公里,渠道68公里,桥梁座,现仅存有防御工程河堤6公里,河坝12座,山塘5座,桥梁3座
4、,公路27公里,机耕道72公里。在2001年“6.19”灾害中,上述工程发挥了巨大抵御灾害的作用,但在遭受洪水冲击后,各种工程已变得破烂不堪,几乎失去了防御功能。根本不能满足群众撤退转移的要求。二、非工程防御体系我镇范围内有人口16868人,装有程控电话1466门,手机2360部,有线电视机1500台,无线电视机1286台。如有险情,防汛指挥系统主要靠电话在短时间内把信息及时传送到各家各户,通过有线电视发送信息,通知群众及时转移。如遇山洪灾害,当通信、电力中断时,所有信息只能靠人工传递,靠群众躲灾避灾经验和自救。第四节目前我镇(镇)在山洪灾害防御中存的突出问题根据山洪灾害的突发性和多发性及不定
5、性;从我们几年来进行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特殊的地理位置,防灾信息传递困难。区域内山高坡陡,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村与村之间有的未通公路,如牛栏冲村、大安源村,甚至还有个村未通电话,通信闭塞。且大多数公路与通信通电线路均靠近山沟溪河边,每次遇山洪灾害发生,公路被冲毁中断、通信及输电杆线被冲倒毁坏,对信息传递造成相当大的困难。汛期暴雨信息全靠县防汛办与县气象局电话通知我镇防办,再由镇(镇)电话通知到各村书记或村长家里,再由村里电话通知各组长家里,最后由组长或组上信号员步行通知到各农户。对没有通电话的村,每次暴雨信息传递靠镇(镇)政府派专人去通知
6、村民。目前这利靠电话或派人通知群众的信息传递滞后的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山洪灾害紧急避险的需要。二、防御工程措施较少、非工程措施薄弱,防御工作难度大。经实地调查,我镇区域内真正能防御山洪灾害的工程措施比较少,即是有防护堤,在山洪灾害发生时河堤防洪能力相当差,不能抵御洪水侵袭,同时,没有建筑挡砂坝,排洪渠、跌坝消力池或山塘等水利工程设施,致使每次发生山洪灾害时,只能听天由命,任山洪泛滥成灾。非工程措施相当薄弱,我镇区域内仅有1处雨量观测点,要想了解全镇区域的雨量,水情等信息,只能估计。三、我镇区域内水土流失严重,是导致山洪灾害的重要原因所在。据实地调查统计,我镇区域内水土流失面积达120平方公里。其
7、主要原因是楠竹低改、森林超量砍伐,加之不少群众乱砍滥伐、毁林造地现象时有发生。使山林植被受到严重破坏,而新造的竹、木林生长缓慢,中、幼林植被对水分涵养能力大大削弱,导致大量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淤塞严重,河床抬高,河道行洪不畅。四、违章建筑也是导致山洪灾害的原因之一。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山区人民也不断在改变自己的衣食住行条件。由于山区受地貌的限制,不少群众不经过水行政主管部门与国土部门的评估批准,随意将房子修建在溪河边上的低谷平地上,甚至将、村级公路均修在溪河边,乱架桥梁。在溪河边上乱建、乱采、乱挖、乱倒等“四乱”现象严重,造成溪河行洪能力降低。五、我镇区域内部分山洪灾害泥石流沟将农田全毁,房屋
8、冲走,使这里的居民已丧失了基本生存条件,要异地搬迁,工作难度相当大,主要资金需要多。总之,山区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是社会全民性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防御系统工程,要真正搞好山区山洪灾害防御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使洪水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必须对村、组的群众进行群治群防的知识宣传,加强现代化通讯网络建设,做到能随时掌握了解区域内的雨情、水情、灾情,传递山洪避险信息。第二章山洪灾害分析第一节典型山洪灾害据史载,我镇从1949年3月至1992年的43年中,共发生洪涝灾害8次,平均5年一次。从1950年至1987年的38年中,共出现洪涝次,平均年一次。从1988年至2001年的14年中,共出现暴雨洪水
9、6次,平均2年一次,且水情、雨情、汛情愈来愈严重,特别是近几年,灾害损失惨重,暴雨发生时间为3至11月,其中5至6月暴雨次数占50%,其次为4月和8月,占12%。暴雨强度以2001年6月19日发生在我镇区域的最大,降水mm,经过对1988年至2001年所发生的灾害进行调查了解,发现在我镇境内区域及周边,暴雨出现频率高,且降雨强度大,出现灾害的次数多,危害性大。如年月日短短个小时内降雨量达mm,造成多人无家可归,直接损失达亿元。历年来受灾情况具体情况见表。典型山洪灾害损失调查表时间(年)受灾人数(万人)受害 面积 (万亩)死亡人数(个)经济 损失 (万元)日最大降雨量(mm)备注20010083
10、10071681998006540057250第二节 山洪灾害特点分析第三节“易涨易退山溪水”,这是山洪的特点。我镇大部分地区属中低山地形,相对高差大,溪谷切割深,山坡坡度大,溪河坡降大,这使得山洪具有以下特点及危害性。、时间短,突发性强。山洪灾害往往在短短时间内突降大雨或暴雨,导致溪河沟渠径流迅速汇集,水位上涨时间极短,突发成灾,从降雨到灾害形成仅几个小时,最短历时仅1个多小时,使人们措手不及,防不胜防。、来势凶猛,毁灭性极大。形成山洪灾害的降雨,大多来势迅猛,势不可挡,洪水所到处,荡然无存,沿沟谷和溪河两岸将大片良田房屋席卷一空。、局部强度大,区域不固定。从近几年的山洪灾害来看,高强度降雨
11、,是造成灾害的直接原因,但降雨往往是局部强度特别大,且区域不固定,预测预报也难以准确。、山洪灾害常伴随有大量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人员伤亡严重。在雨水的作用下,山体失稳而滑坡,泥石混合物因具有极大的动能和势能,它能摧毁沿途的一切,房倒人埋,溪沟填塞,道路中断,田地、树木被毁惨重。、灾后恢复难度大。山洪灾害往往挟带大量泥砂石块,使沿沟谷、溪河两岸农田水冲砂压,堤崩岸塌。重者砂压厚度45m,轻者12m,清除的弃土又无处堆放,一时难以恢复,而且由于滑坡使道路受阻,增大了救灾的难度。第三节山洪灾害成因分析一、暴雨成因分析、山地气候特点我镇区域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由于山脉纵横交错,地形
12、切割明显,加上森林植被的影响,形成了以垂直变化为主的多层次多方向的山地立体气候,光、温、水、风随地形地势和植被状况的不同而变化明显。其总的特点是:光照山脊山腰优于山麓沟谷,南坡高于北坡,林内高于林外,整个趋势是随海拔升高而递减。水分湿润多雾,雨水多且集中,且随高度递增,林地土壤常年湿润。风山体上部及较高北坡多强风。群山低山风适宜,林内多微风。、山地雨量分布特点山区降水较多,但差异较大,其水平分布是北部多于南部,在本镇范围内由于随地势变化,降雨量也不均一,且不同坡向的雨量也有差异,植被不同雨量也有差异。这种差异是暖湿气流常受地形地貌影响致雨的缘故。、暴雨致灾成因分析1、中高空大气环流形势决定暴雨
13、的发生暴雨的出现,必须有充沛的水汽为前提,因为没有水汽,作为降水的“原料”就没有了,而水汽输送,则对于暴雨而言主要是由于水平输送而决定的。当冷暖气流交绥时,暖空气源源不断地被抬升凝结降雨。故当500hpa图上存在风的切变,有低槽锋面天气时,极易形成山洪暴雨过程。2、地形抬升作用加剧暴雨的发生。气流受热沿山坡爬升极易形成局部地强对流性降水。3、暴雨是山洪致灾的重要条件。山地由于其森林覆盖率高而使土壤经常保持湿润,地表层土壤含水量常维持在80%左右,偶尔发生一次暴雨过程,通过渗透分流,地表尚不会形成大的径流,但短时期内连降大特大暴雨,浅层土壤就会迅速饱和,地表迅速形成径流,带动山体滑坡,形成灾害。
14、、暴雨洪水分析结论1、我镇区域内历年平均降水量为1136毫米,历年最大降水量250毫米,平均每年有110天有雨。2、我镇区域内暴雨洪水有典型的山区特性,降水强度大,降水历时短,短时段降水量达200毫米以上即可成灾,降水后最快2小时左右即形成山洪。3、水位涨势猛,23小时可达峰顶,洪峰水位高;高水位持续时间短,34小时即可退至中水以下水位;山洪泥沙含量高,接近泥石流。4、暴雨多为小尺度天气系统形成,天气预报上难以精确定位定量,普通天气预报方法难以准确预报。5、根据实测资料记载,最大1日、3日、7日降水量分别为172、168mm,说明大强度降水主要集中在24小时内。6、暴雨形成山洪时间短,传统的雨
15、情传送方式满足不了对山洪的预报要求,应建立现代化的雨情,水情信息采集系统。二、地质成因分析我镇辖区内地貌陡峻,残坡积层厚,加之地质构造复杂,极易形成山洪。、陡峻的地貌,特定的地形我镇为中低山地形,地势北西高南东低,最高处山峰标高米,最低处标高米,相对高差米,相对切深约为米,山坡坡度在2570之间,且多为3550,如此大的相对高差和山坡坡度,使降水难以停留,所降之水90%以上顺坡而下,迅速汇入溪沟,极大地增大了溪沟中的水量和流量,同时山坡上的快速径流也导致坡面的面蚀加剧,极易诱发崩塌和滑坡。因而使泥石流急泻而下,酿成特大地质灾害。、较厚的残坡积层根据我镇的地层结构属二长花岗斑岩分布区,地表风化严
16、重,残坡积层较厚,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固体物质来源。其厚度达515米,上部为砂土,一般厚度为0.22米,下部为砂质充填之块石土,一般厚度为4.813米,呈松散状态,土体强度较低,如遇强降雨,极易形成面蚀或引发崩塌与滑坡,与溪流一道形成水石流或泥石流。、复杂的地质构造?(有的镇有)该区处于复合断层和崇阳坪至陇城断层之间,主要岩层属印支期黑云二长岩、石英斑岩、花斑岩,中深成相。由于夹在两大断层之间,褶皱和断层非常发育,致使该区岩体岩石风化程度较高,浅部多为碎裂状强风化或半风化,结构松散,常呈球状岩块,并且松散风化岩体内地表水渗透活动较强,前缘地带呈紊流状涌出,在雨季则松散物处于极不稳定状态,在暴雨
17、诱发作用下,极易造成山洪地质灾害。三、生态环境分析、植被情况、林木单一。单一的人工杉林,其次便是楠竹纯林,缺少支撑林木,因而植被覆盖力较差。、林种结构不合理。在洪泛区,多为用材林,生态公益林很少,缺少防护功能,加之区域内很多为人工林,且为须根性杉木和经济林,须根性树种比深根性树种固土保水能力要弱50倍以上。、龄组结构趋向中幼林。区域内现有的植被中多数为中幼林,由于根系不发达,枝叶不茂盛,所以固土能力差,抗强降水对地面的冲刷力也较弱。、水土流失情况我镇水土流失面积为125平方公里,占区域内面积的15%。农地土壤侵蚀60亩,其中:轻度25亩,中度25亩,强度5亩,剧烈5亩;林地土壤侵蚀14亩,其中
18、轻度6亩,中度5亩,强烈3亩;草地、荒土侵蚀30亩,其中轻度11亩,中度12亩,强度8;沟侵蚀面积为15亩,其中:轻度3亩,中度7亩,强度5亩;崩塌面积亩,其中:轻度20亩,中度11亩,强度6亩。水土流失这么严重,主要原因是陡坡开荒,砍柴挖树蔸,树木过量砍伐,加之本区域内的土层结构深厚松散,含砂粒量多,粘粒量少,抗冲能力弱,易发生强烈的片蚀,沟蚀和崩塌。、人类活动及基础设施脆弱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起因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和水患意识不强,缺乏全局观念。这些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民毁林开垦,只顾目前经济利益,开垦林地种植各种经济林,由于耕作方式不当,使得植被受到破坏导致表土裸露,极易造成水土
19、流失;、近几年来木材砍伐量过大。部分不法分子盗伐、滥伐林木比较严重;、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耕作模式,使河边、溪边、田边缺乏植被,农村中“田留五丈,墦留三丈”不准栽植林木,形成局部无林区,违背了“山顶带帽、山脚穿鞋”的植树造林的生态保护原则;、全垦抚育,熟耕林地也导致土壤松化,易被径流冲走,从而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侵占河道严重,在河道内任意倾倒废渣、垃圾、建房、修桥,缩小了河道过洪断面,严重地阻碍了洪不的正常泄洪。在水保基础建设方面,整个区域内水保设施脆弱,主要是水保工程标准低,抗灾能力不强,尽管我镇进行了大规模的水保水利建设,防洪抗旱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但由于水利水保投入不足,建设标准不高,工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绥宁县 红岩 山洪 灾害 防御 预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