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勃兴二.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文化的勃兴二.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题: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课型:新授课 年级:七年级 姓名:王洪梅 单位:枣庄市第三十六中学手机: 电子邮箱:wanghongmei7518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主要思想家、军事家和他们的思想主张,以及形成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属于思想文化史。在历史发展中,春秋战国时期正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大动荡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形成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正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大变革时代的表现,同时百家争鸣也为统治者选择治国之道提供了思想基础。二、课程标准: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孔子的思想主张
2、与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培养学生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的联系,初步形成历史的整体观。通过编制表格,增强学生阅读与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儒、道、法等家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引导学生认同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的习惯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对孔子教育成就的学习,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1.孔子的政治主张及教育成就;老子的思想主张。 2.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难点: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五、教
3、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教师:山东被誉为“一山、一水、一圣人”,“一山”指泰山,“一水”指黄河。同学们,这一圣人指谁?学生:孔子(设计意图:利用家乡地理位置的优势,店子镇北邻济宁,离孔子故里曲阜100多公里,课前询问不少同学去过孔府,以此导入能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 、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教师:我们首先来认识孔子。 上节课老师已经给大家布置了一个探究性作业,就是请同学们搜集并整理孔子的相关资料。现在就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成果,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吧。谁先来?学生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中国
4、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的思想被收录在论语一书中。为了纪念孔子,在山东曲阜修建了孔府孔庙和孔林,请看大屏幕,这是孔府孔庙孔林的图片。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要到这里来祭祀,而且规定,凡是文武官员来这里,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就连皇帝,也得下辇,以示对他的尊敬。 学生2: 孔子不仅是咱们中国的名人,还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比闻名世界的柏拉图、牛顿、达尔文的声望还要高呢。咱们孔子的英文译名是“confucious”,据了解,目前,世界各地孔庙多达二千余座! 教师:同学介绍的非常全面,那么从她的介绍中,你都了解了孔子的哪些信
5、息呢?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教师:大家概括的很好,可见,孔子是中国的,儒学却是世界的。展示: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轼)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疑)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论语 现代文翻译:孔子路过泰山,看见一个妇人在坟前痛哭。孔子扶着车前面的横木听了会儿,派子路前去询问:“你在这里哭,好象有什么伤心事啊?”妇人回答:“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答到:“这
6、里没有暴虐的政权。”孔子说:“子路你要好好记住,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啊!”教师: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对待人民?(他主张什么,又反对什么?)学生:统治者应该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教师:其实啊,刚才大家的见解可以用一个字来归纳,那就是仁。(板书)“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请仔细观察“仁”的组成部分及结构特点,大家能推测出仁的含义吗?。学生:二和人紧密相连,说明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谦让、互相敬爱,仁与我们现在“和谐家园”的主张真是不谋而合啊!教师:苛政猛于虎”的故事让我们了解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政治主张,谁还想向大家继续介绍孔子呢?学生:后来
7、,孔子大力兴办学校。因为这属于孔子的个人行为,后世将孔子创办的学校称之为“私学”。展示:孔子讲学图学生:在孔子之前,上学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因为学校都是官府办的,只有贵族子弟才有资格进入学校学习文化,平民百姓是没有机会读书的。教师:孔子还不问出身,学生不分贫贱富贵均可以在他那里受教。据史书记载:孔子共有弟子三千多,贤者七十二人,其中最著名的是颜回、冉求、仲由等。(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对话,帮助学生理解孔子的言论,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通过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引出下一项内容,使学生形成一条清晰的线索。)展示: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曰:“闻斯行诸?” 子
8、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现代文翻译:子路问孔子:“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吗?”孔子说:“有父亲和哥哥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呢?应该听听他们的意见。”冉有问孔子:“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吗?”孔子说:“听到了就马上去做吧。”公西华对孔子说:“子路来问你听到就马上行动吗?你告诉他有父兄在,要听他们的意见;冉有来问你听到就马上行动吗?你让他马上就去做。我很迷惑,敢问为什么?”孔子说:“冉有这人遇事好退缩,所以鼓励他前进;子路这个人好胜,所以让他后退,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教师:同样
9、的问题,孔子却给了两个学生不同的回答。这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思想?学生: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展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教师:孔子的这段话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要“温故知新”。展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论语教师:我们可以从孔子的这段话中得到什么启示?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展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教师:孔子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对于我们学习有什么帮助呢?学生: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能当我老师的人。学生:要虚心好学,善于向别人请教。(设计意图:通过对论语的解读,帮助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教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华文化 勃兴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