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明清).doc





《中国文学史(明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史(明清).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明代文学名词解释归纳1.诗歌吴中四杰: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的并称。因四人都是吴中(今江苏苏州) 人,以文名著称于世,故称“吴中四杰”。四人由元入明,诗多怀旧、题咏之作,抒发故国之思和生民之痛。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的复古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针对台阁体以来文坛的萎靡不振,提出了“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号召,确立了以题材规范为支柱的理论体系。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的复古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因在前七子之后,受李梦阳、何景明等人的影响,继续提倡复古,相互呼应,彼此标榜,声势更为浩大,世
2、称他们是后七子。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基本上与前七子相同,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公安派:明神宗万历(1573-1620)年间以袁宏道及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三人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因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这一派作者还有江盈科、雷思霈等。其所持的文学主张与前后七子拟古主义针锋相对,吸收李贽的“童心说”,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为诗学理论核心,提出“世道既变,文亦因之”的文学发展观。其风格清新、率真,但也存在“冲口而出,不复检点”的弊病。竟陵派:明代后期文学流派。以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因而得名。竟陵派认为“公安”作品俚俗、浮浅,因而倡导一种“幽深孤峭”的风格加以匡救,主张文学创作应抒写“
3、性灵”,反对拟古之风。竟陵派所谓“性灵”是指“引古人之精神”:“幽情单绪”和“孤行静寄”。所倡导的“幽深孤峭”风格,指文风求新求奇,不同凡响,刻意追求字意深奥,由此形成竟陵派创作特点:刻意雕琢字句,求新求奇,语言佶屈,形成艰涩隐晦的风格。2.散文唐宋派:明代中叶的文学流派,因师法唐宋八大家古文而得名。代表人物为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该派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批评复古派的一味抄袭模拟,指出其要害在于缺乏自己的思想灵魂。同时他们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章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变学秦汉为学欧(阳修)曾(巩)。唐宋派还重视在散文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主张文章要直写胸臆,具有自己的本
4、色面目。受道学影响,把道看成是文的源泉,认为道盛则文盛。这种观点束缚了创作,同时也削弱了他们文学主张的影响力。唐宋派基于自身弱点,虽然指出了前后七子复古派的弊端,却始终未能根本改变文坛局面。唯其散文创作对后世较有影响,如清代桐城派便承继了它的传统。小品文:明代晚期的一种抒情散文,是公安、竟陵文学革新的直接产物。晚明小品文一般写山水园林、世情风习,也有不平和讽刺,创作风格上的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率真直露,注重真情实感。主要作家有张岱、王思任等。3.八股文八股文:亦称“时文”、“制艺”,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前三为题头)、入手、起股、中股、
5、后股、束股(后五为股对)八部分组成。股对部分为文章主体,正格由提比、中比、后比、束比等部分构成,每比分二股,共八股。八股文兼具策、论等和诗、赋等作品的某些属性,其体质概括而言主要有代圣贤立言和体用排偶两个要求。4.小说三灯丛话:瞿佑剪灯新话、李昌祺剪灯馀话、邵景詹觅灯因话三部明代文言小说集的合称。章回小说:分章回叙事的白话小说,我国古典小说的主要、甚至惟一形式。其特点是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整。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明代四大奇书:历史演义的代表作三国志演义、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水浒传、神魔小说的代表作西游记和人情小说的代表作金瓶梅,并称为“四大奇书”。代表明代章回小说创作的最高峰。历史演
6、义: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三国志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国第一部章回小说,历史演义的代表作。作者俗认为为罗贯中。书以晋陈寿三国志与刘宋裴松之三国志注为史传来源,以民间“说话”与演戏为民间文学来源,进行整合,创作而成,讲述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至西晋统一的历史,与史实有所出入。“七实三虚”:章学诚在章氏遗书外编.丙辰札记中说三国志演义具有“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构思特点。“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
7、虚构”是指在人物和时间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基本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繁本和简本:水浒传的两大系统版本。繁本系统分为100回本、120回本、70回本三种。容与堂本是现存最完整的百回繁本;120回本在100回繁本的基础上增加征田虎、王庆的情节;70回本在100回繁本作底本的修改删节本,并将“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改写为“梁山泊英雄惊恶梦”结束全书。简本系统比较重要的有忠义水浒传和水浒志传评林。金本:明末清初,江苏吴县人金人瑞对水浒传进行评改,删掉七十二回以后的部分,又把第一回改为“楔子”,形成新的版本,即七十回
8、繁本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金本流传广泛,成为通行本。神魔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首次提出“神魔小说”的概念:“且历来三教之争,都无解决,互相容受,乃曰同源,所谓义利邪正善恶是非真妄诸端,皆混而又析之,统于二元,虽无专名,谓之神魔,盖可赅括矣。”后来,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又进一步指出:“当时的思想,是极模糊的。在小说中所写的邪正,并非儒和佛,或道和佛,或儒释道和白莲教,单不过是含糊的彼此之争,我就总括起来给他们一个名目,叫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写世态人情为主的小说。世态是指当时整个社会状况和各种社会矛盾冲突;人情是指包含人的思想、情感、心理、愿望和理想等整个精神世界。词话本与崇祯
9、本:指的是金瓶梅版本的两个主要系统:一为现存最早的有万历四十五年东吴弄珠客及欣欣子序的金瓶梅词话,一百回,“词话”是指书中插有大量的诗词曲赋和韵文,这个本子及其传刻本,统称词话本。一为崇祯年间刊行的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又称原本金瓶梅,故一般称这个本子及其传刻本为崇祯本。三言二拍:明代冯梦龙汇集、编纂的宋元明白话短篇小说总集,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简称“三言”。 “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是凌濛初根据历史文献并模仿话本体制创作的小说。“三言二拍”代表了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拟话本:明代文人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的新小说。4.传奇临川派:明代传奇
10、文学的一种流派。万历年间临川汤显祖创作牡丹亭等传奇着重刻划人物讲究词藻影响颇大。戏曲史上把明清两代仿效他风格的戏曲作家称为临川派或玉茗堂派。吴江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其领袖人物是吴江人沈璟。其戏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色”。临川四梦:汤显祖的四部戏曲作品:紫钗记、牡丹亭(亦名还魂记)、邯郸梦记、南柯梦记。由于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而这四部作品均有一个梦的情节贯穿其中,所以称“临川四梦”。简答题归纳1.明清传奇在形式上与宋元南戏有何不同?宋元南戏是宋元时用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明清传奇以唱南曲为主,是宋元南戏的进一步发展,但比宋元南戏更为完整、精致,更格律化、典雅化,二者
11、的主要区别如下:1早期宋元南戏“不寻宫数调”。明清传奇明显受南九宫十三调的限制。2宋元南戏原本不标明出数,亦无出名,剧本混为一片。明清传奇分出、每出标有出名。3宋元南戏开场时的“家门大意”有许多繁杂的仪节,常用好几支曲、词(可见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明清传奇开场时的“家门大意”(也叫“副末开场”)比较简单扼要,虽也和宋元南戏一样由一个副末脚色开场,但只唱两支曲词,一支介绍作者的创作意图,一支介绍剧情大意。4宋元南戏只唱南曲。明清传奇曲调更丰富,兼用一些北曲。脚色行当分得更细。5宋元南戏语言通俗,方言成份多,用地方方言韵。明清传奇追求语言典雅化,发展为掉书袋,有不同于诗词的自身严格的押韵要
12、求。6即使是处理同一题材,宋元南戏中很多悲剧结尾,而到明清传奇中则几乎变为清一色的大团圆结尾。2.明清杂剧在形式上与元杂剧有何不同?1.元杂剧一般限写四折,明清杂剧不限长短,如明代王九思山中狼杂剧只一折,清代杨朝观吟风阁杂剧中三十二个杂剧,都是一折的短剧。长的多到七、八折,有的更长,如由元入明的杨讷的西游记,长达二十四折。 2.元杂剧只用北曲,明清杂剧合用南、北曲,从王骥德开始甚至纯用南曲写杂剧,以致在明中叶以后,出现了被称为“南杂剧”的戏曲形式,以区别于纯唱北曲的“元杂剧”。3.元杂剧分末本、旦本,末本由男主角一人主唱,旦本由女主角一人主唱,其它角色只有道白,不许唱曲(个别长剧如西厢记例外)
13、。明清杂剧不分末本、旦本,凡上场角色均可演唱。4.元杂剧只有男主角或女主角的独唱,明清杂剧不但有独唱,各角色之间还可以合唱,接唱、轮唱,唱法灵活。3.昆曲是怎样形成的?昆曲出现于元朝后期,是昆曲(今属江苏)一带流行的民间戏曲腔调,经顾坚等人整理加工,明初已有“昆山腔”之名。至嘉靖年间,又经戏曲音乐家魏良辅等吸收海盐腔、弋阳腔和当地民间曲调,再加丰富,曲调舒徐宛转,有“水磨腔”之称。又因最初只用于清唱,也叫“冷板凳”,以演唱传奇剧本为主。后来加进表演,动作优美,舞蹈性强,形成表演上的独特风格,创造了中国古代完整的民族戏曲表演体系。隆庆,万历以后,昆腔逐渐流传各地,对许多地方戏曲剧种产生深远影响。
14、有的同当地语言、曲调结合,成为地方化的昆腔,如北昆等;有的干脆成为当地剧种的腔调之一,如川剧分高腔、昆腔、梆子、胡琴、灯戏五种,昆腔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腔调。此时,昆曲不但是一种地方戏,而且也形成一种广泛的戏曲声腔系统了。4.中国长篇章回小说是怎样形成的?章回小说是分章叙事,标明回目的小说。它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起来的。话本是宋元时代说话艺人使用的说话(讲故事)底本。说话艺人起源于古代的说故事,在唐代民间已很流行。到宋代,随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而进一步繁荣。宋代说话名目繁多,各有数家,主要的是小说、讲史、说经、合生四家。这四家,大体概括了宋代说话基本内容
15、。其中“讲史”等不同门类。其中“讲史”多讲述历代兴衰和战争征讨,大多取材于书史文传,同时又杂以民间传说和艺人们的虚构。“讲史”内容较复杂,人物比较繁多,需要较长的讲说时间,往往需要分成多次才能讲完,每次有一个中心内容。为了使听的人明确,说话人往往用一两句简明的话做题目,概述所讲主要内容。这种分段讲说、用题目提示内容的做法,便是章回小说分章标目的起源,而讲史话本则可看成长篇章回小说的毛坯。元代文网严密,禁止说唱文学涉及社会现实,说书艺人大都讲说历史故事,“讲史”因而得到空前发展。元代的讲史话本通称为“平话”。元代的平话在形式上出现了分段和标题;在内容上,吸收了与历史有关的“朴刀杆棒”之类的故事,
16、把讲史和英雄传奇结合起来。元末明初,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一批章回小说。它们已经不再是供说话艺人使用的说话底本,也不是提纲式的了,而成为供读者阅读的内容复杂、描写具体的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等等。它们明确地分卷分节,每节有小标题,有些节的结尾还有“且听下回分解”的套语,还明显地保留了讲史话本的形式。然而,这批小说的出现,却标志了我国长篇章回小说的正式形成,体制也基本固定了。以后只是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变化。纵观这些小说的成书过程,可以看出,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到长篇章回小说,经历了讲史;讲史与小说合流;脱离说话独立三个阶段,从而发展成为长篇章回小说这一独立的文学形式。5.简述三国演义的成书
17、过程?三国演义的成书,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它是在民间长期流传的三国故事和刊行的有关话本、杂剧的基础上写成。三国演义所描写的历史发生在汉灵帝中平元年至晋太康元年的九十余年时期内。最早记载这九十余年间的史书是西晋历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东晋习凿撰写了汉晋春秋。南朝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辑录了不少三国人的奇闻轶事,保存了大量史料。而世说新语中也采集了许多三国故事和佳话。三国演义的产生,不但有真实的历史依据,而且经历了长期的民间创作的过程。李商隐“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表明,至迟在晚唐时期,三国故事就已经在民间流传。隋唐时代,三国故事也开始进入文学创作领域,有人将三国故事编为傀儡戏,三国故事也成了
18、说话的重要素材。宋代三国故事更盛传,随着说话艺术的繁荣,以至于说话中出现了“说三分”的专家霍四究。并且通过民间艺人的再创作,三国故事更为丰富,而且已有明确的政治倾向。金元时代,三国故事被大量搬上戏曲舞台,录鬼簿就记载了元杂剧中有三国戏四十余种,后来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和重要情节都已具备。讲说三国故事的话本全相三国志平话也保留下来了。全书约八万字,分上中下三卷。其情节不受史实约束,有浓厚的民间传说色彩。话本的基本轮廓,已初具三国演义的规模,是三国演义的母本之一。罗贯中正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吸取历史、民间文艺中的双重材料进行再创造,才创作出三国志演义。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版本,比较接近原著的为志传
19、系统,主要出现在明嘉靖-天启,主要版本有三国志评林等;今天所流行的版本,是清初毛宗岗父子以演义系统的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为基础修改润色过的本子,改名三国演义。6.三国演义的“尊刘贬曹”思想倾向是怎样形成的?“尊刘贬曹” 倾向是一种封建正统思想。正统思想本来就是封建统治阶级斗争的工具,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因此历史家对刘备,曹操谁为正统,长期争论不休。陈寿编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东晋习凿齿著汉晋春秋,则尊蜀汉为正统。北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又以魏为正统;南宋朱熹编写纲鉴,又以蜀为正统。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道:“陈氏生于西晋,司马生于北宋,苟黜曹魏之禅让,将置君父于何地?而习与朱子,固南渡之人也,
20、惟恐中原之争正统者。诸贤易地而皆然”。这就是说,封建历史家尊谁为正统,是根据当朝统治者的需要而定的。因此,尊刘或尊曹为正统,都是封建正统思想,本质并无不同。但是在民间,情况远没有如此复杂。唐以前贬曹倾向还不明显,但到了北宋,尊刘贬曹的倾向便开始形成。苏轼东坡志林甚至记载“涂巷小儿”听说三国故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到南宋,这种倾向更为明显,陆游有“邦命中兴汉,天心大讨曹”的诗句,王十朋也有“我虽有酒,不祀曹魏”的说法,而三国志平话和元杂剧的倾向都是反曹的。宋元时代是汉民族遭受欺凌的时代,人心思汉,蜀汉就成了汉民族的象征,“尊刘贬曹” 倾向就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形成
21、了。宋元又是对三国演义成书影响最重要的时期,三国志平话又是其母本,加以罗贯中生当元末,容易接受这一倾向,因此也就决定了三国演义的“尊刘贬曹” 倾向。可以说,在这样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尊刘贬曹” 倾向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绪。同时,书中所表现的“尊刘贬曹” 倾向还反映了拥护“明君”憎恶“暴君”的愿望。7.简述水浒传的成书过程。 水浒传是在长期群众创作基础上,经加工再创作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 水浒传所描写的农民起义故事,是有史实根据的。历史上的宋江起义,发生在北宋末年。但与三国演义不同,水浒传没有详细的史书可作依据,而仅在一些历史著作中有零星记载,而且记载还有相互矛盾处。不过,史书记载不
22、多的宋江起义在民间却流传颇广。南宋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统治阶级极其腐败,人民寄希望于草泽英雄,“水浒”故事便很快流传开来,成了说话的重要内容。据罗烨醉翁谈录记载,当时说话目录已有石头孙立、青面杨志、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等的故事。可惜,这些话本没有保存下来。南宋末年,画家龚开曾给宋江等三十六人画像,并分别题赞词,在“画赞”中初次完整地记录了三十六人的姓名和绰号,大体与后来的水浒传相符。他在自序中还说宋江故事流行于“街谈巷语”,并引起了士大夫们的注意。宋末元初的大宋宣和遗事中有关“梁山泊聚义始末”的部分,是比较系统地讲述水浒故事的最早话本。其中有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私放晁盖、杀阎婆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文学史 明清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