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学案专题1认识海洋.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学案专题1认识海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学案专题1认识海洋.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1认识海洋【考点总结】1.判断海岸类型的方法:(1)基岩海岸:主要由地质构造活动及波浪作用所形成。其特征为地势陡峭,海岸线曲折,水深流急。一般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的沿海地区,多为基岩海岸。(2)淤泥质海岸:主要由河流携带入海的大量细颗粒泥沙在潮流与波浪作用下输送、沉积而成。其特征为岸滩物质组成,多属淤泥、粉砂等;海岸线平直,地势平坦。一般平原地形为主的沿海地区,多为淤泥质海岸。(3)砂质海岸:由平原的堆积物质被搬运到海岸边,又经波浪改造堆积而成。其特征为组成物质以松散的砂为主,岸滩较窄而坡度较陡。主要分布在一些背负山地或丘陵的狭窄平原地区,由于湍急的河流提供了颗粒较粗的物质,在海浪作用下发
2、育而成。(4)生物海岸:包括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前者由珊瑚虫的遗骸和分泌物堆积而成,后者是由红树林植物与泥沼相结合的海岸。生物海岸只出现在热带及亚热带较低纬度的海岸低洼地带。因此,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大致可根据纬度位置判定。2.图文结合理解和记忆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和特点:3.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海水温度的分布,既有时间分布的差异,也有空间分布的差异;既有水平分布的差异,也有垂直分布的差异。具体如下图所示:4.世界洋流的成因、分布:5.海-气相互作用:海-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是维持全球水热平衡的基础。它们驱使着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间传输,从而维持着地球上的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3、。【典例示范】【典例1】(2020江苏高考)图1为我国东部部分海域等深线分布图,图2为沿30N海域甲乙的冬季表、底层海水多年平均温度和盐度空间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说出甲、乙两海域海底地形类型,并描述乙海域海底地形的主要特点。(2)与甲海域相比,说明乙海域海水盐度的特点。(3)与乙海域相比,分析甲海域表、底层海水温度的特点,并说明影响因素。【解析】第(1)题,从图1的等深线可以看出,甲海域的深度小于200米,为大陆架;乙海域的深度为400米,为大陆坡;大陆坡水较深,坡度大。第(2)题,从图2的曲线可以看出,乙海域表层、底层海水盐度均高于甲海域;乙海域表层海水盐度高于底层。第(3)题,从图
4、2的曲线可以看出,甲海域的表层和底层海水温度较低;表层和底层海水温度大致相当;原因是海水较浅,沿岸有暖流流过。答案:(1)甲:大陆架;乙:大陆坡。水较深;坡度大。(2)表层、底层海水盐度均较高;表层海水盐度高于底层。(3)相对较低;表底层海水温度大致相当。海水深度;洋流。【典例2】渤海是我国海冰多发区,每年12月-次年2月为海冰集中发生时间。研究者以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三处基准点为起点(图a),绘制了各海湾2001-2011年海冰外缘线离岸(距离基准点)距离最大值(L值)变化折线图(图b)。据此完成1、2题。1.各海湾的海冰面积()A.2001年冬季均较2002年冬季大B.10年间渤海湾年际
5、变化最大C.2002年冬季渤海湾与莱州湾相同D.随时间变化有明显的增大趋势2.影响莱州湾L值整体大于渤海湾的主要因素有()太阳辐射 海水深度海水盐度 人类活动A.B.C.D.【解析】1选A,2选C。第1题,读图可知,2001年冬季,各海湾L值均大于2002年,因此海冰面积2001年大于2002年。第2题,由图示信息可知,莱州湾为黄河直接汇入的海湾,较之于渤海湾、辽东湾的海河、辽河等河流汇入,黄河流量更大,汇入海湾后海水盐度很可能更小,盐度越小越易结冰,正确;并且黄河含沙量较之于海河、辽河更大,入海湾之后堆积使得海湾更浅,海洋性更弱,更易结冰,正确。【典例3】珊瑚礁是成千上万的由碳酸钙组成的珊瑚
6、虫骨骼,在数百年至数千年的生长过程中形成的,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生活环境,还是大洋热带鱼类的幼鱼生长地,被称为“海底城市”或“海洋中的热带雨林”。如图为海洋保护区内的珊瑚礁(上)和允许捕鱼的藻类覆盖的珊瑚礁(下),据此完成35题。3.我国珊瑚礁分布最广泛的海域是()A.渤海B.黄海C.东海D.南海4.对珊瑚礁威胁最大的是()A.气候异常B.海水运动C.海洋生物D.人类活动5.下列关于珊瑚礁的开发和保护,做法正确的是()A.禁止珊瑚礁地区的人类活动B.制定珊瑚礁保护的法律法规C.大力发展污染少的旅游活动D.加大捕捞减少海洋生物破坏【解析】3选D,4选D,5选B。第3题,由材料可知,珊瑚礁被称为“海
7、洋中的热带雨林”,结合所学知识,珊瑚虫是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浅海的生物,死亡后骨骼堆积形成了珊瑚礁。我国南海纬度低,较其他三处海域水温高,适宜珊瑚虫生长,珊瑚礁分布最为广泛。第4题,对于珊瑚礁来说,人类活动是最大的威胁。尤其是陆地上的污染和过度捕捞对这些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威胁。另外人们对珊瑚礁资源的过度开采也导致其数量减少。气候异常会威胁珊瑚礁,但不是主要原因。海水运动和海洋生物是其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会给珊瑚礁带来威胁。第5题,禁止珊瑚礁地区的人类活动不符合客观现实。海洋保护区内的珊瑚礁明显好于允许捕鱼的藻类覆盖的珊瑚礁,说明制定珊瑚礁保护的法律法规,可以有效保护珊瑚礁。大力发展旅游活动
8、,会对珊瑚礁带来破坏,应将开发与保护结合,适当开发。加大捕捞会导致生物资源减少。【典例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马尔代夫被誉为珊瑚礁石上的国家,亿万年前,这片热带海洋的水下火山爆发形成了凸起的海底地形(图一)。珊瑚虫依附在坚硬平缓的岩石基底地形上繁衍生息。近年来,该国旅游业收入持续增长。材料二图二为印度洋部分海域水温分布图。(1)简述马尔代夫众多珊瑚岛形成的主要条件。(2)说明该国所在海域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特点。【解析】第(1)题,从材料可知,亿万年前水下火山爆发形成了凸起的海底地形,从而形成水下基岩;结合水温分布图得知,地处热带海洋说明地处热带海域,水温适宜,适合珊瑚虫生长;赤
9、道附近,降水多,盐度适宜;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风浪较小。第(2)题,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可以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具体从蒸发(水汽蒸腾)和降水角度具体思考。结合印度洋部分海域水温分布图,可知该国所在海域纬度低,总体海洋水温高,受地面辐射的影响,向大气输送热量多同时蒸发量大;大气由于吸收了海洋的大量水汽,气流上升遇冷,带来丰富降水。答案:(1)火山爆发形成水下基岩;地处热带海域,水温适宜;盐度适宜;风浪较小。(2)海洋水温高,向大气输送热量多;海洋水温高,蒸发量大;大气水汽含量较大,气流上升,大气降水丰富。【典例5】研究表明,海水中的光照强度受含沙量的影响显著,而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光照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地理精品资料 新高考地理精品专题 高中地理课件 高中地理学案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试卷 高考地理解题指导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