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以及其教学论复习资料(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以及其教学论复习资料(1).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历史发展1、1918 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2、截止 20 世纪 20 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去里起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的课程开发理论与时间,开启了“课程开发理论” 。3、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的奠基者、开拓者。4、教育的本质:1 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 2 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 3 教育即生产。5、拉尔夫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6、拉尔夫泰勒的贡献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7、学科结构运动:20 世纪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
2、运动,叫学科结构运动。其中心内容是用“学科结构观”重建过程。8、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学术中心课程” 。学科结构运动是课程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9、比较著名的新课程: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研究开发的 PSSC 物理课程, “生物科学课程研究会” ,研究开发的BSCS 生物课程,研究开发的 SMSG 数学课程, “化学键取向研究会,研究开发的 CBA 化学与 CHEMS 化学, ”地球科学科学设计研究会,所开发的 ESCP 地学等等这些课程可统称为“学术中心课程” 。10、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会议主席杰罗姆布鲁纳作了题为教育过程的总结报告。该报告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
3、行动纲领,并从理论上理性地解决了存在与学科专家和教育专家之间的持久论战。11、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12、学术中心课程三个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13、学科结构两个基本含义:1 是一们学科特定的半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2 是一门学科特定的套就方法与探究态度。学科结构是这两个基本骇异的统一。14、 “概念重建注意课程范式“的本质:解放兴趣的追求。解放兴趣:亦称“解放理性” ,是人类对解放和权利赋予的基本兴趣,这类兴趣使人们通过对人类社会之社会结构的可靠的、批判性洞察而从事自主的行动。反思课程研究的整个进程,我们可以获得的基本结论是:课程研究的价值取向由
4、对“技术兴趣”的追求逐渐转向“实践兴趣” ,最终指向于“解放兴趣;课程研究的基本课题由”课程开发探讨课程开发的规律、规则与程序,逐渐转向“课程开解”把课程作为一种“文本”来解读其内涵的意义15、启蒙时期教学论的确立:拉特克与夸美纽斯。16、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的国教育家拉特克。17、夸美纽斯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 大教学路 。18、夸美纽斯确立了其教学原理:1 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这主要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这是一个不变的自然法则。其次,教学要遵守循环渐进的原则。2 兴趣与自发的原理夸美纽斯认为,教学的进行要尊重儿童的学习兴趣,鼓励儿童
5、的自发学习。3 活动原理夸美纽斯认为,教学要使学生躬行实践,实际从事认识、探索和改造事物的活动。4 直观原理。19、启蒙时期教学论的发展:卢梭与裴斯泰洛齐。20、卢梭爱弥儿被认为是继柏拉图的理想国之后西方最完整、最系统的教育论著,影响深远。21、裴斯泰洛齐(瑞士教育家)的教学论:1 适应自然的教育学。教育的目的是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才能有其自然发展的规律,教育必须符合这些规律,必须建立在儿童的字人发展的基础上并与儿童的自然发展相一致,方能达到预期目的,折旧是“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2 教育 教学原理,第一 自我发展原理 第二 直观原理 3 教学的心理学化。22、首次明确提出把心理
6、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是裴斯泰洛齐。23、赫尔巴特心房进台教育史上最严整的教育学体系、教学论体系,代表作普通教育学 。24、赫尔巴特的教学的“形式阶段”:第一阶段:“明了”即清楚、明确的干支新教材。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是把新教材分解成各个构成部分,并和意识中相关的观念已经长我的知识进行比较。第二阶段 “联合”即把新的观念与旧的观念结合起来。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是在“明了”的基础上冲锋调动学生的心理活动(主要是记忆和想象),以在旧的观念团中找到能够同化新观念的因素,把新旧观念结合起来,加深对新教材的理解。第三阶段:“系统”即把已建立起的新旧观念的各种联合与儿童的整个观念体系系统一起来,概括出
7、一般概念和规律,以形成具有逻辑性的、结构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观念体系。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是使初步联合起来的各种观念进一不与科学成的整个内容和目的联合起来,与儿童的所有观念同一起来,以概括出一般概念、公式和规律,形成系统。第四阶段:“方法”即|把业已形成的知识系统通过应用于各种情境而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25、赫尔巴特对教学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继承并发展了裴斯泰洛齐“把教育心理学化”的历年,冲锋阐明了心理学对教育的意义;他第一次明确论述了“教育性教学”的历年;他把“兴趣”概念引入教学论,指出教学须以哦诶样“多方面兴趣”为任务他指出教学顺序应建立在掌握知识的心理顺序的基础上,并确立了教学的“形式阶段”
8、 ;他在其兴趣理论的基础上确立了教养内容体系,这个体系重视在古典教养的同时也重视自然科学他将教养内容体系纳入教学论研究之中,从而克服了既有的教学论的主观主义、心理主义、方法主义的缺陷。26、约翰杜威,20 世纪世界最伟大的教育哲学家。27、杜威创造性的确立了四个教育哲学命题:“教育即经验的连续改造” 、 “教育是一种社会的过程” 、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 。 “教育即经验的连续改造”是最基本的命题。28、新教学论:在五六十年代,不仅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蓬勃发展,而且在西方世界还产生了一些对教学时间很有影响的教学理论流派,统称为“新教学论”29、新教学论其中的影响就是“三大新教学论流
9、派”:1 前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教学论” 、德国教学论专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为代表的“范例教学论” 。30、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呈现出如下六个趋势:1 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2 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3 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4 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显性课程” ,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课程,这类课程是根据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所颁布教育计划、教学大纲而指定的。这类课程是“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所
10、谓“隐性课程” ,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性或非疾患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类课程当然是非正式的、官方的,具有潜在性和隐藏性。31、并列结合学习:是指在一项学习中,学生认知结构中即无上位的又无下位的适当观念可以用来同化新观念,但却有某些可以类比的观念用来理解新观念。这种学习称位并列结合学习。32、逐渐分化原则:是指教学内容的安排要遵循从一般到个别的原则,首先讲授最一般的、包摄性最广的观念,然后根据具体细节对它们逐渐加以分化。化过程,学主要是一种内化过程。其次,教与学相互依赖。教与学之间互为基础、互为方向。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的教就意味着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内涵着教师的教
11、,这是同一个过程。再次,教学过程是师生间交往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题,而且是人格绝对平等的主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干系是主题与主题之间的关系“交互主题的关系” 。总之,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单向的主题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不是塑造和被塑造的关系,而是复杂的多向的交往关系。第二章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33、课程开发:传记决定课程的过程以及作决定时所依据的各种思想取向。的动机34、20 世纪以来,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有两类,即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35、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其主要代表是由有“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称誉的拉尔父
12、泰勒所创立的泰勒模式。36、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泰勒开宗明义的指出,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不许回答四个基本问题:1学校应该试图他到那些教育目标?2 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3 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 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这四个基本问题去顶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 、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即构成著名的“泰勒原理” 。37、过程模式是由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系统确立起来的。38、以认知发展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起主要宗旨在于发展学生的任职能力和水平,围绕学生认知的发展对教学进行设计。39、布鲁纳是 60 年代学科结构运动的倡导者。他以结构
13、注意哲学,特别是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为基础,提出了课程的结构主义范式。在教学设计上,布鲁纳主张“发现学习” 。40、发现学习:就是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如转换、组合、领悟等)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的过程。有如下特征:1、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 2 注重知觉思维 3 注重内部动机 4 注重信息的灵活提取。41、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42、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1 杜威有句名言:“教之于学就如同卖之与买。 ”一样是相互依赖、对立统一的。首先,教不同于学。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主要是教师的行为,学主要是学生的行为。
14、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教主要是一种外化过程,学主要是一种内化过程。其次,教与学相互依赖。教与学之间互为基础、互为方向。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的教就意味着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内涵着教师的教,这是同一个过程。再次,教学过程是师生间交往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题,而且是人格绝对平等的主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干系是主题与主题之间的关系“交互主题的关系” 。总之,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单向的主题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不是塑造和被塑造的关系,而是复杂的多向的交往关系。43、有意义学习的类型:有意义学习是通过同化而实现的,同化是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与新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由于新旧观念的性质及其关系不
15、同,就导致了不同类型的有意义学习,奥苏伯尔分别把它们称作下位学习(归属学习)上位学习及并列结合学习。下位学习是指原有观念在概括程度上,包摄范围上高于要学习的新观念,新学习的观念因而以下位的方式被纳入较概括的上位观念,并与之发生相互作用,这类学习被作下位学习。上位学习是指原有观念在概括程度上,包摄范围上低于要学习的新观念,新学习的观念处于上位而与原由观念发生作用,这样的学习被称为上位学习。44、范例方式的主要倡导者是德国著名教育家、教学论专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50、加涅区分了五类学习结果:理智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46、综合贯彻原则:是指教学内容的横向组织,应该考虑学生任职
16、结构中现有观念的异同,并对之重新加以组合。47、组织者:奥苏伯尔认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的策略,是利用相关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所谓的组织者。48、先行组织者:由于这些组织者通常是在呈现教学内容本身之强介绍的,有利于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因此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49、在奥苏伯尔看来,学生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方面的驱力所组成:认知驱力、自我提高驱力、附属驱力。1 认知驱力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2 自我提高驱力 是指学生希望凭借自己的才能和成就获得相应社会地位的动机。3 附属驱力是指学生为得到师长的认可和表扬而学习的
17、动机。50、布鲁纳认为发现行为的价值:1 一切真知都是自己发现的,发现行为因而成为教育追求的目标 2 发现行为有助于知觉思维能力的发展。知觉思维能力是科学发现和创造过程中及其宝贵的品质。3 发现行为有助于引起学习的内部动机和自信心。4 发现行为有助于记忆的保持。51、范例的进本特征: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52、范例教学模式的教学论原则:1 教训与训育统一的原则 2 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统一的原则 3 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统一的原则 4 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原则。53、列符赞科夫 1957 年开始进行“教学与儿童发展”的实验。20 年后并建立“实验教学新体系” 。他的教学思想与布鲁喃的学科结构理论
18、、德国的范例教学理论一起被并称为五六十年代的三大新教学流派,对前苏联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发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53、评价布鲁纳:布鲁纳的教学设计理论,是对“知识激增”背景下如何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作出的一种回应。他的学科结构理论,是基于“一般迁移”的理论和对学生潜能的大胆设以及时对教育的学术性要求而提出的,强调了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学术性和抽象性,从而把传统教学对知识的“量”的追求转移到对“质”的概括上。其发现教学法,注重学生自身对知识的探求,从而从传统教学对结果的关注转移到对学习动态过程的关注。布鲁纳还是以为心理学家,因而他特别强调心理学理论在教学研究中的引用。布鲁纳的这些主张,一度成为教学理论中
19、的显学,再依次激发了人们对教育的希望和热情。布鲁纳的教学设计路论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比如,对学了结喉的假设缺乏更深层的认识论思考,过于偏重教学的学术性而忽视了热特别是教师因素的作用,忽视学生情意方面的发展等,布鲁纳的理论毕竟为人们认识教学问题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注如入了新的火力。可以说,五六十年代教学论的繁华,与布鲁纳在拓宽思路方面的启发不无关系。54、有意义学习必须符合三个条件:1 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表现出一种积极把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关联起来的心理倾向 2 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知识基础 3 要学习的新知识本身具有逻辑意义,而不是随意编造的无意义材料
20、。54、赞科夫最推崇“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并把它作为建构自己理论的出发点。55、最近发展区:教学应当与儿童发展水平取得某种程度的一致,这是不容否认的。但是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两个水|平:第一个水平是“实际发展水平”这是儿童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第二个水平是“潜在发展水平”这是儿童在别人(如教师)帮助或与同化合作的情况下解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56、赞科夫的教学原则:1 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2 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3 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4 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5 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57、评价赞科
21、夫:经理 20 年的实验研究而提出的发展性教学模式,首先以“一般发展”突破了传统教学论只注重知识与技能教学的目标取向,力图把知识技能的发展与能力发展、个性发展同意起来,使学生在获得一般发展的同时来掌握知识技能,这就把握了现代教学论的核心问题。其次,赞科夫力求把教育研究与心理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把教学与发展看作是哟中虎威前提、虎威结果的动态关系,这无论对心理学的研究还是对教学学的研究都具有重大启示意义。赞科夫从上述两项特点出发提出的五条教学原则。一反传统教学的刻板面目,使教学理论增加了内在的勃勃生机。此外,赞科夫长期坚持把理论运用于具体实践中加以检验的做法,也是教育理论和教育研究发展的合理路径,
22、是值得我们大力提倡和推广的。当然,这种教学模式也有自身的不足,例如赞科夫虽然提出了“一般发展”的目标,但从其整个研究状况和理论体系来看,其重心仍在于知识技能的掌握,这也正是我们把它看作认知取向的一个原因。58、以行为控制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首推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59、程序教学的设计,要遵循这样几条原则:1 积极反应原则 2 小步子原则 3 随时强化原则 4 自定步调原则 5 低错误率原则60、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创立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是以人格发展为取向的教学模式的典型代表。罗杰斯是人本主义的创始人之一。61、非知道性教学的基本特征与教师作为“促进者”:非知道性教学,直接脱胎与
23、罗杰斯的“非知道性治疗”的技术。它的要旨在于,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旗人中自由地表现自我、认识自我、最后达至改变自我、实现自我。它不仅是罗杰斯所提出的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教学设计模式、教学思想。它的基本特征可概括如下:1 极大的以来与个体成长、健康与适应的内驱力,坚决排除各种有碍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障碍。2 强调情感因素,强调教学情境的情感方面而不是理智方面。要求教学要尽可能直接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而不是借助理性的方法去干预或重组学生的情感。3 强调学生“此时此刻”的情形,而不关心他过去的情感和经验。4 强调本身就能促进学生经验生长的人际接触和人际关系。62、促进者在教学
24、中的作用不是知道而是帮助,他们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具有自己的独特经验和情感的人、而不是等待着接受某些知识的容器,与学生建立起一种真诚的、信任的相互关系,为学生创造一种“安全的”心理氛围。具体表现为:1 帮助学生澄清自己想要学习什么 2 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与材料 3 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 4 维持着某种有益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63、评价罗杰斯:罗杰肆的“非知道性教学”模式,一反传统教学的基本思路,把教学的目标看作是学生人格、自我的健全发展、把教学的重心由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上,把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定为学生内在经验的形成及生长,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对传统教
25、学确实是余割极大的冲击。另外,他的学多主张,对我们重新反思教育问题都是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例如,他重视师生的各种“非课堂”的经验对学习活动的作用,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师生平等关系及课堂良好心理气氛的建立,重视学生独立探究,等等。事实上,罗杰斯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发生了重大影响。当然,非知道性教学模式也存在问题,比如它对人性的假设、对学习实质的认识带有很多理想色彩,因此,它不可能像罗杰斯所期望的那样解决教育的所有问题。但无疑,作为教学模式,它为我们提供了新的选择的可能性。第三章-第四章64、教育目的:是指教育的总体方向,它所体现的是普通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是最宏观的教育价
26、值,它具体体现在国家、地方、学校的教育哲学中,体现在宪法、教育基本法、教育方针中。65、课程与教学目标而言其功能主要包括四方面:1 为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判断“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和“什么方法最有价值”均应以课程与教学目标作为重要依据。2 为课程与教学的组织提供依据。把课程组织为怎样的类型(学科课程抑或经验课程,分科课程抑或综合课程,必修课程抑或选修课程) ,把教学组织为怎样的形式(班级授课组织抑或个别化教学组织) ,这在某中意义上决定于课程与教学目标,因为目标反映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3 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课程实施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是创造性地实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过程,因此课程与教学
27、目标必然是课程实施过程的重要依据。66、四种典型的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取向:“普通性目标”取向, “行为目标”取向, “生成性目标”取向, “表现性目标”取向。|67、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加以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行为目标”的基本特点上: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68、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卢姆、克拉斯沃尔等人继承并发展了泰勒的“行为目标”历年,他们借用生物中“分类学”的来年,第一次在教育领域确立起“教育目标分类学” ,从而把“行为目标”取向发展到新的阶段。69、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
28、著名教育学者梅杰、波法姆等人总结并发展了前人的“行为目标”理念,领导发动了“行为目标运动。70、 “行为目标“取向为什么一直处于”显学的位置、一直在教育时间中居于支配地位:“行为目标”取向在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所支配的,它体现了“唯科学注意”的教育简直观,它以对行为的有效控制为核心。 “行为目标”取向也体现了西方现代实证注意科学观,它秉持“决定论” ,信奉“符合论”的真理观,认为真理即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秉持“还原论”和“机械论” ,认为整体等于部分之和,因而为了对人的行为进行有效控制可以对目标进行分解,使之尽可能具体、准确,从而具有最大坑度的可操作性。20 世纪是科学的世纪, “行为目标”
29、取向适应了课程领域科学化需求。加之“行为目标”取向的直接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在 20 世界又大行其道,所以,该取向在 20 世纪的课程领域一度占据主导地位。 “行为目标”取向克服了“普遍性目标”取向模糊性的缺陷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科学化的历程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71、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行为目标”取向的一个范例。72、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 、 “情感领域” 、 “动作技能”领域。73、 “认知领域”将人的认知教育目标依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分为如下六类: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74、总结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可发现它有以下三
30、个典型特征:1 教育目标具有层级结构。2 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3 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75、表现性目标:本质上是对“解放理性”的追求。他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表现,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指向于人的自由与解放。76、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的发展。77、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用一种折衷的态度把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的发展并列为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78、经验课程:当 课程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促进个性发展为直接目的的时候,当课程开发以学习者的需要为基点、强调学习者的需要的优先性的时候,
31、这种课程就是“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 。79、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大致包括以下四个基本环节:1 确定教育目的 2 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 3 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 4 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80、课程选择:课程内容的选择,简称“课程选择”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响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81、既然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科的发展” 、 “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 “学习者的需要”行营地,课程内容的基本取向即是“学科知识” 、 “当代社会生活经验” 、 “学习者的经验” 。82、怎样选择学习者的经验以作为课程内容?1 学习者但是
32、主体,显赫西者经验的选择过程即是尊重并提升学习者的个性差异的过程。2 学习者是课程的开发者。3 学习者是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 4 学习者创造着社会生活经验。5 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和开发者。83、课程内容的选择大致包括四个基本环节:1 确定课程价值观,其核心是回答“什么是受过教育的人:;2 确定课程目标,这是课程家着观的具体化 3 确定课程选择的三种基本取向之关系,即确定作为课程内容的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靴子者的经验三者之关系,对这种关系的认识取决于特定的课程价值观 4 确定课程内容,即选择出与特定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想适应的课程要素。84、教学方法: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
33、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85、教学方法的本质:1 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志向于实现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2 教学方法受特定的课程内容的制约 3 教学方法还受教学组织的影响。86、教学方法的三种类型:提示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方法。87、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涵义、价值与条件: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是通过师生的民主对话与讨论而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人格的教学方法。|88、苏格拉底把这种通过不断体温而使学生自己发展、觉悟真理的方法形象的称为“精神助产术“这种方法也被称为”苏格拉底对话法“。89、苏格拉底的
34、“精神助产术“的使用一般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可称为“破的阶段” ,第二阶段可称为“立的阶段” 。90、教学对话的性质与策略(203):教学对话就是通过教师的体温、激励与引导,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见解,由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理解教学对话的性质还需要明确以下几点:教学对话是以教师指导为特征的这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过程 2 教学对话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对话与学术对话也有一定的区别。3 教学对话以学生的自由思考、自由表达为特征。教学对话的策略:恰当的体温、创立对话情境。91、自主型教学方法:学生独立地解决由他本人或教师所提出的课题,教师在学生需要的
35、时候提供适当的帮助,由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最根本的特征是学生的自我活动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92、怎样运用自主型教学方法:1 确定适合于自主性学习的课题 2 准备有助于自主性学习的学习手段 3 分配适合于自主性学习的课题 4 估计学生在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5 正确评价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与结果。93、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课程内容的特点,对提示型教学、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紫竹性教学等方法作出取舍与搭配,以形式一个教学方法体系或结构的过程。94、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以下三个方面:1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适合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 2
36、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适合特定课程内容 3 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形成一个拥有内在统一性的体系或结构。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的组织1.整合性:是把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找到彼此之间内在联系,然后将之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2.课程的整合性主要方面:一.学生竟要的整合 二.学科知识的整合 三.社会生活的整合或称“社会关联”3.课程组织结构:简称“课程结构”是指把学生的在学校学习时间分成各部分,在不同的学习时间安排不同课程类型,由此形成一个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4.课程理论与时间中典型的课程类型包括: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分课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37、5.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科学、哲学、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学科课程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迄今为止,已出现了三种典型的学科课程:“科目本位课程” 、 “学术中心课程” 、 “综合学科课程”6.科目本位课程:是由各自具有独立体系、彼此缺乏联系的科目所组成的课程.7.综合学科课程:是把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整合起来,形成一门新的学科。根据学科之间整合的程度的不同,可进一步将综合学科课程划分为“相关课程” 、 “融合课程” 、 “广域课程”等类型.8.学科课程具有两个显著特征:1)以学科知识或文
38、化的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课程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学科知识的优先性,2)课程组织循着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9.学科课程三个优点:1)有助于系统传承人类文化遗产 2)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 3)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1.学科课程的缺陷或限制:1)由于学科课程是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核心组织起来的,这容易导致请示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代表着成人的世界、体现着成人的意志的逻辑知识与儿童的世界、儿童的需要和经验并非直接同一,过于强调逻辑知识势必导致儿童的现实的需要和经验,导致死记硬背。再者,儿童的生活是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整体不能人为分解为“教学部分” “语文部分
39、” “历史部分”等等,因此,过于强调学科课程也有可能导致支解学生完整的生活。2)每一门学科课程豆油悠久的学术传统、都有其相对独立和稳定的逻辑系统,这容易导致忽略火热的当代社会生活的显示需要 3)学科课程容易导致单调的教学组织和划一的讲解教学方法 4)学科课程变革起来难度较大,学科课程不是价值中立的,它体现着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当某些学科纳入课程体系之后,既的得利益者就会抗拒变革。再者,由于社会政治经济需要和时常价值的差异,不同学科课程之间存在着登记差别,这也是阻碍着课程变革。2.经验课程:亦称“活动课程”或“生活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它是以儿童为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经验课程以
40、开发、培育主体内在的、内发的价值为目标,旨在培养丰富的具有个性主体。3.经验课程或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1)经验课程以学习者当下活生生的直接经验为课程开发的核心,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习者的经验及生长需要。学习者在与其所处的情景的交互作用中、在解决所面临的荷重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经验、发展人格。学科知识的学习以及社会生活经验的学习当然是重要的,但是有这些知识和经验的学习以学习者的|直接经验为基础、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的时候。才成为经验课程的一部分,所以,经验课程必然要求打破或超越传统的学科分类框架。以学习者为核心重组学科知识 2)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存在,学习者不仅对其学习的计划或
41、设计有兴趣,而且对其学习的结果也感兴趣。因此,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参与学习活动的构想、计划、实行、评价。学习者选择他认为重要的活动,而且能理智地,自由的批判这种学习活动 3)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是整体的寻在,经验课程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全人格参与的过程。这是智力过程与情绪过程的统一。是思维与行动的统一。因此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的需要、动机的发展与其智力的发展是同等重要、相辅相成的,学习者的思维能力的发展预期操作能力的发展是同等重要、相辅相成的。4)经验课程重视学习者的个性差异。经验课程尊重学习者在能力、情绪倾向等发面的个性差异。重视学习者的各种特殊障碍、各种特殊的社会境遇,课程必须在尊重学习者的
42、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开发并事实,同时,根据学习者的能力与能力倾向,组织小组学习,倡导分工协作的学习方式4.综合课程:是这样一种课程取向:它有意识地运用良种或良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5.相关课程: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既在一些主题或观点上相互联系起来。又保持学科原来的相对独立。6.融合课程:是将有关学科融合为一门新的学科。融合之后原来学科之间的界限不复存在。7.广域课程:是指能够涵盖整个知识领域的课程整体。8.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第一,文化货学科知识的发展不是相互隔离、彼此封闭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 第二,学生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第三,学生的心理发展
43、具有整体性。第四,开发综合性评估形式,第五,建立单一学科知识与跨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教师培训计划9.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关系:它们是两种不同的课程类型,它们之间也存在内在联系,另外,隐性课程也在不断转化为显性课程1.班级授课组织:是在文艺复兴之后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的历史前提下逐步确立起来的。是 15 世纪德国的一些人文注意学校。然而最县这里论上将班级组织确立起来是则是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2.班级授课组织四个基本特征:第一,学生被分配于各自固定的班级,第二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第三,教学一般分学科进行,第四,教学内容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加以确定,3 论述:班级授课组织的优势与不足:优势 1)
44、相同或相近年龄和水平的学生组织到一起,教师可以同时教授许多学生,全体学生因此可以在教师知道下共同前进,而且,在集体中,学生彼此之间可以相互作用,相互交流,有助于学生社会性的健全发展 2)教学按规定的课时安排,可以使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有利于预定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3)分可教学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可以对规定学科进行系统讲授,学生也可借此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 4)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规定教学内容,可以保证所有公民的基础学力的形成.缺陷:首先。班级焦渴组织在某中意义上是应现代工业科技文明提高效率的需求而在时间中战局统治地位的,所以没辙中教学组织形式容易走向“效率驱动、控制本位”的极
45、端。其次,班级授课组织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容易走向:“一刀切,划一主义”再次,班级说客组织经管便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但学生的主题地位却受到一定的限制,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不易充分发挥,而且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容易导致以书本知识为中心。忽视学生呢感的时间能力的养成。3.凯勒计划: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雪茄凯勒,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系统确立起其“个别化教育体系”并称“凯勒计划”凯勒在 1968 年发表老师再见一文中系统阐述了其个别化教学体系的五个特征:1)以掌握为指导 2)学生自定步调 3)教师用少量几次讲课来激励学生 4)使用指导性教材 5)安排学生助理第六章课程实施
46、与教学过程1.课程实施的取向:是对课程呢感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课程价值观。 三个基本取向: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2.教学过程本质表现三方面(294):一、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教师中心论” ,认为教学是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绝对的权威,学生是课堂中的“静听者” 、服从者。另一种官衔是“学生中心论” ,认为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宰,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完全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本分是绝对的服从儿童的需要,一切围着儿童转,随时听候儿童的召唤。二、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三,教学过程是
47、教养和教育的统一第七章课程与教学的评价1.课程与教学的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对课程或教学的佳话,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或问题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2.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1)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其主要目的在于收集课程开发或事实过程各个局部优缺点的资料。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的依据,总结性评价则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完成之后所施行的判断,作为推广采用或不同课程之间比较的依据,判断性评价:是在课程计划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需要或准备状态的一种评价。2)目标本位评价与目标游离评价 3)效果评价与内在评价。效果评价:是对课程或教学计划实际效
48、用的评价内在评价:则是对课程计划本身的评价3.国际课程百科全书的主编 利维对教育评价的历史进行了大跨度的审视,将其划分三个时期:1)古典的考试型时期 2)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的时期 3)后现代时期4.衡量一个完整的评价模式,应当事业如下三种指标: 方法上的经验性、价值上的可估性、用途上的目的性。5.几种典型的评价模式:1)目标达成模式 即泰勒在“八年研究”基础上提出的评价模式。2)差别模式 是由普罗沃斯于 1969 年提出的3)外貌模式 是斯太克于 1967 年提出的一种评价模式。第八章课程余角学研究的发展趋势1.课程研究的一般趋势:两方面 1)从研究内容看,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研究,走向”课程
49、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2)从研究方法看,正在超越”量的研究“,走向”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2.20 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交织取向:一、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张力多元注意教育价值观,二、平等与高质量之间的张力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的理念。三、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张力主体教育观。3.中国课程教材改革的未来走向成就与问题:成就表现在两个方面:1)在课程行政管理体制上开始打破“集权制“的绝对支配地位,力求把”集权制“与”分权制“良种体制的优势整合起来,探索一种”均权制“的课程管理体制,确立“一纲多本”的课程改革方略,以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在课程教材改革中的积极性,2)在课程目标、内容、组织、结构等方面大胆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敢于突破以往课程教材改革中的诸多禁区,如“个性发展“”选修发展“”活动发展“等内容在各地的课程计划,课程边准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课程教材改革还寻在诸多方面:1)理论基础薄弱 2)课程改革的简直观念有待于国际接轨 3)把课程改革句选于改教材中国课程教材改革应朝怎么的方向努力? 1)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要逐步与国际接轨。 像国际化时代的多元注意教育价值观、 “大众主义”时代教育民主与教育公平的理念、信息化时代的“主体教育观”都应引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