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数学教学设计三、四.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六下数学教学设计三、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下数学教学设计三、四.doc(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主备人:教材分析“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目标之一,教材编写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个单元,正是为了贯彻和落实课程目标。从三年级上册起,每一册教科书里都教学一种策略,依次是分析量关系的“从条件向问题推理”和“从问题向条件推理”,帮助理解题意的“列表整理”和“画图整理”,还有“枚举”“转化”“假设与替换”等策略。本单元没有安排新的策略,只是应用前面教学的策略,解决稍复杂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策略在解决新颖问题、复杂问题时的作用,体会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方法多样、策略灵活,体会各种策略之间的相互
2、配合、相互补充。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1.选择合适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画图法、转化法、列举法、假设法等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2.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运用策略的意识,逐步提高学生运用策略的能力。3.在富有变化的实际问题中,让学生感受策略的重要性。例1 把陌生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问题,体会转化可以多样 。例2 通过假设和调整解决问题,体会假设与调整可以多样。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应用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加强对策略的体验和方法的领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各种策略对于解决不同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知识间的联系,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运用解题策略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充分地体验画图、转化、列举、假设等方法对解决问题的作用,形成自觉地、灵活地、有效地用这些方法去解决问题。教学准备教学光盘等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1)教学内容:教材P27的例1和P28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五第1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联系不同的知识,作出不同的推理,体会策略和方法的多样性。 2.在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最优化思想。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解决问题策略意识,获得解
4、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运用解题策略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并且根据具体问题,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方法。教学准备教学光盘预习设计例题:星河小学美术组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2/5,已知女生有21人,男生有多少人?1题目中哪些数量关系,请你说一说,并写下来。2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把你的想法写下来。3尝试解答问题。教学过程一、预习交流1小组交流第一个问题,指明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课件出示两个数量关系。2小组交流第二个问题,4人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课件出示解决问题的方法。3小组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教师巡视
5、,注意收集不同的解题方法。各组汇报(采用投影)4教师提问:要指导几位同学做得对不对,改怎么办?同桌互说检验过程。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二、质疑解疑想一想:将“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2/5”转化成男、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你能根据这样的转化算出结果吗?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然后请同学上来讲解解题过程,其他小组同学补充。谈话:通过刚才的汇报和交流看出大家都有各自的想法,那你们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为什么呢?(让多名学生回答,征求各自的看法。)三、课堂练习。1完成P28练一练学生独立读题,分析题意,指名说说思考过程,列式解答,完成后交流解答过程。2练习五第1题。 要求学生根据示意图里的数量关系,写出分数
6、,并转化成比。或者写出比,再转化成分数。(这道题可以看作沟通数学概念之间联系,组建概念系统的练习,有助于问题的转化。) 3练习五第2题。 根据已知的比或百分数,把线段图补充完整,要求借助线段图,把稍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探索原来问题的解法。(在线段图上可以联想到的数学信息越多,思维就越开放,问题转化的思路会越开阔,解决问题的资源也就越充分。)4.课堂总结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小学阶段学习了很多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果能合理选择,就能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帮助我们更好的解决问题。四、课堂作业五、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2)教学内容:教材第2829页的例2和第29页的“练
7、一练”,完成练习五第45题教学目标1.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灵活地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2.在运用假设和调整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策略的意识,逐步提高学生运用策略能力,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难点学会假设和调整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并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教学准备教学光盘预习设计例题: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租10只船正好坐满。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的大船、小船各有多少只?1题目中哪些数量关系,请你说一说,并写下来。2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8、,把你的想法写下来。3尝试解答问题。教学过程一、预习交流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已学的多种策略来解决问题,通过对条件的进一步分析和转化,使一个问题多种思维、多种解法。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1小组交流第一个问题,指明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课件出示三个数量关系。2小组交流第二个问题,指明回答。3小组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教师巡视,注意收集不同的解题方法。各组汇报(采用投影)二、质疑解疑假设大船和小船同样多,该怎样去想?第一步:假设租5只大船和5只小船,就会比42人少2人。第二步:还少2人,也就是这2人还没有上船,那要让这2人也坐上船,大船和小船的数量应该怎么调整?先想一想,再在小组里交流想法,
9、然后在表中填一填。第三步:集体交流,得出方法:引导思考:少了2人,需要把一些小船调整为大船,一条小船调整为一条大船可以多坐2人,22=1(条),所以调整为小船4条,大船6条。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三、当堂练习1完成第29页“练一练”。(1)引导学生先用第一种方法,根据要求提示动手操作,独立完成。(2)用列表假设的方法再进行思考练习。学生交流,并汇报想法。2完成练习五第4题。根据题中所给的假设学生自主调整,并汇报调整想法。3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四、课堂作业五、板书设计:第三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练习五第69题和思考
10、题,了解“你知道吗”。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转化和假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2.在不断练习和反思中,感受运用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3.通过这些策略的运用,了解解题方法的多样性,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运用解题策略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能自觉地、灵活地、有效地运用这些方法去解决问题。教学准备教学光盘预习设计1通过两节课的学习,请你想一想,在选择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的?2完成练习五的第6-9题,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准备明天在课堂上交流。教学过程一、预习交流在前面两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主要运用了哪些策略来解决问题的?今天老师想考一考大家对策
11、略的运用情况,你们能接受挑战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课)1同组交流2小组汇报:分别请4个小组汇报第6、7题目,可以随意汇报,先讲解题思路,再说解题过程。小组汇报过程中,其他小组可以提问、补充等。二、质疑解疑1.练习五第8题。学生读题,出示图:先在图中表示出第二、三堆的白子和黑子。学生动手画,教师巡视、辅导。(学生可能在第二、三堆中把白子和黑子平均分,可让学生尽量避免这种特殊情况。)结合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三堆中的白子合起来正好是完整的一堆棋子,也就是60枚,再加上第一堆中白子的数量,这样就解决了这一问题。2.练习五第9题。出示题目和表格。 先假设两种球分别投中的个数,再通过试验调整
12、找出答案。学生独立完成。3.练习五思考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己思考,独立解答。4.课外了解。(第32页“你知道吗”)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数学,渗透国情教育,并思考解决。5.通过今天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了哪些新的收获?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策略在特定问题中的应用。三、课堂作业 教学后记:第四单元:比例主备人:第一课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3-34页的例1、例2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六的第1、2题。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能力目标、: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
13、,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情感目标: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过程:一、导入。呈现例1图片在黑板上。提问: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谈话导入:像刚才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二、教学例1。 1、认识图形的放大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提问:两幅图的
14、长有什么关系?宽呢?组织学生先讨论,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第二幅图的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等等。指出: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提问: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2、认识图形的缩小。谈话:我们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提问: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三、教学例2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1)提问:按3:1放大
15、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2)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3)让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重点指导学生说说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多少格。2、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明确: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长与宽的比与原来图形的长和宽的比是完全一样的。)3、教学“试一试”先独立画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提问: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小结:把三角形按2:1
16、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倍。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让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缩小后有关边的长度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几格? 2、做练习六第1、2题。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五、全课小结。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遵循什么原则?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六、课堂作业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第二课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5页的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六的第36题。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力目标: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情感目
17、标: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学难点:在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教学准备:两张照片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肖像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希望这些知识能对你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有帮助。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1、认识比例(1)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2)
18、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求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3)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6.4:4=9.6:6。或6.4/4=9.6/6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5)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2、学以致用(1)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学 教学 设计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