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居民生活的影响.doc
《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居民生活的影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居民生活的影响.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导论汇率是国际金融研究领域中富有争议的话题之一。早在20世纪50代,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就在汇率制度选择上引起争论,主张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并预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平价汇率制度将失败。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和浮动汇率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验证了弗里德曼的预言,但是并没有结束关于汇率制度选择方面的争论。其实近一二十年来,国际金融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突出表现就是汇率大幅波动,金融危机频频爆发,如19921993年欧洲汇率机制危机、1994-1995墨西哥比索危机、1997-1998年东亚货币危机与汇率制度崩溃以及其后巴、俄罗斯和土耳其相继爆发的货币危机和汇率制度崩溃
2、等。这使人们充分识到汇率制度的选择对一国经济发展与金融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中,关于国际汇率制度选择的讨论又成为热点问。纵观国际金融学说史,1880-1914 年世界各国多半采用金本位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两国之间货币的汇率由它们各自的含金量之比金平价来决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金本位制逐渐解体,各国的汇率制度安排陷入混乱。直到1944 年7 月,45 个同盟国达成了布雷顿森林协议,确立了以美元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即美国承诺35 美元兑换1 盎司黄金,其他国家储备美元就等于储备黄金),开始实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只能在美元平价上下各
3、1% 的限度内波动。1971 年8 月, 美国宣布美元贬值和美元停兑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崩溃,各国的汇率制度安排又陷入混乱。1976 年1 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各成员国在牙买加达成协议,承认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同时并存,各成员国可自由选择汇率制度安排。此后各国的汇率制度安排便各行其是,至今也还未能建立一个统一的体系。经过30 多年的演化,目前在世界上主要有十种汇率制度安排,现按其灵活性递减的顺序简述如下:阿利伯(Aliber,2000)将有关汇率制度选择的主要问题归纳为:“固定还是不固定”和“实行还是不实行最优通货区”。对这两个问题的最古典的回答是始于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由于实行的金本位
4、制,那时的答案就是将货币固定于黄金,这是一种内生的固定汇率制度。凯恩斯(Keynes 1923)将“内部稳定”(一个稳定的价格水平)和“外部稳定”(一个稳定的汇率和国际收支的平衡)严格的区分开来。在国内价格名义刚性的情况下,Keynes更倾向于保持国内稳定,从而也就提倡浮动汇率制度。但在那个时代,许多的经济学家都是浮动汇率制的怀疑论者。最有名的是Nurkse(1944),他认为1922年到1926年法国法郎的经历证明在浮动汇率制下,投机在总体上是非稳定性的。随着196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世界经济选择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它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行的过程
5、中,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出现了,这两种观点也成为以后分析汇率制度的理论基础。以弗里德曼(Friedman,1953)为首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浮动汇率在吸收外部冲击方面可能的优点,因此极力主张浮动汇率制;而以蒙代尔Mundell,1991)为首的另一批经济学家反驳了这一观点,他们指出,根据经济条件的不同,一些经济体维持固定汇率可能会更好。众所周知的“最优通货区理论”(Optimal currency areas theo-ry)是他们的主要观点。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除了欧洲货币体系(EMS)之外,大多数的工业化国家选择了浮动汇率制。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也逐渐从固定汇率体系转向浮动汇率体系,而这种转
6、变通常是在经历了货币危机之后。因此这一时期有关汇率制度选择的研究是与货币危机理论结合在一起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克鲁格曼(Krugman,1979)的第一代与Obsfeld(1994)的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克鲁格曼研究了固定汇率制下国际收支危机的模型,认为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和固定汇率制不相容的货币、财政政策。他指出国内信贷超过货币需求的过度增长,将导致中央银行外汇储备的损失,而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是有限的,在投机的冲击下,固定汇率制最终将崩溃。而Obsfeld的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则强调危机的出现与基本经济因素无关,而是由预期因素导致的,危机本身导致政策变动,促使危机自动实现。这两种理论分析了货币
7、危机产生的两种不同原因,前一理论强调的是货币危机的政策根源,而后一理论关注的则是固定汇率制这一制度本身的某些缺陷,而现实中的货币危机常常是这两者的结合,即不合理的经济政策与存在某种缺点的汇率制度相结合,是导致货币危机发生的不可分割的两方面原因。从1990年开始,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始转向实行资本自由流动,而根据以上的货币危机理论的分析,固定汇率制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其维持成本是相当高的,因此有经济学家提出“固定汇率已死”(The mirage of fixed exchange rate regime)的假设(Obsffeld & Rogoff,1995),因此他们建议一国应该开始转向更灵活的
8、汇率制度,但另一些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实际情况却与此相反,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随着固定钉住制的崩溃,许多国家并没有转向浮动汇率,而是采取了相反的道路,比如欧洲大多数国家选择了货币联盟,而另一些国家(如厄瓜多尔)则选择了单边美元化。而在一些声称允许其货币自由浮动的国家,实际上却在外汇市场上积极的干预汇率,以将汇率维持在对某一货币的一个狭小的幅度内,这反映了这些国家对大规模的汇率波动存在一种长期的害怕。这就是所谓的“害怕浮动论”(Fear of floating hypothesis),它是由Calvo和Reinhart(2000)提出的。“害怕浮动”的原因是因为在这些国家,贬值有紧缩效应,而这同
9、这些国家的经济政策长期缺乏公信力(Credibility)有关。害怕浮动论因此主张,由于新兴经济体有结构性的不适于浮动的理由,故这些国家应该实行完全美元化。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新兴市场经济体发生了一系列的货币危机,比如1994年的墨西哥、1997年的东南亚、1998年的俄罗斯和1999年的巴西以及2000年的阿根廷。在这一背景下,国际学术界开始从可持续性和危机预防角度,重新研究国际资本高度流动条件下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汇率制度选择问题。例如Summers(2000)指出以上这些危机的根源是严重的银行和金融部门的脆弱性,以及短期资本的流入。日益增长的资本流动性,使政府对汇率的承诺变得十分脆弱。
10、也就是说,由于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软”的钉住汇率制变得不可行。Summers其实是在用“不可能三角理论”(The impossible trinity)来解释中间汇率制的不可维持性。这一理论认为:开放经济不可能同时拥有资本自由流动、独立的货币政策和固定汇率,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严格的钉住制和浮动汇率制是最适合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汇率制度选择。从这一理论中导出的结论就是有关汇率制度选择理论中的“两极论”(Bipolar view)。这一理论首先由Eichengreen(1994,1998)指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唯一可能持久的汇率制度是自由浮动制或具有非常强硬的承诺机制的固定汇率制(如货
11、币联盟和货币局制),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所有中间汇率制度(Intermediate regimes),包括“软”的钉住汇率制度如可调节的钉住、爬行钉住、目标汇率制以及管理浮动制,都正在或应该消失。因此,未来的汇率制度只剩下完全自由浮动汇率制和“硬”的钉住汇率制这两极。由于中间制度消失,形成所谓“空缺的中部”(The hollow middle)。因而这一理论又被称为“中间制度消失论”(The hypothesis of the vanishing intermediate regime)或“中空汇率制度理论”(Hollowing out theory of exchange rate regime
12、)。金融危机中钉住汇率制度的崩溃,使一国面临退出现行汇率制度,选择采用另一种与本国经济更适合的汇率制度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就形成了汇率制度选择理论中的“退出战略”(Exit Strategies)理论。关于“退出战略”的研究,首先要考察的是退出的动机。一国退出钉住汇率制的动机主要是基于成本和收益的考虑。钉住汇率制的收益是引入汇率名义锚效应,对一国反通货膨胀政策的效果十分明显;但其成本是缺乏调节弹性,久而久之其维持成本会相当高,最终一国将不得不退出固定汇率制。研究表明,最佳的退出战略,是在估计出钉住汇率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时间点上退出(Edwards,2000)。另外,对于经历高通货膨胀
13、的国家,在实行钉住汇率制后不久,便应考虑采用较有弹性的制度(Dombusch,1997;Tomell和Vevlasco,1998);其次,“退出战略”还研究了退出的时机与退出的步骤问题。在退出的时机选择上,一国应该选择外汇市场相对平静的时期,或是其货币趋于升值时,特别是当有大量资本内流时。就退出的步骤而言,如果退出发生在外汇市场平静和汇率升值时,可采取缓慢的步骤,逐渐推进到新的较有弹性的汇率制度。如在危机情况下被迫退出的话,则应该迅速采取行动,同时还需要采取一些搭配政策,如紧缩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及执行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策,来防止“过度贬值”和轮番贬值。最后,“退出战略”还研究了退向何处的问题。
14、一般而言,对大部分的新兴经济体来说,弹性较大的汇率制度是有利的,但具体来说,一国从钉住汇率制退出来以后要采取何种汇率制度,应根据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而定(Eichengreen和Masson,1998)。从以上的理论回顾可以看,对于汇率制度的讨论以及相应的政策观点都是随着时间演进的,它们很少独立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特征之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资本市场相对封闭的条件下,外部冲击相对也是无关紧要的,而且许多国家都在与通货膨胀作斗争,因此这个年代的经济学家集中于研究汇率制度作为稳定工具的作用。而进入九十年代后,资本流动性的加强使理论文献所强调的问题也相应改变,讨论主要集中于不同的汇率制度在吸收外部冲击或
15、预防风险方面的作用。但争论的结果是没有一致意见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是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国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配套措施。客观考察与分析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沿革, 探索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及其目标, 对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现经济国际化, 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演变过程。我国的外汇体制改革也经历了一个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 转变为在外汇留成和外汇上缴体制基础上的计划与市场结合的管理模式, 然后再转变为建立在结售汇制上的以供求关系为基础、市场调节为主的管理模式。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以各阶段经济发展为基
16、础, 以各阶段经济体制改革为线索, 以改革开放、汇率并轨为分界点, 划分为三个阶段。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计划经济时期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开放之前, 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对外贸易由国家垄断, 统一平衡, 国内价格长期保持稳定水平。与之相适应, 当时人民币汇率是官方制定的固定汇率, 只是作为编制计划和经济核算的标准, 保持了稳定的方针, 只在外国货币贬值或升值时作相应调整, 人民币汇率与对外贸易联系并不密切。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949 ) 1952 年底) : 人民币汇率大幅贬值和起伏回升阶段。1948 年12 月1 日,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 并发行了统一的货币) ) ) 人民币。但
17、因建国之初全国通货膨胀形势严重, 各地区物价水平不一致, 因此各地人民币在中央统一政策和管理下,以天津口岸汇价为标准, 根据当地情况公布各自外汇牌价。1950 年7 月8 日, 随着经济秩序的逐步恢复和全国财经统一制度的建立, 人民币实行全国统一汇率, 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公布。( 1) 从1949 年到1950 年3 月全国统一财经工作会议前, 人民币汇率调整频繁, 并大幅度调低。当时根据/ 发展生产, 繁荣经济, 城乡互助, 内外交流, 劳资两利0的经济政策, 在/ 统制对外贸易0的原则下, 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扶植出口, 积累外汇资金, 购买主要进口物资, 确定人民币汇率的方针是/ 奖
18、出限入, 照顾侨汇0。奖出即奖励出口, 保证75 ) 80% 的大宗出口物资私商获得5 ) 15% 的利润; 限入即限制奢侈消费品进口, 并照顾华侨汇款的实际购买力。由于国内物价猛涨而国外物价稳定甚至下跌, 汇率大幅度波动, 1949 年3 月人民币汇率为600 旧人民币/ 美元, 至1950 年3 月调至42 000旧人民币/ 美元, 期间汇率调整达52 次之多。(2) 从1950 年到1952 年, 人民币汇率逐渐调高, 起伏回升。1950 年3 月全国财政经济会议后, 国内金融、物价日趋稳定, 而国际市场物价上涨, 为保障外汇资金安全, 加速进口物资, 汇率政策由/ 奖出限入0变为/ 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民币汇率 变化 居民生活 影响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