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胃肠病的诊.doc
《功能性胃肠病的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功能性胃肠病的诊.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治一、功能性胃肠病的概述功能性胃肠病(FGIDs)以慢性、持续性或复发性的胃肠道症候群为主要表现,而临床上缺乏可解释的病理解剖学或生物化学异常。患者常出现食欲不振、早饱、腹痛、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便秘及排便困难等症状。胃肠道运动和感觉生理及脑-肠轴异常是产生胃肠功能障碍的基础。目前,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标准为罗马标准。该标准是基于症状的诊断标准,包括28个成人FGIDs分类和17个儿童FGIDs分类。功能性胃肠病在成人分为6大类:食管(A类);胃十二指肠(B类);肠道(C类);功能性腹痛综合征(FAPS)(D类);胆道(E类)和肛门直肠(F类)。对儿童首先根据年龄范围分类新生
2、儿/幼儿(G类)和儿童/青少年(H类),然后根据症状的形式和部位进一步分类。每一类中包括几种疾病,每种疾病具有相对特异的临床特征。例如功能性肠病(C类)包括肠易激综合征(IBS)(CI类)、功能性腹胀气(C2类)、功能性便秘(C3类)和功能性腹泻(C4类),它们在解剖学上归属于小肠、结肠和直肠,因此它们的症状(如腹泻、便秘、腹胀、疼痛)可以在这些疾病中重叠出现,每种疾病也各具特异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FGIDs的症状与多方面的生理因素综合作用有关,已知的因素有:胃肠运动异常、内脏高敏感性、黏膜免疫和炎症功能的变化(包括肠道菌群的变化)、中枢神经系统(CNS)和肠神经系统(ENS)调节功能的变化
3、(受心理、社会文化因素及环境的影响)。在不同个体,甚至在同一个体的不同阶段,这些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是可变化的。二、 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病机制虽然认为FGIDs没有结构或器质性疾病的依据,但其并不是单一的功能病。FGIDs表现出的动力感觉功能的障碍,是基于异常的神经胃肠病学基础的,即胃肠动力与感知的神经网络调节系统的异常,包括神经递质的基础。1.1 遗传易感性 遗传因素决定某些个体易患FGIDs,而环境因素使疾病得以表现出来。遗传因素影响的途径包括:抗炎因子IL-10的低表达可影响IBS患者的胃肠神经敏感性;SERT多态性可影响5-羟色胺(5-HT)神经递质的水平或者对5-HT拮抗剂的反应性;G蛋白
4、多态性可同时影响CNS和肠道相关活动; -肾上腺素受体多态性影响胃肠动力。IBS常常同时存在创伤后应激、抑郁症和焦虑症,5-HT再摄取转运体多态性对情绪障碍有影响,它可能是IBS脑-肠轴紊乱的遗传因素。1.2 早期家庭环境 FGIDs的家庭环境聚集现象并不只是由于遗传因素。孩子们效仿父母也许是发展为FGIDs的一个危险因素。事实上,父母患IBS的儿童比那些父母不患IBS的儿童更需要医疗照顾。1.3 心理社会因素 虽然心理社会因素包括在FGIDs的定义中,也不是诊断所必需的条件,但其影响患者的经历和行为,最终影响临床后果。研究概括FGIDs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力为3个方面:心理应激恶化胃肠道
5、症状:心理应激可影响健康人的胃肠道功能并产生症状,对本身有功能性胃肠病的患者影响更大;心理社会因素改变了患者对疾病的体验和疾病行为,有资料表明,FGIDs患者比健康人和其他疾病患者表现出更严重的心理障碍;FGIDs可产生心理社会方面的改变:任何慢性病对个体健康的一般状况、日常功能状态、对症状控制的能力以及对日后患者在工作和家庭中地位的影响等诸方面均可造成社会心理影响,这就是所谓的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HRQOL)。1.4胃肠运动异常 在健康人,强烈的情绪或环境剌激可以导致食管、胃、小肠和结肠动力的增加。FGIDs的特征是对应激(心理的或生理的)运动反应性明显高于正常人。这种运动反应性只是在某种程
6、度上与症状相关,并不足以解释慢性或复发性腹痛。1.5 内脏高敏感性 在许多FGIDs中,如疑似食管源性的功能性胸痛、上腹痛综合征、IBS和功能性腹痛综合征的疼痛症状与胃肠动力的关系并不密切,而内脏高敏感可解释这些疼痛症状。这些患者对肠道气囊扩张的疼痛阈值降低(内脏痛觉高敏感),甚至对正常的肠道功能状态的敏感性增高(即异常性疼痛),与内脏相对应的躯体牵涉痛的范围扩大。高敏感性和致敏作用可在神经反射的各逐步形成水平被放大,改变肠道黏膜和肠肌间神经丛受体的敏感性,发生致敏效应放大。通过中枢致敏和由于慢性反复性的内脏剌激使脊髓背角神经元的生长,使中枢感觉兴奋性增加,从而放大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的信号量。1
7、.6 炎症 临床上约1/3的肠易激综合征或消化不良患者是在急性肠道感染后出现症状的,超过25%的急性肠道感染患者会出现类似肠易激综合征或消化不良的症状。这些患者中的确 肠黏膜炎症细胞增加和炎性因子表达增多。持续存在的炎症不仅可增加内脏敏感性,还可导致部分患者平滑肌起搏细胞Cajal间质细胞(ICC)形态的改变,以及神经肽含量或其免疫反应神经元数量的增加等,这些改变与患者症状的产生有密切关系。1.7 脑-肠轴异常 脑肠轴的双向调节:脑-肠轴使信号双向传入,将大脑的情感、认知中枢和外周的胃肠道功能状态连结起来。因此,肠外或肠道感知的信息可通过与上级中枢的联系影响胃肠道的感觉、分泌、运动和炎症反应。
8、应激和感染后FGIDs:FGIDs的一个特征是对环境剌激的运动和感觉反应性增加,同时也导致肠道对应激或诸如CRF的神经化学递质的生理反应性增强。CNS可能通过改变HPA轴对应激的反应,导致外周炎症或细胞因子活性增强。脑功能成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功能性磁共振及其他技术为研究FGIDs患者和健康人对内脏剌激反应的大脑功能提供了可能。这些研究增加了人们对CNS调节内脏疼痛和运动的了解。初步研究显示,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皮质扣带回活化与直肠的扩张相关性高于对照者。脑肠肽:与脑-肠轴功能失调的概念相一致的治疗方法可能涉及到肠道和脑的神经肽及其受体。可能的药物包括最初的5-HT及其类似物、脑非
9、肽和阿片类激动剂、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多肽、胆囊收缩素、神经肽受体、促肾上腺皮质释放激素拮抗剂等。这些神经肽依据其所在的部位对胃肠功能和行为产生整合效应。三、功能性胃肠病的治疗无论是那个国家和地区的FGIDs的治疗指南,无论是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还是功能性便秘,治疗目的均是消除患者顾虑,改善或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这说明FGIDs的治疗没有终点,通过指导患者饮食管理和生活方式调整,辅助药物治疗,尽可能减少症状的复发,延长症状的缓解期。医生必须告诉患者FGIDs治疗的目的,避免患者到处求医,通过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治疗的依从性,从而达到减轻症状的目的。鉴于FGID
10、s的诊断和分型是以临床症状和病理生理的可能关联为依据的,分型多与异常的病理生理改变相关,所以初始治疗选择的基础是疾病分型。但目前仍建议分类处理和个体化治疗,具体为:一旦明确患者就诊的原因,就可以依据症状的严重性和性质,决定患者疾病行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以及功能损害的程度。尽管疾病的严重程度是连续性的,但可将它分为轻度、中度、重度。1.1轻度症状 症状轻微或不频繁者常会到初级医疗机构就诊,他们一般不存在明显的功能损害或心理异常,可能更多的关心这些症状会有什么问题。因此,治疗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宣传教育:指出FGIDs是肠道对各种剌激引起的过度反应,疼痛是由于肠道痉挛或受牵拉,或肠道过于敏感,或两者
11、同时存在所致。医生应强调是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引起了症状。安慰:医生应了解患者的担忧和顾虑,并给予相应的安慰。饮食和用药:应找出引起症状的不当饮食(如乳糖、咖啡因、高脂食物、酒精等)和药物,并尽量避免。1.2中度症状 小部分患者有中等程度症状,他们认定症状与一些特殊情况有密切关系,如饮食不当、旅游或情绪等,更容易受到心理上的困扰。对此类患者,推荐以下治疗选择:症状监测:患者可坚持记录12周症状日期记,记录症状出现的时间、严重程度以及是否存在相关因素,医生根据症状日记对治疗进行相应调整。针对特定症状的药物治疗:在症状发作且明显困扰患者或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的情况下,可考虑药物治疗。心理
12、治疗:可以用于情绪低落的中度胃肠道症状患者和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放松治疗、催眠和联合治疗。1.3 重度症状 仅有小部分FGIDs患者出现重度、顽固性症状,这些患者常伴有社会心理问题,包括焦虑、抑郁或躯体化症状、人格障碍以及长期的日常活动能力下降。他们会否认社会心理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对心理治疗或针对肠道症状的药物往往没有反应。医生的治疗:这些患者需要与医生建立长久的联系。医生应该根据客观的观察发现情况,而非患者要求作出诊断和治疗处理;树立现实的治疗目标;提出治疗方案供患者选择,将治疗的责任转移给患者;将焦点从疾病的治疗转化为对慢性病症的调理。抗抑郁治疗:三环抗抑
13、郁药和5-HT再摄取抑制剂通过中枢性止痛而控制疼痛疾病,同时可缓解相关的抑郁症状。有慢性疼痛和日常功能障碍,伴抑郁、焦虑、恐慌发作的患者应考虑抗抑郁治疗。即使没有抑郁症状,这些药物对以疼痛症状为主和疼痛症状强烈者有帮助。治疗34周,如果有效,至少服用1年后再减量。转移到疼痛治疗中心:对于有严重残疾、反复疼痛的患者,应在疼痛处理中心接受多学科的综合处理。总之,FGIDs的诊断和治疗需要规范化,并且与时具进,不断更新,医务人员要在临床实践中加深体会。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治1.定义和概念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存在一种或多种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区域的消化不良症状,并且缺乏能够解释这些症状的任何器质性
14、或代谢性疾病。消化不良的症状主要包括上腹痛、上腹饱胀感、上腹烧灼感、早饱。大部分患者的症状会长期存在,尽管某个时期内症状可能缓解。从发病机制和治疗反应研究均显示,FD并非一种同质性疾病,而是一组异质性疾病的症候群。2.流行病学 每年平均有2049%的人患有消化不良症状,这个比例在世界范围内基本一致,而且近几十年来患病率没有明显变化,其中仅有小部分患者存在器质性原因,大部分患者为FD。我国在北京、上海和广州地区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FD的患病率为18.936.9%。中青年患病率较老年人高,全球范围内除日本以外,女性患病率较男性高。3.病因及发病机制 FD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十分明确,胃肠动
15、力紊乱、内脏敏感性异常、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肠道感染,甚至社会-精神-心理因素均与FD的发病密切相关。有研究显示,2359%的FD患者存在胃排空延迟,且与上腹饱胀、恶心、呕吐症状相关。此外,胃动力异常还可表现为胃窦动力低下、胃内食物分布异常和胃窦十二指肠协调运动异常。有研究发现,以餐后饱胀为主要症状的FD患者胃内食物在胃远端聚积,并与胃排空延迟相关,同时胃内食物分布异常与恶心和早饱症状有明显相关性。FD患者常存在内脏高敏感性,与健康对照组相比,FD患者对电子恒压器胃球囊扩张剌激的反应是上腹不适感增强、感觉阈值降低。在对十二指肠进行酸、营养和脂肪成分灌注时,FD患者胃动力
16、减弱,表现出对脂肪和高营养食物的不耐受。在自主神经功能方面,部分研究显示,FD患者存在迷走神经功能障碍。在一项研究中,迷走神经切断的FD患者,胰岛素诱导低血糖诱发的胰多肽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提示FD患者迷走神经传入异常。目前,关于Hp感染在FD的作用存在争议,有分析显示,根除Hp对改善FD生活质量没有显著意义,没有证据显示需要对所有的Hp阳性FD患者进行Hp根除治疗,只有部分患者从中受益;一项分析显示Hp感染的HD患者仅有约20%在根除Hp后症状能得到缓解。近年来研究发现,急性胃肠炎后可引起FD,称为感染后FD(PI-FD),此类患者约占FD患者总数的20%。对PIFD随访5年后发现,大多数患
17、者仍有症状,持续发生的症状与生活质量下降、焦虑、抑郁密切相关。大约25%的急性胃肠道感染患者会发展成为IBS或消化不良的症状,这些患者的胃肠道黏膜具有炎性细胞和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增加的现象,其黏膜的炎症与内脏高敏感性和内脏致敏相关。此外,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消化不良与心理因素相关,FD患者常存在心理疾患,尤其是与焦虑症并存。研究结果显示,FD患者的平均抑郁症状指数显著高于健康人。但目前无法明确的是心理病理异常因素是否决定了患者就医行为、在消化不良症状群的病理生理机制中是否起关键作用、是否反映了功能性疾病和心理异常患者共同的易病因素。4.诊断与鉴别诊断4.1 FD罗马诊断标准4.1.1 诊断 消化
18、不良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出现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痛不适、上腹部烧灼感等4个症状中的1项或多项,并且无可以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证据(包括胃镜检查)。4.1.2 分型诊断 餐后不适综合征:至少符合下列2条中的1条:a.发生在进食平常餐量后的餐后饱胀不适,每周发生数次;b.早饱感使其不能完成平常餐量的进食,每周发生数次。上腹疼痛综合征:至少符合下列4条中的1条:a.中等程度的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每周至少1次;b.疼痛为间断性;c.不放射或不在腹部其他区域/胸部出现;d.排便或排气后不缓解;e.不符合胆囊或0ddi括约肌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支持诊断的条件有:a.疼痛可为烧灼样,但不向胸
19、骨后传导;b.疼痛常因进食诱发或缓解,但也发生在空腹状态;c.可同时存在餐后不适综合征。4.2鉴别诊断4.2.1 对消化不良的患者应该慎重下FD的诊断,美国胃肠病学会2005年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指南提出不能通过症状区分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器质性消化不良,许多研究结果也提示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器质性消化不良及其他消化道功能性疾病在症状上难以区分。4.2.2消化道功能性疾病发病上存在重叠,FD患者还可同时存在肠易激综合征(IBS)和胃食管反流病(GRED),因此,应仔细明确症状来源的部位和症状特点,以与其他功能性胃肠病进行鉴别。4.2.3 为防止仅根据症状诊断功能性疾病而可能会漏诊严重的器质性疾病,罗马标
20、准指出,一旦出现年龄大于45岁、吞咽困难、消瘦、黑便、黄疸、贫血等一系列报警症状,建议首选胃镜检查,并进行常规幽门螺杆菌活检。5.诊治流程根据我国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FD诊疗指南提出的诊治流程,建议按照如下流程对FD进行诊治。5.1 是否出现报警症状 当患者出现报警症状时应该先做内镜、超声、生化、免疫检查,排除器质性消化不良。解除报警症状后,可以考虑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5.2 症状是否与进餐相关 餐后症状减轻者,按照酸相关性消化不良处理,首先给予2周抑酸药物治疗,有效者可认为是酸相关性消化不良,无效者需要进一步检查。餐后出现症状或症状加重者,按照动力障碍相关性消化不良处理,首先给予2周促动力药治
21、疗,有效者可认为是动力障碍相关性消化不良,无效者需要进一步检查。5.3 经验治疗无效的处理 经验治疗无效的FD患者应做进一步相关检查,包括胃排空、胃电图、电子恒压器、心理量表测试,以了解患者的胃动力、胃内脏敏感性、胃肠平滑肌电生理过程、心理疾患等,从而进行相应的个体化治疗。6.治疗6.1药物治疗 FD的药物多种多样,使用最多的主要还是促动力及抑/抗酸药,建议临床上根据我国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指南用药,对于单药治疗反应差的患者,进一步检查明确FD诊断后可采取联合治疗、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6.1.1促动力剂 多巴胺受体拮抗剂:甲氧氯普胺具有多巴胺D2受体拮抗和5-HT3受体拮抗作用,可增强胃动力,
22、但应注意其心血管不良反应及椎体外系反应。多潘立酮是选择性外周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能增加胃窦和十二指肠运动,协调幽门收缩、促进胃排空,并能使胃肠壁张力恢复正常,改善FD患者上腹不适、早饱、腹胀等症状。因其不透过血脑屏障,很少出现中枢症状,临床上应用广泛。5-HT受体激动剂:莫沙必利通过激动5-HT4受体而促进胆碱能神经元释放乙酰胆碱,增加胃肠蠕动。因其较少发生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目前应用于FD的一线治疗。6.1.2 抑/抗酸药物 抑酸药物是目前最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FD上腹疼痛症状的药物,分为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两大类。常用的H2受体拮抗剂包括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和法莫替丁。质子泵抑制剂抑
23、制胃酸分泌效果整体上强于H2受体拮抗剂。抗酸剂如硫糖铝、氢氧化铝等因其中和胃酸的作用,可以缓解一部分因胃酸过多而引起的FD症状。一项Cochrane荟萃分析纳入了7项安慰剂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显示PPI疗效明显优于安慰剂。6.1.3 根除幽门螺杆菌 根除Hp治疗FD的效果目前尚存在争议,但仍有20%的患者根除Hp治疗后症状能得到缓解。所以对于Hp感染的FD患者,我国大部分学者的意见是在常规抑酸、促动力药治疗无效的情况下,考虑对FD患者行根除Hp治疗。6.1.4抗抑郁药 常规治疗效果欠佳、心理测试结果显示焦虑抑郁倾向的FD患者可试用。常用的有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替林,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
24、)类抗抑郁药如帕罗西汀等。此类药使用宜从小剂量开始,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SSRI对治疗FD有潜在的作用,可通过提高5-HT的释放,不仅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还作用于肠丛神经系统,使胃底松弛。5-HT2、5-HT3受体拮抗剂也已用于FD治疗。6.1.5潜在的治疗药物 胃底舒张剂:胃底舒张功能受损是FD的一项重要机制,很多药物已经显示了潜在的治疗作用。舒马曲坦、5-HT1激动剂能舒张近端胃,可增加胃对于食物的容受性,降低对胃扩张的感觉,缓解症状,是一种增加FD患者胃容受性的有效药物。该药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疲倦等不良反应,临床应用要慎重。替加色罗、5-HT4部分激动剂也可松弛胃底,其松弛胃底的作用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功能 胃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