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传记类文言文阅读练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 传记类文言文阅读练习.doc(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传记类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做题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切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
2、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愿明公监观往事,少加三思,即荣名并于日月,伊、周不足侔也。”卓曰:“吾亦悟之,卿言有意!”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
3、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 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节选自三国志司马朗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 几:怎么B. 此朗之所以于邑 邑:同“悒”,愁闷不安
4、。也。C. 伊、周不足侔也。 侔:相等,齐D. 不为衰世解业。 解:消除,解除 懈怠,松弛1. D. 解:懈怠,松弛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其势必停于此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B. 民人死者且半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C. 将家属俱与朗往焉 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D. 不为衰世解业 如姬为公子泣 2. A. 指示代词,表示远指,那。(B副词,将/副词,暂且,姑且;C兼词,于彼,到那里/语气助词,不译;D介词,表原因,因为/介词,对,向)3.以下各项,全都能够体现司马朗有远见的一项是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 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即荣名并于日月,伊、
5、周不足侔也 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 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A. B. C. D. 3. D.(句主语为朗父;为司马朗求得脱身的违心奉承之词。)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朗小时候就善于应答,表现出不于同一般少年的敏捷与机智,这种才能在被董卓诘问时有一次得到充分的体现,而且最终使自己及家人脱离危险。B.对冀州刺史李邵移家避难的做法很不以为然,一是因为移家于温不能真正避开灾难,二是因为李邵的离开会引起当地居民的骚乱,但他的劝阻并未起作用。C.司马朗认为,如果董卓能够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观察往事,略加考虑,
6、就能取得盖世的功业。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诚意打动,最终放了他。D.司马朗回到家乡,发现家乡也不是可以安居的地方,并建议乡亲们跟他一起举家迁到黎阳去,但父老们留恋故土,很少跟着司马朗迁走的,后来家乡民众死伤近半。4. C.(司马朗并不是真正认为董卓可以取得盖世功业,有“朗知卓必亡”为证;“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诚意打动,最终放了他”属无中生有。)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2)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切为郡内忧之。(3)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5.(1)我虽
7、然年幼,却没有希望高攀的习性,少报年龄来求得早有成就,这不是我立志要做的事。(2)现在敌寇还没有到来您就先迁走,依傍山地的各县百姓必定发生骚乱,这样就会动摇民心而成为违法乱纪的根源,我私下为郡内百姓的安危感到担忧。(3)司马朗知道董卓必定败亡,害怕自己被留下,就分送财物给董卓手下管事的人,请求返回故乡。参考译文: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地人。九岁时,有人直接叫他父亲的名字,司马朗说:“轻慢别人父母的人,也就是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这个客人就向他道歉。他十二岁时,通过通经考试成为童子郎,监考的人因为司马朗身体健壮高大,怀疑他隐瞒了年龄,就讯问他。我的父族和母族,历代人都长得个头高大,我虽然年幼,却
8、没有希望高攀的习性,少报年龄来求得早有成就,这不是我立志要做的事。监考的人对他的话感到惊讶。后来关东的军队起事,原冀州刺史李邵家住在野王,靠近山势险要的地方,他打算迁居到温地。司马朗对李邵说:“唇齿相依的比喻难道只是指虞国和虢国吗?温和野王两地也正是这样;现在您离开那里而居住到这里,只是躲避早上灭亡的时刻,却保不住晚上灭亡罢了。况且您是郡国百姓中享有名望的人,现在敌寇还没有到来您就先迁走,依傍山地的各县百姓必定发生骚乱,这样就会动摇民心而成为违法乱纪的根源,我私下为郡内百姓的安危感到担忧。”李邵没有听从他的劝告。沿山一带的百姓果然发生骚乱,他们向内迁徙,有的还进行抢劫。这时董卓迁移天子改都长安
9、,董卓仍留在洛阳。司马朗的父亲司马防担任治书御史,应当向西迁移,因为天下各地纷乱如云,就派司马朗带着家属返回本县。有人告发司马朗打算逃跑,把他抓起来送到董卓那里,董卓对司马朗说:“你和我死去的儿子同岁,怎么这样辜负我!”司马朗于是就说:“您凭借高出世俗的美德,恰逢天下遭遇灾难的机会,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这确实是出于您的虚心思虑,(这样下去)将会出现大治的局面。您的威势和德行以至于隆盛,您的功勋和业绩以至于显著,然而战争灾难一天天兴起,各州郡纷乱不安,郊野四境之内,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他们抛弃了住房财产,到处流浪逃窜,虽然四面的关口设卡制止,对逃亡的人加重刑罚惩治,但仍然不能禁绝止
10、息,这就是我忧愁不安的原因。希望明公能观察往事,略加考虑,这样您荣耀的名字就能和日月同辉共存,即使是伊尹、周公也不足以和您相比。”董卓说:“我也明白这些,你说的是你自己的心意!”司马朗知道董卓必定败亡,害怕自己被留下,就分送财物给董卓手下管事的人,请求返回故乡。他回到故乡后对父老们说:“董卓犯上作乱,被天下人仇恨,这正是忠臣义士发奋有为的时候。我们郡和京城境界相连,洛阳城东面有成皋,北面毗连黄河,天下兴起义兵的人们如果不能前进,那情势必然使他们停留在这里。这里是军队四分五裂交战争夺的地方,很难使自己安居下去,不如趁现在道路还可以通行,带领整个宗室向东迁往黎阳。黎阳有军营,赵威孙过去同我们乡里结
11、为婚姻,担任监营谒者,统领军队,足可以做我们的首领。如果以后有变化,再慢慢观望也不晚。”父老们留恋故土,没有跟着司马朗迁走的,只有同县的赵咨,带着家眷一起和司马朗迁往黎阳。几个月后,关东各州郡起兵,聚众几十万人,都集结在荥阳、河内一带。将领们不能统一行动,放纵士兵抢掠,百姓被杀死的近一半。过了很久,关东的兵散去,太祖和吕布在濮阳一带相互对峙,司马朗才带着家人回到温地。这一年发生大饥荒,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司马朗收留抚恤宗族里的人,教育自己的弟弟们,不因为是衰乱时期就放松学业。建安二十二年,因患病去世,当时四十七岁。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做题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
12、异之,贾诩有良、平之奇。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西还至汧,道遇叛氐,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颎,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氐。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其余悉死。诩实非段甥,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董卓之入洛阳,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迁讨虏校尉。卓败,众恐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众以为然。后诩为左冯翊,傕等欲以功侯之,诩曰:“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固辞不受。张绣在
13、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诩说绣与刘表连和。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锈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是后,太祖拒袁绍于官渡,绍遣人招绣,并与诩书结援。绣欲许之,诩显于绣坐上谓绍使曰:“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绣惊惧曰:“何至于此!”窃谓诩曰:“若此,当何归?”诩曰:“不如从曹公。”绣曰:“袁强曹弱,又与曹为仇,从之如何?”诩曰:“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
14、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绣从之,率众归太祖。太祖见之,喜,执诩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文帝即位,以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诩年七十七,薨,谥曰肃侯。(节选自三国志贾诩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故诩假以惧氐 假:借,借助B. 间行归乡里 间:秘密地,悄悄地C. 促更追之,更战必胜。 促:赶快D. 愿将军无疑! 无:没有1. D. 无:同“毋”,不要。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氐果不敢
15、害,与盟而送之。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 绣惊惧曰:“何至于此!”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C. 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 樊哙侧其盾以撞。D. 夫有霸王之志者。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2. B. 疑问副词,为什么。(A介词,跟,和/动词,结交,亲附;C连词,表目的 /连词,表承接;D助词,的/语气助词)3.以下各项,全都能够体现贾诩“有良、平之奇”的一项是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诩曰:“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 诩显于绣坐上谓绍使曰:“,而能容天下国士乎?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 绣从之,率众归太祖。A. B. C
16、. D.3. C.(言其不邀功的品格;言张绣从其计。)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诩有谋略才华,能灵活处理面临的情况将事情办成,但年轻时并不广为人知,只有阎忠比较了解他,甚至拿贾诩与西汉时期的张良、陈平相比。B.董卓败亡后,他的亲信们十分害怕,打算各自逃生,贾诩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劝阻了他们,事成之后坚决拒绝了李傕等人为他请功的做法。C.在张绣和曹操的对抗中,贾诩提出了两次建议,张绣先败后赢,证明贾诩善于用兵和长于分析敌我强弱的态势,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阎忠的看法。 D.拒绝强有力的袁绍的招引,力劝张绣投靠曹操,表明贾诩不仅善于分析大的形势,而且也善于根据袁、曹二人的
17、做法分析人物性格和志向。4. C. (“长于分析敌我强弱的态势”这一点从张绣与曹操的战斗中看不出来。)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贾诩有良、平之奇。(2)后诩为左冯翊,傕等欲以功侯之,诩曰:“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固辞不受。(3)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5.(1)年轻时没有人知道他,只有汉阳人阎忠认为他不同寻常,说贾诩有张良、陈平那样奇特的才能。(2)后来贾诩担任左冯翊,李傕等人因贾诩有功想请封他为侯,贾诩说:“这只是救自己性命的办法,哪里有什么功劳!”坚决推辞不接受。(3)袁绍强盛
18、,我们以很少的兵马归附他,他一定不会重视我们;曹公军队弱小,他得到我们一定很高兴,这是应该归附他的第二个原因。参考译文: 贾诩宇文和,武威姑臧人。年轻时没有人知道他,只有汉阳人阎忠认为他不同寻常,说贾诩有张良、陈平那样奇特的才能。他被推荐为孝廉,成为郎官,因病辞去官职向西还乡走到汧,在路上遇到叛变的氐人,和他同行的几十个人都被抓起来。贾诩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不要活埋我,我家一定会出重金来赎我。”当时太尉段颎,过去长期担任守卫边防的将领,威名震动西部边疆,所以贾诩假借他来恐吓氐人。氐人果然不敢杀害他,和他结盟并送他回去,其余的人都被杀死。其实贾诩并不是段颎的甥孙,他的灵活应变把事情办成功,
19、大都是这一类的情形。 董卓进入洛阳的时候,贾诩以太尉属官的身份担任平津都尉,又升迁讨虏校尉。董卓失败后,他的部属都感到害怕,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人打算解散队伍,抄小路逃回家乡。贾诩说:“听长安城中的人议论说要杀尽凉州人,如果各位丢下部属单独出走,那么就是一个亭长也能把你们捆绑起来。不如率领部属向西去,在经过的地方招募兵马,来攻打长安,替董公报仇,如果有幸把事情办成,就可以尊奉朝廷来征服天下,如果不成功,再逃跑也不迟。”大家都认为他说的对。后来贾诩担任左冯翊,李傕等人因贾诩有功想请封他为侯,贾诩说:“这只是救自己性命的办法,哪里有什么功劳!”坚决推辞不接受。张绣在南阳时,贾诩暗中结交张绣,张绣
20、派人迎接贾诩。贾诩劝说张绣和刘表联合。太祖接连征讨张绣,一天早晨带领军队撤退,张绣要亲自率兵追击他。贾诩对张绣说:“不能追击,追击一定会失败。”张绣没有听从,进兵与曹军交战,结果被打得大败而回。贾诩又对张绣说:“赶快再去追击,再打一仗必定获胜。”张绣说:“没有听从您的建议,才落到这步田地。现在已经打了败仗,怎么又要追击呢?”贾诩说:“用兵的形式有了变化,赶快去追一定有利。”张绣相信了他的话,于是聚集逃散的士兵再去追击,与曹军大战,果然获胜返回。在这以后,太祖在官渡抵御袁绍,袁绍派人招引张绣,并给贾诩写信希望双方互为外援。张绣想答应袁绍,贾诩在张绣的坐席上公开对袁绍的使者说:“回去告诉袁本初,他
21、和袁术兄弟之间都不能相容,还能容纳天下的优秀人物吗?”张绣惊恐地说:“怎么说出这样的话?”又私下对贾诩说:“像这样的话,我该归附谁呢?”贾诩说:“不如归附曹公。”张绣说:“袁绍强大而曹公弱小,我又与曹公结下了冤仇,我归附他会怎么样呢?”贾诩说:“这正是应该归附他的原因。曹公尊奉天子来号令天下,这是应当归附他的第一个原因。袁绍强盛,我们以很少的兵马归附他,他一定不会重视我们;曹公军队弱小,他得到我们一定很高兴,这是应该归附他的第二个原因。有称雄天下的志向的人,本来就应当放弃自己的仇怨,来向天下人表明自己高尚的品德,这是应该归附他的第三个原因。希望将军不要迟疑!”张绣听从了他的话,带领人马归顺了太
22、祖,太祖见到贾诩十分高兴,拉着他的手说:“使我得到天下人的信任和敬重的,就是你呀。”上表请求任命贾诩为执金吾,封为都亭侯,又升迁为冀州牧。文帝即位后,任命贾诩为太尉,晋升爵位为魏寿乡侯。贾诩七十岁时去世,谥号为肃侯。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做题秦秀,字玄良,新兴云中人也。父朗,魏骁骑将军。秀少敦学行,以忠直知名。咸宁中,为博士。秀性忌谗佞,疾之如仇,素轻鄙贾充,及伐吴之役,闻其为大都督,谓所亲者曰:“充文案小才,乃居伐国大任,吾将哭以送师。”或止秀曰:“昔蹇叔知秦军必败,故哭送其子耳。今吴君无道,国有自亡之形,群率践境,将不战而溃。子之哭也,既为不智,乃不赦之罪。”于是乃止。及孙皓降于王濬
23、,充未之知,方以吴未可平,抗表请班师。充表与告捷同至,朝野以充位居人上,智出人下,佥以秀为知言。 及充薨,秀议曰:“充舍宗族弗授,而以异姓为后,悖礼溺情,以乱大伦。昔鄫养外孙莒公子为后,春秋书莒人灭鄫。圣人岂不知外孙亲邪!但以义推之,则无父子耳。又案诏书自非功如太宰,始封无后如太宰,所取必己自出如太宰,不得以为比。然则以外孙为后,自非元功显德,不之得也。天子之礼,盖可然乎?绝父祖之血食,开朝廷之祸门。谥法昏乱纪度曰荒,请谥荒公。”不从。 王濬有平吴之勋,而为王浑所谮毁。帝虽不从,无明赏罚,以濬为辅国大将军,天下咸为之怨。秀乃上言曰:“自大晋启祚,辅国之号,率以旧恩。此为王濬无功之时,受九列之显
24、位,立功之后更得宠人之辱号也。四海视之,孰不失望!蜀小吴大,平蜀之后,二将皆就加三事,今濬还而降等,天下安得不惑乎!吴之未亡也,虽以三祖之神武,犹躬受其屈。以孙皓之虚名,足以惊动诸夏,每一小出,虽圣心知其垂亡,然中国辄怀惶怖。当尔时,有能借天子百万之众,平而有之,与国家结兄弟之交,臣恐朝野实皆甘之耳。今濬举蜀、汉之卒,数旬而平吴,虽举吴人之财宝以与之,本非己分有焉,而遽与计校乎?” 后与刘暾等同议齐王攸事,忤旨,除名。寻复起为博士。秀性悻直,与物多忤。为博士前后垂二十年,卒于官。 (节选自晋书秦秀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秀少敦学行 敦:厚,厚道B. 辅国之号,率
25、以旧恩 率:大致,一般C. 抗表请班师 抗:呈上D. 虽举吴人之财宝以与之 举:拿 1. D. 举:全,都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充文案小才,乃居伐国大任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B. 吾将哭以送师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C. 子之哭也,既为不智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D. 及孙皓降于王濬,充未之知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 B.均为连词,表修饰(A副词,表转折或出乎意料/副词,表确认、判断;C句中语气词助词,表停顿/句末语气助词,表肯定、感叹语气;D代词,这,这种情况/动词,到,到去。)3.以下各项,全都表现王濬忠直性格的一项是充文案小才,乃居
26、伐国大任,吾将哭以送师。今吴君无道,国有自亡之形天子之礼,盖可然乎?绝父祖之血食,开朝廷之祸门。王濬有平吴之勋,而为王浑所谮毁今濬还而降等,天下安得不惑乎!A. B. C. D. 3. A. (两项不合题干要求)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秀从小就学习踏实,以忠厚正直知名。他担任博士前后共二十多年,嫉恶如仇,忌恨馋谀奸邪的小人,敢于犯颜直谏。B.秦秀向来看不起贾充,对贾充担任讨伐吴国的大都督很有意见,打算哭着送军队出征,事实证明贾充果然不是将帅之才。C.贾充死后立异姓为后嗣,秦秀认为这种做法有违礼法人情,建议赐予贾充“荒公”的谥号以示对这种做法的否定,但未被朝廷批准
27、。D.王濬平定吴国为国家立下了大功,但朝廷赏罚不明,没有给予王濬应有的封赏,秦秀上奏朝廷,慷慨陈词,为其鸣不平。4. A. “二十多年”应为“将近二十年”。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充表与告捷同至,朝野以充位居人上,智出人下,佥以秀为知言。 (2)然则以外孙为后,自非元功显德,不之得也。(3)以孙皓之虚名,足以惊动诸夏,每一小出,虽圣心知其垂亡,然中国辄怀惶怖。5.(1)贾充的奏表和王濬的捷报同时到达朝廷,朝野上下的人都认为贾充官位居于人上,智力在人下,都认为秦秀有知人之明。(2)那么以外孙为后嗣,如果不是功勋卓著的人或有大德的人,就不能这样。(3)凭借孙
28、皓的虚名,也足以惊动中原,每一次小小的侵扰,虽然圣主心里知道吴国将要灭亡,但中原之国每次都心怀恐惧。参考译文: 秦秀,字玄良,是新兴云中人。父亲秦朗,担任魏骁骑将军。秦秀从小就学习踏实,以忠厚正直知名。咸宁年间,担任博士。 秦秀生性忌恨馋谀奸邪之人,嫉恶如仇,平时鄙视贾充,到征伐吴国的战役中,听到任命贾充为大都督,就对自己亲近的人说:“贾充是处理公文的小才,竟然担负征伐敌国的大任,我将哭着送军队出征。”有人制止他说:“当年蹇叔知道秦军一定会打败仗,因此哭着送他儿子出征。现在吴君无道,有自取灭亡的形式,我军统帅进入敌国境内,敌军将不战而败。你现在哭着送军队出征,既不明智,又犯了不能赦免的罪过。”
29、于是他才作罢。等到孙皓向王濬投降时,贾充不知道,还认为吴国不能平定,上表请求班师回朝。贾充的奏表和王濬的捷报同时到达朝廷,朝野上下的人都认为贾充官位居于人上,智力在人下,都认为秦秀有知人之明。到贾充死后,秦秀上奏说:“贾充舍弃宗族的人不立为后,却立异姓的人为后嗣,违背礼法不合人情,乱了人伦。从前鄫养育外孙莒公子为后嗣,春秋上就写到莒人灭亡了鄫。圣人难道不知道外孙也很亲近吗?只是从义理上推论,就不是父子关系。又查诏书上说:如果不是功如太宰,分封后没有太宰那样的功劳,所选的继嗣人一定要是自己的亲生,不能以太宰作为比较的标准。那么以外孙为后嗣,如果不是功勋卓著的人或有大德的人,就不能这样。天子的礼制
30、,难道可以这样吗?断绝了亲生血脉,就打开了朝廷的灾祸之门。谥法上说昏乱无度叫做荒,请谥贾充为荒公。”朝廷没有答应。 王濬有平定吴国的功勋,却被王浑谗言诋毁。皇帝虽然没有听信,却赏罚不明,任命王濬为辅国大将军,天下人都为他抱不平。秦秀于是上言说:“辅国这一称号,向来给以旧恩之人。这是王濬在没有立功的时候处于九卿的显位,立功之后却只得到受宠幸的人所获得的不光荣的称号啊。天下人看了这件事,怎能不失望啊!蜀国小吴国大,平定蜀国之后,两位将领都加了三公的称号,现在王濬平定吴国归来反而降了等级,天下人怎能不困惑呢?吴国没有灭亡的时候,即使是凭借三祖的神勇,也要亲受其辱。凭借孙皓的虚名,也足以惊动中原,每一
31、次小小的侵扰,虽然圣主心里知道吴国将要灭亡,但中原之国每次都心怀恐惧。那时,如果有人能率领天子的百万大军,平定了吴国使之归属中原,即使和那位将领结为兄弟之交,我估计朝野的人都心甘情愿。现在王濬率领蜀汉的士卒,在数旬之间就平定了吴国,即使把吴的财富全给了他也是应该的,因为本来就不是自己的,怎么能立即和他计较呢?”后来又与刘暾等人一起奏议齐王司马攸的事,触犯了皇上的旨意,被除名。不久又被启用为博士。秦秀性格刚直,处理事务常触犯他人。做博士前后近二十年,逝世在任上。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做题张浚,字禹川,本河间人。性通脱无检,泛知书史,喜高论,士友摈薄之。不得志,乃羸服屏居金凤山,学从横术,以
32、捭阖干时。枢密使杨复恭遇之,以处士荐为太常博士,进度支员外郎。黄巢之乱,称疾,挟其母走商山。僖宗西出,卫士食不给,汉阴令李康献糗饵数百驮,士皆厌给。帝异之,曰:“尔乃及是乎?” 对曰:“臣安知为此,张浚教臣也。”乃急召浚至行在,再进谏议大夫。时王敬武在平卢,军最强,累召不肯应。浚往说之,而敬武已臣贼,不迎使者。浚责之曰:“公为天子守藩,今使者赍诏至,不北面俯伏而敢侮慢,公乃未识君臣大分,何以长吏民哉?”敬武愕眙愧谢。浚宣诏已,士按兵默默。浚召将佐至鞠场,倡言:“忠义之士当审利害。黄巢,贩盐虏耳。舍天子而臣之,何利邪?今诸侯勤王者踵相接,公等据一州以观成败,后贼平,将安往?诚能此时共 诛大盗,迎
33、天子,功名富贵可反手而取。吾怜公等舍安而蹈危也。”诸将杂然曰: “谏议语是!”敬武即引军从浚西。浚始由复恭进,复恭中失权,更依田令孜,故复恭衔之。及为中尉,数被离间。昭宗即位,复恭恃援立功,专任事,帝稍不平。当时多言浚有方略,善处大计,乃复见委信,尝问致治之要,对曰:“在强兵。兵强,天下服矣。”天子由是甘心于武功。后与论古今事,浚辄曰:“汉、晋之远无可道,陛下春秋鼎富,天资英特,内逼宦臣,外迫强臣,故不能安。此臣所以痛心而泣血也。”是时,朱全忠威振关东,而安居受杀李克恭,以潞州归全忠。全忠乃与幽州李匡威、云州赫连铎上言:“先帝幸梁,由李克用与朱玫连和,请举兵诛之,愿帅兵为掎角。”帝诏文武四品以
34、上议,皆言:“王室未宁,虽得太原,犹非所有。” 浚固争:“先帝时,身播屯乱,盖克用、全忠不相下也。请因其弱讨之,断两雄势。”帝曰:“平巢,克用功第一。今乘危伐之,天下其谓我何?”久不决。孔纬曰:“浚言万世之利,陛下所顾一时事尔。臣见师度河,贼必破。今军中费尚足支数年,幸听勿疑。”既浚、纬相倡和,帝乃决出师。全忠胁帝东迁, 浚闻曰:“乘舆卜洛,则大事去矣。”盖知其将篡也。全忠畏浚构它镇兵,使全义遣牙将如盗者夜围墅杀之,屠其家百余人,实天复二年十二月。(节选自新唐书张浚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士皆厌给 厌:饱 B.敬武愕眙愧谢 谢:谢罪 C. 故复恭衔之 衔:怀恨
35、D. 乃复见委信 委:抛弃,舍弃 1. D. 委:托付,委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臣安知为此 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 B. 汉、晋之远无可道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 请因其弱讨之,断两雄势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D. 天下其谓我何?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2. B. 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动词,做/动词,是;C介词,趁着/介词,依靠,凭借;D副词,加强疑问语气,怎么/副词,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等。)3.以下各项,全都能够表现张浚的忠心及善于预料事情的一项是黄巢之乱,称疾,挟其母走商山 臣安知为此,张浚教
36、臣也公乃未识君臣大分,何以长吏民哉? 当时多言浚有方略,善处大计臣见师度河,贼必破 浚闻曰:“乘舆卜洛,则大事去矣。”A. B. C. D.3. C.(言其“善处大计”,与要求无吻合之处,为孔纬断言,不合要求。)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张浚生性旷达不拘小节,喜欢高谈阔论,曾经学习纵横术以求博取功名,不愿为黄巢所用,后来对朝廷忠心耿耿。B. 让汉阴令李康为西行路上缺少干粮的僖宗卫士进献几百驮干粮,张浚引起僖宗的注意,被僖宗任命为度支员外郎,接着又直接提升为谏议大夫。C. 平卢的王敬武不肯奉朝廷的征召,张浚前往说服他,不料王敬武已经投靠黄巢,张浚先使王敬武折服,又说
37、服众将佐,最终使王敬武归附朝廷。D.张浚从朝廷的长远利益出发,不考虑小的恩怨,力主朝廷出兵征讨李克用,皇帝开始虽然拒绝了这一建议,但最终还是答应了出兵之事。4. B.(李康献糗饵在张浚作度支员外郎之后,作谏议大夫是两次提升的结果,并非“直接提升”。)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不得志,乃羸服屏居金凤山,学从横术,以捭阖干时。(2)舍天子而臣之,何利邪?今诸侯勤王者踵相接,公等据一州以观成败,后贼平,将安往?(3)全忠畏浚构它镇兵,使全义遣牙将如盗者夜围墅杀之,屠其家百余人。5.(1)张浚不得志,就穿着破旧的衣服隐居在金凤山,学习纵横之术,以便迎合时务往来游说
38、权贵而博取功名。(2)你们舍弃天子而臣服于他,有什么好处?如今各藩镇为拯救王室已相继起兵,你们据有一州之地而坐观成败,叛贼平定之后将到哪里安身?(3)朱全忠害怕张浚煽动其他藩镇起兵,指使张全义派牙将装作强盗包围了张浚的别墅将张浚杀死,并杀了他全家一百多口。参考译文:张浚,字禹川,原本是河间人。他生性旷达不拘小节,广泛涉猎书册史籍,喜欢高谈阔论,士友们都疏远并瞧不起他。张浚不得志,就穿着破旧的衣服隐居在金凤山,学习纵横之术,以便迎合时务往来游说权贵而博取功名。枢密使杨复恭遇到他,将他作为处士举荐为太常博士,晋升为度支员外郎。黄巢作乱时,他声称患病,带着母亲躲进商山。僖宗出京西行,卫士的食物供应不
39、上,汉阴令李康进献干粮几百驮,士兵们都得以饱腹。皇帝感到出乎意料,就问他:“你怎么能想到这一点呢?”李康回答说:“臣怎么能想到这一点,是张浚教给我的。”于是皇帝立即将张浚召到驻地,两次晋升为谏议大夫。 这时王敬武在平卢,兵力最为强盛,朝廷多次召他发兵他都不肯。王濬前去游说他,而这时王敬武以投戝称臣,拒不奉迎朝廷使者。张浚指责他说:“公为天子镇守一方,现在使者带着诏书到来,不面北跪接而竟敢轻慢,您还不知君臣大礼,怎么能够掌管吏民呢?”王敬武感到震惊羞愧而谢罪。张浚宣读诏书以后,士兵们都沉默不动。张浚把将佐们都召集到球场,鼓动他们说:“忠义之士应当明察利害。黄巢,不过是贩私盐的匪徒罢了。你们舍弃天
40、子而臣服于他,有什么好处?如今各藩镇为拯救王室已相继起兵,你们据有一州之地而坐观成败,叛贼平定之后将到哪里安身?如果确实能在此时共同讨伐大盗,奉迎天子,博取功名易如反掌。我怜悯诸公弃安而投危啊。”众将纷纷说道:“谏议大夫说的很对!”王敬武当即带领军队跟随张浚西进。当初张浚是依靠杨复恭被引进的,杨复恭一度失势,张浚又转而投靠田令孜,因此杨复恭对他怀恨在心。到张浚作中尉后,多次被离间。昭宗即位,杨复恭依仗曾经立过战功,把持朝政,皇帝渐生不满。当时很多人说张浚富于谋略,善于谋划大事,于是又受到重用宠信。皇帝曾询问他达到天下太平的重要方略,他回答说:“在于强兵。兵力强大了,天下就会归附了。”天子由此一
41、心关注军事。后来皇帝与他谈论古今之事,他总是说:“汉、晋年代久远不必说,陛下年富力强,天资杰出,内受宦官威逼,外受强臣胁迫,所以不得安宁,这使我痛心而泣不成声。这时,朱全忠威震关东,而安居受杀死李克恭,献出潞州投靠朱全忠。于是朱全忠与幽州的李匡威、云州的赫连铎一起向皇帝上言说:“先帝出行梁州,是由李克用与朱玫合谋造成的,请求朝廷率兵讨伐,我们愿出兵作为策应。”皇上下诏让四品以上的官员讨论,都说:“王室不得安宁吗,即使取得太原,还是不能归朝廷所。”张浚固执己见争论道:“先帝在时,身遭流离艰难,大概就是因为李克用、朱全忠互争高低相持不下的缘故。请乘李克用势力衰弱之际出兵讨伐他,断绝两雄相争的形势。
42、”皇帝说:“平定黄巢,李克用功居第一。如今乘其危难而讨伐他,天下人会怎样说我呢?”拖延了很久没能做出决定。 孔纬说:“张浚的建议是对万代有利的,陛下关注的只是一时的事情罢了。我预料官军渡过黄河,贼军必败无疑。眼下军中的费用还可以支持几年,望听取他的建议不要迟疑。”张浚、孔纬二人一唱一和,皇上于是就决定出兵。乾宁年间,朱全忠胁迫皇帝东迁,张浚听说后说:“车驾迁都洛阳,国家就失去大势了。”这是他明白朱全忠将要篡夺皇位了。朱全忠害怕张浚煽动其他藩镇起兵,指使张全义派牙将装作强盗包围了张浚的别墅将张浚杀死,并杀了他全家一百多口,这是在天复二年十二月。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做题李元谅,安息人。本安
43、氏,少为宦官骆奉先养息,冒姓骆,名元光。美须髯,鸷敢有谋。以宿卫积劳,试太子詹事。李怀让节度镇国,署奏以自副。居军十年,士心惮服。德宗出奉天,贼遣将何望之袭华州,于是刺史董晋弃城走。望之欲聚兵以绝东道,元谅自潼关引兵径薄其城,拔之。未几,迁镇国军节度使,封武康郡王。先是,诏发豳、陇兵东讨李希烈。师方出关,(朱)泚使刘忠孝召还;至华阴,华阴尉李夷简说驿官捕之,追及关,元谅斩以徇,所召兵不得入,由是华州独完。俄诏元谅与李晟收京师,次浐西。元谅先奋鏖贼,败之,进屯苑东,晟使坏苑垣入。泚连战皆北,遂大溃,京师平。让功于晟,退壁近郊。加检校尚书左仆射。贞元三年,吐蕃请盟,诏以军从瑊会平凉,元谅军潘原、游
44、瑰军洛口以为援。元谅曰:“潘原去平凉七十里,虏诈不情,如有急,何以赴?请与公连屯。”瑊以违诏,不听。瑊壁盟所二十里,元谅密徙营次之。既会,元谅望云物曰:“不详,虏必有变!”传令约部伍出阵。俄而虏劫盟,瑊奔还,元谅兵成列出,而泾原节度使李观亦以精兵五千伏险,与元谅相表里,虏骑乃解。元谅遣车重先,而与瑊振旅徐还,时以为有古良将风。是会也,微元谅、观二人,瑊且不免。帝嘉叹,赐善马金币良厚,因赐姓及名。更节度陇右,治良原。良原隍堞湮圮,旁皆平林荐草,虏入寇,常牧马休徒于此。元谅培高浚渊,身执苦与士卒均,菑翳榛莽,辟美田数十里,劝士垦艺, 岁入粟菽数十万斛,什具毕给。又筑连弩台,远烽侦,为守备,进据势胜
45、,列新壁。虏至无所掠,战又辄北,由是泾、陇以安,西戎惮之。卒,年六十二,赠司 空,谥曰庄威。(节选自新唐书李元谅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居军十年,士心惮服 惮:畏惧,害怕B. 是会也,微元谅、观二人,瑊且不免 微:如果不是,如果没有C. 元谅培高浚渊 浚:深 D. 进据势胜,列新壁 壁:军营的围墙,指军营1. C. 浚:疏通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于是刺史董晋弃城走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 瑊壁盟所二十里 臣所过屠者朱亥 C. 虏骑乃解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D. 身执苦与士卒均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2. D. 介词:和,跟,同。(A介词,在 /介词,对于;B名词,处所,地方/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成作定语的所字结构;C副词 ,才/副词, 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等 ) 3.以下各项,全都能够直接表现李元谅“鸷敢有谋”的一项是居军十年,士心惮服 元谅自潼关引兵径薄其城,拔之元谅先奋鏖贼,败之 瑊壁盟所二十里,元谅密徙营次之帝嘉叹,赐善马金币良厚 又筑连弩台,远烽侦,为守备,进据势胜,列新壁A. B.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