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坐》教案(共22页).doc





《《侍坐》教案(共2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侍坐》教案(共22页).doc(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课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目标】1 了解孔子及论语基本常识。2 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及重点语句翻译。3 通过文章的赏析,把握人物鲜明个性,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等文言知识,准确翻译文中语句。【教学难点】 文中所体现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教学课时】5【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要点】1、了解孔子和论语2、初步感知课文:通读、文中人物及其身份一开场白设计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你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如果你想研究中国的文化,你就不能不研究论语。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历经千年不朽。198年月,全世界诺
2、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去沐浴他那神圣的智慧之光吧! 二、了解孔子1师: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为人类留下了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他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实用。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有哪些经典名言、教育思想和观点?【明确】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温、良、恭、俭、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不学礼,无以立。朝闻道,夕死可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3、殆。言必行,行必果。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了解孔子2孔子(前55前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幼年丧父,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政治上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经济上维护西周的田赋制度,反对封建田赋制度。礼制上维护等级制度,主张“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伦理上主张“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哲学上主张天命观。教育上主张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品德
4、上做到“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三、关于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将它与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由若干篇章组成,前后两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关联。各章的体式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1)语录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四、初步感知侍座.录音或教师范
5、读,整体感知。、引导学生正字正音,齐读,把握字音和节奏。 曾晳(x) 千乘(g)哂(sn) 铿(kg)尔 俟(s) 小相(xi) 比()及 冠(gun)者 喟(ku)然 莫(m ) 甫(f) 沂( ) 舞雩() 吾与(y)点也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异乎三子者之撰。由也为之 ; 求也/为之 ; 赤也/为之小 3.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结合注解整体把握文意。(讨论交流后,教师点拨。)A、“侍”是倍侍长者,长者是孔子,孔子在文中被省略了,没有写出来,是学生陪老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坐。B、本文记叙的是孔子和学生们关于立志的谈话。文章先写孔子启发学生谈自己的志向,再叙子路、曾晳、冉有、
6、公西华等人谈自己的志向,最后写孔子对他们志向所作的评论。孔子问志,四个学生的回答,从表面上看来,似乎是有所不同,其实都是以“礼治”为中心、为目的的。C、本文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4、论语第一段四行法译注示例【注音】【原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解词】【译句】【注音】【原文】“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解词】【译句】5、重点字词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2.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6、论语第一段赏析子路、
7、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是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散文。全文就像一出小话剧。人物:孔子和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背景:孔子讲学之处(我们可以想像为杏坛);事件:闲坐聊天。既然是闲坐聊天,气氛自然融洽和谐。孔子首先说话。我们想像他很慈祥,平易近人。他说自己年龄大一点,又是老师,希望学生不要拘束,畅所欲言。据考证,孔子当时约60 岁,子路比孔子小9岁,是51岁。曾皙约9岁,冉有约31 岁,公西华最小,约18岁。今天来看,这师徒五人是祖孙三代。孔子说话很和蔼,也很得体。他能体察学生的心理,所以首先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接着,孔子很艺术地启发引导学生说,他们平时总抱怨没有人了解你们,如果有人
8、想了解你们,想重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鼻祖,特别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孔子为什么突然提出这样的问题?是随便一问还是早有考虑?读过论语全书就会明白,孔子是早有考虑。孔子很受鲁国当政者的尊重,经常有人向孔子求教治理国家的政策,并打听他的这些徒弟的表现,询问他们的本领究竟怎么样。当政者想从他的学生中挑选人才,而孔子也经常向他们做些介绍、推荐的工作。五、作业1、“四行法”完成第一段解释和翻译2、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结合注解整体把握文意。第二课时【要点】、通读全文,疏通文意2、引导学生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等文言知识。能归纳文中的文言现象,并准确翻译文中语句。【
9、步骤】一、齐读全文二、字词句逐段四行法译注二、强调重点字词句1、重点字、词。居则曰(闲居,指平时在家的时候)摄乎大国之间(同介词“于”,在)求也为之(主谓之间,语气词,不译)端章甫(“端”“章甫”都是名词用作动词)风乎舞雩(名词用作动词,吹风)为之小(小:形作名,小相、小事)2.重点语句。(学生口译)a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毋吾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毋以吾也,不要。毋,不要。以,因为。这一句省略了成份,还原为“毋以吾于此而不言也。”】b.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 如,如果。或,有人。知:了解。尔,你们】c.异乎三子者之撰。【(我)和他们三位所说的不一样。”】d.夫三子者
10、之言何如?【(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了呢?】f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如果)赤(只能)替诸侯做小事,谁能替诸侯做大事呢?】g.则何以哉【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句,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以”,介词, 用。】三、熟读全文四、作业“四行法”完成全文解释和翻译 第三课时【要点】1、 明确全文结构思路2、 赏析全文,分析人物。能根据语言特点,把握文中所展现的鲜明的人物个性,欣赏文中通过语言、动作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步骤】一、 朗读课文,理清全文结构思路【明确】第一部分
11、(第1自然段):夫子问志 问志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弟子述志 述志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 “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 “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夫子评志 评志 二、默读课文,分组讨论下列问题,各自完成表格的填写。 组:(表格一) 1四弟子各自怎样述志的?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有怎样的性格? 2.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3.你从四个“青年学生”身上受到哪些启发表格一:人物述 志性 格描写方法启 示子路
1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治理“千乘之国” 从政有抱负,坦诚,但性格比较鲁莽、轻率、自负(“率尔”)神态、语言描写让学生畅所欲言。如,现代社会恐怕更需要子路对自己的自信,以及他敢创敢拼的勇气。但是谦虚仍然是美德。冉 有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从政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敦厚、谦虚语言描写公西华愿为小相 “宗庙之事,如会同”从政谦恭有礼,娴于辞令。忍让、虚心语言描写曾 晳莫春者咏而归。异乎三子者之撰淡泊于功名、从容不迫、豁达、洒脱、自得(舍、作、浴、风、咏)动作、神态、语言描写* 启发思考:(一)问志与述志1子路有何性格特征?从哪些词看得出来?【明确】直爽、豪放、
13、自负。通过副词“率尔”就可看出说话不假思索,夸耀,说明他素怀大志。子路开口就是治理“千乘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在当时算是大型的诸侯国了。而且,这个国家,照子路的设想,当时正在危难之中。所以,他是希望受命于危难之际,通过自己三年的努力而达到大治。一副力挽狂澜的架势,不仅有他一贯豪侠的英雄气概.而且还有大政治家的气魄。2.朗读时应如何表现?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子路的话,要把他自负的神情态度读出来。【明确】读时语气果断3再来看看冉有和公西华,他们性格上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明确】谦虚。冉有是一个谦谦君子,在孔子点名后才开口,且出言谨慎。冉有刚说“方六七十”,马上觉得有些夸张了,可能会引起
14、孔子的不快,所以又改为“如五六十”,而且说自己治理的话,仅能“足民”,至于礼乐,需要其他高明之士。公西华更为谦虚。他是个外交家,但他却说自己做不了什么事,希望能有学习的机会。入宗庙或外交场合做一个小小的司仪罢了。其实,这个司仪并不小是相当于今天秘书长或总务官之类的角色。所以孔子最后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认为他实际上还是在说治理国家。(此处可把中西文化进行比较,谈谦让)、孔子很赞赏曾晳的志向,作品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表现,他是怎么谈自己的志向的?请一位同学先读一读。【明确】“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5.比较一下子路与曾晳,性格上有何不同?(讨
15、论)【明确】子路比较性急、直率,而曾晳则显得文质彬彬,自然洒脱。6找一下哪些动词能体现曾晳的洒脱?【明确】舍、作、浴、风、咏。7.曾晳的回答不同于其他几位,没有直接回答自己有什么才能,胜任什么样的工作,而是描绘了一幅春日郊游图,非常形象。从中可以看出他向往什么样的生活?【明确】大同世界,悠闲自在。在这种生活图景中寄寓了曾晳淡泊的情怀。B组:(表格二) .孔子是怎样评志的?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有怎样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教育艺术怎样?概括本文中的孔子形象。表格二:人物对象孔子态度孔 子 评 志子路哂之“其言不让”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不够谦虚。冉有叹之“求则非邦也与?
16、”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公西华惜之“赤则非邦也与?”“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赞成他的治国志向,肯定他的谦虚态度,但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曾晳与之“吾与点也!”与孔子的观点相同,得到孔子的赞扬。 启发思考:(二)评志1.孔子评子路(投影):“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这里既有对子路的肯定,也有批评,那么肯定的是什么?批评的是什么?(引导:到文中找答案,男同学齐读这段文字,提示注意朗读要领) 【明确】肯定他的抱负宏大。“千乘之国”“摄乎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极言自己有非凡的治国才能。故夫子“哂之” 批评“其言不让”,为何?因为“为国以
17、礼”,即用礼来治理国家,是儒家为政的核心。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评冉有(投影):“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其中暗含孔子的什么意思?(也到文中找答案,请女生齐读,提示与男同学竞争,并注意朗读要领)【明确】他所治理的当然是国家,治国就应当“以礼”。他不必如此谦逊:“如其礼乐,以俟君子。”3.孔子评公西华:“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为何说“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找个别同学读,提示注意朗读要领)【明确】肯定“宗庙会同”也是国家政事。“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暗含何意?【明确】鼓励他勇挑重担。公西华
18、是当时的外交家,论语雍也一章中说“子华使于齐”他通晓礼仪,善于独立思考。 4.孔子评曾晳:“吾与点也!”好像他没有谈到治国的问题,似乎只不过是描写了一幅“春游图”,为何孔子说“吾与点也”?大家自由讨论后请同学回答,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 【明确】:(有两种说法)当时社会动乱,诸侯“争于力”,战乱频频,诸侯国内部,尤其是大国内部十分混乱,权臣间或强大氏族间的你吞我杀,互相兼并,甚至权倾朝野。鲁昭公和鲁哀公就曾经流亡国外,客死他乡。所以孔子称之为“礼崩乐坏”的时代。因而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制度。以此来安定社会,在此基础上再求得百姓富庶
19、,然后施以教化,论语子路一章中说,人口稠密之后,就富之教之,“为国以礼”。曾晳所描绘的一副其乐融融的景象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的那种大同和谐社会。曾晳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孔子一生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不为所用,晚年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史记孔子世家中说:“鲁终不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曾点“求为政”之意正合孔子恬退避世之心,故孔子“与点”。曾点的志向正和孔子一生竭力追求的教化百姓理想是一样的,故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补充】其一,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安抚老年人,信任朋友
20、,关怀年轻人,让老有所乐,中有所为,幼有所养,老中青三代都有着落,社会安定,天下大平,人人过着美好的生活。一言以蔽之,也就是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和境界。而曾皙所描绘的那一幅优哉游哉、老少同乐的“暮春咏归图”,不正是这样一种境界的生动形象写照吗? 其二,春秋战国是一个特定的时期,社会动乱,战争频繁。孔子等人对这样的现实不满,期望治世太平。这幅春游图的境界,是真正的大同世界,天下太平,时局安定,生活富足,心情愉快,追求精神享受,悠游自在,是真正高层次令人心向往之的生活图景,表达了曾晢的志向,也暗合了孔子的理想。其三,执政只是手段和途径,曾点的境界才是目的和归宿。政治的最高境界,是反映为一种生活方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侍坐 教案 2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