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重新整理.doc





《改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重新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重新整理.doc(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重点总结第一章 中医基础理论 1/ 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指导思想:整体观念 基本思路:辨证论治 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 病: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及患者机体的反应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以采用同一种方法来治疗。 “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即是“ 同病异治 “或“异病同治“ 的依据。2/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对立制约 2.阴阳的互根互用 3.阴阳的消长平衡
2、4.阴阳的相互转化 推动、温煦、兴奋统属于阳;凝聚、滋润、抑制统属于阴。 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属阳,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 以脏腑来分,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泄,故为阴;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五脏之中,又各有阴阳所属,即心、肺居于上部(胸腔)属阳;肝、脾、肾位于下部(腹腔)属阴。 阴阳偏胜治疗原则:阴阳偏胜,即阴或阳的过盛有余,为邪气有余之实证。治疗时采用“损其有余”、实则泻之。如:阳胜则热-“热者寒之”、 阴胜则寒-“寒者热之”。 阴阳偏衰治疗原则:阴阳偏衰,即阴或阳的虚损不足,或为阴虚,或为阳虚。治疗时采用泄其有余、补其不足。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
3、者,属虚热证,须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这种治疗原则亦称为“阳病治阴”。若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证,须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这种治疗原则也称为“阴病治阳”。 阴阳互根理论:阳中求阴能使 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 阴中求阳能使 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3/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火-土-金-水- 木。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土-水- 火-金-木。 五行相生治法:滋水涵木法 (滋肾养肝法)滋肾阴以养肝阴 益火补土法 (温肾健脾法)火指命门之火而非心火,指肾阳 培土生金法 (补养脾肺法)健脾气以养肺气 金水相生法 (补肺滋肾法)养肺阴
4、以滋肾阴 五行相克治法:抑木扶土法 疏肝健脾 培土制水法 补脾利水 佐金平木法 泻肝清肺 泻南补北法 (泻火补水法)心主火,火属南;肾主水,水属北 4/五脏,即心、肺、脾、肝、肾;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胞宫、精室)。 五脏主藏精气,以藏为主,藏而不泄;六腑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 奇恒之腑,虽名为腑,但其功能却有异于六腑,并有类似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有似脏非脏,似腑非腑的特点。 肝:主疏泄, 主藏血. 喜条达恶抑郁 .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 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腑合胆. 心:主血脉, 主神志. 阳脏, 喜通明.在志为喜,在
5、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腑合小肠. 脾:主运化, 脾气主升, 主统血. 喜燥恶湿.在志为思 ,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在腑合胃.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 肺朝百脉,肺主治节.喜润恶燥.在志为忧,在液为涕, 在体合皮, 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在腑合大肠 . 肾:藏精, 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 纳气,濡养温煦脏腑 .有“先后天之精“,故称为“先天之本“.封藏为主 . 在志为恐, 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 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 .在腑合膀胱. 类似功能:心主血脉、脾主统血、肝主藏血、肺朝百脉 肺主气
6、、肝主疏泄、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主纳气 肾主水、脾主运化水液、肺主通调水道 1.心与肺的关系 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2.心与脾的关系 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 3.心与肝的关系 血液、神志方面的依存与协同。 4.心与肾的关系 心阴心阳与肾阴肾阳之间的依存关系(水火既济)心血与肾精之间的依存关系(心肾相交) 5.肺与脾的关系 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 6.肺与肝的关系 气机的调节。 7.肺与肾的关系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金水相生。 8.肝与脾的关系 饮食物的消化和血液的生成、贮藏及运行。 9.肝与肾的关系 肝肾的精血、阴阳相互为用,相互制约,协调平衡。精血同源、肝肾同源 10.脾与肾
7、的关系 先天后天的相互滋养。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心与小肠的关系:心火移热于小肠。 肺与大肠的关系:大肠传导正常,腑气通畅,亦有利于肺气的下降。“气虚便秘“ 脾与胃的关系: (1)纳运相合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 “脾胃不和“。 (2)升降相因 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一升一降,相互协调。 (3)燥湿相济 脾属阴喜燥而恶湿,胃属阳喜润而恶燥。两脏燥湿相合 肝与胆的关系: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胆主决断,与人之勇怯相关。肾与膀胱的关系: 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均依赖于肾脏的气化。 呼吸:肾肺 消化:肝脾 水液代谢: 肺( 上焦)脾(中焦) 肾(下焦) 脑活动:心肝肾5/气的生成:肺脾肾 气的功能 (1)推动作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药 综合 知识 技能 重新 整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