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形盒子(说课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形盒子(说课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形盒子说课稿 北师大版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 课题学习一、课题内容介绍: 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怎样才能制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形盒子? 怎样才能使制成的长方体形盒子的容积尽可能大?二、教材分析:教材分析之一:背景和理论依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内容目标第四部分:“实践与综合运用”, 在79年级,主要以“课题学习”的方式来进行;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中, 提供多元的、综合的学习机会。 通过认识、体验、发现、探究、操作等多种学习和活动方式来开发学生自身的多元智能,并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课题学习”是本册书的最后一课,是数学课程中一个新的学习内
2、容,属于标准的“实践与综合应用”学习领域,在本质上是解决问题的活动。它改变了传统数学课程以学科为中心的体系和直线式的结构,体现了知识的综合性,体现了不同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体现了综合运用多种数学思想方法、手段表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另外,由于问题设计的开放性、学习方式的合作性,以及学生动手实践探索活动的加强,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材分析之二:地位和作用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盒子是一个关于数学应用的典型课题,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实践性:制作容积尽可能大的长方体盒子的过程,也是一个简单的数学研究过程,可获得一定的研究经验。 综合性:
3、综合运用“空间与图形”、“数与代数”、“概率与统计”知识。 数学性: 在拓展优化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教材分析 之三:教学目标分析本节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需要学生综合本学期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去获得对相关知识与方法的进一步的理解,体会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经历实验、想像、分析、猜测、交流、推理和反思等一系列过程,综合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字母表示数以及用代数式的值去推断代数式所反映的规律,从而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索及创新能力,并且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加强学生的合作、交流以及事必求真的科学精神,更好地激
4、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鉴于此,本小节的教学目标如下:1. 知识目标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符号感。2能力目标 通过借助已有的信息去推断事物变化趋势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3. 情感与态度目标增强应用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4.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借助统计表,推断无盖长方体盒子容积变化与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变化之间的关系。难点: 对其它几种制作方法的拓展。学生对课题学习非常陌生,因此在设计中充分注意启发学生设计学习流程,把握知识,发展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以实现学
5、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利用这一内容的开放性特点,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有所得、有所悟,并将教材的结论加以发展,在完成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5. 教学的关注点及特色:关注点:自主参与合作交流; 思维活动操作活动。特 色:以学生的活动为载体,将学生的课堂行为作为教师教学的生长点。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基本完成了本册数学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空间观念、数感及符号感,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会初步应用统计知识来描述事物的特性,对数学学习方法也有了一点认识,具备了进行本课题学习、研究的基本条件和能力。l 通过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的学习,学生已积累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相互
6、转化的经验,并对实际操作活动折纸有浓厚的兴趣。l 学生对利用代数式的值去推断代数式所反应的规律这方面的经验较少, 但处理数字信息的能力较强。l 学生将经历实验,想象,分析,猜想,交流,推理和反思等过程。四、活动过程分析本节课由三个教学环节组成,它们是点明课题,学生分组分工;提出问题,学生动手制作;分组合作,探索体积变化;展示交流,教师归纳小结。具体内容与分析如下:第一环节:点明课题,学生分组分工活动内容:本节课的任务是利用正方形纸片做成尽可能大的长方体形纸盒,并将全班学生分组。学生自主分工,明确各组内每人的工作职责,每组设组长一名,发言代表一名,统计员一名,操作员一名。活动目的:一方面,注意创
7、设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交流与反馈的机会;另一方面,特别关注每个教学环节学生的参与、合作、情绪及生成状态。在小组的划分、成员的分工上,教育学生既要通力协作,又要履行自己的职责。 第二环节:提出问题,学生动手制作活动内容:教师提出问题:(1)如何用一张正方形的纸片制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请你动手试试看。(课前准备:要求每个学生在课前准备边长均为20cm的正方形纸片和剪刀)如果学生有困难,可请学生先思考下面三个问题:1、你能否画出无盖长方体展开后的形状?2、怎样将正方形的纸片剪成这种形状?3、剪去的部分是什么形状?找到上述三个问题的答案后请你再动手剪一剪,折一折。(2)和你的同桌相比,谁制成的长方体纸
8、盒的体积较大?活动目的:让学生通过剪、折等动手操作活动,使他们对正方形纸片将要做成的纸盒进行想像及考察,感受纸盒的长、宽、高和原来的纸片的边长以及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之间的关系,并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提出的问题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活动效果:部分学生对制作无盖的长方体不知道如何下手剪裁,教师适当提醒:你能否画出无盖长方体展开后的形状?怎样将正方形的纸片剪成这种形状?剪去的部分是什么形状?有些学生先将纸片对折两次,再剪在一个角上剪下一个正方形后打开,于是教师在全班推广他的方法,并予以表扬。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为下一步表示长方体的体积扫清了障碍,初步体会到剪下的小正方形的边长
9、对长方体的体积有较大的影响,学生因急于解决问题而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第三环节:分组合作,探索体积的变化活动内容:(1)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用幻灯片出示下列问题):如何计算纸盒的体积?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和折成的无盖长方体的高有什么关系?如果正方形纸片的边长为20cm,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你能用x来表示这个无盖长方体形纸盒的容积吗?用公式表示。根据上面的公式,要使长方体的体积尽可能大,要求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x尽可能大行吗? x尽可能小行吗?为什么?(2)在学生思考和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既然x的值太大,太小都不能使得长方体的体积尽可能大,那么多少才比较合适呢?(3)
10、将全班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式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组设组长一名,发言代表一名,统计员一名,操作员一名。要求各个小组完成课本第236页做一做的三个任务: 如果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按整数值依次变化,即分别取1cm,2cm,3cm,4cm,5cm,6cm,7cm,8cm,9cm,10cm时,折成的无盖长方体的体积如何变化?请你制作一个统计表,表示这个变化状况; 观察自己所做的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观察表格,当小正方形的边长取什么值时,所得的无盖长方体的体积最大?此时无盖长方体的容积是多少?活动目的:让学生通过将x的值代入公式,初步体会在x取整数值的情况下,x等于3时,体积最大,达到最大前后,体积随着x的增
11、大而减小。活动效果:基本达到上述目的,为进一步探讨加细x的值时的体积打下的基础。同时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如果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为x,那么无盖正方体的体积是: x(202x)2通过公式发现x的值太大,太小都不能使得长方体的体积尽可能大,进一步借助表格得到x等于3时,体积最大,达到最大前后,体积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附:统计表及折线统计图小正方形边长cm12345678910无盖纸盒容积cm3324512588576500384252128300图1图2 第四环节展示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活动内容:1.各个小组积极完成本组的任务后,请各个小组展示本组所画的表格,交流本组通过观察表格发
12、现的规律。教师对表格中数据有错误的小组进行纠正,同时肯定表格制作正确的小组,并要求他们选派一位代表将本组的表格画到黑板上。学生画好后,请他们思考:你能否用比较直观的方法表示体积随着边长的变化趋势?2.教师归纳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复习了本学期的有关知识,看到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利用统计的方法看到:当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是3cm时,长方体的体积最大。真的如此吗?如果不是,你认为如何做才能得到一个体积最大的长方体呢?结果将会怎样呢?我们将在下一节课继续研究。活动目的:通过交流总结检验自己所画表格中的数据是否正确,学会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学习他人经验。活动效果:各
13、小组踊跃展示本组所画的表格开始逐渐增大,并发表本组的研究成果:当x3时达到最大,在这前后,体积随着x的增大逐渐减小。小正方形的边长(cm)12345678910长方体体积(cm3)324512588576500384252128360通过讨论在表格的基础上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将体积随着边长的变化趋势表示出来:大家踊跃发言,对于表中的数据反映出来的结论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教师提出质疑初步感觉到自己得到的结论可能不一定正确,这为下节课的研究埋下了伏笔,也为提高下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学反思本小节是七年级上学期的最后一个内容,和传统的讲授新知识的课程不同,要求教师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上这节课时,发现很多学生不知从何处下手,所以需要教师适当加以引导,但如何引导到什么程度,是将课题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问题,还是在课本的基础上不再增加引导问题,这是很难把握的,要根据学生的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我上这一节内容时,第一节课基本上是按照课本中的问题来引导的,但效果不理想,很多学生没有完成本节课的任务,所以第二节课我就增加了一些引导问题,启发他们探索使得体积最大的边长的值。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