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教案.doc(9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氓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教学重点:1、 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2、 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教学难点: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教学课时: 2 课时一、导语孔子曾经说过:“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什么叫“ 思无邪” 呢,就是思想纯正的意思,并由此 可“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同学们想不想做文质彬彬的君 子啊?那么什么是“ 文质彬彬” 呢?(可让学生回答,也可 由教师明确)“ 文质彬彬” 原义是文华和质
2、朴配合得恰到好 处,今义是形容人文雅而有礼貌。 同学们,让我们就来学习,接近“ 文质彬彬” 吧。二、 简介诗经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 6世纪春秋中期的 500 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 四书” “ 五经” ,“ 四书” 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指诗 书礼易乐春 秋)成书于公元前 6 世纪的春秋时期,共 305 篇,所以又 称“ 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 风” “ 雅” “ 颂” 三部分。“ 风” 又称 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 它和屈原的离 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 风骚” ,本用来指两
3、大文学流 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 迁客骚人” 。但是再后来的许多 文学作品中出现的“ 风骚” 其意却大相径庭,如“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 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 卖弄风骚” 等。“ 雅” 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 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 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 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三、诵读诗歌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
4、明显,如“ 氓之 |蚩蚩,抱布 | 贸丝。匪来 | 贸丝,来即| 我谋” 。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四. 请几位同学分别概述述本首诗的内容 ,对诗歌有个整体感知。五、诗歌译读赏析(一)赏析一二节1、准确翻译重点词,意译诗节2、在第一节中, 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 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3、恋爱阶段,男女双方各有何举动?反映出男 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 ?明确:男:抱布贸丝 来、谋、怒 女:乘、望、 泣涕、笑、言男:急躁、任性; 女:温柔体贴、纯真热 情。“ 乘彼” 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
5、理及表现。“ 复关” 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 泣涕涟涟” 一会儿“ 载笑载言” ,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4.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 尔卜尔蓍,体无咎言”5.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男: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女主人公:痴情(二)赏析三四五节1、准确翻译重点词,意译诗节 (先翻译鉴赏四五两节,后第三节)2.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3.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咥其笑矣4.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男:不体谅人 暴躁 三心二意女:勤劳肯吃苦 任劳任怨 专情柔弱5、女主人公为什么突
6、然写到 “ 桑树” 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 将女主人公比作“ 鸠” 为了说明什么?这是什么手法?。明确: 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 如同自身命运, 以斑鸠贪 吃桑葚为例告诫女子不要为爱着迷。 (孔子“ 过犹不及” ) 比 兴手法。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 ; 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 , 这是“ 兴” 。整体看有以 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6. 女主人公对女子发出什么感慨?你如何看待她的观点?无与士耽(三)赏析第六节1、准确翻译重点词,意译诗
7、节2.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决绝分离的态度 。比兴,一方面说自己的愁思, 另一方 面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对男子的忍耐也有极限男:易变女:决绝,刚强(四)梳理诗歌叙事抒情脉络:请学生概括每一节的内容,并分析:随着情节的发展,女主人公内心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恋爱:送子过淇,至于顿丘。沉醉爱河,热情,幸福婚变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心如帷湿怨恨,沉痛决绝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回头是岸清醒,刚强(五)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几组对比来。析:( 1)女主人公婚
8、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 “ 我” 生活幸福,温柔、纯真、热情。婚后:“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辛苦而又蒙受耻辱, 更突出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 “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 “ 我” 受尽屈辱,但性格刚烈,认识清醒。(2)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 氓之蚩蚩” 、 “ 信誓旦旦” 。婚后:“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 “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他“ 二三其德” ,甚至凶暴起来用情不专、暴虐,没有责任心六、深入探讨:1、氓中的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你如
9、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你认为“ 氓” 是个什么样的人?讨论明确:答案可能是多样的。“ 士” 之变心说:情节为“ 不见复关” 的暗示性; “ 士 贰其行” “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的显示性。这一切告诉我 们“ 士” 的变心是关键原因。社会制度说: 情节为“ 抱布贸丝” 至“ 以我贿迁” ,“ 三 岁食贫” “ 渐车帷裳” , “ 士” 骗取了钱财,生活由贫到富, 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经济上,正如恩格斯所说家庭、婚 姻反映出金钱关系。年老色衰说: 情节为之“ 氓之蚩蚩 ,抱布贸丝” ,“ 三 岁为妇” ,年老色衰,引起“ 士” 变心。其中第二、三种较为深刻准确。 (解说:此题是根据典型 情
10、节设计的。诗歌中的情节就是诗中所选择的景、事、物, 这些景、事、物在诗中起到烘托气氛和情调、 突出诗的意境、 深化诗的主旨的作用。一首诗可选多个情节内容,对诗的理 解只有把握和诗人意象一致的典型情节,才能了解诗人所抒 之情,所达之意。)参考意见: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 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上 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 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 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男主人公“ 氓” 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
11、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的恩爱,无情地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家伙。七、总结诗歌女主人公的形象特征,探究诗歌的主题。女主人公:对爱情与幸福有诚挚的追求、勤劳。无辜被弃、无奈,不能抗争命运。温柔、坚强。主题: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揭示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带给妇女深刻的痛苦。八、拓展练习:( 08 高考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问题。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注释】选自诗经 ?周南 , 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
12、的民歌。 芣苢 : 车前(草名)可食。薄、言 : 都是语助词 , 无实意。有 :得到。掇 :摘取、拾取。捋:成把地握取。袺 :手持衣角盛物。襭 :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 ,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 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前人读这首诗说 :反复讽咏,“ 自然生其气象” 。你读这首诗 , 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 ?请概括描述。参考答案 (1 分)赋(2 分)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4 分)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 ,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劳动、唱歌、欢快是答案的三个要点, 只要答出这三个要点的意思即给满分。)九、再次朗
13、读诗歌,布置作业:展开想象,把第五节改写为一段描写性语段。离骚(节选)教学目的1、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2、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3、通过了解屈原的生平及鉴赏离骚优美的诗句,感受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教学重点1、感受屈原的高尚品德;2、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教学方法屈原以他思想的博大、 构思的奇特, 利用和借鉴当时南
14、方楚国民歌,多用“兮”字的句式及方言,大量运用比喻,难字较多,意思也较艰深,极大地增加了理解诗歌的难度。 因此要学生在疏通诗句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体悟情感。教学时数 :2 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我们刚刚学习了 诗经 三首, 从中感受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些特点, 例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现状; 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琅琅上口,又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等等。而今,我们将要学习的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诗作 离骚, 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 与诗经 相比,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变化还是很大的。另外,屈原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也恰恰是出自离骚之中
15、。下面就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 去发现和归纳这些变化、 体会诗人的那种 “上下求索 ”的精神吧!二、相关文学常识介绍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注释及相关资料,弄清:1、标题是什么意思?它与作者的经历有什么关系?明确: 1、离,通 罹,遭遇;骚,忧患。屈原,约前 339 一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 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他出身于贵族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明于治乱,娴于辞令,青壮年时期被楚怀王器 重,位为左徒、 三闾大夫,“ 人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 度出现了国富兵
16、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期间,写出了许多悲愤沉痛、忧国忧民的诗 歌。秦国攻占楚国首都郢之后, 他悲愤绝望, 相传于公元前 278 年旧历五月初五抱石跳进汩罗江中。 这一天就成为后世纪念他的端午节。 (补充: 端午节的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午节。早在周朝,就有 “五月五日,蓄兰而沐 ”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相传,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
17、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人江中, 以便药昏蛟龙水兽, 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殉难日, 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 投粽子, 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 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这一天, 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 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 “卫生节 ”,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 悬菖蒲. 洒雄黄水, 饮雄黄酒, 激清除腐, 杀菌防病。 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此诗的写作时间正是在诗人因受到谗言第一次被放逐, 诗人被迫远离故土,因此,其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他的主要作品有离骚 、九歌、天问、
18、九章等,其中离骚 是他的代表作品。 屈原的出现, 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 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而且他还开创了新诗体 楚辞。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1953 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2.这种诗体被后世称为什么?它有哪些特征?明确:“楚辞 ”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 亦称“楚辞体 ”。 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 ,所以后人也有用 “骚”指代楚辞的, 故称“骚体诗 ”。楚辞发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书楚语, 作楚声, 记楚地, 名楚物。 在语言形式上, 突破了诗经 以四字句为主的
19、格局, 句法参差错落, 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 “兮” 字以助语势, 造成起伏回宕、 一唱三叹的韵致, 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 是诗经 以后的一次诗体创新和解放。楚辞:西汉刘向编辑的收录屈原等人诗歌的一本诗歌总集。3.解题离骚 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 是 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诗全诗 372 句,分 93 节,共 2464 字。与诗经所体现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相比, 离骚则是一篇具有积极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 被视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 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
20、政治抒情诗。而所谓浪漫主义的含义则是 “它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 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 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摘自辞海 文学分册)。我们应在鉴赏离骚的过程中,好好体会一下这种创作风格的特点。三、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1.学生注意给生字注音。2.体会朗读的技巧,如读出分句的节拍,上分句末字 “兮”读音要稍长,压韵的字要重读等。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夸 (女夸)/以礴羁兮,謇/朝谇/而夕替。四、学生自读全诗,重在掌握文字的读音并搞懂其含义。五、本诗在体裁上有什么特点?明确: A、形式上
21、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 B、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 “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兮” 字具有特别强烈的咏叹表情色彩、 构成诗歌节奏的能力, 同时,“兮” 字句作为一种文化存在, 反映了荆楚民族的自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怨愤激情绪。 “兮”在句中起了其他虚词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从而构成一种独特的意味。闻一多认为 “感叹字确乎是歌的核心与原动力 ”,假如将 “兮”字省去,将是一大损失,因为 “损失了的正是歌的意味儿 ”。如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不能省去兮字。六、疏
22、通课文。 1、学生自学课文,小组互助解决难点,教师重点讲解,翻译全文。附:【课文译文】我为人民的生活这么艰难而哀伤,我长叹息也只好擦干泪水。我只是喜欢培养自己的爱好,结果早上进谏,晚上便遭贬斥。既因为用香蕙作佩带而贬斥我啊,又因为采集芳芷而给我加上罪名。但这是我自己的情愿心甘,纵使是死上多次我也不后悔。我怨恨王君啊真糊涂没主见,你始终是不能体察我的心肠。你周围的侍女嫉妒我的美貌,造出谣言来说我好淫荡之事。固然是世俗之人善于取巧,不守规矩而且改变法度。抛却了准绳随意歪曲,竞相苟合取悦奉为常理。我忧郁,我不安,我感受着孤独。我孤独地遭受着今世的困穷。我就是突然死去而魂离魄散,也决不肯做屈节卑躬的丑
23、事。鹰和隼不能够和凡鸟同群,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方枘和圆凿怎么能够相合 ?哪有道不同而能走到一起的 ?我压抑着情怀,强忍着蒙受的屈辱, 我忍受着谴责,排遣着羞耻,保持清白正直地死去,本是前代圣人之所称赞。我后悔当初选择道路不仔细,我久久站立又打算返回,把我的车马掉过来走向归路,要趁着这迷途末远赶快停步。把马辔解了,让它在兰皋边漫步,让它在椒丘上奔驱,暂时休息,我不想再做官以遭祸殃,我要退回整理我的衣服。我要把碧绿的荷叶裁成上衫,我要把洁白的荷花缀成下裳。没人了解我也就罢了吧,只要我的内心确实芬芳。要把头上的冠戴做得高高的,要把项下的环佩增得长长的,芳香和污垢纵使被人混淆啊,只要我这清白的精神丝
24、毫无损。我忽然又回过头来放眼远望,打算往东西南北去四处看看。佩带着缤纷多彩的服饰啊,馥郁的芳香会向四方远扬。世上的人们任凭他各有所好,而我的习惯是惟独爱好修洁。就是把我肢解我也不肯改变,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挫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点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由此导入新课) ,了解学生对诗歌文字掌握的熟 练程度。二、教师对诗歌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一)提问:1.第一层那些诗句表明作者受屈遭贬的原因以及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2.第二层那些诗句表现作者追求“ 美政” 、九死无悔的高尚情操和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精神?结合上述思考题,组织学生讨论,教师简单串讲、归纳、小结。教师归纳、
25、小结诗句参考:受屈遭贬的原因: “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 “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 “ 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以及整个第六节内容。追求“ 美政” 、九死无悔的高尚情操:“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 “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 、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精神: “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 多难” ;(注:此乃第一层中的文字) “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 之可惩” 。(二)总结:屈原的形象提问讨论: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抒情主人公怎样的形象?明确: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 高余冠之岌岌兮。 长余佩之陆离。
26、 ”“ 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峨冠博带,缀满鲜花,披挂香草,浑身饰物闪烁夺目,散发着兰花和川芎的逼人香气。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 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 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他主张改革,提倡法治 (“ 规矩” ,“ 绳墨” )。他主张廉政,重视民生 (“ 哀民生之多艰” ,“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他追求真理, 坚强不屈 (“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他嫉恶如仇, 决不同流合污 “( 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 )。 他洁身自好, 刚
27、正不阿 (“ 民生各有所乐兮, 余独好修以为常” ,“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这个形象,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三、离骚积极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诗中大胆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 给草木、 虫鱼、鸟兽以及风雨雷电等都赋予了生命, 让它们具有人的意志和活动能力, 借以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诗中多用比喻和对偶语句,如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茞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等,用 “蕙 纕”、“蕙茞 ” “芙蓉以为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等,将 “兮”字去掉,对偶之
28、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3.夸张如“虽九死其犹未悔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表现了诗人为了自己的追求, “无悔 ”的向善之心。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而且凸显了诗人的美德。五、总结全文: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的伟大, 一是他 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 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二是他用毕生心血写成的 20 多首诗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世界文学殿堂的精品。 后人用对联的方式表达对他的怀念和尊敬:1、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2、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3、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
29、年呵璧,湘流应识九歌心。4、志洁行廉,忠君爱国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5、哀怨托离骚,生面独开诗赋主;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6、大节仰忠贞,气吐虹霓,天问九章歌浩荡;修能明治乱,志存社稷,泽遗万世颂离骚。六、布置作业:1、背诵全诗、2、完成练习册孔雀东南飞(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2.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3.了解偏义复词、 古今异义字的特点, 掌握“ 谢”“ 相”“ 见”“ 迎” 的一词多义。C、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4.注意把握本诗人物语言个性化这一突出的艺术成就。教学重点1
30、.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2.掌握文中的 “ 偏义复词” 和“ 谢” “ 相”“ 见”“ 迎” 的一词多义。 3.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教学难点1.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2.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教学设想1.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2.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 被改编成戏剧、 电影等多种艺 术形式,影响深广。 在教学本文时, 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电教手段,或阅读有关资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过程第一课
31、时一、导入新课自诗经、楚辞文学之后,继之而起的是两汉乐府诗歌, 孔雀东 南飞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 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 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 天若不尽 人意,我愿生死相随。 ” 屠洪刚的一曲孔雀东南飞唱得荡气回肠,唱得催人泪下,而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二、关于诗题及“ 乐府”孔雀东南飞 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稍后出现的北朝的木兰辞并称“ 乐府双璧” 。它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 (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标题为何不直言 “ 古诗为刘
32、兰芝作” 呢?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 乐府” ,本是汉武帝刘彻时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机构(官署) 。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 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后世把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称为“ 乐府诗” ,或简称“ 乐府” 。其中属于汉代的就叫“ 汉乐府” 。三、整体感知1.快速默读全诗,扫除语言障碍,并归纳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 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 实 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等现象。明确:1.生字(幻灯显示)通假字(幻灯显示)终老不复取 通“ 娶” 。 槌床便大怒 通 “ 捶” ,敲打。箱帘六七十 “ 帘” 通“ 奁
33、” ,盛物之器。 蒲苇纫如丝 通 “ 韧” ,柔软而结。府吏见丁宁 也写做“ 叮咛” ,嘱咐。 虽与府吏要 通 “ 邀” 。摧藏马悲哀 同“ 脏” ,脏腑。古今异义(幻灯显示)便可白公姥 告诉;常指一种颜色 共事二三年一起生活;一起工作可怜体无比 可爱;值得怜悯 汝岂得自由自作主张;不受拘束槌床便大怒 坐具;睡觉的地方 再拜还入户第二次;下一次以此下心意 耐心受委屈;下定主意 供养卒大恩侍奉公婆;伺奉长辈本自无教训 教养;训斥或从错误得到认识却与小姑别 退出来;副词,表转折 自可断来信使者,指媒人;书信处分适兄意 处理、处置;对有错之人作出处罚决定渠会永无缘 他;常指人工开凿的河道便可作婚姻
34、结为亲家;结为夫妻卿可去成婚 订好婚约;结婚 郁郁登郡门繁盛的样子:不高兴蹑履相逢迎 迎接;常指奉承、拍马汝是大家子 大户人家;我们 奄奄黄昏后暗沉沉的;形容气息微弱叶叶相交通 交错相通;为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偏义复词:(幻灯显示)便可白公姥 公公婆婆, 这里专指婆婆。 昼夜勤作息 原意是工作和休息,这里专指劳作。我有亲父兄 即同胞兄, 亲哥哥。 我有亲父母 这 里指母。逼迫兼弟兄 这里指兄。 其日牛马嘶 这 里指马词语难点无所施:用 启阿母:禀告 致不厚:招致 萦苦辛: 缠绕卒大恩:尽、终 若见录:记 逆以煎我怀:逆想,想到将来赍钱:赠送 否泰:坏运气;好运气 奄奄黄昏后:晚上7 点到 9点
35、寂寂人定初:夜里 9 点到 11 点指出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指代作用及时相谴归 我,指刘兰芝 会不相从许 你,指 焦仲卿还必相迎取 你,指刘兰芝 久久莫相忘 我,指 刘兰芝好自相扶将 她,指婆婆 嬉戏莫相忘 我,指 刘兰芝誓不相隔卿 你,指刘兰芝 誓天不相负 你,指刘兰芝不得便相许 你,指媒人指 出 下 列 各 句 中 划 线 词 的 意 思 相 见 常 日 稀 互 相 儿已薄禄相 命相六合正相应 互相 黄泉下相见 互相叶叶相交通 互相 仰头相向鸣 互相君既若见录 我,指刘兰芝 府吏见丁宁 我,指 刘兰芝2.看序言部分,它给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明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过程、
36、结果以及为诗的缘起。 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 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3.复述故事情节故事梗概: 东汉建安年间, 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 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 到娘家, 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 先是县令替子求婚, 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 仲卿闻变赶来, 夫妻约定“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 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4.理清思路,将全诗 32 节分成6部分,并给各部分拟
37、一个小标题。明确:课文内容结构托 物 起 兴 ( 1 ) (引出故事)自 请 谴 归 ( 2 ) (开端)夫 妻 誓 别 ( 3-12 ) (发展)(3-6)仲卿求情( 7-8)决心自遣( 9-10)拜母别姑( 1112)夫 妻誓别兰 芝 抗 婚 ( 13-21 ) (进一步发展)(13-18)得母同情 (19-20)阿兄逼嫁( 21)操办婚事双 双 殉 情 ( 22-31 ) (高潮)告 诫 后 人 ( 32 ) (尾声)5.思考全诗是以什么为顺序、按怎样的线索叙述故事的?明确:以时间为顺序, 以刘兰芝、 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 也可以说是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
38、抗婚、 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的。第二课时一、导入语孔雀东南飞 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 焦 仲卿的艺术形象, 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 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 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是这首诗突出的艺术成就。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分析诗歌的人物形象。二、人物形象与对话1.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第2节:自请谴归齐读后探讨: “ 十三能 , 十六诵诗书” 说明刘兰芝是一个怎样的人?多才多艺,知书达礼,富有教养;“ 鸡鸣 , 夜夜, 三日断五匹” 说明什么?勤劳能干; “ 大人故嫌迟” 这“ 故” 字可以反
39、映出哪些内容?既显示了焦母的异常挑剔, 也显示了兰芝洞察世情的聪慧。 兰芝为何不等对方开口便自请谴归?一则不堪凌辱, 二则她明白焦母的意图, 深知谴归之事已无可挽回。这一节从 13 岁说到 17 岁,一一道来, 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 赋” 。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2)第9节:齐读后探讨: 请用此段中的两个字概括段意。 严妆。 兰芝 为何鸡鸣欲曙即起?表示她不愿在焦家生活的决心。 打扮时为何“ 事事四五通” ?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 既是对焦母无言的抗议与示威
40、, 也表现了她对爱仲卿, 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这一段作者对刘兰芝的外貌进行描写, 目的何在?旨在描写她的美, 更表现了她从容镇定, 外柔内刚的性格, 也为下文太守为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3)第 10 节:拜母别姑姑嫂关系本不易相处,可是兰芝“ 却与小姑别” 时却“ 泪落连珠子”,这说明什么?兰芝与小姑关系融洽,正表现了她的懂礼仪、易相处。这也同焦母的不容形成对照。辞小姑时落泪,辞焦母时不落泪, 不卑不亢, 足以见出兰芝怎样的性格?倔强。 (请 个别同学读)虽然作者极力写刘兰芝的善良和温顺, 但善良和温顺之中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刚性, 这种刚性广泛地散布在兰芝全部言行的
41、细节里,自请谴归是如此,严妆打扮、拜母别姑也是如此。(4)再来看夫妻誓别时,仲卿对着她哭不成声,一筹莫展,她便说:“ 勿复重纷纭。 ” 仲卿劝她回娘家,再图后会,她便说: “ 何言复来还!” 她看清问题,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表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格的尊严。 然而她爱仲卿, 也知道仲卿爱她, 儿女深情使她对冷酷的现实仍然不得不抱着一丝幻想,幻想团聚。 “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她被仲卿的真挚的情义所感动于是“ 感君区区怀” ; 她对仲卿体贴谅解, 认为两人 “ 同是被逼迫” ;她对爱情更是忠诚,“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5)县令差人做媒, 她这样婉言拒绝:“
42、自可断来信, 徐徐更谓之。” (6)哥哥逼婚时,刚性又立刻占据了兰芝的灵魂,处于弱者和被压迫者地位的那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尊严感在她心底升华, 她决定以结束生命来表示最后的抗议,所以“ 仰头” 回答,很快便应允了。“ 处分适兄意, 那得任自专” 外柔内刚, 自有主意, 忠于爱情。 再嫁期作定时,裁衣做裳乃至“ 举身赴清池” ,没有一点迟疑和犹豫。她从来没有向恶劣的环境低头。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胆小怕事。他是笼子里长大的金丝鸟, 养成了拘谨懦弱的个性, 是一个比较善良的白面书生。 他忠于爱情, 又守礼尽孝。 他深爱兰芝却又不敢直接与其母抗争, 只是消极反抗, 忍辱负重。 当他知道母亲要
43、驱逐兰芝的时候,先是“ 婉启” ,继是“ 跪告” :“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可见他对爱情的坚贞不渝。等到“ 母槌床便大怒” 时,他就“ 默无声” 地退了出去, 一面劝兰芝暂回娘家, 一面约定将来再去接她。其实,他只有一点幻想的期待并无实际行动。 兰芝被逼改嫁, 他声言要独个儿自杀。 兰芝死后, 他以爱兰芝之深, 终于以身殉情。 诗中写了他在“ 庭树下” “ 徘徊” 了一阵,然后上吊,活生生地刻画出了这个怯弱书生的性格和面貌。 这最后的反抗令人感动。 他的 反抗性格还表现在回家辞母的那段话里: “ 今日大风寒 , 勿复怨鬼神!” 这番话无异于晴天霹雳,而“ 自挂东南枝” ,既违背了“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的封建礼教,也是对封建礼教最有力的抗争。他的思想经历了一个由幻想到绝望, 由软弱到坚强的过程。 这位忠 于爱情的人物,跟兰芝一样是充满叛逆精神的。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 她极端的蛮横无理, 对于兰芝的美德, 仲卿夫妇的爱情, 毫无认识和同情, 一意独断专行, 强行拆散。 她对仲卿是软硬肩施,一会儿(逼谴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