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读书报告.doc
《《有效教学》读书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效教学》读书报告.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有效教学读书报告伴随着本学期教学论课程的学习,我认真阅读了崔允漷教授所主编的有效教学一书。在对作者有个大致的了解后,我勾勒出了本书的组织架构,并对其写作特色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索与分析;同时,在重点撷取震撼自己心灵的一些关键语句的基础上,着重对书中所提的“像专家一样思考”的指导思想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量。一、作者与作品简介崔允漷,1963年1月5日出生。浙江临海人。教育学博士,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专家,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主要出版物有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课程良方、(试行)解读(第二主编)、教学理论
2、:课堂教学和原理、策略与研究(第二主编)、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案例丛书、课程实施与学校革新丛书、基于标准的评价研究丛书等。近年主要研究工作是参与设计并推广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承担教育部课程改革重大课题“学校课程管理指南”、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研究”以及华夏基金会资助项目“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案例研究”等。其作为第二主编与已故学者施良方教授合著的教学理论:课堂教学和原理、策略与研究截至2009年有效教学出版前,已发行近15万册,几乎成了教师教育理论方面的必读书。而后者即为10年后作者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与研究的实践,并通过三年的认真思考对前者进行修订而成
3、。单从这一方面来说,有效教学这一作品也是值得大家拜读的。本书在编写之前,作者主要考虑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本书怎样写得能与读者今后的工作有关,怎样帮助读者解决将要面对或正在面对的一些问题?二是21世纪初,中国教育界的话语首先是课程话语,那么如何将教学置于课程话语下讨论?三是如何使学习者“像专家一样思考”?这三方面的问题,定下了本书的基本格调和内容。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师教育新教材。二、组织架构尽管本书的书名是有效教学,从目录上看还是与教学理论:课堂教学和原理、策略与研究的框架相似。然而,本书的指导思想、组织方式与内容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可以说是全新的内容。本书的指导思想
4、是让学习者“像专家一样思考”。本书的单元组织、各章内容、正反信息、练习设计、参考文献网站的选择等都体现了如下思考:如何把问题还原到原点来思考?如何将教学问题置于课程、教育、社会大背景中综合地思考?如何促使学习者将中小学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学习、评价进行一体化的思考?如何促使学习者形成教育领域的大观念(big idea),而不至于去记去背书中提供的那些条条框框的东西?本书的组织架构按学习单元的方式来呈现:什么是教学怎样教得有效怎样教得更好、更有意思。第一单元,为了使读者加深对教学的理解,作者首先从各种教学活动的现象入手,分析教学活动的逻辑必要条件,再从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语义上分析教学的规定
5、性定义,然后总结了至今以来关于该领域的主要研究路径或成果,特别是该领域的最新进展。第二单元,为了接近教师的教学经验,作者把教学活动相对地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块内容来探讨。教学准备着重讨论了基于课程标准目标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部分是基于分析的需要,将教师在课堂中所发生的所有行为分解成教学(主要教学行为和辅助教学行为)与管理两类来探讨;教学评价着重讨论了当前评价领域的最新发展评价文化,即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以及基于合作、技术与研究的课堂教学评价。第三单元,为了让读者理解如何使自己的教学变得更好、更有意思,作者探讨了教师、教学与研究的关系,让我们正确理解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即研究的真正涵
6、义,以及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路径自我反思、同伴互导与专家引领。三、写作特色作为“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成果之一的本书,首先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就是其写作方面的显著特色。对此,笔者将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对其进行分析、解剖。(一)层次分明,系统严谨从对全书的宏观把握来看,本书共分为三大单元,即什么是教学,怎样教得有效,怎样教得更好。全书紧紧围绕“教学”展开论述,这正如本文第二部分所写的。作者首先对教学的概念进行了语义学上的界定,并简要介绍了教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其次,正式把视角投入到教学实践过程中,从教学准备,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以及教学评价五方面回
7、到了“怎样教得有效”的问题。最后,作者更进一步地引导我们“怎样教得更好”,即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总的说来,作者对全书的构思如行云流水,水到渠成。三大单元层次分明,而又系统严谨。在作者这种看似简单的逻辑思路引领下,我们很容易地完成了对全书整体结构的把握,这也就是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的要“形成教育的大观念”。不但全书整体宏观体现了这一特征,书中对具体“知识点”的论述也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迹象。全书第一节对教学活动的现象分析中,作者得出教学活动的逻辑必要条件即为一例。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开头、中间和结尾三个部分的分析,作者提出了教学的逻辑必要条件的四个要素:引起意向,明释内容,调适形式,关注结果。首先,在教学
8、的开始,教师要有目的地引起学生投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对教学进行定位。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明确地说明和解释,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采用适合学生发展水平、易于学生理解的方法和形式来展现学生所学的内容。最后,教学终了,我们一定要对整个教学进行检测和评价,弄清楚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毕竟教学行为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但关注学生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提高,还要考虑他们审美体验的升华和思维方式的改进。由此可见,这四个要素不但层次分明,而且辩证统一。正如书中所说:“任何一个元素的缺省都无法使课堂行为发生效应,教学行为不可能成立。”(二)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有效教学
9、被很多读者认定为是“非常专业”的书。一般而言,“专业”总会让人与遣词用句的“艰深”,“晦涩”等等联系在一起,致使读者闻“专业”而色变,不喜欢读这样的一些“专业书”。然而本书却与众不同。它在语言运用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用词平易,通俗易懂”。例如,第一章第二节的开篇语部分有这样一句话:“那就请你跟随我们的脚步,一同去探访一下教学一词的前世今生吧。”“前世今生”这一文艺色彩异常浓厚的成语用在此处,不禁让人眼前一亮!一般的专业书绝不会出现这样的字眼,而几乎是用清一色的如“历史与发展”,“回顾与前瞻”等“专业术语”来郑重其事地表达。这样的词汇让人看着毫无感情,自然也就引不起读者多少“感觉”,反而令人感到
10、厌倦。此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书中随处可见的“你”字。第二人称的运用,极大地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较好地达到了让读者深入浅出地理解教学专业知识和理论的目的。众所周知,教育理论方面的名著几乎都是由一些学贯中西,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编著而成,他们生活在一个专业语言氛围浓厚的圈子里,习惯了“庄重而高雅”的书面语言,甚至可以说对这样的语言已经形成了一种依赖。然而,读者中的大多数却都不是什么专家、学者,他们都只是学习作品的“学生”,那种严谨、深刻的语言逻辑思维结构还远未达到专家水平。因而,当读者欲通过作品语言这扇“大门”以求得室内设计的美感时,因为根本无法耐心用力来打开大门而主动放弃,这样的结局终究可
11、惜。因此,对于绝大多数读者来说,我们希求的是作品语言的生动活泼、形象可爱、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三)案例丰富,耐人寻思教学活动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活动。没有教学实践的过程,也就没有教学;没有好的教学实践,也同样没有好的教学。任何教学理论都是在紧密依靠教学活动实践的产生和发展下而产生和发展的。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效教学做得非常好,因为它在分析和阐述具体教学理论时更多地借助于一种提炼于教学实践的形式案例。从本书写作形式来看,有两个特征特别明显。一是上文所指的语言运用上的“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第二就是本小节所说的“案例丰富,耐人寻味”。光从更具体的表现形式来看,第二点比第一点更显著,因为书中的案例
12、是“大面积地出现”。因此,案例丰富是本书最显著的特色。这两个显著特征使得其与同类的其他专业书籍相比变得与众不同。正如本书封底肖成全所说:“许多教师教育教材给我的感觉是无趣、无用、无意义,此书为高师教材改革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我们知道,案例在阐述问题中的运用可以使问题变得更加具体、生动,从而大大提高读者对该问题的理解水平。这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是,通过阅读案例,并对其进行深度解读,读者会发现远超出作者运用该案例辅助说明某问题的界限。丰富的案例具有其“案例的丰富性”,只要我们肯去挖掘,一个宏大的世界就会经由这小小的案例慢慢地展现出来。书中第八章“教学评价”在章末“讨论与探究”部分出现的老
13、师的推荐信就是一个典型的体现了案例两方面作用的例子。案例中讲述了一个中国女孩子通过在美国的学习后所发生的惊人变化。出国前,她被老师评价为“没有数学脑子”,“只能上文科班,垂头丧气感到厌学”的学生。然而,在美国的学习的时候,她的数学老师为她写下了这样的评语:“她在数学和解决难题方面有显著特长。斯蒂芬(注:女学生英文名)经常以自己优雅而且具有创造性的方式解决难题、完成数学证明。斯蒂芬也常常帮助身边的同学做难题。”其他科目的老师也对她不乏溢美之词,一致赞同美国最具竞争力的大学接纳她。在这里我们不但看到了她学习成绩方面的飞速提高,也看到了这个女生在为人处事方面的品质的发展。这不就是我们国内倡导多年而一
14、直收效甚微的“全面发展”吗?显然,作者选取这一案例放在“教学评价”这一章,主要是说明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教学评价以使学生得到发展。但从整个案例来看,此处所有科任教师的评价都属于终结性评价,而未涉及到对学生学习更具有促进作用的过程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于是,我们自然而然地会有一种去探究后两种评价方式的欲望。通过这样的思考,可以让我们的思维变得更深刻、更全面。不过,问题还没有完。为什么斯蒂芬会取得如此大的进步?单单是因为评价方式的改变吗?还是有其他更多的原因?想到这里,我们可以把第二单元所有的章节都列出来了:教学准备,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以及教学评价等都是影响她取得进步的重要因素。甚
15、至都可以把第三单元的教师教学研究包括进来。因为“怎样教得有效”和“怎样教得更好”都是在说明“怎样教”的问题。故而,通过一个小小的案例,我们就可以把全书的重点内容系统综合起来,使我们对本书的学习再次形成一个“大观念”。而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有效教学在结构安排上的合理性。丰富的案例所具有的“案例的丰富性”着实耐人寻思。(四)针对教学实际,增强可操作性上文提到本书第二、三单元都是说明“怎样教”的问题,也就是操作性的问题。撇开教学的理论不说,对于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而言,掌握一些常用的具体的课堂问题的对策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尽管本书第一单元不乏对理论的完整介绍,但全书的重点依然在具有可操作性的后两单元。
16、由此看来,作者对教学实际中的问题的解答和处理具有足够的重视。回想一下,这也是理所当然,因为之前本文就明确说了教学是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活动。我们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但我们最终还是会把落脚点放在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上。在第二、三单元中,第二单元比第三单元表现出更强的可操作性。而在第二单元中,笔者认为,第七章课堂管理行为的这一特性表现得尤为明显。此外,如本章开篇所说:“有多项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于教学的时间大约仅占一半,另一半用在课堂管理上,而后者的大部分时间又是被处理纪律问题消耗掉的。”可见,这一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分量也是足够大的。本章在介绍了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及其成因后,重点论述了
17、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和预防。“处理”和“预防”本身就说明其可操作性之强。例如,在处理轻度问题行为时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1)忽略小而且转瞬即逝的行为,因为干涉可能比问题本身还具有干扰性;(2)使用非言语线索和细小的停顿;(3)表扬与问题行为相反的正确行为;(4)表扬其他学生;(5)言语提醒;(6)反复提醒;(7)执行结果,这是上述所有做法都不能奏效时的最后一招。又如,在对问题行为进行预防,谈到制定课题规则的几个基本原则时,其中有两条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其中的第三条,规则数量以五条为宜和第四条,清楚和明确地陈述规则。因为规则数量太多,学生容易遗忘,而学生违规经常是因为他们忘记了规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有效教学 有效 教学 读书 报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