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整体阅读测试题4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整体阅读测试题4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言文整体阅读测试题4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题。赵绰字士倬,河东人也。性质直刚毅。周初为天官府史,以恭谨恪勤,擢授夏官府下士。稍以明干见知,为内史中士。隋文帝为丞相,知其清正,引为录事参军。文帝受禅,授大理丞。处法平允,考绩连最。每有奏谳,正色侃然,渐见礼重。上以盗贼不禁,将重其法,绰进谏曰:“律者天下之大信,其可失乎!”上欣然纳之,因谓曰:“若更有闻见,宜数言之。”迁大理少卿。刑部侍郎辛亶尝衣绯裈,俗云利官,上以为厌蛊,将斩之,绰曰:“据法不当死,臣不敢奉诏。”上怒甚,谓曰:“卿惜辛亶而不自惜也?”命左仆射高颎将绰斩之。绰曰:“陛下宁可杀臣,不可杀辛亶。”至朝堂,解衣当斩。上使人谓
2、绰曰:“竟如何?”对曰:“执法一心,不敢惜死。”上拂衣入,良久乃释之。明日,谢绰,劳勉之,赐物三百段。时上禁行恶钱,有二人在市以恶钱易好者,武侯执以闻,上悉令斩之。绰谏曰:“此人坐当杖,杀之非法。”上曰:“不关卿事。”绰曰:“陛下不以臣愚暗,置在法司,欲妄杀人,岂得不关臣事?”上曰:“撼大木不动者,当退。”对曰:“臣望感天心,何论动木!”上复曰:“啜羹者,热则置之。天子之威,欲相挫邪?”绰拜而益前,呵之不肯退。上遂入。书侍御史柳彧复上奏切谏,上乃止。上以绰有诚直之心,每引入阁中,或遇上与皇后同榻,即呼绰坐,评论得失。(北史卷七十七列传第六十五赵绰)注裈(kn):裤子。厌蛊:一种用咒符来害人的巫
3、术。1.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赵绰执法公正不阿的一组是( )稍以明干见知,为内史中士每有奏谳,正色侃然,渐见礼重据法不当死,臣不敢奉诏陛下宁可杀臣,不可杀辛亶此人坐当杖,杀之非法陛下不以臣愚暗,置在法司A. B. C. D.【答案】C【解析】排除句。为赵绰因明智和有才干而见知升迁。为赵绰汇报案情时表现得严肃刚正,未表现出“公正”之意。为赵绰强调自己职责的自谦之辞。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绰初任法官时,就因政绩出色,正气凛然,受到了隋文帝的礼遇尊重;任大理少卿后,更因诚实正直被隋文帝赏识,受到了可以不拘宫廷礼仪的恩遇。B.隋文帝因偷盗抢掠难以禁止,想要改变刑法,
4、加重处罚,但赵绰主张法令不可无常,隋文帝欣然接受,并称赞他比自己更有见识,要他以后多多进言。 C.赵绰极力维护法律的公正,在隋文帝执意要杀一个没犯大罪的官员时,他强行劝谏,几招杀身之祸,但即使临刑之际,他仍坚持己见,不惜一死。D.隋文帝处置案件往往任由己意,并屡被赵绰的力谏激怒。隋文帝呵斥他,威胁他,甚至于要处死他,但最终都还是认可了赵绰的意见。【答案】B【解析】“并称赞他比自己更有见识”应为“如果再见到什么情况及听到什么说法”即“若再有所见所闻”之意【参考译文】赵绰字士倬,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性格朴实直率刚毅。北周初年担任天官府史,因为为官谦逊谨慎恭顺辛劳,被提升为夏官府下士。渐渐地因为明
5、智和有才干被上级了解,担任了内府中士。隋文帝当时任丞相,了解到他清廉正直,荐举他担任了录事参军。隋文帝接受禅让登基,任命赵绰为大理丞。赵绰执法公正,政绩考核连年为优等。每次向朝廷上报案情,都表现得严肃刚直,渐渐地被皇上礼遇尊重。皇上因为偷盗抢掠难以禁止,将要改变刑法,加重处罚,赵绰进谏说:“法律是天下最重要的信约,难道可以失信吗?”皇上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就对他说:“如果你再见到什么情况或听到什么意见,应当多多地说说。”升任赵绰为大理少卿。刑部侍郎辛亶曾经穿着红色的裤子,俗说这样可以有利于升官,皇上认为这是巫术,要将他处以斩刑。赵绰说:“依据法律,辛亶不应该定为死罪,我不敢奉旨。”皇上大怒说:
6、“你是只顾怜惜辛亶而不怜惜自己了?”下令让左仆射高颎将赵绰处斩。赵绰说:“陛下宁可杀了我,也不能杀辛亶。”把赵绰押到朝堂上,脱下他的官服将处以斩刑。皇上派人问赵绰说:“你终究打算如何?”赵绰回答说:“我一心一意执法,不敢顾惜自己的生命。”文帝气得拂袖而去,过了好久才下令释放了赵绰。第二天,皇上向赵绰道歉,慰劳并鼓励了他,并且赏赐给他绸缎三百匹。当时皇上严禁使用劣质铜钱,有两个人在市场上用劣质铜钱换好钱,巡逻的将士逮住了他们并向皇上报告,皇上下令将他们全部处以斩刑。赵绰进谏说:“这两个人只该判处杖刑,处死他们不合乎法律。”皇上说:“这不关你的事。”赵绰说:“陛下不认为我愚昧糊涂,任命我为法官,皇
7、上想要胡乱杀人,怎么能不关我的事呢?”皇上说:“一个人想撼动大树却撼动不了,就应该退下。”赵绰说:“我希望感动皇上的心,哪里只是说要撼动大树呢!”皇上又说:“喝汤的人,如果汤太热就会放下不喝。天子的权威,你也想要触犯吗?”赵绰一边下拜,一边更加向前,皇上呵斥他,他也不肯退下。皇上只好退回后殿。书侍御史柳彧又上奏极力劝谏,皇上这才接受了。皇上认为赵绰有诚实正直之心,常常请他到宫中去议事,有时遇上皇上和皇后同坐,皇上就叫赵绰也坐下,和他评议朝政的得失。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题。苏威字无畏,京兆武功人也。高熲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拜太子少保,俄兼纳言、民
8、部尚书。威上表陈让,诏曰:“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威乃止。初,威父在西魏,以国用不足,为征税之法,颇称为重。既而叹曰:“今所为者,正如张弓,非平世法也。后之君子,谁能弛乎?”威闻其言,每以为己任。至是,奏减赋役,务从轻典,上悉从之。威见宫中以银为幔钩,因盛陈节俭之美以谕上。上为之改容,雕饰旧物,悉命除毁。寻复兼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本官悉如故。治书侍御史梁毗以威领五职,安繁恋剧,无举贤自代之心,抗表劾威。上曰:“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举贤有阙,何遽迫之!”因谓朝臣曰:“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杨素才辩无双,至若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
9、威之匹也。”其见重如此。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舛驳,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律令格式,多威所定,世以为能。国子博士何妥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等共为朋党,上令蜀王秀、上柱国虞庆则等杂治之,事皆验。上以宋书谢晦传中朋党事,令威读之。威惶惧,免冠顿首。上曰:“谢已晚矣。”于是免威官爵。知名之士坐威得罪者百余人。(隋书卷四十一列传第六苏威)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苏威深得高祖器重的一组是( )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上为之改容,雕饰旧物,悉命除毁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上以宋书谢晦传中朋党事,令威读之A. B. C.
10、D.【答案】A【解析】排除。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威以贤能著称,故高祖征召他,认为他凭着出众的才华,可以兼任多职。当言官弹劾他贪恋权位时,高祖认为即使他在举荐贤能方面有缺点,也不应苛责。B.苏威力主采取较轻的赋税和劳役制度,他把改变以国家资财不足而制定的重税之法作为自己的使命,以实现父亲的未竟之志。C.苏威的为政之才深得高祖器重。高祖认为,杨素才辩天下无双,但是在斟酌古今得失,帮助君主宣扬教化方面,是无法与苏威匹敌的。D.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等人结为朋党,被揭发查实后,他虽然认了错,但并没有能得到皇上的宽恕,也因此冒犯了许多当时有名望的士大夫。【答案】D【解析】“
11、也因此冒犯了许多当时有名望的士大夫”应为“由于苏威而获罪的有名的士人有一百多人”。得罪,现代汉语意为招人不快或怀恨;冒犯。古代汉语意为获罪。(3)苏威早晚勤勉不懈,有远大的志向,在举荐贤能方面有些缺点,为什么要急忙地逼迫他呢?【参考译文】C苏威字无畏,京兆府万年县人。高熲多次称他贤能,高祖也一向重视他的名望,就征召他。到了之后,高祖请他进卧室,跟他交谈,非常高兴。任命他为太子少保,不久又让他兼任纳言、民部尚书。苏威上书陈情辞让,高祖下诏说:“大船当负荷重载,骏马当长途奔驰。凭着你具有的一人抵得许多人的才华,不要推辞多任事务。”苏威才没有推辞。当初,苏威的父亲在西魏任度支尚书,因为国家资财不足,
12、制定了征税的法令,被认为很重。不久苏威的父亲就感叹说:“现在做的,就如同拉紧弓弦,不是平常时代的法令制度。后代的君子,谁能够放松它呢?”苏威听到了这些话,常常把这作为自己的责任。到了此时,苏威奏请皇上减轻赋税和劳役,致力于采用较轻的制度,皇上全都听从了他。苏威见皇宫中用白银制作的帷幔的钩子,就极力陈说节俭的美德来告诫皇上。皇上为此而改变了神色,对于旧有的雕琢文饰的器物,全都命人清除毁坏。不久又兼任了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原任的官职全都依旧。治书侍御史梁毗认为苏威兼任五个职务,贪恋于繁多的权位,没有举荐贤能代替自己的心思,就刚直地上奏章弹劾苏威。皇上说:“苏威早晚勤勉不懈,有远大的志向,在举
13、荐贤能方面有些缺点,为什么要急忙地逼迫他呢!”于是就对朝中的大臣说:“苏威没有遇到我,就没有办法施行他的见解;我没有得到苏威,用什么来实行我的主张?杨素才辩,天下无双,至于说到考虑古今得失,帮助我宣扬教化,是无法与苏威匹敌的。”他就是这样的被看重。隋朝接续于战争之后,法令规章错乱混杂,皇上命令朝臣改正旧的法令,作为一朝通用的典章制度。法令的标准、式样,大多是苏威制定的,世人都认为他有才能。国子博士何妥上奏揭发苏威和礼部尚书卢恺等人互相勾结,成为朋党,皇上就命令蜀王杨秀、上柱国虞庆则等人共同处理这个案件,所揭发的事情都得到了验证。皇上拿宋书谢晦传中有关朋党的史事让苏威阅读。苏威害怕,脱下了官帽叩
14、头认错。皇上说:“认错已经晚了。”于是就免除了苏威的官职和爵位。由于苏威而获罪的有名的士人有一百多人。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题。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也。彦光少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魏大统末,入太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及高祖受禅,以为岐州刺史。开皇二年,上幸岐州,悦其能。后数岁,转相州刺史。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化。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上闻而谴之,竟坐免。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言于上曰:“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豪猾者闻彦光自请而来,
15、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摘奸隐,有若神明,于是狡猾之徒莫不潜窜,合境大骇。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由是人情险诐,妄起风谣,诉讼官人,万端千变。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于是人皆剋励,风俗大改。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通遂感悟,既悲且愧,若无自容。彦光训谕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以德化人,皆此类也。吏人感悦,略无诤讼。(隋书列传第三十八循吏)【注】诐:(b)不正,邪僻。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梁彦光的为政之道的一组是( )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
16、必以礼发摘奸隐,有若神明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彦光训谕而遣之吏人感悦,略无诤讼A.B.C.D.【答案】C【解析】排除,为学识修养,为为政之道的结果。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彦光品行和学识皆佳。他年轻时就性情纯厚,他的父亲对他寄以厚望,认为他一定会兴盛宗族;他就学于太学时,治学泛览经史,行事严守礼法。B.梁彦光性情执着,不为挫折屈服。相州民风不纯,民众诽谤他任刺史不善为政,使得他获罪免官。但他后来重被起用时,却不惧失败,主动请求再回相州任职。C.梁彦光为政始终是惩恶和教化兼施。他一方面严厉打击强横狡猾、不守法纪之徒,另一方面以
17、圣贤之道教育感化民众。他的政绩很为皇帝赏识。D.梁彦光的德政使得过去善变狡诈的相州民众转而向善。酗酒不孝的焦通,经过教育感化而幡然悔悟,弃恶从善;相州官吏民众的好争执的习俗也为之大改。【答案】C【解析】任相州刺史是惩恶和教化兼施,而任岐州刺史则是以静镇之,并非始终;皇帝的赏识也是任职岐州时事。【参考译文】梁彦光字修芝,安定郡乌氏县(今甘肃省泾川县)人。彦光年轻时就性情纯厚,他的父亲常常对亲近的人说:“这个孩子有品格(气概),一定会使我们的宗族兴盛。”西魏大统末年,彦光进太学学习,泛览了经书和史书的要略,做事有规矩和法度,即使有匆忙之际也严守礼仪。到了隋高祖接受了北周的禅让登基,任命彦光担任岐州
18、刺史。开皇二年,皇上驾临岐州,很赏识彦光的才能。几年之后,彦光调任相州刺史。彦光以前在岐州任刺史时,那儿的民风很质朴,彦光用为政安定的方式来治理,使得一郡的风俗人心都受到了教育感化。等到到了相州,依然按照治理岐州的方法治理。相州治所邺都的民风不纯,民众大多善变而狡诈,他们对彦光编了歌谣,说他不能够以理教来感化教育世俗人心。皇上听到了这个歌谣就责备了彦光,最终因此罪名而被免官。一年多以后,被任命为赵州刺史,彦光对皇帝说:“请求再任命我为相州刺史,我将改变方法,期望能有办法来改变那儿的民风,来报答陛下对我的大恩。”皇上答应了他的请求,再次任命他为相州刺史。相州的强横狡猾、不守法纪之徒听说彦光是自己
19、请求前来的,没有不嘲笑他的。彦光一到任,就揭发隐匿的奸邪之徒及其罪行,就如神明一般明察,从此狡诈之徒没有不潜逃的,一郡之内人们都非常惊骇。当初,北齐灭亡之后,世族士绅和读书人大多迁居关内,只有工匠、商贩和乐户人家迁居在州城的外城一带,因此民风险恶邪僻,无端地编造歌谣诽谤,控告官员,频繁地挑起许多事端。彦光想要革除这种弊端,就用俸禄召请了山东的儒学大师,在每个乡里建立学校,不是圣贤的学说不准教授。从此民众都能够铭记自励,民风大有改变。有一个滏阳人焦通,性好酗酒,在对待父母的礼法上有过错,被堂弟告发。彦光并没有处置他,而是把他带到州中的学校,让他在孔子庙里参观。焦通于是就受到了感化而醒悟,又难过又
20、惭愧,无地自容。彦光就教训他,让他明白道理之后就让他回家了。后来焦通改正了过错,磨砺自己的品行,最终成为了有善行的士人。彦光用德行来教育、感化民众的行为,都如这样的情况。官吏民众都被他感化而爱戴他,相互之间都没有了争执。【注】诐:(b)不正,邪僻。隋书为唐代魏徵等撰,为避讳而改“民”为“人”。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题。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新罗国君死,诏拜司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费,号“私觌官”。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因著令。未行,而新罗立君死,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
21、吏不得掠为隶。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丹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威,今不诛辟,则可使者唯两京耳”。宪宗褒美。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贫不能者,畀以财。身往劝督。置南北市,为营以舍军,岁中旱,募人就功,厚与直,给其食。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有卒违令当死,
22、释不诛,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待辨。会卒,年五十八。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七列传第一百二十二循吏)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韦丹大行仁化的一组是()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因著令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丹召工教为陶贫不能者,畀以财岁中旱,募人就功,厚与直,给其食籍其家,尽得文记A. B. C. D.【答案】D【解析】排除,是说韦丹力主革除陈规旧法,为叙述韦丹查获证据。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丹力主革除陈规旧法。他认为出使外国所用的资费,应该由朝廷拨付,不应该沿袭陈规卖官筹款。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修改了法令制度。 B
23、.韦丹担任言官以正直闻名。他认为如不以强力威慑,人们就会轻忽法令;刘辟反叛如不加讨伐,朝廷就无法统辖全国。为此他得到了皇帝的赞扬。 C.韦丹执法宽厚仁慈。对于依仗权势从官仓强取粮食的主仓吏,他只是责令限期归还。对于违犯法令被判死刑的兵卒,他也没有执行,而是将这个兵卒释放了。D.韦丹为政功绩显著。他担任地方官以仁化为本,多方造福地方百姓。他被诬告的罪名经查验也尽属不实,这更显现出他的功绩。【答案】C【解析】“依仗权势从官仓强取粮食的”应是“权吏”而非“主仓吏”,被韦丹“责令限期归还”的也应是“权吏”们而非“主仓吏”。【参考译文】韦丹字文明,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新罗国的国君去世,皇帝
24、诏令任命他为司封郎中前往吊唁。按照过去的典章制度,使臣出使外国,朝廷赐给他十个州县的官职,让他将这些官职卖出来得到出使的费用,这称作“私觌官”。韦丹说:“出使外国,对于资费上的不足,应该向朝廷请求,怎么能够卖官得钱?”列出所应支付的费用上奏,皇帝命令有关主管部门拨付给他,其后就把这种做法写在法令制度中。还未出行,新罗国继位的国君又去世了,韦丹还朝作了容州刺史。他教导百姓耕种纺织,禁止懒惰游乐,兴办学校,对于因贫穷而卖身为奴的百姓,将他们赎出并让他们回家,严禁官吏,不允许把他们抢掠来作为奴隶。开始兴建州城,城垣周长三十里,屯田二十四处,教百姓种植茶树、麦子,仁政教化得以广泛实行。朝廷用谏议大夫的
25、官职征召韦丹还朝任职,韦丹以正直闻名。刘辟反叛,议政的官员们主张放过他不加讨伐,韦丹上奏,认为“在孝文帝时代,法令废弃,人们轻忽法令,对此应当用威慑来制止。现在不讨伐刘辟,那么朝廷能够管辖的就只剩下京城长安和东都洛阳这两京了。”这得到了宪宗皇帝的赞扬。调任江南西道观察使。当初,百姓不懂得建造瓦屋,都是用草盖屋顶,用竹子作屋椽,如遇长期干燥则易突然烧毁。韦丹召来工匠教他们烧制砖瓦,把这些建筑用的材料聚放在场上,根据制造它们的费用定出价格,不要赢利。有能力建造瓦屋的百姓,从官府领取木材和砖瓦,可以免除一半的赋税,以后慢慢地归还欠款。因贫穷无力建瓦屋的百姓,给予他们钱财。韦丹亲自前去勉励和监督。韦丹
26、又建立了南北两个市场,建造军营来驻扎军队,年中大旱,韦丹广泛征召百姓来做工,给予优厚的工钱,给他们食物。有一个官吏主管粮仓十年,韦丹审察库存的粮食,少了三千斛,韦丹说:“难道这个官吏能够自己耗费如此之多的粮食吗?”查抄登录他的家产,得到了全部的账目,都是当权的官吏强取的。韦丹就召集这些官吏说:“你们仗着权势从官仓强取粮食,这是犯罪,我和你们约定一个月的时间归还这些粮食。”这些官吏们都叩头谢罪,到了限期没有一个敢违约的。有一个兵卒违反了法令被判了死刑,韦丹没有处死他,把他释放了。他离去后,上诉状告发韦丹违法,皇帝下诏将韦丹解送官府等候处理。就在此时,韦丹去世了,终年五十八岁。查验兵卒告发的罪名,
27、都不符实,韦丹为政的功绩就更加显著了。五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题。杜乔字叔荣,河内林虑人也。少为诸生,举孝廉。汉安元年,以乔守光禄大夫,使徇察兖州。表奏太山太守李固政为天下第一;陈留太守梁让、济阴太守汜宫等臧罪千万以上。让即大将军梁冀季父。还,拜太子太傅,迁大司农。时梁冀子弟五人及中常侍等以无功并封,乔上书谏曰:“臣闻古之明君,褒罚必以功过;末世暗主,诛赏各缘其私。今梁氏一门,宦者微孽,并带无功之绂,裂劳臣之上,其为乖滥,胡可胜言!夫有功不赏,为善失其望;奸回不诘,为恶肆其凶。”书奏不省。益州刺史种暠举劾永昌太守刘君世以金蛇遗梁冀,事发觉,以蛇输司农。冀从乔借观之,乔不肯与,冀始为恨。
28、时冀小女死,令公卿会丧,乔独不往,冀又衔之。建和元年,代胡广为太尉。桓帝将纳梁冀妹,冀欲令以厚礼迎之,乔据执旧典,不听。又冀属乔举汜宫为尚书,乔以宫臧罪明著,遂不肯用,因此日忤于冀。先是李固见废,内外丧气,群臣侧足而立,唯乔正色无所回桡。由是海内叹息,朝野瞻望焉。宦者唐衡、左倌等因共谮于帝曰:“陛下前当即位,乔与李固抗议言上不堪奉汉宗祀。”帝亦怨之。及清河王蒜事起,梁冀遂讽有司劾乔及李固与刘鲔等交通,请逮案罪。而梁太后素知乔忠,但策免而已。冀愈怒,使人胁乔曰:“早从宜,妻子可得全。”乔不肯,明日冀遣骑至其门,不闻哭者,遂白执系之,死狱中。妻子归故郡。与李固俱暴尸于城北,家属故人莫敢视者。论曰:
29、“夫称仁人者,其道弘矣。立言践行,岂徒徇名安己而已哉!若义重于生,舍生可也。生重于义,全生可也。”(节选自后汉书李杜列传)1.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都表明杜乔刚正不阿的一组是( )A.冀从乔借观之,乔不肯与表奏太山太守李固政为天下第一B.其为乖滥,胡可胜言海内叹息,朝野瞻望焉C.令公卿会丧,乔独不往群臣侧足而立,唯乔正色无所回桡D.乔与李固抗议言上不堪奉汉宗祀乔据执旧典,不听【答案】A【解析】“表奏太山太守李固政为天下第一”不能体现“不阿”。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乔任光禄大夫巡察兖州,处事公正,上表称赞李固政绩突出,且不惧陈留太守梁让与大将军梁冀有亲属关系
30、,勇于揭发其收受巨贿。B.梁冀子弟五人及中常侍等没有功绩而被封官,杜乔上书顺帝,以古为训,力求赏罚分明,并揭发了梁氏一门的罪行,但顺帝没有采纳。C.宦官唐衡等人诬陷杜乔,请求治他的罪,但梁太后了解杜乔,没有治其罪,这使梁冀非常恼怒,派人威胁杜乔,但杜乔始终没有屈服。D.杜乔认为梁冀一门系低微宦官之后,无功却位居高官,加之因“金蛇”事有个人恩怨,所以后来梁冀的小女儿死了,他也不愿去探望。【答案】D【解析】不去探望是因为杜乔不阿附权贵,不是因为个人恩怨。3.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论曰”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杜乔能够舍生取义,用生命作为代价践行自己的诺言。B.强调“
31、生重于义,舍生可也”,认为杜乔若顺从梁冀,其妻子可得到保全。C.借杜乔“立言践行”的事例,说明作者“夫称仁人者,其道弘矣”的观点。D.以杜乔事迹启示后人,不能苟全性命于世,而要将仁义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答案】B【解析】误解作者观点。【参考译文】杜乔字叔荣,河内郡林虑县人。年轻时是一介儒生,被推荐为孝廉。汉安元年,把杜乔任命为光禄大夫,让(他)巡察兖州。(他)上表称赞太山太守李固政绩突出,为天下第一;陈留太守梁让、济阴太守汜宫等人贪赃千万以上银两。梁让是大将军梁冀的叔父。杜乔回京后,任太子太傅,又调任大司农。当时,梁冀的子弟五人及中常侍等人因无功一同封官,杜乔上书劝谏说:“我听说古代的明君,奖罚
32、一定要凭功过;末世的昏君,诛赏各自依照自己的私心,现在梁氏一门,是地位低下的官宦之后,本无功勋,却一齐带上立功的绶带,同时分得比功臣还多的土地,他们的行为放纵无度,怎么能够说得尽!有功者得不到奖赏,做善事的失去了期望;奸诈者得不到应有的责诘,做坏事的便放纵自己的恶行。”奏章送上去后顺帝没有察看。益州刺史种暠检举弹劾永昌太守刘君世将金蛇送给梁冀,事情败露后,把金蛇送到了大司农杜乔手中。粱冀想从杜乔处借来看看,杜乔不肯给,粱冀开始产生怨恨。这时,粱冀的小女儿死了,命令公卿齐去探望,唯独杜乔没去,梁冀更加怨恨杜乔。(桓帝)建和元年,杜乔取代胡广任太尉。桓帝将要纳梁冀的妹妹为妃,梁冀想要让桓帝用厚礼迎
33、娶,杜乔拿出旧典据理力争,桓帝不听。同时,梁冀嘱咐杜乔推举汜宫为尚书,杜乔以汜宫贪赃罪明显,于是不肯起用,从此一天天抵触了梁冀。开始是李固无故被废,朝廷内外十分丧气,各位大臣侧身而立,(不敢正视梁冀,)只有杜乔面色不改地直视,没有一点屈服。由此国内一片叹息,朝野上下徘徊观望。宦官唐衡、左倌等趁机一齐在桓帝面前说坏话诬陷别人说:“陛下先前即位时,杜乔与李固违抗,散布言论说皇上不能继承汉室。”桓帝便也怨恨杜乔。等到清河王刘蒜与国舅之间发生矛盾,梁冀于是暗示有关官员弹劾杜乔、李固与刘鲔等人勾结,请求逮捕并查究他们的罪过。但梁太后一向了解杜乔,只下了道文书免去杜乔的官职罢了。梁冀更加恼怒,派人威胁杜乔
34、说:“早日听我(梁冀)的比较合适,妻子儿女能够得到保全。”杜乔不肯屈服,第二天梁冀派人到杜乔家,听不到有哭泣者,就用白布缚住杜乔,使他冤死在大狱中。杜乔的妻子儿女都回了老家。杜乔与李固的尸体一起在城北示众,家属和老朋友没有谁忍心看一眼。评论说:“那些称为仁人的,他们的思想主张弘大,立下诺言就要履行,哪里只是炫耀名声使自己心安理得就罢了呢!如果义比生命重要,他们便可以舍弃生命。如果生命比义重要,他们就可以保全生命。”六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题。王祥,字休徵,琅王牙临沂人。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尝欲生鱼,时
35、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飞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有丹李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其笃孝纯至如此。汉未遭乱,扶母携弟览避地庐江,隐居三十余年,不应州郡之命。母终,居丧毁瘁,杖而后起。徐州刺史吕虔檄为别驾,祥年垂耳顺,固辞不受。览劝之,为具车牛,祥乃应召,虔委以州事。于时寇盗充斥,祥率励兵士,频讨破之。州界清静,政化大行。时人歌之曰:“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及武帝为晋王,祥与荀顗往谒,顗谓祥曰:“相王尊重,何曾既已尽敬,今便当拜也。”祥曰:“相国诚为尊贵,然是魏之宰相。吾等魏之三公,公
36、王相去一阶而已,班例大同,安有天子三司而辄拜人者!损魏朝之望,亏晋王之德,君子爱人以礼,吾不为也。”及入,顗遂拜,而祥独长揖。帝曰:“今日方知君见顾之重矣!”武帝践阼,拜太保,进爵为公,祥以年老疲耄,累乞逊位,帝不许。御史中丞侯史光以祥久疾,阙朝会礼,请免祥官。诏曰:“太保元老高行,朕所毗倚以隆政道者也。前后逊让,不从所执,此非有司所得议也。”遂寝光奏。泰始五年薨,奔赴者非朝廷之贤,则亲亲故吏而已,门无杂吊之宾。族孙戎叹曰:“太保可谓清达矣!”(晋书列传第三)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祥非常孝顺。尽管继母对他比较苛刻,但他仍然秉持孝道。继母在冬天想吃活鱼,他
37、甚至要解衣破冰捉鱼。继母去世,他居丧哀伤过度,容貌枯槁憔悴,需要拄着拐杖才能站立。B.王祥有治政才干。他受徐州刺史吕虔的委托,处理徐州政务。当时徐州盗贼遍地,经过王祥的多次征伐,打败盗寇,徐州境内得以安定,政治教化得以大力推行。时人都歌颂他的功绩。C.王祥很清高。在汉末逃避战乱中,隐居三十多年,州郡征召他,他都不做官。后来,在武帝时代,王祥和荀顗一同前往拜谒武帝,荀顗跪拜,而王祥竟然独自拱手长揖,对此,武帝很敬重他。D.王祥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得到重用。王祥因为自己年迈体弱,多次上书请求让位,而武帝不准许。当御史中丞向皇帝请求免去王祥官职时,晋武帝还下诏书称赞王祥是国家元老。【答案】C【解析】
38、王祥和荀顗一同前往拜谒司马炎的时候,司马炎还没有登基,当时司马炎刚被封为晋王。文段后面有“武帝践阼”可以印证。因此,选项说“在武帝时代”不妥。【参考译文】王祥字休徵,琅王牙临沂人。王祥性情非常孝顺。早年母亲去世,继母朱氏不慈爱,多次说他坏话,因此父亲也不喜欢他,常常让他去打扫牛粪,王祥却更加恭敬谨慎。父母亲有病,他衣不解带,煎汤熬药都先亲口尝过。母亲曾想吃鲜鱼,当时天寒地冻,王祥解开衣服将要去破冰捉鱼,冰忽然自行破裂,两条鲤鱼从中跃出,王祥捉着鱼回家了。母亲又想吃烤黄雀,就又有几十只黄雀飞到他的幕帐中,又用它们来供他母亲食用。同乡的人都惊叹,认为这是孝心感应的结果。他家有丹李树,结果实的时候,
39、母亲命他看守,每次风雨来时,王祥就抱树大哭。他就是这样忠厚孝顺。汉代末年,遭逢战乱,王祥扶持母亲带着弟弟王览逃难到庐江,隐居三十多年,州郡征召他,他都不应命。母死后,居丧哀伤过度,容貌枯槁,需要拄着拐杖才能站立。徐州刺史吕虔召他为别驾,他的年龄已接近六十,坚决推辞不接受。弟弟王览规劝他,为他准备好车和牛,王祥才应召而去,吕虔把徐州政务都委托给他。在那时,盗贼遍地,王祥率领勉励士兵,多次征伐,打败盗寇。徐州境内清肃安宁,政治教化得以大力推行。当时人歌颂他说:“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等到武帝司马炎做晋王时,王祥和荀顗一同前往拜谒司马炎。荀顗对王祥说:“丞相位尊势重,何曾都已经向
40、他归心致敬,现在我们应当跪拜才对。”王祥说:“丞相的确尊贵,但他是魏国宰相,我们是魏国三公,三公和王侯,相差只有一级罢了,上朝的礼仪是一样的,哪有朝廷的三公轻易跪拜别人的呢!这样做,损害魏国的威望,败坏晋王的明德,有德行的人以礼节去爱护别人,我不做这事。”进去后,荀顗就跪拜,而王祥独自拱手长揖,司马炎说:“现在我才明白你为什么被如此看重。”司马炎登上帝位后,拜王祥为太保。进爵位为公。王祥因为年迈,多次上书请求让位,武帝不准。御史中丞侯史光认为王祥长期抱病,欠缺朝会礼节,请求免王祥官职。晋武帝下诏说:“太保是国家元老,品行高洁,是我所依靠来弘扬政道的人。他前后多次让位,我都不准他的坚决要求,这不
41、是你们下官随便议论的事。”于是平息了侯史光的启奏。泰始五年去世。来奔丧的人,不是朝廷的贤者,就是关系亲近的老部下,门前再没有其他的吊唁的宾客。族孙王戎赞叹说:“太保公真是清高通达啊!”七(2005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一2题。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 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
42、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
43、后试。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
44、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庄子说剑,有删节)1下列句子中直接记述庄子言行机智的一组是( )庄子当能。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A B C D【答案】D【解析】抓住题干中“直接”和“言行机智”的要求。不属于直接描写,而是间接描写;表现的不是机智,而是处事的冷静,看问题的透彻、长远;表现的是他的自信和沉着。2下列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B庄
45、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答案】B【解析】A项错在庄子并非真的剑术如此高明,是庄子为了劝谏赵文王而夸张的,以引起赵文王的谈话兴趣。C项正确的说法应是庄子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的是庶人之剑而非天子之剑。D项从原文可看出庄子劝谏赵文王要有天子气魄,使天下臣服,而非无为思想。【参考译文】当年赵文王喜好剑术,击剑的人蜂拥而至,门下食客三千余人,在赵文王面前日夜相互比试剑术,死伤的剑客每年都有百余人,而赵文王喜好击剑从来
46、就不曾得到满足。像这样过了三年,国力日益衰退,各国诸侯都在谋算怎样攻打赵国。太子悝十分担忧,征求左右近侍说:“谁能够说服赵王停止比试剑术,赠予他千金。“左右近侍说:“只有庄子能够担当此任。”太子于是派人携带千金厚礼赠送给庄子。庄子不接受。跟随使者一道,前往见太子说:“听说太子想要用我,意欲断绝赵王对剑术的爱好。假如我对上游说赵王却违拗了赵王的心意,对下也未能符合太子的意愿,那也就一定会遭受刑戮而死去,我还哪里用得着这些赠礼呢?假如我对上能说服赵王,对下能合于太子的心愿,在赵国这片天地上我希望得到什么难道还得不到!“太子说:“是这样的。父王的心目中,只有击剑的人。“庄子说:“好的,我也善于运用剑
47、术。”太子说:“如今先生一定是穿儒服去会见赵王,事情一定会弄槽。“庄子说:“请让我准备剑士的服装。”三天以后剑士的服装裁制完毕,于是面见太子。太子就跟庄子一道拜见赵王。庄子不急不忙地进入殿内,见到赵王也不行跪拜之礼。赵王说:“你想用什么话来开导我。”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好剑术,特地用剑术来参见大王。“赵王说:“你的剑术怎样能遏阻剑手、战胜对方呢?”庄子说:“我的剑术,十步之内可杀一人,行走千里也不会受人阻留。“赵王听了大喜,说:“天下没有谁是你的对手了!”庄子说:“击剑的要领是,有意把弱点显露给对方,再用有机可乘之处引诱对方,后于对手发起攻击,同时要抢先击中对手。希望有机会能试试我的剑法。”赵王说:“先生暂回馆舍休息,等待通知,我将安排好击剑比武的盛会再请先生出面比武。”赵王于是用七天时间让剑士们比武较量,死伤六十多人,从中挑选出五六人,让他们拿着剑在殿堂下等候,这才召见庄子。赵王说:“今天可让剑士们跟先生比试剑术了。“庄子说:“我已经盼望很久了。”赵王说:“先生所习惯使用的宝剑,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的剑术长短都适应。不过我有三种剑,任凭大王选用,请让我先作些说明然后再进行比试。”赵王说:“愿意听听你介绍三种剑。”庄子说:“有天子之剑,有诸侯之剑,有百姓之剑。“赵王说:“天子之剑怎么样?“庄子说:“天子之剑,拿燕豁的石城山做剑尖,拿齐国的泰山做剑刃;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