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pdf
《江苏省“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pdf(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江苏省江苏省“十四五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深度融合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也是江苏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构建中高端供给体系,推动数字化全面转型,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时期。 为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在更广范围、 更深程度、 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加速推动 5G、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 赋能江苏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 根据 关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十四五”信息化
2、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 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一、发展环境 “十三五”期间,全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 , 坚持系统布局、 示范引领和模式创新,积极推进两化融合创新发展, 持续提升制造业数字化、 网络化、 智能化水平,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2020 年末,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 63.2,连续六年保持全国第一。 (一)发展基础 企业数字化水平逐步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逐步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主动性日益增强,逐步形成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引领战略转型、 组织变革、 管理创新的新机制。
3、全省共推动 25000 余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自评估、 自诊断、 自对标, 遴选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 2055 家, 通过贯标评定企业 2564 家; 围绕核心业务上云、数据和设备上云、基于“数据+模型”的创新应用等方向推动 30 万家企业上云,重点打造 7366 家星级上云企业;积极推进智能制造,分行业开展智能车间示范推广,累计建成 1307 个示范智能车间。2020 年末,全省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 87.1%,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 58.0%,均居全国第一。 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全省“宽带、融合、泛在、共享、安全”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整体发展水平
4、居全国前列。 全省产业园区光纤宽带接入能力达到 100G,光网城市基本建成;累计建成 5G 基站 7.1 万座, 各设区市主城区基本实现全覆盖; 电信运营企业完成无线网络、 固定宽带网络、大型数据中心及相关系统的 IPv6 升级。“1+1+40+N”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架构不断完善,建成二级节点数量 14 个,累计标识注册量超过 20 亿。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超过 26 万架,一批云计算、超算中心投入运营。 工业信息安全保障“一网一池一平台”一期工程建成, 初步实现对全省联网工业控制设备与系统、工业互联网平台风险隐患的安全监测和态势感知。 工业互联网发展步伐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步伐加快。工业互
5、联网创新发展工程稳步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探索的关键抓手。在国内率先制定发布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建设指南,打造 95 家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培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样板; 面向工程机械、 新型电力装备、 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建设 86 个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国内首个第三方工业 APP汇聚平台,汇聚全国 1762 个工业 APP(江苏 1528 个),供需对接、应用推广、 统计监测等功能逐步完善。 全国两化融合暨工业互联网平台大会、 全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大会、 工业信息安全技能大赛等活动成功举办; 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取得积极成效。2020 年末,全省工业
6、互联网产业规模约占全国的 12%。 融合发展模式持续创新。融合发展模式持续创新。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深化应用,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创新模式和新型业态。全省累计签约 5G 融合应用项目达 1100 个,在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 智慧医疗等领域开展创新场景应用; 人工智能在工业机器视觉智能检测系统、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快速应用;区块链技术在金融、政务、物流、大数据、信息安全等领域应用加速,应用生态逐步构建;涌现出 30 家龙头企业建设的国际国内领先的行业 B2B 重点平台,大宗商品类综合交易平台达 25 个,全省工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到 75.3%,位居全国第
7、一。 创新载体建设初见成效。创新载体建设初见成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等国家级信息通信领域核心智库机构在省内设立分支机构,聚焦不同领域支撑江苏省两化融合创新发展。 南京、 苏州建成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体验中心,东南大学与紫金山实验室、 常州天正建成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 无锡红豆、江苏电力建成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推广中心。全省创建 16个省“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基地和 5 个重点培育基地,推进“平台+园区”联动发展。 车联网先导区、
8、工业大数据应用示范区、 区域大数据开放共享与应用试验区、“数动未来”等专项建设和行动取得显著成效。 (二)存在问题 “十三五”期间, 全省两化深度融合虽然取得显著成效, 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短板和问题。一是企业仍面临一是企业仍面临“综合集成综合集成”跨越困境。跨越困境。全省制造企业设计、 制造、 采购、 销售等核心业务环节的数字化基础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但跨部门、 跨业务环节的数据集成共享水平仍有待提升, 企业内部管控一体化程度和跨企业协同的能力尚待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之间衔接依然不够顺畅。二是自主可控的融合发展技术供给能力不足。二是自主可控的融合发展技术供给能力不足。全省信息技术服务商数量众多,
9、但具有核心技术、 能力, 有行业知名度的领军型服务商相对较少,自主可控的软硬件供给能力有待提升, 一体化、 整体性的解决方案服务供给能力依然不足,工业软件、信息物理系统(CPS)等融合支撑和行业解决方案有待发展壮大。三是高效协同的融合发展生态体系尚三是高效协同的融合发展生态体系尚不完善。不完善。全省推动产业链、 创新链、 资金链联动发展的机制尚不完善, 促进技术、 产品、 安全、应用良性互动的机制尚不健全, 亟待在科技创新、 财税金融、 人才培育等领域的改革创新中加大支持力度,充分激发企业的主体作用与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四是工业互联网领军企业培育亟待加强。四是工业互联网领军企业培育亟待加强。全
10、省工业互联网领域优秀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但领头雁、 排头兵型企业总体上发展质量、 影响能力等都与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拥有核心技术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领军企业较少。 (三)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 是建设制造强国、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两化深度融合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颠覆式创新和跨界融合为两化融合带来新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颠覆式创新和跨界融合为两化融合带来新机遇。机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创新最活跃、交叉最密集、渗透性最强的领域,体系架构、产品形态及发展模式深度变革,
11、极大激发信息技术向制造业融合渗透的创新活力和应用潜力。目前,江苏前沿新材料、物联网、核心信息技术等 14 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加速集聚, 制造业供给能力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快速攀升; 机械、 纺织、 汽车等领域与信息技术交叉融合, 工业互联网、 数字孪生、 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 网络化协同等新模式新业态加速突破, 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迎来新机遇。 “双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内需潜力激发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两新发展格局构建,内需潜力激发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两化融合提出新需求。化融合提出新需求。激发庞大的内需潜力并建立与需求相匹配的高端供给体系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 江苏作为制
12、造业大省, 大力发展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制造、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以及智能新产品等融合发展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拉动消费新需求;持续深化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 生产制造、 营销服务等环节的集成应用, 推动制造业由价值链低端向高附加值两端延伸, 打造形成中高端供给体系, 全面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型制造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型制造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赋予两化融力赋予两化融合新使命。合新使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目前,江苏重点制造领
13、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 科技和产业创新亟待突破, 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有待提升。 江苏需要深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激发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活力和应用潜能, 构建软件定义、数据驱动、平台支撑、服务增值、智能主导的新型制造体系;加快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的泛在连接、 柔性配置和社会化共享, 构建柔性、灵活、稳定、安全的产业链供应链;加快传统工业模式向绿色制造转型,推进节能减排、绿色发展与安全生产,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二、二、总体要求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紧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
14、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 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 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为突破, 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升级、 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 数字产业培育壮大, 全面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 产业链现代化,加速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坚实基础,实现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全面跨越。 (二)基本原则 统筹协调,融合发展。统筹协调,融合发展。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加强省有关部门和市、县(区) 协作共同推进企业两化融合,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在发展理念、技术创新、产业生态体系构建等方面全面融合。强化区域协同发展,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形成协调发展新格局。
15、 夯实基础, 创新驱动。夯实基础, 创新驱动。 持续完善产学研用创新机制,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渗透性、 带动性强的优势,激发数据驱动潜能,利用互联网创新理念、创新要素、创新体系,带动制造业技术、产品、模式、机制创新。 供需匹配, 生态共建。供需匹配, 生态共建。 畅通信息技术供给侧和需求侧信息渠道, 强化供需精准对接,坚持资源共享、就地配套,推动高效沟通,推进成果转化。加强产业链全面布局, 整合优质资源, 形成整体合力, 繁荣两化融合创新生态。 分类施策,与时俱进。分类施策,与时俱进。针对不同区域、行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基础、进程差异, 形成分
16、业施策、 分类推进体系。 充分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坚持开源开放的发展理念, 利用国内外创新要素和市场资源, 创新合作方式、拓展合作领域,形成参与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三)主要目标 到 2025 年,全省信息化和工业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制造业全面数字化转型的“6+3+1”布局推进步伐明显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软硬件核心系统供给能力、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 工业互联网赋能、 数字化转型服务商、 新模式领军企业培树六大任务全面实施, 30 条优势产业链数字化、 网络化、 智能化整体水平大幅提升, “一网一池一平台”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成, 多方参与、
17、互利共赢的融合发展生态不断完善。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到 70 左右。 企业数字化转型整体进程明显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整体进程明显加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普遍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及自评估自诊断,全省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企业累计超 5000 家。自主可控的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成套装备、智能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取得重大突破,智能制造系统性解决方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加速,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 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大幅提升, 新型业务模式、 商业模式和产业形态加速演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能。 融合发展基础升级稳步推进。融合发展基础升级稳步推进。 5G、 标识
18、解析、 大数据中心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服务产业园区和企业两化融合创新发展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 5G 及高品质宽带基本实现“企企通”。 全省累计建成 5G 基站25.5 万座,重点行业广泛应用;建成二级节点数量达到 40 个以上,累计标识注册量超过 300 亿,形成省内大数据中心、边缘数据中心梯次布局,构建算力规模与数字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新型数据中心发展格局, 人工智能、 区块链产业化应用基础不断夯实。 工业互联网赋能水平全面提升。工业互联网赋能水平全面提升。工业互联网重点平台服务企业能力普遍提升,“十四五”期间重点平台接入企业数、APP 数、设备数实现翻番。 5G、 智能传感、 大数据
19、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广泛应用,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全省争取累计推动 40 万家企业上云,打造 10000 家星级上云企业, 200 个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 实现重点产业链工业互联网平台全面覆盖,基本形成“一行业一重点平台一标杆工厂”的格局。大力培育创新能力强、行业影响大的示范平台、领军企业,促进创新资源和服务在线化、 平台化, 实现共享水平显著提升, 不断催生新的增长点。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成。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建成工业信息安全保障“一网一池一平台”, 实现对全省联网工业控制设备与系统、 工业互联网平台风险隐患的安全监测和态势感知。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
20、安全监测预警全覆盖, 重点领域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能力明显增强, 信息化装备的安全可控水平明显提高,培育 100 个优秀工业信息安全产品和解决方案,打造 10个信息安全产业基地和工业互联网安全应用示范基地。 融合发展生态体系持续优化。融合发展生态体系持续优化。多方参与、互利共赢的两化融合创新发展生态基本形成, 全省重点产业集群、 产业链、 供应链数字化水平和产业链主要业务信息协同共享水平显著提升,建成一批数字化水平较高的产业集群和一批工业互联网创新服务平台、 应用服务平台, 打造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应用服务良好的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资金链、服务链融合发展生态。 表 1 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
21、企业两化深度融合发展主要预期性指标 序号 类 别 指 标 2020年 2025年 1 整 体 目标 两化融合发展水平 63.2 70左右 2 经 营 管理 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 79.9% 85% 3 研 发 设计 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 87.1% 90% 4 生 产 制造 关键工序数控化率 58.0% 63% 5 平 台 应用 工业互联网平台普及率 17.8% 48% 三、主要任务三、主要任务 (一)夯实两化融合创新发展基础 一是推进企业内外网络建设升级。一是推进企业内外网络建设升级。 支持电信运营商、 网络建设服务商、云服务商等利用 5G、 边缘计算、 窄带物联网 (NB-IoT) 、
22、 软件定义网络 (SDN) 、网络功能虚拟化 (NFV) 、 时间敏感网络 (TSN) 和天基地基配合组网等技术,加快部署“低延时、 高可靠、 广覆盖”的信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 加快推进IPv6(互联网协议第 6 版)规模部署,深化推进互联网高带宽专线提速降费,降低企业专线接入和云服务成本。支持制造业企业对工业现场“哑设备”进行互联能力改造, 支撑多元工业数据采集, 推进企业内外网的IP化、扁平化、柔性化改造升级,构建“内外协同、灵活高效、安全可靠”的工厂内外网络,实现生产设备的广泛互联和数据互通。 二是推进标识解析体系建设和应用。二是推进标识解析体系建设和应用。加快国家工业互联网顶级灾备及服
23、务托管中心、 工业互联网递归解析节点、 重点行业节点建设与推广服务,进一步加大地址、 频谱、 标识等工业互联网解析体系的关键性基础资源保障力度, 建成兼容开放、 服务全国的标识解析服务体系, 推动技术融合创新, 提升数据综合服务能力。深化标识在设计、生产、服务等环节的应用,推动标识解析体系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 APP 等融合发展,加快解析服务在各行业的创新应用。 三是推进工业大数据创新发展。三是推进工业大数据创新发展。推进工业基础数据库建设,组织开展工业数据资源调查, 依托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数据库, 利用重点领域统计数据和监测数据, 在重点行业建设省级数据资源库。 加快推进省级工业互联网
24、大数据中心建设,构建工业大数据采集、汇聚、流通、分析、应用的价值闭环,加速数据要素高效流动,驱动制造资源优化配置,构建跨区域、跨行业的工业大数据支撑服务体系。 加快构建布局合理、 边云协同、 云网融合的算力基础设施体系架构。 (二)提升两化融合技术及服务供给能力 一是加快工业技术软件化。一是加快工业技术软件化。推进智能设计与仿真、生产控制经营管理与市场服务等工业软件核心技术突破, 分行业、 分领域推进工业技术、 原理、工艺、 经验等工业知识的软件化, 加快传统工业软件集成应用、 云化迁移和迭代, 形成覆盖工业全流程的微服务资源池。 打造一批经济价值高、 推广作用强的行业通用工业 APP,面向特
25、定领域、特定场景个性化需求,培育一批企业专用工业 APP,支持开源社区、开发者社区建设,发展工业 APP 商店,促进工业 APP 推广应用。推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制造执行系统(MES)等产品研发、经营管理和生产管控类工业软件在中小企业的推广使用。 专栏 1 主要工业软件 一、产品研发类工业软件 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应用于企业内部或产品研发领域具有协作关系的企业之间,支持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创建、管理、分发和应用的管理软件。 PDM:产品数据管理,用于管理所有与产品相关的信息(包括零件信息、配置、文档、CAD 文件、结构、权限信息等)和所有与产品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十四 信息化 工业化 深度 融合 发展规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