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历年高考题.doc
《地理历年高考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历年高考题.doc(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下列山脉中,不全位于板块界线附近的山脉有( ) A冈底斯山、兴都库什山 B阿特拉斯山、喜马拉雅山 C落基山、阿巴拉契亚山 D安第斯山、内华达山 若黄赤交角由现状变到2331,则会引起的现象是( ) A北极圈范围增大,南极圈范围缩小 B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减小 C北极出现极昼的天数增加 D七月从南半球中低纬地区昼长与夜长的比值减小 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小于8500km。无论从甲地到乙地,还是从乙地到甲地,最近的走法都是先向南走,后向北走。据此判断,甲、乙两地可能同处在( ) A赤道附近B南极附近 C北极附近D不可能有此情况 小亚细亚半岛沿海地区处于旱季时,直布罗陀海峡表面海流P和斯里兰卡以南表面
2、海流Q的流向是( ) AP从西向东,Q从东向西BP从西向东,Q从西向东 CP从东向西,Q从西向东DP从东向西,Q从东向西 地图211中,阴影部分表示夜间,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此时( ) AM地的黑夜比N地长 BM地的白天比N地短 C当N地为5日下午7时,M地是6日上午5时 DN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于M地 读图212。在下列选项中,各地点的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 ) A北极、纽约、基多、东京 B南极、格拉斯哥、洛杉矶、墨西哥城 C北极、秋明、科伦坡、塔斯马尼亚岛 D南极、马达加斯加岛、新加坡、布宜诺斯艾利斯 在大陆漂移示意图(图213)中,表示6500万年前(第三纪初)海陆分布状况的是( ) 大气
3、中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成分是( ) AO2 B水汽 CN2 DCO 下列选项中,附近有世界最高山脉和最深海沟的一组板块界线是( ) A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 B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 C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 D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 直径为25.5cm的地球仪的比例尺约为( ) A1: B1: C1: D1: 下列岩石中,可能含有三叶虫化石的是( ) A花岗岩 B古生代石灰岩 C中生代砂岩 D玄武岩 下列四个城市,6月22日当地正午人影朝南并且略长的一个是( ) A上海 B湛江 C海口 D南昌 我国某水稻种植区活动积温为4080,
4、它位于( ) A松嫩平原B华北平原 C汉中盆地D南岭附近 生物出现以后,对大气圈的改造作用包括( ) A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使大气中O2的比例增加 B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使大气中N2的比例减少 C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使大气中CO2的比例增加 D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使大气中O2的比例增加 南极洲由大陆中心吹向边缘地带的盛行风为( ) A反时针方向的极地东风 B顺时针方向的极地东风 C反时针方向的极地西风 D顺时针方向的极地西风 某人从赤道以北40km处出发,依次向正南、正东、正北、正西各走100km,最后他位于( ) A出发点 B出发点以西 C出发点东北 D出发点以东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图2116表示多数沿
5、海国家由其海岸向外延伸拥有的( ) A领海范围为a+b=200海里 B专属经济区范围a =200海里 C领海范围a=12海里 D专属经济区范围b=200海里 当我们欢度春节时( ) A悉尼的白天逐渐缩短 B南极正值极夜 C亚历山大港正值少雨时期 D塔斯马尼亚岛正值炎热干燥时期 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主要表现为( ) A太阳活动加强将导致荒漠化日益严重 B带电粒子流可以引发地球上的磁暴 C耀斑的强辐射不会干扰无线电通讯 D太阳黑子增多会导致地表平均气温下降 不考虑海陆、地形、冰雪等条件,有人从极点附近(包括极点)某地出发,依次向正北走5km,正东走35km,正南走5km,正好回到原地。从极点上空看
6、,向东走时不可能( ) A顺时针走了一个完整的圆 B逆时针走了一个完整的圆 C顺时针走了360的圆弧 在图215中画斜线的四块假想陆地,面积最大的是( ) A1 B2 C3 D4 下列表述中属于天气现象的是( ) A小雨夹雪B雨热同季 C四季如春D长夏无冬 塔里木河进入丰水期时( ) A地中海沿岸多雨B新西兰正值夏季 C印度半岛盛行西南风D印度洋北部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是( ) A90W,89S B80E,40N C10E,1S D180W,71N 在图216中表示太阳日的是( ) AaBb Ca+bDa-b 若影响我国的副热带高压北移速度
7、偏快,可能造成( ) A黄河流域的汛期提前 B东北地区雨季滞后 C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消失 D南部沿海严重干旱 在等高距为50cm的地形图中,5条等高线重叠于某断崖处,该断崖处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 A180m B200m C320m D280m 符合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的有( ) A气温、降水和植被B矿产资源 C交通D城市 与大陆漂移说或地层研究结论相符合的论述有( ) A2亿3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块联合古陆 B约1.4亿年前,大西洋已经形成 C2亿3亿年前,动物界以海生无脊椎动物为主 D约1.4亿年前,裸子植物成为植物界的主角 A能大量反射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所以那里所温较低 B
8、能散射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生物免受集中紫外线辐射之害 C是大气中存在臭氧的惟一场所,所以我们应该善加保护 D吸收大量紫外线,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 同一经纬度“高处不胜寒”的原因是( ) A气压低B空气稀薄 C到达的太阳辐射少D到达的地面辐射少 北纬38一开阔地上,在楼高为H的楼房北面盖新楼,欲使新楼底层全年太阳光线不被遮挡,两楼距离应不小于( ) AHtan(9038) BHtan(903823.5) CHcot(9038) DHcot(903823.5) 与平面图(见图217)中知X至Y地势变化最符合的剖面图是( ) 厄尔尼诺现象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有( ) A使所经过区域性的所温低于多年
9、平均值 B向所经过区域的大气输送大量热量 C扰乱了常规海流模式,但使气候趋于正常 D使全球降水总量异常增多 a、b两地距c地分别为300km、200km。当c地地下15km处发生地震时,不可能存在的现象有( ) Aa、b两地列度不同 Ba、b两地列度相同 Cc地居民会感觉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摇动 D地震波传到a地时,方向均垂直于地面 图218中各等值线的值自北向南递减( ) A如果等压线图,线为脊线 B如果是等高线图,线经过区域为山谷 C如果是海洋表面等温线图,线为暖流 D如果是等降水量图,a地降水多于b地 太阳释放的能量主要有( ) A太阳内部铀等重元素裂变释放的辐射能 B飞离太阳大气层的带电
10、粒子的能量 C氦原子核转变为氢原子核释放的辐射能 D碳原子核裂变释放的辐射能 1999年2月,日本本州西部发生的地震不到里氏5级,但不少地区震感强烈,因为() A4极以上地震已经属于强烈地震 B震中很浅,震中越浅,震感越强 C震级虽然不大,但是震源相当浅 D震源相当深,但是烈度大,震感强 臭氧层位于(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D热层 图219中两条虚线,一条是晨昏线,另一条两侧大部分地区日期不同;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读图完成4041题。 40若图中的时间为7日和8日,甲地为( ) A7日4时B8日8时 C7日8时D8日4时 41此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安大略湖畔夕阳西下 B几内
11、亚湾沿岸烈日当空 C澳大利亚东海岸夜幕深沉 D泰晤士河畔曙光初现 2001年4月7日,新疆北部出现10级以上狂风,气温骤降至 20以下,在天山隘口等地出现强沙尘暴天气。这次天气过程( ) A是春季迅速增温导致的典型暖锋天气过程 B是极地大陆气团推进造成的慢行冷锋天气过程 C因冷气团不断增温而没有雨雪 D因当地空气干燥而没有雨雪 读图2110,回答4345问题: 43M处的气压数值可能为( ) A1020、1012.5 B1017.5、1020 C1017.5、1015 D1015、1012.5 44N处的盛行风向不可能是( ) A南风 B西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45图示地区4月份因大陆气团与
12、海洋气团交绥而降水较多的地方为( ) A B C D 图2111,回答4647题: 46图2111中,影响等值线向外海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A降水B暖流 C寒流D径流 47在等值线的年内变动中,Q点(2.8等值线上的最东点)距大陆最近的时段是( ) A2月B5月 C7月D10月 图2112表示的是某山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读图2112回答4851题。 48图中依次代表( ) 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 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 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 49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13、 C山脉走向 D山体坡度 50决定该山垂直自然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降水量 C大气环流 D太阳辐射 51该山可能位于( ) A赤道附近 B40S附近 C40N附近 D极圈附近 解题思路 重要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是把握和理解地理问题的基础。该一类题目的立意就在于透过两类地理事物,如世界著名山脉和板块界线等之间的位置关系,考查考生对地理事物的分布及其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掌握程度。 答案:C 解题思路 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即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其具体大小是决定地球上四季变化的重要因素。该题立意在于两个方面:第一,检查考生对这一重要知识内容掌握的情况。第二,区分不同能力层次考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的差
14、异。因为,关于宇宙和地球的知识,是日常生活中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必须依赖思维能力,发挥对空间形象的想像力,才能够较好的把握题目。 答案:D 解题思路 该题在1992年的试卷中,是得分率较低的一道题目。该题立意就是要区分出考生基础知识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共同运用的能力差别。换句话说,在试卷中的难题部分,要尽量避免出那种纯属简单记忆的边边角角的题目,因此以地理知识为依托的逻辑思维题目,就成为地理试卷中“难题”的主要类型之一。 该类题目的重要特色,就是要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题目本身也必然要非常严密。就是说,题目给出的每一个条件都是有用的(一般地说,题目也不应给任何多余的条件)。该题目中给出两地距
15、离小于8500km的条件,就是为了将两地位于赤道附近的选项排除 答案:B 解题思路 该题立意考查考生对多种地理事物相互关系掌握的程度。与该题相关的知识有气候类型的分布、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季风气候和季风漂流的成因,以及洋流的类型等。该题可以说是以基础知识为前提,考查考生简单的判断推理的能力。 小亚细亚半岛沿海处于旱季,是北半球的夏季。直布罗陀处的海流是密度流,表层始终从西向东流。斯里兰卡附近海流夏季受南亚季风影响,也是从西向东流。 答案:B 解题思路 该题的立意考查考生对最基本的时间、昼夜长短等问题的理解程度。题目本身是非常标准的表现形式,只要能够读明白同类的图,能够根据图示的资料,进行准确的
16、时间、昼夜长短等的计划或者判断,地球运动导致的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时间、日期、昼夜长短变化等问题,都基本可以得到解决。 答案:D 解题思路 该题的立意在于检查考生对使用图表传递的地理信息的认识和分析能力,以及通过定性的比较区分不同地昼夜长短情况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了全面认知信息和较快地进行分析比较两个方面。记忆图表的形式是次要的,主要在于:看到任何图表,能够从它的坐标、图例等内容中迅速把握图表表达信息的基本规则。当然,完成这些分析比较的过程,必要的地理基础语言是绝对不能缺少的。如在本题目中,如果对纽约、基多、东京、格拉斯哥等城市的大体位置都毫无印象,那么分析、比较的能力就无从说起了。 答案:C 解
17、题思路 板块构造学说的日臻成熟,极大地拓宽了人类的知识视野,使我们知道了我们生活于其上的大地,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该题立意考查考生对大陆的水平运动速度的粗略掌握情况。即:6500万年,对于大陆的运动来说,或者说在地质历史的尺度上,只是短暂的瞬间。理解了这一点,则可以快速地作出正确选择。 答案:C 解题思路 该题立意除了考生进行一般的能力等考查外,还强调应该记住水汽也是大气保温气体之一。顺便提一句,经过近些年的研究,科学家认为“温室效应”的提法不够准确,所以,目前已经采用了“大气保温作用”和“大气保温气体”等提法,代替了“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的提法。 答案:B 解题思路 该题立意就是检查考
18、生对板块的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和世界主要地形掌握的情况,或者说对不同时间学习的知识的相互空间位置的把握程度。该题在题干中明确表明了是单选题,这在1992年的考试中就属于降低了难度的题目。 答案:A 解题思路 该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比例尺概念的理解和进行比例尺换算的能力,其中以地球大小的基础知识为依托。因为实际给出的数值差距较大,故其传递的一个重要信息就是,对于地球大小一类的数据知识的记忆,首先要注重大的范围的记忆。如在本题中,只要能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000多千米就能够正确地进行估算,找出正确选项。 答案:D 解题思路 考查考生能否正确理解相关的地理概念,并且在掌握足够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利用这些基
19、本概念进行选择和判断。显然,地层中的化石,只能存在于沉积岩(包括沉积变质岩)中,而绝对不能够存在于火成岩中。这样,只要知道花岗岩、玄武岩都是火成岩,就可以排除了两个选项。剩下的问题就是三叶虫的化石存在于中生代还是古生代的选择了。如果学生对学习知识有些印象,并具有一些为社会普遍关注的常识,就可以知道,中生代是恐龙的时代,三叶虫是古生代的生物。 答案:B 解题思路 这是一道传统的考题,但是又很贴近生活。考查的就是地理公转过程中出现的地理现象及其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并依托于最基本的中国地理的常识。只要明白正午太阳高度越大,人的影子就越短,并且知道湛江、海口都在北回归线以南,海口更靠南些,就能够正确进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理 历年 考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