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统考真题.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教育学统考真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统考真题.doc(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育学统考真题 2007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145 小题,每小题2 分,共9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赫尔巴特所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一般被概括为: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和 A教师中心 B学校中心 C学生中心 D活动中心 2强调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系统性,主张分科教学的是 A经验主义课程论 B学科中心课程论 C存在主义课程论 D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3只要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帮助,每一个学生都能达成学习目标,依据这种思想建构的教学模式是 A程序教学模式 B发现教学模式 C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D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4下列文件中,最早
2、提出“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是 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D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5按照科尔伯格的理论,以人际关系和谐或“好孩子”为定向的道德发展阶段处于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准习俗水平 6在-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有的方面在较低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的方面则要到较高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这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差异性 D 不均衡性 7泰勒认为,课程评价是为了找出结果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利用这
3、种反馈信息作为修订课程计划的依据.据此提出的课程评价模式是 A.目标评价模式 B.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C.背景、输人、过程、结果评价模式 D.差距评价模式 8按照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对教育定义的分类,作者自己创制的、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语情境中始终是同一的定义属于 A.描述性定义 B.纲领性定义 C.解释性定义 D.规定性定义 9.“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个体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和阶段性 B.社会性和历史性 C.
4、相似性和差异性 D.现实性和潜在性 10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叉要有-定的难度, 需要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这条原则是 A.因材施教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量力性原则 11.“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观点的提出者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庄子 第29 页 共254 页 2010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 一、 单项选择题:第145 小题,每小题2 分,共9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 根据经验科学的标准,科学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
5、 ) A、 描述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 B、揭示教育规律,确立教育理想 C、揭示教育规律,规范教育行为 D、研究教育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2、 “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适应的、天性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需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这种教育教育起源说属于( )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 年)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包括( ) A、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成人教育 B、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C、普通教育、特殊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 D、初
6、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终生教育 4、 历史上有各种关于人的发展动因的理论和假设。下列学说中,支持“外铄论”观点的是( ) A、成熟轮 B、性善论 C、人本主义心理学 D、行为主义心理学 5、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够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不断的生长能力。”持这种观点的人,在教育目的上主张( ) A、教育准备生活说 B、教育适应生活说 C、教育超越生活说 D、教育改造生活说 6、 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985 年中共中央颁发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下放教育管理权,其中高等教育实行三级办学体制。这三级是指( ) A、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
7、)、市县 B、中央、中心城市、市县 C、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 D、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市县 7、 2008 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23.3%,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观点,我国高等教育处于( ) A、精英化阶段 B、大众化阶段 C、普及化阶段 D、全民化阶段 8、 主张课程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的实际结果”的课程评价模式是( ) A、目标评价模式 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外观评价模式 D、CIPP 评价模式 9、 教学过程由四个阶段组成:阐明“个”的阶段,掌握“类”的阶段,掌握规律与范畴的阶段,获得世界经验与生活经验的阶段。这种教学模
8、式属于( ) A、发现教学模式 B、掌握学习模式 C、范例教学模式 D、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10、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学内容、组织、方法及媒体的使用等所进行的系统规划称为( ) A、教学策略 B、教学模式 C、教学目标 D、教学设计 11、根据体谅模式,下述教例中对情境问题做出了成熟反应的学生是( ) 教 师:如果你同别人说话时,一个你认识的人不停地插嘴并且试图改变话题,你怎么办? 学生甲:躲开他,然后继续我们的谈话。 第36 页 共254 页 2011 年教育学考研大纲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2011 年版) 教育部考试中心 高等教育出版社 全国硕士研
9、究生人学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教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教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教育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录取,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考查目标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
10、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 分,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必答题为270 分,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 约100 分 中外教育史 约100 分 教育心理学 约40 分 教育研究方法 约30 分 (二)必选题为30 分,考生必须在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第I 道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第道题考查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容。考生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I 道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 45 小题,每小题2 分,共90 分 辨析题 3 小题,每小题15 分,
11、共45 分 简答题 5 小题,每小题15 分,共75 分 分析论述题 3 小题,每小题30 分,共90 分 考查范围 教育学原理 【考查目标】 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320 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定义的类型 2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1教育的结构 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系统的结构。 2教育的
12、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形功能。 (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 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是生产力;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四)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 1生物起源说 2心理起源说 3劳动起源说 第51 页 共254 页 目 录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 55 第二章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 57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60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 62 第五章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 64 第六章 教育制度 - 67 第七章 课程 - 69 第
13、八章 教学 - 72 第九章 德育 - 77 第十章 教师与学生 - 80 中国教育思想家 - 82 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 85 孟轲的教育思想 - 86 荀况的教育思想 - 87 墨家的教育思想 - 88 道家的教育思想 - 89 法家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 90 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 91 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 92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 93 韩愈的教育思想 - 93 朱熹的教育思想 - 94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 95 黄宗羲的“公其非是于学校” - 96 颜元的教育思想 - 99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 100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 101 严复的教育思想 -
14、102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 103 杨贤江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 104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实践 - 105 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验 - 106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 - 107 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 - 108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 108 中国教育史 - 110 奴隶制度时期的教育 - 110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 111 封建专制时期的教育 - 114 清朝末期-近代教育开始 - 120 民国初期的教育 (南京临时政府) - 124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现代教育史开始 - 127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 130 外国教育思想家 - 132 第54 页
15、 共254 页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 186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 188 *第三章、学习及其理论解释 - 194 第四章、学习动机 - 208 第五章、知识的建构 - 212 第六章、技能的形成 - 216 第七章、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 218 第八章、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 221 第九章、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 224 教育研究方法 第一章、教育研究概述 - 228 第二章、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 - 233 第三章、教育文献检索 - 236 第四章、教育观察研究 - 238 第五章、教育调查研究 - 240 *第六章、教育实验研究 - 245 第七章、
16、教育行动研究 - 250 第八章、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252 第九章、教育研究报告的撰写 - 253 第55 页 共254 页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 概念 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研究对象 教育问题、教育现象 (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反映人们在教育学建构中的科学取向)(2008.1) 研究任务 描述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2010.1)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 特点:没有教育理论和科学命题,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孔子论语/学记/孟子/荀子/庄子/韩愈师说/朱熹语录/颜元存学篇(学记是人类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 统考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