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专题复习:课内及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期末专题复习:课内及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期末专题复习:课内及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三峡及课外对比阅读 一、(2021安徽)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6分)【甲】三峡第1、2段(自三峡七百里中不以疾也。)【乙】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关西门正对滟滪堆。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节选自陆游入蜀记)注:油盎:油瓶。罅:裂缝。滟滪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沿溯阻绝 沿:_(2)不以疾也 疾:_(3)发大溪口
2、发:_(4)仰视天如匹练然 如然:_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 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3.【乙】文段写出了江水相对于滟滪堆在不同季节水位的高低变化:作者到瞿塘关时,_;等到夏秋水涨时,_ 。(2分)4.【甲】【乙】两个文段都描写了三峡的山,画线句子分别突出了山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注:【甲】文画线句为“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二、【中考模拟】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共10分)三峡全文1.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 自三峡七百里中太守自谓也自力更生B. 略无阙处略无慕艳意雄才大
3、略C. 隐天蔽日若隐若现隐姓埋名D. 属引凄异引喻失义抛砖引玉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作者在描写三峡春冬之景时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2分)4. 水经注中,不同的水有不同的姿态。请你根据三峡与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分析作者笔下的水各有怎样的特点。(4分)【链接材料一】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节选自水经注黄牛滩,有删改)注:径:经过。成就:
4、造就。这里是“自然”的意思。纡:弯曲、绕弯。信宿:连宿两夜。【链接材料二】沅南县西有夷望山,孤竦中流,浮险四绝。南有夷望溪水,南出重山,远注沅。沅水又东得关下山,东带关溪,泻注沅渎。沅水又东历临沅县西,为明月池白壁湾。湾状半月,清潭镜澈,上则风籁空传,下则泉响不断。行者莫不拥楫嬉游,徘徊爱玩。沅水又东,历三石涧,鼎足均峙,秀若削成,其侧茂竹便娟,致可玩也。又东带绿萝山,绿萝蒙羃,颓岩临水,实钓渚渔咏之胜地,其迭响若钟音,信为神仙之所居。(节选自水经注沅水,有删改)注:沅(yun):即沅江,发源于贵州,流入湖南。渎:大河,大川。鼎足均峙:三石并立,距离匀称。便娟:轻盈美好的样子。蒙羃(m):覆盖
5、,遮掩。【拓展设问】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不见曦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B. 回清倒影 清:清澈C. 莫得究焉 莫:没有谁D. 沅水又东 东:向东2. 三峡与链接材料一的篇末都引用了歌谣,请分别简析其作用。(4分)三、【中考模拟】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0分)(一)三峡全文(二)孤帆落照中,见青山映带,征鸿回渚,争栖竞啄,宿水鸣云,声凄夜月,秋飙萧瑟,听之黯然。遂使一夜西风,寒生露白。万山深处,一泓涧水,四周削壁,石磴崭岩,丛木蓊郁,老猿穴其中,古松屈曲,高拂云巅,鹤来时栖其顶。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风声鹤唳,隙呖惊霜,闻
6、之令人凄绝。(节选自陈继儒小窗幽记,有删改)注:征鸿:远飞的大雁。渚:水中的小块陆地。飙(bio):狂风。呖(l):拟声词。1.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 略无阙处必能裨补阙漏B. 沿溯阻绝追本溯源C. 或王命急宣乃丹书帛曰“陈胜王”D. 争栖竞啄沉鳞竞跃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清荣峻茂,良多趣味。3.语段(一)为什么先写夏景而后写春冬、秋之景?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2分)4.语段(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与语段(一)中的哪个句子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简要赏析其妙处。(4分) 知识积累:富贵不能淫及课外对比阅读一、(2020河南1
7、417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0分)(一)富贵不能淫全文(二)何易于为益昌令。盐铁官榷取茶利,诏下,所在毋敢隐。易于视诏书曰:“益昌人不征茶且不可活,矧厚赋毒之乎?”命吏阁诏,吏曰:“天子诏何敢拒?吏坐死,公得免窜邪?”对曰:“吾敢爱一身,移暴于民乎? 亦不使罪尔曹。”即自焚之。观察使素贤之,不劾也。(节选自新唐书何易于传)注:榷取茶利:通过对茶实行专管专卖而谋利。榷(qu),专卖。所在:这里指盛产茶叶的地方。矧(shn):况且,何况。阁诏:搁置诏书。窜:这里指被流放。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1)丈夫之冠也 冠:_(2)得志,与民由之 由:_2. 把下面的句
8、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3.善用修辞增强雄辩力量是孟子散文的突出特点,请结合语段(一)第二段的内容简要分析。(4分) 4.根据你对语段(一)中“大丈夫”的理解,你认为语段(二)中的何易于能否称得上“大丈夫”?请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2分)二、(2021湖南衡阳改编)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0分) (一)富贵不能淫全文(二)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 “微与!其嗟也,可去; 其谢也,可
9、食。”(节选自礼记檀弓)注:饥:饥荒。黔敖:齐国富商。 蒙袂(mi) 辑屦(j): 用袖子遮着脸,趿拉着鞋。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从:跟着, 追着。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帝感其诚 诚心诚意B.安居而天下熄 不可久居 居安思危C.戒之曰 必敬必戒 戒骄戒躁D.行天下之大道 独行其道 道听途说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以顺为正者 以至于斯也往之女家 曾子闻之A.相同,相同B.相同,不相同C.不相同,相同D.不相同,不相同3.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句2分)(1)得志,与民
10、由之。 (2)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4.下列对语段(一)(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A.语段(一)破中有立,孟子首先反驳了景春的观点,然后提出了“大丈夫”的具体标准。B.语段(一)中孟子的观点为人们广泛认同,后代无数仁人志士,都可视为这一观点的践行者。C.语段(二)中曾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到了快要饿死的地步,也可以吃“嗟来之食”。D.语段(二)中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可以证明语段(一)中“贫贱不能移”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及课外对比阅读【中考模拟】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0分)(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二)成都之围也,备与士众约:“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及
11、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军用不足,备甚忧之。时议者欲以成都名田宅分赐诸将。赵云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不宜夺之,以私所爱也。”备从之。(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有删改)注:预:干涉,参与。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人深思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一反三C.行拂乱其所为 春风拂面D.国恒亡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3.语段(一)中作者
12、认为造就人才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语段内容简要分析。(4分)4.语段(二)中赵云的治国观点是什么?他的治国观点让你联想到语段(一)中的哪句话?(2分)【解检新题型】下列对语段(一)相关内容的解说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指出了经受艰苦磨炼的益处:一是培养坚强的意志,二是强健体魄。B.人要有所作为,除了必须在艰苦环境中经受考验外,还必须在精神、意志上经受磨炼。C.文章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对今天的写作仍具借鉴意义。D.作者从个人和国家两个不同角度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中考模拟】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共10分)生于忧
13、患,死于安乐全文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B.衡于虑 衡:平衡C.而后喻 喻:了解、明白D.人恒过 过:犯错误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3. 文章第2段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结合内容简要分析是怎样证明论点的。(2分)4.本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都提到了本国稳定与其他国家有一定的关系。请简要分析二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进行论述的。(4分)【链接材料】恃交援而简近邻,怙强大之救而侮所迫之国者,可亡也。羁旅侨士,重帑在外,上间谋计,下与民事者,可亡也。民信其相,下不能其上,主爱信之而弗能废者,
14、可亡也。境内之杰不事,而求封外之士,不以功伐课试,而好以名问举错,羁旅起贵以陵故常者,可亡也。(节选自韩非子亡征,有删改)注:帑(tng):收藏钱财的库房。相:相国。下不能其上:下面不服从君主。课试:指考核政绩。问举错:指任免官员。陵:侵犯,欺侮。【解检新题型】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为人传诵的名言警句,请从文中选择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并说明理由。(3分)【中考模拟】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共10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1)然后能改 改:_(2)征于色 征:_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3.阅读文章,以“舜发于
15、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句子为例,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2分)4.结合本文及下面链接材料,谈谈你认为成为人才应该具有哪些品质。(4分)【链接材料】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乃发兵伐吴。吴师败。(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删改)注:黄池:又名黄亭。在今河南封丘县。【解检新题型】请结合文章和链接材料的内容,谈谈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句话的理解。(4分)饮酒(其五)【常考名句理解】(
16、1)陶渊明饮酒(其五)以“_,_”写出了人之闲逸而自在,山之静穆而高远,创造了“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之境界。(2)陶渊明饮酒(其五)中,描绘傍晚时分山间云气缭绕、鸟儿结伴归巢的诗句是:_,_。(3)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生活的诗句是:_,_。1.诗人在开篇提出“结庐在人境”,后面紧接着写“而无车马喧”,既在“人境”,为何又无“车马喧”。请结合诗的内容简要分析。(2分)2.(2018备用题)“淡而有味”是陶诗的艺术特点之一,请结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简要分析。(2分)3.(2010河南)请从炼字的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2分)4.(2
17、010河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2分)5.(教材思考探究)关于陶渊明饮酒(其五),苏轼这样评述:“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怎么理解苏轼的这段话?说说你的想法。(2分)6.(教参问题探究变式)(2018备用题)诗中“心远地自偏”一句该如何理解?(2分)7.一位同学想知道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和桃花源记的创作顺序,下面是他找到的资料,请你据此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3分)链接材料:陶渊明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他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义熙元年,他辞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中考语文精品专题 初中语文课件 初中语文学案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试卷 中考作文指导 名著阅读精品资料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