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复习提纲.doc
《区域经济学复习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学复习提纲.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考试只有名词解释、简答、论述三种题型。分值较大,请大家考试时回答问题根据分值应尽可能完整、详尽。复习重点:第一章简述区域经济学视域中的“经济区域”(区域)概念的内涵。(1)经济区域是在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基于分析、研究、规划、管理的需要而划分的经济空间。 (2)经济区域是由在经济上具有同质性、内聚性的地域单元所构成的经济空间。(3)经济区域是由在经济上具有共同利益、在地缘上彼此邻接的地域单元所构成的经济空间。定义:经济区域(区域)是指一国范围内在经济上具有同质性或内聚性、具有一定的共同利益,经济结构较为完整的地域空间。简述经济区域的划分标准。(1)差异性标准或同质性标准(2)内聚性标准或集聚性标
2、准(3)毗邻性标准(4)兼顾行政区划标准简述经济区域的构成要素。1,经济中心。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一般为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发展为经济区域的重要标志。2,经济腹地。是经济区域的基础要素。3,经济网络。表示经济地域发展的各种联系以及这种联系的依托。第二章简述什么是区位。两层意思:一是某事物的空间位置,二是该事物同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简述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基本内容。答:杜能农业区位论:在孤立国假设前提下,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讨论距城市距离的不同对农业生产方式配置的影响。通过假设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与距离和重量成比例,生产以追求地租收入最大化为目标。此时,地租收入对同样的作物而言,随距市场距离增加的
3、运费增多而减少。当地租收入为零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也不合理,此时即为某种作物的耕作极限。在市场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点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取决于运费率,不易运输的农作物一般斜率较大,反之则较小。1. 基本前提 杜能对其假想的“孤立国”给定了六个假定条件:一,在肥沃的平原中央仅有一个城市;二,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及运河,马车为唯一的交通工具;三,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均可耕作;四,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五,人工产品供应来源于中央城市,城市的食物供给来源于周围平原;六,矿山和食盐坑均位于城市附近。2. 形成机制u 杜能采用抽象
4、法和演绎法,排除其它要素(如土质条件、土地肥力、河流等)的干扰,侧重探讨距城市(或市场)距离的不同对农业生产方式配置的影响。u 在运费与距离、重量成比例,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动等前提条件下,杜能给出了一般地租收入公式: R=PQ-CQ-KtQ =(P-C-Kt)Qu 式中:R为地租收入;P为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为农产品的生产费;Q为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为距城市(市场)的距离;为农产品的运费率。u 地租收入对同样的作物而言,随距市场距离增加的运费增多而减少。当地租收入为零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也不合理,此时即为某种作物的耕作极限。
5、在市场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点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取决于运费率,不易运输的农作物一般斜率较大,反之则较小。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内容。在以下假设前提下,1、所分析的对象是一个孤立的国家或地区,内部的自然条件、技术条件和工人技艺都相同,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只有经济因素。2、工业原料、燃料产地为已知点,一般性原料普遍分布。3、产品销售地为已知点,销售量固定不变。4、劳动力供给地及供应量预先确定,劳动力不流动,工资固定。5、生产和交易就同一产品进行讨论。6、运输费与货运量、距离成正比。7、运输方式为火车。分析了运费指向论,劳动力指向论和积聚指向论。第三章如何区分
6、功能学派增长极和地理学派增长极。功能派增长极理论往往把地理空间的增长极看成是具有抽象经济空间的一个区域节点,并重视推进型产业对区域的影响,主张在落后区域建立大型推进型工业,以此作为增长极来推动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强调增长极的产业 “极化效应”,即推进型产业的建立或产品的增加会导致原区域中未曾配置的其他产业活动的出现。地理学派增长极将增长极作为地理空间中的一个实体(即城镇或城市)看待。增长极既可以是指一个区域的推进型产业,也可以是指一个具有极化和扩散作用的城市,或者是指建立有相互关联产业的的城市群、城市圈。简述区域经济增长要素的分类方法和功能。分类方法可归结为以下三类:1.基于各种要素性质、特征
7、和作用的差异视角的分类。分为区域性因素和一般性因素。2. 基于各种要素的区域来源视角的分类。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3. 基于各种因素与社会生产过程的相关程度视角的分类。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区域经济增长要素的功能:(回答时,先写要素,然后后面的写些大意)(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要素。体现在: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对区域初始资本积累的影响等方面(2)劳动力资源要素。劳动力投入量的增加,可提高区域经济的产出水平;影响生产要素投入的结构,劳动力资源丰富区域适宜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而劳动力资源短缺、资金充裕区域则适宜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从而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劳动力素质(即
8、劳动者具有的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的总和)的提高必然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产出的增加;有序的劳动力空间流动有利于促进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劳动力流入区、流出区经济增长。 (3)资本要素。体现在储蓄(私人、企业、政府储蓄)转化投资,进而形成物质资本(机器、设备、厂房、基础设施等)。(4)技术要素。表现在:不同的技术条件决定了各种要素在经济活动中的结合方式;技术进步不断改变劳动手段(主要表现为生产工具,尤其是机器设备)和劳动对象;技术进步能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升;技术进步能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5)区际贸易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乘数效应。(6)结构要素。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
9、配置及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空间结构的合理有序等,都是促进区域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影响区域经济的稳定增长。(7)制度安排。政府通过正式制度安排(体制、政策、法规、组织、规划)可改变区域的要素供给特征和要素配置效率,影响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区域非正式制度安排(道德、伦理、观念、风俗习惯或文化传统、企业家精神)的差异引致区域制度创新能力的差异,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简述佩鲁增长极理论的基本内容。经济作用空间存在计划空间,极化空间和匀质空间三类。“计划空间”是由原材料、劳动力、资本等的供应者和购买者之间经营计划联系的空间。“匀质空间”是指内部经济变量等值的空间。
10、“极化空间”由一些中心(焦点或极)组成,每一中心都具有自己的吸引和排斥范围的场,并与其它中心交汇。这种空间中心即所谓的“极”,它通过极化(吸引)不断积聚自身的发展并通过扩散(排斥)带动受力场附近区域发展。简述倒U型理论的基本内容。国家发展水平与区域不平衡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即: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区域间经济增长差异逐渐扩大,即倾向于不均衡增长(即发散);之后随着经济增长,区域间不平衡程度将趋于稳定;当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后,区域间经济增长差异则渐趋缩小,即倾向于均衡增长(即收敛)简述钟型理论的基本内容。(1)在国民经济早期发展阶段,各区域的经济增长是不平衡的,存在富庶区域与贫困区域。
11、(2)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的某一点上,经济增长达到转折点,社会不平等、区域不平衡和地理集中的趋势达到高峰,之后便开始反其道而行之。(3)在国民经济成熟阶段,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社会不平等减少,区际经济增长趋于平衡第四章什么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产业集群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 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简述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的评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区域 经济学 复习 提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