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观沧海》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docx
《第4课《观沧海》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课《观沧海》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观沧海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2、通过朗读体会诗人阔大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学习古人昂扬奋发的精神。3、背诵、默写诗歌并赏析名句。教学重难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丰富、奇特的想象;背诵、默写诗歌并赏析名句。教学过程:一、导入:背诵曹操的龟虽寿引入观沧海。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1、曹操,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市)人。善诗歌,其诗大都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的散文亦清峻整洁。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2、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
2、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三、解题观沧海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作何解,能否换“观大海”这个题目?讨论、归纳、明确:“沧”是暗绿色的意思,“沧海”就显示了大海的色彩,比用“大海”更形象、更生动,所以不能换。四、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播放音频朗读,学生跟读;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知诗意;(出示补充注释)临,来到,文中指登上的意思。沧,通“苍”,青绿色。海,渤海。竦,同“耸”,高。观,看,统领全篇。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洪,大。行,运行。若,如同。星汉,银河。志,思想感情。3、出示画面,感受形象。4、理
3、解诗歌大意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波浪。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五、品读诗歌,感受意境1、这首诗叙述了一件什么事?2、本诗是写景诗,还是抒情诗?写了什么景?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中考语文精品专题 初中语文课件 初中语文学案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试卷 中考作文指导 名著阅读精品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