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自动保存的).docx
《定义 (自动保存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定义 (自动保存的).docx(5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试论语言的模糊性毕业院系专业姓名学号指导老师姓名摘要模糊性是一种很常见的语言现象,模糊语言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本文就语言的模糊性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论述。首先,本文综合了不同语言学家对模糊语言的阐述和他们对模糊性的不同定义进行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将模糊性定于为缺乏明确界限的模糊等。接下来本文分析了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理论和概念隐喻及转喻与语义模糊的关系,提出模糊语义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产生于人类认知世界的范畴化过程中并通过概念隐喻和转喻加以扩大化。 第一章 模糊性的定义 我们发现,世界上的一些事物或现象无法用精确的如同数学一样的方法来描绘或确定清晰的界限。比如对于某个事情,我们不能确
2、定是“好”是“坏”,即使这件事可以肯定是“好事”,也不能将它到底有多好用数字表示。事物界限的不明确,必定会导致无法具体归类的情况出现,到底属于这一类还是那一类难以确定。 以“长寿”这一现象为例。一个人如果90岁,这个人绝对是长寿的人,但是如今70岁算不算长寿,就很难说。如果70岁算是长寿,那69岁呢?这就很难确定是否是“长寿”。因此,由于“长寿”这个词所描述的现象中存在着模糊,“长寿”这个词就是模糊的。所以说对于这些模糊现象,我们往往不能确定某一词是否适用,没有把握。 模糊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的扎德于20世纪60-70年代提出的,他通过引进模糊集即边界不明显的类,从而提供了一种分析复杂系统的新方
3、法。20年来他所开创的模糊集领域得到了迅速发展。札德认为“现实世界中所遇到的大部分类别是模糊的,有些是稍微模糊,有些则是显著的模糊” 伍铁平模糊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很明显他肯定了模糊性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只是有的现象模糊程度高,有的模糊程度低。而在黄伯荣 、廖序东 的现代汉语 增订四版中把词义的模糊性和词义的概括性、民族性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将模糊性定义为“词义的模糊性指的是词义的界限有不确定性,它来源于词所指的事物边界不清。” 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由此看出黄伯荣廖旭东也是肯定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认为模糊产生的原因就是事物边界划分的不清晰。同时在叶
4、蜚声的语言学纲要中讲道模糊性时提出“经过概括而形成的一般的、简单的东西,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它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 叶蜚声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也是认为模糊性是源于概括事物而造成的边界不清。而且伍铁平的普通语言学概要中也讲道“词所指称的事物其外延的边界是游移的、不确定的,反映到词义上来,就是词义常常概括了一些边界不清、亦此亦彼的内容”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将词义的模糊性认为是词义明显的特点,亦是指出由于词义边界的不清而形成的词义模糊性。综合以上对词义模糊性的定义, 我们可以认为词义的模糊性确实是语言的本质属性,当词表现客观世界的对象时,
5、针对该对象的属性和状态的反映一般是比较确定的,但对该对象与其他相邻对象之间的界限或对象自身发展变化的反映却是不够清晰的。即某一词义的中心内容是明确的,而该词义指称对象的边界却是模糊的,这就形成了模糊词义。也就是词义外延的不确定性决定了词义的模糊性。 第二章 语言的模糊性一、研究语言的模糊性就是研究语言内部的模糊性,它必须从语言结构的不同层面去考察,如语音方面的模糊性、语法方面的模糊性和语义方面的模糊性。I.语音平面例如从辅音到元音的渐变中,处于中间位置的这些音素被称作“半元音”,但是又把这些所谓的半原音归入辅音类,这一矛盾,充分说明这些音的类属的不确定性。其实它们是介于辅音和元音之间的一种模糊
6、性。 2.语义平面 词义的模糊主要有三种类型:(1)指称模糊。词本身意义清楚,但是难以确定这个词能否用于某些事物。比如什么情况下可以叫做锋芒毕露,多好的天气叫风和日丽,风和具体是几级风,日丽是太阳怎样的照耀。(2)词义多项化。我们知道词的意义是变化多样的。“Johns book”(约翰的书)可指“约翰写的书”,“约翰拥有的书”,“别人要求约翰读的书”等等。(3)词义缺乏确指。词本身意义清楚,但是是一种泛指。如neighbor(邻居)一词,它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就没有指,因此可以指代截然不同的多种人。3.语法平面 语法中词类划分就具有不确定性,是一种语法模糊现象。如汉语中的“学习”,在“学
7、习知识”句中是动词,而在“学习使人进步”句中则是名词。我们在上语法课时经常说“每条语法规则都有例外”,这就是在努力将那些不在规则之内的“例外”现象也包括在我们的语法规则之内。其实,是“例外”也好,是那些规则内“模棱两可”的词语也好,都是语法模糊现象。自然语言在语音、语法、语义方面,都带有强烈的模糊特征,但它却准确地表述和交流思想。二、在人类的自然语言中,最典型的几类模糊词语是颜色词、时间词、表示大小、年龄、感觉的词以及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1、颜色词颜色词是典型的模糊词。人类能够辨别的自然色彩成千上万,不过人类语言中颜色词的数量却远远少于自然色彩的数量。为了用有限的颜色词来描述颜色,那么颜色词就
8、不得不具有概括性和模糊性。颜色的界限是模糊的。没有人能够分辨出黄颜色和绿颜色的界限,当然也没有人能分辨出绿色和蓝色的界限。不仅如此,不同语言往往具有迥然不同的颜色词。汉语说“冻得发青(或紫)的脸”,英语则说His face was blue with cold( 他的脸冻得发蓝)。英语中用green with envy(因忌妒发绿)或green-eyed(绿眼睛的)表“妒忌(的)”,汉语却说“眼红”。因为两种语言都是按照各自的社会惯例来划分颜色的。颜色词的不对应必然带来不同语言中颜色词模糊程度的不同。2、时间词表示时间的词所表达的都是一些外延很难划定的模糊概念。如“现在”同“过去”、“将来”之
9、间都不存在可以一刀切的界限。因为自然语言不像数学语言那样说一不二。例如汉语的“前”既可以表示未来,如“向前看”、“前途无量”;又可以表示过去,如“前天”、“前年”、“前十年”。“后”既可以表示未来,如“以后”、“后天”、“后年”,有可以表示过去,如“向后看”。当“前”表示过去,“后”表示未来时,人仿佛是朝着过去站着的;相反,当“前”表示未来,“后”表示过去时,人仿佛是朝着未来站着的。看来这种种都是模糊的时间的界限在语言中的反映。3、大小、年龄的词语“大一中一小”也是模糊概念。几年的树算做大树? 张三说它是大树,可是李四认为这还不够大。年龄词中如“青年”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对“青年”的界限是“指人
10、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阶段”,但是实际上我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员团章规定,年满14岁就可以入团,过28岁的人就须退团。然而“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章程”却规定“获奖者在其发表作品时的年龄应不超过45周岁”。可见“青年”这个词本身就是模糊的,它的上下限都不易确定。4、表示感觉的词现代汉语词典将“麻木”解释为“像蚂议爬那样不舒服的感觉”。其实蚂蚁爬的感觉是一种触觉,它既不同于“腿发麻”的那种身体内部的感觉,也不同于针灸时的麻感,更不同于味觉的麻。可见麻是一种很模糊的感觉,很难下定义。现代汉语词典对“热”的解释“温度高”(同冷相对)也是十分模糊的,事实上它在下述不同情况下所指的温度是迥然不同的。
11、例如“三伏天很热”在我国通常是指摄氏30度左右至摄氏40度左右;“热水”的热度却可以从一二十度到七八十度,直到滚烫的水以下的热度。“趁热打铁”、“热处理”中的“热”却至少在数百度以上。5、带感情色彩的词例如在传统文学批评中经常用到的词,清空、旷达、豪放、婉约等等,这类词同样内涵不好确定,外延更没有明确界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模糊词。上述这几类词是所指对象的范围或外延不确定的。它们词义的边界不清,造成人们认识上的笼统,都是典型的模糊词。 第三章 语言模糊性的原因一、客观事物渐变性、多样性、相似性由于客观对象本身概念界线模糊不清及客观事物的连续渐变性,客体之间存在着模糊边缘,因而反映这些客体的词语
12、含义也必然是外延模糊。现象的类属界限不明确,或存在中间性过渡,这使得事物类属性态呈现出不清晰性。客观世界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由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元素交织起来、并处在不断发展之中的画面。这幅画有其不可分割的整体性和同一性,显示出连续和运动的基本特征。客观事物的这种变化,在很多情况下是渐变的而不是突变的。如事物形状的差异,由方到圆,由长到短,由小到大等,都是连续的渐变的。又如颜色词的模糊性,反映了客观世界中的颜色本身就构成一个连续,各种颜色之间并不存在泾渭分明的界限。再如人从出生到长大、衰老,这一过程是连续不断的,语言中却硬要以“婴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去标志不
13、同的年龄段,自然不能绝对地区分清楚。客观实在中的事物和现象,比人们的任何分类和任何表示出这种分类的语言所能表现的东西多得多,也丰富得多,具有更多的多面性。所以,语言所代表的各类之间是有过渡状态的,这种过渡的“交界的现象”说明了语言模糊性的直接原因。宇宙中各类事物在某一方面存在着相似性的事实是产生语言模糊的重要原因。没有客观事物的相似性,这种现象根本不会发生。柳树的绿不同于海水的绿,海水的绿不同于金龟子的绿,但是这三种东西都具有“绿”的这一颜色性状。因而造成了“绿”这一模糊词语。二、人脑认识的局限性客观世界是具体的、无穷尽的,而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却总要受到诸如时代条件、环境因素、认知能力、价值评价
14、、身体条件、感情等因素的制约,不可能一步到位地全面、全面地认知和了解客体。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具有不确定性。主体往往本能地、能动地利用想象、联想、推测来弥补对客体认知的不充分、不明晰、不精确,这便导致主体对客体主动的模糊认知。当我们提到“人”这个词,会联想到体格、面貌、性格、学识、家庭、国籍等等。词义之所以具有这一特点,就是与词义反映客观事物或现象的特点有关。人类对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认识,无论何时、何种条件下都是主观认识的外化、抽象化、概念化,因此必然带有不确定性、不完全客观的主观色彩。人脑认知的客观世界所形成的认识成果词义,与客观世界本身就永远都不可能画上等号。这样,词义具有模
15、糊性也就不足为奇,而词义模糊性其实正是其所概括的客观事物或现象本身界限不清在语言词汇系统中的集中反映。大千世界的事物浩如烟海,事物的变化五彩缤纷,尽管人脑细胞有一百五十多亿个之多,但仍无法漫无头绪地与万物及其演变规律一一对应。三、划分类属的模糊性世界是由千变万化的事物组成的,等待人们去认识。离开了人对它们的认识,它们就失去了意义。客观世界的事物又是杂乱的,大脑为了充分认识客观世界,就必须采取更有效的方式对其进行储存和记忆。所以,大脑对事物的认识不能是杂乱的,而是采取分析、判断、归类的方法将其进行分类和定位。世界上的所有事物和现象都有其特性,人们根据这些特性来认识事物。但经过认知加工后的世界是主
16、客观相结合的产物,是认知世界,不可能是完全客观的。这种主客观相互作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即划分类属的过程。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一个最基本的方面就是划分类属的能力:首先把一些性态特征相同的事物聚合成同一类别,然后划出一条类别界限,并用一个概括的语词来指称这类事物。 界限的划分,使本来处于连续状态的动态世界变成一个静态的、离散的世界。但是为了使对一个连续客体(如颜色)的认知成为可能,人们必须对其进行切分,比如说,把颜色切分成若干个颜色类属。对一个连续体进行切分就会产生模糊,因为每次切分得到的两个相邻类属之间总是存在着一个中间过渡区域,而且不论这种区域多么小,都将导致这两个相邻范畴的边界不确定性,
17、造成“边界模糊现象”。诸如表示时间、年龄和长度等的词语的模糊性都是源于对连续客体的切分。至于要切分成多少类别,则要看人们的实际需要。由于历史上不同民族的人生活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生活环境中,他们认知客观事物的相似性和区别性的需要也有所不同,这一点反映到语言就是不同民族的语言中对事物的不同区分。同样由于工作环境和实际需要不同,不同行业的人们对事物现象的区分也有很大的差异。 当出现某一新的事物时,主体就以类别界限为标准来判断其类属,并用这个类属的名称来指称它。用一个概括的语词作为类别的名称,这些类别是主体认识活动的结果,其名称也是人所赋予的。当我们把某类东西称为“花”、“草”、“树”、“木”时,我
18、们在给类属赋予名称,当我们在描述某种行为“打”、“击”、“跑”时,我们就是在用概念描述类属。词语所表示的概念范畴常常没有明确的外延。只是在范畴的中心处事物的特点才变得清晰,事物才有明确的区别特征,事物越是偏离其所属范畴的中心,它所具有的模糊性就越高。所以,对客观世界的任何切分都在某种程度上带有模糊性。这种模糊性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到词语的意义上并形成语意模糊。四、概括本身的模糊性词义是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反映,是抽象的、概括的,词义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抽取共同特征,把特殊的、复杂的东西变成一般的、简单的东西,必然要舍弃个别对象的具体特征,抽取一般形成概念的内涵,这个概括的过程本身缺乏明确的界限,只有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定义 自动保存的 自动 保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