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doc





《心理学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心理学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3)第6章社会态度第一节态度概念态度: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定义最多的概念。目前最为流行的是弗里德曼的定义,他吸收了认知认与学习论的要素,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态度的心理成分: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成分。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态度的三个成分之间的关系:态度的三个成分是相互依赖、协调一致的。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态度与实际行为只有在某种情况下才有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态度的一般特征包括: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具体性、态度的稳定性和协调性。态度的内在特征包括:认知的复杂性和评价的
2、单纯性。评价的单纯性,如你对一个人了解多少,你在评价的时候都是十分简单的:要么喜欢、要么不喜欢。第二节态度的形成态度形成的条件:态度是在满足个人社会性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态度的形成离不开外界环境。态度是经验作用的结果。针对一个具体事物的态度,*凯尔曼认为态度的形成过程要经过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和内化。依从:指人们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要求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认同:是个体自愿地接受心目中榜样人物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们相一致。内化:是态度形成中最重要的阶段。态度的形成是学习过程中经验积累的结果,其具体过程是从依从到认同再到内化。*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1)个人因素,包括知识
3、、需要和个性。(2)人际因素。家庭、同伴和社会群体都在态度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作用。纽科姆1935年做了一项有关女大学生态度的研究。霍夫兰德提出态度的学习论,学习论的基本假设是:态度与其它习惯一样,都是后天习得的。学习论中,态度学习的主要机制有:联想、强化、模仿;因此,有关态度形成的研究主要受学习论支配。诱因论把态度的形成看成是对利益或损失的衡量过程,并在衡量的基础上选择最佳方案。诱因论的具体形式有:认知反应论和预期价值论。认知反应的主要假设是:人们是信息的主动处理者,他对信息产生认知反应,而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预期价值论强调人们的主观效用,而这种效用由两方面因素所决定:每种结果的价值和采取这
4、种立场时对各个结果的预期。关于态度的理论主要有:学习论、诱因论和认知一致性理论。认知一致性论又包含:平衡理论、认知-情感一致性理论、失调理论、归因理论。平衡理论:海德1958年提出的的平衡理论的假设主要有两个强调我们的认知结构中存在着“趋向平衡的压力”,这一观点源于格式塔的“完形原则”。不平衡结构趋向于转变成平衡结构,这个假设是平衡理论的核心。失调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为认知失调理论,失调理论最早由费斯汀格1957年提出。认知失调理论的重点在于讨论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两种来源:决策及从事违反态度的行为。归因理论由贝姆(1965,1972)提出,他指出:人们并不是通过检查或反省自己的内部来了解自己的态
5、度,而是从自己的行为及对当时情境的知觉推论出自己的态度。第三节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态度改变既存在着可能性,也存在着必要性。霍夫兰德提出一个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西尔斯对这和模型进行了简化与补充,整个说服模型由4部分组成:外部刺激、目标对象、作用过程及结果。伊格列等人(1972)得出了差距与态度改变量之间关系的结论:在某一限度内,态度改变随着差距的增加而增加,超过这一限度后,如果差距继续啬,态度的改变反而减少。贾尼斯对信息唤起的恐惧感研究结果认为:被唤起的恐惧程度处于中等水平时,恐惧越高所产生的态度改变愈大,超过某一限度后,由于唤起的恐惧太强烈反而会引起防卫作用,因此所产生的态度改变反而变小。它们之
6、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个倒U形曲线关系。第四节态度与行为论述: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及减少失调的方法。*认知失调理论首先是由费斯汀格提出,并成为以后许多理论的基础。他指出如果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相对立,这两个认知的关系就叫做失调。*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一般情况下,个体的态度与行为是相协调的,因此不需要改变态度与行为。假如两者出现了不一致,比如做了一些与态度相违背的事,或没做想做的事,这时就产生了认知失调。认知失调会产生一种心理紧张,个体会力图解除这种紧张,以重新恢复平衡。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通常有4种:(1)改变认知。如果两个认知相互矛盾,我们可以改变其中一个认知,使它与另一个相一致。(2)增加新的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学 自考 社会心理学 各章 重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