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笔记1至3章.doc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1至3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笔记1至3章.doc(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绪 论一先秦、秦、汉时期1.医学四大经典皇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2.皇帝内经分为素问81和灵枢81.包括论文162篇。9篇为一卷。成书年代:。春秋战国到汉代作者:不一内容:阐述了人体结构、生理、病理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养生等。内容包括:脏象、经络、病机、病因、诊法、辩证、治则、针灸和汤液治疗等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典籍专注。代表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更深入的探讨了哲学领域的阴阳、五行、气、天人相应、形神关系等。2.难经全书共81问。又叫“81难”成书年代:西汉时期。、作者:托:扁鹊。(秦岳人)特点:阐述了人体结构、生理、病理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
2、疗和养生等。突出了脉诊和针灸(比皇帝内经),在经络,命门,三角方面有更明确的阐述。3.伤寒杂病论成书年代:东汉末年。作者:张仲景,(张机)。宋代林亿整理出版时。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论。伤寒论主要记载外感病,金匮要略主要记载内伤杂病。意义:成功运用辩证论治治疗各种常见病及多发病的第一部专注。第一次使用辨证论治进行治疗。特点:书中分若干条目,每条先介绍临床表现,然后根据病理分析认定为某种证,最后根据证提出治法和处方用药。4.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成书年代:东汉作者:托神农。内容: 将药分三品:上品(养生),中品(治病),下品(有毒,无毒)。(最早最原始的分类方法)。将药物分:寒、凉、温、热四性,
3、酸、苦、甘、辛、咸五味。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注。我国第一部药学专注。二晋、隋、唐时期; 1.针灸甲乙经作者:皇甫谧(晋代)对经络、腧穴、和针灸治疗的的方法和理论做了深入的阐述。比灵枢的内容更充实且更系统。2.脉经作者:王叔和(晋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注。诸病源候论作者:巢元方(隋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因、病机和临床症候专注。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作者:孙思邈(唐代)该两部书以记载处方和其他各种致病手段为主,对伤寒杂病论的辩证论治理论体系有所发展。千金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三宋、金、元时期宋:陈元择的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三因学说”。他在中医病因学方面
4、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三因:外所因六淫、内所因七情和不内外因三类。宋代钱亿的小儿药证直诀对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做出了新的贡献,金、金元四大家刘元素:主火论,寒凉派。李杲(李东元):脾胃论,补土派。张从政:攻邪论。攻下派。朱丹溪(朱霞亨):,向火论,养阴学派四明清时期 1.医学纲目作者:楼英 (明代)2.证治准绳作者:王肯堂(明代)3.医宗金鉴、四库全书子部作者:清代国家组织编写,4.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作者:陈梦雷(清代)赵献可和张介宾提出了命门学说。李忠梓明确提出了肾为先天本,脾胃后天本的论断。明代吴又可在瘟疫论中提出瘟疫的病因非风,非寒,非署,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清代叶天士,吴鞠
5、通等创立“卫气营血”和“三焦”辩证学说。清代王清任提出:瘀血致病论,著有医林改错五近代和现代1.中国医学大成主编:曹炳章集古今中医学大成的巨著2.医学衷中参西录作者:张锡。六中与理论体系的特点: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1.整体观念:即统一性、完整性、联系性。即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整体与环境的关系。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人和社会关系密切。2.辨证论治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症(状)是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症(侯)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辩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
6、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 、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侯)论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病论治是在确立疾病的诊断之后,根据疾病确定治疗的原则。七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八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认为人体是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结合六腑、形体和关窍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九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包括病因、发病和病机三大部分因病因:即引起疾病的原因。可分为外感病因(包括六淫和疠气)、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太过、过劳、过逸、饮食失宜等)、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如淤血、水湿痰饮等)和其他病因(外伤、药邪等)四类。发病包括发病的基本原理、发病途
7、径和发病类型三项内容。病机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的机理。可分为:基本病机和系统并病机两部分。十中医养生和治病的原则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哲学:是人们通过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发展而成的关于世界最一般的运动规律的理性认识。方法:是指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所采取的手段和步骤的综合。第一节 精气学说、气:是指一切无形的,极细微的、活力强的,不断运动的物质。精气:乃气中之精粹,是生命产生的本源。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来源及运动变化规律以阐释宇宙万物生成与发展变化的古代哲学理论,是对中医学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哲学理论之一。一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1. 气是构成世界的本源存在于世界上
8、的气有两种状态:一种以弥散而剧烈运动的状态存在,由于细小、分散加之不停的运动,用肉眼难以看到,故称之为“无形”;另一种以凝聚的状态存在,细小而分散的气,集中凝聚在一起就形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称之为“形质”。习惯上把弥散状态的气称之为气,而把有形质的实体称为形。有形只是暂时的,而无形是基本的永恒的,有形不如无形活跃2. 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气机: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运动的形式分为:升、降、出、入四种。气化:通过气的运动,必然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些变化称为气化。气机与气化的关系:气机与气化的关系十分密切,气机是气化的前提,气机的目的是气化。气机的正常必须具备:气的升降出入保持协调平衡;气的
9、运动保持畅通无阻。3. 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4. 天地之精气化为人。天地之精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气是维持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二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 精气是人体生命的动力。2. 精气足,则生命运动正常。3. 人体气的运动必须协调而流畅。4. 精、气、神的关系精:世界上所有气当中的精粹部分。泛指人体中一切有用的成分,既包括无形而动之精气,也包括有形之精。专指肾中所藏之精,即肾精。神: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人体内一切生命运动的主宰。一切生命,其生命力的综合外在表现。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综上所述: 精可化气,气可化精,精气互化。精气生神,精气养神,而神则统驭精与气。
10、故 三者可分而不可离。 第二节 阴阳学说一. 阴阳的基本概念1.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表示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阴阳学说: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它是研究事物阴阳的运动规律和方式,并用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2.阴阳的相对属性:凡是具有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地物质属于阳;凡是具有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物质属于阴。3.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引入医学领域:即是将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
11、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阳。4.阴阳属性的相对性:要比较而言;一个事物可以在分阴阳,具有无限的可分性;阴阳可以相互转换。5.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当阴阳按照某种标准划分时,阴和阳是绝对的。6.阴阳属性的普遍性7.阴阳属性的相对性:阴阳分析的事物和现象应该在同一层次、同一范畴或同一焦点的基础上,也就是分析的事物必须相关。不相关的事物不能分阴阳。二. 阴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肖长平衡、相互转化。1.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如果阴阳二气在运动中不能交合感应,新事物和新个体就不会产生。阴阳交感是生命产生的基本条件。2
12、.阴阳对立制约:对立是指阴阳的属性相反、对立;阴阳相反导致阴阳相互制约。阴阳相互制约的结果是使事物取得了动态平衡。3.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互用是阴阳双方不断的资生、促进和助长对方。4.阴阳消长平衡:是指一事物中所含阴阳的量和阴阳之间的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的消长变化着的。阴阳消长大体可概括为4种类型:此长彼消、此消彼长、此长比亦长、此消彼亦消。阴阳消长稳定在一定范围内称为平衡。5.阴阳相互转化:阴阳转化是指一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阴阳转化是阴阳消长的结果。阴阳的相互转化,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基础理论 笔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