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制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类别:必修课 编号: 学时:72主编姓名:梁 瑜 单位:中山医学院 职称:讲师主审姓名:江丽芳 单位:中山医学院 职称:教授授课对象:本科学生 专业:医学类各专业 年级:二年级编写日期:2005年9月一、 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1 课程目的:通过对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的系统教学,使学生了解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及其所致疾病,掌握重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与免疫机制、特异性诊断及防治措施,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2 教学基本要求(1)要求牢固掌握第一章 微生物、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机会致
2、病菌)以及病原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的种类及特点。第二章 细菌基本形态、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壁结构)和特殊结构,革兰染色法的原理和意义。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细菌代谢产物的种类及其医学意义。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增殖周期。真菌的形态、结构、培养特点及繁殖方式。第三章 细菌致病的物质基础(侵袭力和毒素)及其作用机理。细菌全身感染的类型。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机制(细胞水平病毒感染的类型),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病理损伤机制;持续性病毒感染的原因和类型。真菌的致病方式及特点。第四章 干扰素的概念、抗病毒作用机制及其特点。第五章 细菌遗传变异相关的物质,细菌间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及机制。
3、第六章 正常菌群的概念及其生理作用。微生态失调及微生态失调的主要原因。医院内感染及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第七章 消毒、灭菌、抑菌、防腐、无菌、无菌操作的概念,高压蒸汽灭菌法的用途及其机理,日光与紫外光的杀菌原理及使用注意事项,滤过除菌法。第八章 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制剂及其机制。第九章 细菌耐药性的分类(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生化机制)。第十章 葡萄球菌属的形态染色与培养、分类及分类依据,葡萄球菌A蛋白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鉴定依据及耐药性在医学实践上的问题。链球菌属的形态染色与培养、分类及分类依据,A群链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和
4、所致疾病,抗链球菌溶素O试验原理及应用。脑膜炎奈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淋病奈瑟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及抗原结构与分类的关系、主要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铜绿假单胞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及致病条件。第十一章 肠杆菌科细菌重要的生化反应(乳糖发酵试验)在初步鉴别肠道致病菌中的作用。志贺菌属、沙门菌属的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法。霍乱弧菌的形态染色和培养特性、致病机制和防治原则。第十二章 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的致病性及其防治原则。第十三章 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特点。 第十六章 螺旋体属的共性。钩端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培养特征、基本结构、主要致病物质
5、与所致疾病、钩体病的防治原则。梅毒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培养特点、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伯氏疏螺旋体致病性。第十七章 支原体和脲原体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区别。肺炎支原体和泌尿生殖道支原体的致病性。第十八章 立克次体的共同特点,普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恙虫病立克次体所致疾病及传播特点。第十九章 衣原体的共同特征,原体和始体的概念和特点,沙眼衣原体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章 流感病毒的结构、主要表面抗原(HA、NA)的功能,抗原及其分型、抗原变异与流感流行的关系。SARS冠状病毒的致病性。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及其与SSPE的关系。第二十一章 肠道病毒的种类及
6、其共同特性,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特点和预防原则。轮状病毒结构、基因组、主要抗原、致病特点、微生物学检查方法。第二十二章 各型肝炎病毒的的传播途径、基因组、与急慢性肝炎和肝癌的关系、预防措施,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组成、致病与免疫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第二十三章 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特点、所致疾病及预防方法,登革病毒的传播特点、所致疾病和致病机理。第二十四章 疱疹病毒的特点,各类疱疹病毒所致的疾病。第二十五章 HIV的结构、基因组及复制特点、传染途径、致病机制及防治原则。第二十九章 白假丝酵母菌、新生隐球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与免疫特点、真菌学检查。(2)要求一般掌握第一章 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与研究
7、对象。第二章 L型细菌的形成与特性,细菌特殊结构的医学意义。细菌的营养类型,影响细菌生长繁殖的环境因素,细菌的群体生长规律,细菌培养基的类型与用途。病毒的异常增殖。第三章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和感染的类型。第四章 抗感染免疫的概念、种类(非特异性免疫及特异性免疫)和机制。抗菌免疫机制。NK细胞的抗病毒机制。第五章 质粒的分类,转位因子的种类,细菌突变的机制及规律。病毒的遗传和变异。第六章 医学微生态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机会性致病菌的概念及其主要特点。医院内感染的分类及危险因素。第七章 干热灭菌法,辐射杀菌法,滤过除菌法,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及作用机制。第八章 细菌学诊断方法。病毒学诊断。抗菌药物的
8、种类及作用机制。第九章 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第十章 化脓性细菌的概念和种类。葡萄球菌属的抵抗力、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链球菌属的抗原结构,A群链球菌的免疫性、其他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肺炎链球菌的形态染色与培养、抗原结构与分型、致病性、免疫性、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微生物学鉴别要点及防治原则。奈瑟菌属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奈瑟菌的种类及主要区别点。脑膜炎奈瑟菌的形态染色、营养要求和培养条件、抗原结构与分类、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法中标本采集、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防治原则。淋病奈瑟菌的免疫性。铜绿假单胞菌的形态染色与培养、抗原结构、免疫性、诊断与防治。第十一章 肠道感染细菌的概念
9、和种类。肠杆菌科细菌的分类与共同特征(生物学特性)。大肠埃希菌的致病性及其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的应用意义。志贺菌属、沙门菌属的形态染色、培养、生化反应和防治原则。霍乱弧菌抗原分型与致病性的关系、微生物学检查法。副溶血性弧菌的培养特性和致病性。幽门螺杆菌和空肠弯曲菌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第十二章 厌氧性细菌的概念和类别。厌氧芽胞梭菌属的生物学特性。破伤风梭菌的免疫性。无芽胞厌氧菌的一般特性及对人类的致病作用。第十三章 呼吸道感染细菌的概念和种类。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成分的免疫原性及其致病作用、免疫与超敏反应的关系、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及应用。白喉棒状杆菌的形态染色特征、白喉发病机制、抗毒素免疫。嗜肺军
10、团菌的致病性和免疫性。第十六章 对人致病的螺旋体的类属、常见病原体、所致疾病及传播方式。钩端螺旋体主要储存宿主和流行环节、免疫特点。梅毒螺旋体主要抗原成分及相应的抗原性、免疫性、病原学检查的标本采集。伯氏疏螺旋体的生物学特点。第十七章 对人类致病的支原体。第十八章 外斐氏试验的原理及应用,立克次体的致病及免疫特点、预防措施。第十九章 衣原体的培养特性及致病机制,肺炎衣原体所致疾病。第二十章 呼吸道感染病毒种类及其所致主要疾病。流感病毒致病与免疫的特点、检查方法和预防原则。SARS冠状病毒的防治原则。第二十一章 肠道感染病毒的概念和种类。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型肠道病毒所致的主要疾病。轮状病毒
11、的免疫性与预防。第二十二章 HAV、HCV的微生物学检查法。第二十三章 虫媒病毒的含义、分类与共同特点。汉坦病毒的流行环节和所致疾病。第二十四章 疱疹病毒的种类,各类疱疹病毒的传播途径、潜伏部位和防治方法。第二十五章HIV的辅助受体与细胞亲嗜性及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HIV的微生物学检查法。第二十七章 朊粒的概念、生物学特性、致病性、防治。第二十八章 皮肤癣菌的种类、致病性和检查方法。第二十九章 深部感染真菌的主要种类。(3)要求一般了解第一章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和1973年以来发现的重要的病原微生物。第二章 细菌的大小,细胞壁的功能,细胞膜的组成与功能,中介体的组成
12、与功能,细胞质的组成与功能,核质的组成与功能,细菌形态学检查法。细菌的化学组成与物理性状,细菌的分类。病毒的大小、形态、对称型、培养、分类,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真菌的菌落类型、变异性与抵抗力。第三章 细菌性感染的传播。细菌性感染的类型。第四章 病毒的特异性免疫。抗真菌免疫。第五章 遗传与变异原理。细菌的变异现象,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第六章 生态学及微生态学的概念。正常菌群的分布及人体各部位的微生态系。微生态平衡和微生态失调的防治。机会性致病菌的种类和机会性感染的易感因素。医院内感染常见细菌的种类。第七章 消毒剂的应用。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第八章 病毒感染的治疗。真菌的治疗。第十
13、章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致病性、检查与防治。其他链球菌包括B群、D群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性。假单胞菌属的种类、分布。第十一章 大肠埃希菌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原则。志贺菌属、沙门菌属的抗原结构和分类。霍乱弧菌免疫性。副溶血性弧菌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幽门螺杆菌和空肠弯曲菌其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第十二章 厌氧芽胞梭菌属的微生物学检查法;艰难梭菌的致病性。第十三章 结核病的微生物学检查、卡介苗接种和其他防治措施。麻风分枝杆菌的致病性。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分组和致病性。白喉棒状杆菌微生物学检查和其他防治措施。嗜肺军团菌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百日咳鲍特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
14、的致病性。第十四章 动物源性细菌(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的常见种类。布氏菌、炭疽芽胞杆菌、鼠疫耶氏菌等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第十六章 钩端螺旋体微生物学检查所用的方法。伯氏疏螺旋体免疫性及检查、防治原则。回归热螺旋体及所致疾病。奋森螺旋体及及所致疾病。第十七章 穿透支原体致病特点。第十八章 立克次体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法,贝纳柯克斯体、汉赛巴通体所致疾病。第十九章 衣原体的分类、抗原结构、抵抗力、免疫性,肺炎衣原体微生物学检查法。鹦鹉热衣原体所致疾病。第二十章 流感病毒培养特性、抵抗力。冠状病毒属的分类。冠状病毒的一般特性及其致病特点。严重急性呼
15、吸综合症与流感的异同。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风疹病毒、鼻病毒及其所致疾病。第二十一章 肠道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肠道腺病毒、杯状病毒和星状病毒及其所致疾病。第二十二章 HDV、HEV、HFV、HGV、TTV的生物学性状和微生物学检查。第二十三章 乙型脑炎病毒和登革病毒的基因、抗原组成与分型、微生物学检查。森林脑炎病毒的致病性。汉坦病毒形态结构与分型、疫苗。新疆出血热病毒和埃博拉病毒的致病性。第二十四章 各类疱疹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和微生物学检查。第二十五章 逆转录病毒的种类和共性,HIV的培养特性和抵抗力,人类嗜T细胞病毒型、型所致疾病。第二十六章 狂犬病毒、乳头
16、瘤病毒、人类细小病毒B19所致疾病。第二十七章 朊粒的诊断。第二十八章 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的主要种类。第二十九章 白假丝酵母菌、新生隐球菌的防治原则。其他致病真菌。二、教学内容(教学时数)第一章 绪论(0.5学时)第一节微生物与病原微生物第二节医学微生物学第二章 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5学时)第一节细菌第二节病毒第三节真菌第三章 感染(3.5学时)第一节细菌性感染第二节病毒性感染第三节真菌性感染第四章 抗感染免疫(2学时)第一节抗感染免疫机制第二节抗菌免疫第三节抗病毒免疫第四节抗真菌免疫第五章 遗传与变异(3学时)第一节遗传与变异原理第二节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第三节病毒的遗传与变异第四节微生物遗
17、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第六章 医学微生态学与医院内感染(1学时)第一节正常菌群第二节微生态平衡与失调第三节机会性感染第四节医院内感染第七章 消毒与灭菌(1学时)第一节物理消毒灭菌法第二节化学消毒灭菌法第三节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第八章 病原学诊断与防治(自学)第一节细菌学诊断第二节病毒学诊断第三节真菌学诊断第四节特异性预防与治疗第九章 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2学时)第一节细菌的耐药性第二节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第三节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第十章 化脓性细菌(3学时)第一节葡萄球菌属第二节链球菌属第三节奈瑟菌属第四节假单胞菌属第十一章 肠道感染细菌(3学时)第一节埃希菌第二节志贺菌第三节沙门菌第四节霍
18、乱弧菌第五节副溶血性弧菌第六节幽门螺杆菌第七节弯曲菌第八节其他第十二章 厌氧性细菌(2学时)第一节厌氧芽胞梭菌第二节无芽胞厌氧菌第十三章 呼吸道感染细菌(3学时)第一节结核分枝杆菌附1 麻风分枝杆菌附2 非结核分枝杆菌第二节白喉棒状杆菌第三节嗜肺军团菌第四节百日咳鲍特菌第五节其他第十四章 动物源性细菌(0.5学时)第一节布氏菌属第二节炭疽芽胞杆菌第三节鼠疫耶氏菌第十五章 放线菌与诺卡菌(自学)第一节放线菌属第二节诺卡菌属第十六章 螺旋体(2学时)第一节钩端螺旋体第二节梅毒螺旋体第三节疏螺旋体第十七章 支原体和脲原体(0.5学时)第一节肺炎支原体第二节脲原体第三节穿透支原体第十八章 立克次体(0
19、.5学时)第一节普氏立克次体第二节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第三节恙虫病立克次体第四节贝纳柯克斯体第五节汉赛巴通体第十九章 衣原体(1学时)第一节沙眼衣原体第二节肺炎衣原体第三节鹦鹉热衣原体第二十章 呼吸道感染病毒(2学时)第一节流行性感冒病毒第二节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第三节副粘病毒第四节腺病毒第五节其他第二十一章 肠道感染病毒(1学时)第一节肠道病毒第二节轮状病毒第三节其他第二十二章 肝炎病毒(3学时)第一节甲型肝炎病毒第二节乙型肝炎病毒第三节丙型肝炎病毒第四节丁型肝炎病毒第五节戊型肝炎病毒第六节肝炎相关病毒第二十三章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1学时)第一节虫媒病毒第二节出血热病毒第二十四章 人类疱疹病毒(1学时)第一节单纯疱疹病毒第二节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第三节人巨细胞病毒第四节EB病毒第五节其他第二十五章 反转录病毒(1.5学时)第一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第二节人类嗜T细胞病毒第二十六章 其他病毒(自学)第一节狂犬病病毒第二节人乳头瘤病毒第三节人类细小病毒B19第二十七章 朊粒(0.5学时)第二十八章 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0.5学时)第一节皮肤感染真菌第二节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第二十九章 深部感染真菌(1.5学时)第一节白假丝酵母菌第二节新生隐球菌第三节其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