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经验集-娄多峰.doc
《名老中医经验集-娄多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老中医经验集-娄多峰.doc(3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名老中医经验集-娄多峰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二 娄多峰 立虚邪瘀说的治痹名家娄多峰 娄高峰娄玉钤整理 编者按:娄多峰,现年岁,河南人,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待遇,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被载入世界名人词典。 娄氏致力痹病研究已多年。他躬身实践、博学深思、争时立新的严谨治学态度,对痹病的病因、病理、辨证、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均获得提高和创新。首先将痹病病因概括为正虚、邪侵、瘀血(痰浊)三个方面,并指出“正虚”是致病内因,“邪侵”是致病条件,“不通”是病理关键,虚邪瘀(痰)相互搏结、不通不荣并见是痹病发展、变化的内涵,从而建立虚邪瘀病因病理学说。接着提出痹病辨证当紧绕体表上下、脏腑
2、组织、经络循行等部位;辨证当把握证候特征、新病久病、轻重缓急、患者体质;施治当突出扶正祛邪、宣通运用、依部用药、守方变方、杂合以治。这样便形成独特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特色。 在上述思想和特色总结中,造就娄多峰的丰硕成果:数十年来,他接诊痹病患者逾万例,使众多濒于畸残的顽痹病人得以康复,其医疗事迹声振国内外;年写出我国首部痹病学专著痹证治验,年主编高等中医药院校骨伤科系列教材,年又主审痹病学工具书中国痹病大全;同时积极开发研制出痹苦乃停片、痹隆清安片等多种有效中成药,其中有的已获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奖,有的被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课题。 人之为学也,专则精。 杨 山伤寒温瘟条辨序 博学、深思、争时、立新。
3、娄多峰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自序 娄多峰,男,年月日生,汉族,河南省原阳县祝楼村人。出身中医世家,祖父娄宗海,清末民初名医,擅治内科、温热杂证,名噪豫北数县。娄多峰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岐黄之术,矢志习医。少年诵读医经诸典,岁代祖父出诊,岁独立悬壶,治内科、温热杂证也渐有名气。年任原阳县七区区联会主席。随人民对疾病防治水平的提高,温热等传染病得第二卷以控制,以肢体疼痛为主的痹病成为临床常见病种,尤其顽痹(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顽固难愈,甚则造成骨节畸残,严重危害劳动人民的健康。娄多峰则留心治痹,为拓宽视野,年考入洛阳平乐正骨学院,深得平乐郭氏正骨五代传人高云峰院长钟爱,口传手教,授以郭氏正
4、骨秘诀,历经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分配至河南中医学院,从事骨伤科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 娄多峰致力痹病临床治疗研究余载,在学术上,藉祖传治疗内科、温热杂证之经验,取郭氏正骨之精华,经长期探索、总结,对痹病的病因病理、辨证治疗诸方面的认识有创新提高,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特色。其提出:虚邪瘀病因、病理说,从发病学角度首先将痹病病因概括为正虚、邪侵、瘀血(痰浊)三个方面;指出“正虚”是致病的内在因素,“邪侵”是致病的外在条件,“不通”是发病的病理关键;随着痹病病情的发展、变化,则虚邪瘀(痰)相互搏结,不通、不荣并见等。提出痹病辨病当紧绕体表上下部位、脏腑组织部位、经络循行部位;辨证当把握
5、证候特征、联系新病久病、结合轻重缓急、考虑患者体质;施治当突出扶正祛邪、宣通运用、依部用药、守方变方、杂合以治。 在其学术思想指导下,娄多峰尤其注重对顽痹的辨证施治及系列中成药的开发研究。将顽痹分为邪实(风胜、寒胜、湿胜、热胜),正虚(气血亏虚、阳虚、虚热),瘀血(痰浊)三候八证。 针对不同证候,将自己长期形成的有效方药进行反复筛选、剂型改革,逐步研制成痹苦乃停片、痹隆清安片、着痹畅片、热痹清片、骨痹舒片、痛痹泰片、寒痹康片、瘀痹平片等八种糖衣片剂,分别治疗不同证型的顽痹,经近万例临床观察,疗效可靠。其中痹苦乃停片和痹隆清安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寒型、热型,有效率分别为和,获年度卫生部重大科技成
6、果乙级奖,已被批准生产和载入药典。舒智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年中标,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攻关课题,现进入临床总结,发现其可使破坏的骨质得以修复;热痹清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虚热型研究也被列入省级课题,显示了良好的开发前景。 娄多峰并积极开展对痹病的基础理论研究,积极总结经验,著书立说。在全国最先创办类风湿性关节炎专门研究机构河南中医学院类风湿病研究所,集科研、临床、教学为一体,展开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层次的深入研究,并取得可喜成果,部分项目在全国处领先水平。依据中医特色,结合现代研究手段,进行了大面积的“河南省痹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在痹病病因、病理、发病、防治等方面取得了大量数据,填补了国内
7、空白,所得数据和结论被国内外专家多次引用,已获年度河南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其年著国内首部痹病学专著痹证治验,年主编国内首套高等中医药院校骨伤科系列教材(种),年参编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类疾病,年主审国内痹病学工具书中国痹病大全,任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骨伤科统一教材骨病学副主编。共发表有价值的专业学术论文余篇,学术经验分别被中国名医名方、当代名医证治汇粹多部著作收载。 躬身实践,深入临床,博学深思,争时立新,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是娄多峰事业有成的关键。数十年来,其接诊痹病患者逾万例,积累治疗顽痹效案万余例,使诸多濒于畸残的顽痹患者得以康复;尤其近十年,全国以及世界各地的来诊者、来访者应接不暇。其医疗经
8、验和事迹多次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机构报导,并被收入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编写的世界名人词典。娄氏现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中国中医药学会痹病专业委员会顾问、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防治风湿类疾病协作组领导成员、河南省痹病专业委第二卷员会主任委员、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河南中医学院类风湿病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学术精华 一、虚邪瘀病因说研究痹病的病因,对痹病的预防和治疗均有重要意义。自内经以来,诸家对痹病病因的探讨颇为深刻,涉及范围也广,但认识不尽统一,各有所偏。娄氏在总结前人认识的基础上,经过近年的大量临床总结,从发病学角度首先将痹病病因概括为正虚、
9、邪侵、瘀血(痰浊)三个方面,简称“虚邪瘀病因说”。他认为:正虚:即正气亏虚。“正气”是指人体的抗病、防御、调节、康复能力。这些能力,又是以人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及脏腑经络之功能为基础的。因此正气亏虚,就是人体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不足,及脏腑组织等功能低下、失调的概括。由于正气亏虚是痹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所以又说“内因正虚”。临床上引起正气亏虚的具体原因很多。 ()禀赋不足:禀赋不足,一般指人体先天某种物质不足或功能低下。这是发生痹病不可忽视的因素。灵枢五变早已指出:“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也说:“足阳明之下,血气盛则下毛美长至胸血气皆少则无毛善痿厥足痹。足少阳之上,血气
10、皆少则无须,盛于寒湿则善痹,骨痛爪枯也。”清喻昌医门法律中风门风门杂法更说:“古方治小儿鹤膝风,用六味地黄丸加鹿茸、牛膝共八味,不治风,其意最善。盖小儿非必为风寒湿所痹,多因先天所禀赋,肾气衰薄,随寒凝聚于腰膝而不解”。临床观察,属于顽痹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遗传倾向分别占患者的、,说明禀赋不足是痹病发生的原因之一。 禀赋不足,表现相当广泛,可为营卫、气血不足、脏腑经络组织功能低下等。其中就脏腑而言,以肾虚较为突出,符合“肾为先天之本”之说。 ()劳逸过度:劳逸的含义较广,一般指劳动和休息、睡眠而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生命活动的维持既要靠劳动、运动来促进,又要赖休息、睡眠来调节
11、,二者缺一不可。适度的劳动、运动能促进气血流通,增强生命活力。适度的休息、睡眠,又可以保养精、气、神,恢复体力和脑力。二者配合,则生命活动有张有弛,生生不息。过度劳累或安逸则损伤正气,为痹病发病因素之一。过度劳累也称“劳伤”,包括劳力、劳神、房劳三者。劳力过度:指劳动用力过度。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素问举痛论曰:“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在谈及与痹病的发病关系时,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曰:“夫劳倦之人,表里多虚,气血衰弱,腠理疏泄,风邪易侵随其所感,而众痹生焉。”汉张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重因疲劳汗出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
12、劳力过度,主要伤及营卫气血,就腑脏而论,以脾、肺、肝为主。临床上,痹病常有劳力过度或慢性损伤第二卷史;农村劳力之人,农忙过后其患病率高。因此,劳累过度是痹病的重要病因之一。劳神过度:指思考过度,劳伤心脾而言,实际属“七情”可致痹病的一个方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脾在志为思”、“心主血藏神。”思虑过度则耗伤心血,损及脾气,使人正气虚弱。素问五脏生成篇曰:“心痹,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东汉华佗中藏经五痹曰:“气痹者,愁忧思喜怒过多久而不消则伤肺,肺伤则生气渐衰,则邪气愈脏注于下,则腰脚重而不能行。”另外,思虑过度,气机郁结,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恚怒伤肝,肝郁气滞,气滞血瘀,痰瘀互结,也可致痹
13、。房劳过度:指性生活不节,房事过度而言。中藏经五痹曰:“骨痹者,乃嘻欲不节,伤于肾者,肾气内消精气日衰,则邪气妄入。”清代陈士铎辨证录痹症门曰:“人有下元虚寒,复感寒湿,腰背重痛,两足无力,人以为此肾痹也。而肾痹之成多非尽由于风寒湿也。夫肾虽寒脏而其中自有火,有火则水不寒而风寒湿无从而入。无奈人过于作强,将先天之水日日奔泄,水去而火亦随流而去,使生气之原竟成藏冰之窟,火不能敌寒而寒邪侵之矣。寒气直入于肾宫,以邪招邪,而风湿又相因而至,则痹证生矣。”因房劳过度引起痹病,临床腰膝痹痛中较为多见,所以房劳为痹病的又一发病原因。房劳,男女皆可得之,其以损伤肾气为主,另外,老年之人易患痹病,也与少壮房劳
14、有关。如明代孙文胤丹台玉案曰:“衰老之人,无房劳而腰骨痛者,亦因少壮之时,自恃雄健,斫伤真元,遗病于暮年也。”安逸过度,也称“过逸”,是指过度安闲,不劳动、不运动而言。因为“生命在于运动”,若长期不劳动,不锻炼,易使气血运行迟缓,脾胃功能减弱,如出现呼吸气短,言语无力,纳呆食少,倦怠乏力等症状。此即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不事劳动则筋骨脆弱,以致肝肾虚弱,阳气虚,血行不畅,重因疲劳则汗出,体气愈疲。此时加被微风,遂得而干之,则风寒外束,风与血相搏,阳气痹阻,血行不畅。 过逸,除引起正虚而致痹病外,还易引起痰浊瘀血内生,阻滞脉络而发痹病。 ()病后、产后:指痹病之前患其他大病、
15、久病,或妇女产后,导致正虚,成为痹病的发病原因而言。 病后,无论患何疾病,其本身即是机体内外环境平衡失调的反映,病瘥之后,多具有以下基本特点:一为阴阳未和,二为正气亏虚,三为正虚邪恋。三者均使机体防御、抗病、调节能力下降,而易感邪致痹。如金元朱丹溪格致余论痛风论曰:“大率因血受热自己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涩,所以作痛。”痹病还可由它病直接转化而成。如清初李用粹证治汇补痛风曰:“有痢久两腿痿软疼痛,或膝肿如鼓槌,此亡阴也切不可兼风药,反燥其血,若足膝枯细而肿大者,名鹤膝风症。”病后所致正虚,可有营卫气血、阴阳等不同,其为痹病的发病条件之一,
16、但并非所有病后均发痹病。 产后,妇女以血为本。灵枢五音五味曰:“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这里“数脱血”,除经、孕、乳外,而产后脱血更为突出。然气血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资生,血脱而气往往随之也脱,以致气血双虚,易感邪罹痹。清傅山傅青主女科曰:“产后百节开张,血脉流散,气弱则经络间血多阻滞,累日不散则筋牵脉引,骨节不利,故腰背不能转侧,手足不能动履。”宋陈自明妇人良方曰:“妇人鹤膝风症,因胎产经行失调,或郁怒亏损肝脾,而为外邪所伤。”古代医籍,多称之“产后身痛”。产后主要表现为气血亏虚。临床上所见产后防护不慎,引发痹病者甚多。 第二卷除以上原因外,正虚还可由饮食失调,外伤等引起
17、,而成为痹病的发病因素。以上诸多因素又往往相互影响,一虚俱虚,不可截然分开。 邪侵:指外感六淫之邪侵及人体,是痹病发生的重要外因。素问痹论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又曰:“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后世医家多循此说。如宋严用和济生方五痹曰:“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而成痹也。”明李医学入门痛风曰:“痛多痰火,肿多风湿,然痰火虽因六欲七情,或病后亡津,血热已自沸腾,亦必略感外邪而后发动。”与感受外邪有关的因素主要有:季节气候异常,居处环境欠佳,起居调摄不慎等。 ()季节气候异常:指季节气候发生异常变化,如“六气”发生太过
18、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春天当温反寒,冬天当寒反热),或气候变化过于急骤(暴寒暴暖),超过一定的限度,超越了人体的适应和调节能力,此时“六气”即成了“六淫”而致痹。素问本病论曰:“天埃黄气,地布湿蒸,民病四肢不举,昏眩肢节痛,腹满填臆”,“少阴不迁正,即冷气不退,春冷后寒,暄暖不时,民病寒热,四肢烦痛,腰脊强直。”金元张子和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曰:“此疾之作,多在四时阴雨之时,及三月九月,太阴寒水用事之月,故草枯水寒如甚,或濒水之地,劳力之人,辛苦失度,触冒风雨,宿处津湿,痹从外入。”从临床上看,痹病患者,往往遇寒冷、潮湿的气候而发病,且往往因气候变化而加重或缓解,均说明四季气候变化
19、异常是痹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居处环境欠佳:主要是指居住在高寒、潮湿地区,或长期在高温、水中、潮湿、寒冷野外等环境中生活工作。这是形成外邪侵袭,发生痹病的又一因素。如明代朱棣普济方诸痹方曰:“此病盖因久坐湿地,及曾经冷处睡卧而得。”通过对例痹病患者的病因学调查,因居处环境欠佳而得者占。 ()起居调摄不慎:指日常生活不注意防护。如睡眠时不着被褥,夜间单衣外出,病后和劳后居处檐下,电扇下受风,汗出入水中,冒雨涉水等。素问五脏生成篇)曰:“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金元张子和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曰:“劳力之人,辛苦失度,触风冒雨,宿处津湿,痹从外入。”明戴原礼证治要诀中风曰:“若因浴
20、出未解裙衫者,身上未干,忽尔熟睡,邪及肾经,外肾肿痛,腰背弯曲。”临床因此发为痹病者甚多。 六淫之邪以风、寒、湿三邪最易致痹,且往往杂合为患,其中尤以寒邪重要。“温度速降因素”是寒邪致痹的本质。 瘀血痰浊:瘀血痰浊是人体受某种致病因素作用后,在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这些病理产物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引起新的病证。此在痹病的发病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虽前人对瘀血痰浊致痹有所涉及,如清王清任医林改错有“瘀血致痹说”,喻昌医门法律中风曰:“风寒湿三痹之邪,每借人胸中之痰为相援。”但论述不深刻,强调也不够,附和者不多,没有提高到应有的高度。导致瘀血痰浊的直接原因主要为七情郁结、外伤、饮食所伤
21、等。 ()七情致瘀:以怒思为多。怒则气逆,思则气结,两者均致气机运行失和,郁滞不通。明龚廷贤寿世保元曰:“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瘀血既成,阻滞脉络,而发痹病。()跌仆外伤:跌仆外伤形成瘀血,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跌仆闪挫流源对此论述较为第二卷确切。其曰:“忽然闪挫,必气为震,因所壅而凝集一处,气凝则血亦凝矣”。娄氏明确指出:“瘀血致病的病机,即因闪挫暴力,引起局部经络组织损伤,血行不畅或血溢脉外,留滞局部,而致局部筋脉失养,抗御外邪能力下降,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加重脉络闭阻,导致痹证。”临床因外伤瘀血致痹者并不少见。 ()饮食所伤:此为形成痰浊的重要原因。多由暴饮暴食、恣食生
22、冷、过食肥甘、饮酒过度等形成。脏腑学说认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由于暴饮暴食,如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恣食生冷、肥甘、伤阳助湿;饮酒过度则湿热内生。脾胃损伤,湿邪困阻,水湿停聚,化为痰浊。痰浊阻滞经脉,发为痹病。如华佗中藏经五痹曾曰:“血痹者,饮酒过多”,“肉痹者,饮食不节,膏粱肥美之所为也。”尽管痹病的病因可归纳为正虚、邪侵、瘀血(痰浊)三大因素,但其三者又有诸多具体原因所致,而这些具体原因则直接或间接地作为痹病的病因。所以说,痹病的病因具体言之又相当复杂,其包括禀赋不足、久病大病之后、产后、劳逸过度、气候异常、居处环境欠佳、起居不慎、七情、饮食、跌仆外伤等诸多因素,而综之又不外
23、虚、邪、瘀三者。 娄氏提出痹病的虚邪瘀病因说,言简意赅,较全面、准确地概括了痹病的病因,使人们对痹病病因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其贯穿于娄氏痹病临床的全过程,对阐释痹病病理,指导痹病预防和治疗,有拨云除障,提纲挈领之功能。 二、虚邪瘀病理说虚邪瘀作为痹病的致病因素相互作用于机体后,其孰轻孰重、先后缓急等不同,可引起机体发生不同的病理改变,而表现出不同的痹病证候。以此解释痹病发生、发展、传化的机理,形成了娄氏的虚邪瘀病理说。其具体内容如下:(一)发病机理正虚是痹病发病的内在因素:在痹病的发病机理中,一般说正气亏虚是发病的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当正气亏虚之时,外来风寒湿热之邪才可乘虚侵袭肢体,使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经验 娄多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