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三一轮复习系列《一轮复习讲义》第九单元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pptx
《生物高三一轮复习系列《一轮复习讲义》第九单元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高三一轮复习系列《一轮复习讲义》第九单元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pptx(10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29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KAO GANG YAO QIU考纲要求1.群落的结构特征()。2.群落的演替()。3.实验:(1)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2)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考点一群落的结构01考点二群落的演替02考点三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03NEI RONG SUO YIN内容索引矫正易错强记长句04重温高考演练模拟05课时作业06考点一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概念与特征(1)概念要点同一时间; ; 。(2)特征:物种的丰富度、 、空间结构、 等。答案知识梳理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2.群落的物种组成(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 的重要
2、特征。(2)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 的多少。(3)不同群落的丰富度 。不同群落物种数目不同3.种间关系(连线)答案项目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数量坐标图 营养关系图常见形式: 深化拓展图示解读四种种间关系4.群落的空间结构(1)概念:在群落中,各个 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2)类型答案生物种群分层光照强度食物条件湿度和盐碱自身生度长特点(3)群落结构的形成原因与意义形成原因:在长期 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 的充分利用。答案自然选择自然资源1.有关群落特征与种间关系的判断(1)一个池塘中的各种鱼和植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2)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
3、目的多少()(3)不同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不同,一般来说,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越高()(4)同一物种之间的大鱼吃小鱼不叫捕食,而是种内斗争,捕食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5)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共生()(6)捕食关系对维持种群的稳定有重要作用()(7)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常考基础诊断CHANG KAO JI CHU ZHEN DUAN答案2.有关群落结构的判断(1)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均具有垂直分层现象,以提高光的利用率()(2)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3)水平结构上种群的分布与土壤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
4、生长特点有关()(4)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生物群落结构有差异()(5)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6)某岛屿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答案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 800 m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请据图分析:教材热点拓展JIAO CAI RE DIAN TUO ZHAN(1)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吗?提示提示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的植物属于不同的生物群落,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属于植物的地带性分布。(2)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
5、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什么? 提示b处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受光照强度影响形成的,c处藻类植物的分层现象是受光质(波长)影响形成的。提示(3)b处不同的植物层次中分布着不同的鸟类,鸟类的这种分层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提示提示主要取决于食物的分布和巢位的位置。A.纯茶园里只有茶树一个物种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C.梨茶间作园的物种丰富度在6月份时最大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里的物种数目命题点一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的相关辨析1.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处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命题探究答案解析
6、解析据图分析可知,纯茶园里物种有20个左右,A项错误;10月份的杉茶间作园的物种数量最多,但并不能说明此时各物种的种群密度最大,B项错误;6月份时梨茶间作园的物种数最多,C项正确;人类对茶园进行除草和喷施农药等活动能减少茶园中的物种数,D项错误。2.下列关于群落的结构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无分层现象答案解析解析竹林中的竹子是同一物种,属于种群而非群落,A项错误;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主要与食性有关,与
7、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B项正确;淡水鱼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层分布现象与其食性有关,C项正确;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温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D项正确。生命观念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成因分析(1)影响陆地植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群落的分层现象不仅表现在地面上,也表现在地下,地下分层现象主要与水分和矿质元素有关。某些水生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影响因素主要有阳光、温度、食物、含氧量等。(2)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包括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
8、的影响等,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常呈镶嵌分布。命题点二种间关系的判断及相关曲线分析3.(2017海南,18)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答案解析解析由题目所给信息“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可以直接推出新的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对害虫
9、A是不利的,且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A、B、C正确;由此可判断出乙和害虫A之间不存在互相抑制的关系,D错误。4.(2018聊城高三二模)如图表示一片草原上的兔子和狼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后一段时间内相对数量变化的趋势,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甲、乙分别表示兔子和狼的数量变化B.狼的K值接近B点对应的数值C.兔子的K值接近C点和D点对应的数值D.第3年狼的数量会因缺乏食物而下降解析答案解析据图中曲线变化可知,甲的数量最先达到最大值,之后随着乙的数量的增加,甲的数量随之减少,推测甲为被捕食者兔子,乙为捕食者狼,A正确;K值是指在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它
10、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B错误;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从图上分析,兔子的K值应该接近C点和D点对应的数值,C正确;据图分析可知,第3年时兔子的数量在下降,因此狼的数量会因缺乏食物而下降,D正确。捕食关系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技巧科学思维(1)若两种生物的最大数量有明显差异,一般数量多的为被捕食者,如图1中A为被捕食者。(2)若两种生物数量相当,则从变化趋势看,先到达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到达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如图2中A为捕食者,B为被捕食者。考点二群落的演替 1.演替的概念:随着 的推移,一个群落被 代替
11、的过程。2.演替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知识梳理答案时间另一个群落地衣阶段裸岩阶段 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森林阶段灌木阶段类型 项目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时间_影响因素_实例裸岩上的演替森林砍伐地、弃耕的农田上的演替3.群落演替中两种类型的不同点经历时间较长经历时间较短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答案4.群落演替的趋势自然条件下,群落沿着一定的方向演替:生物种类越来越 ,群落结构越来越 ,总生产量越来越 ,稳定性越来越 。5.人类活动对
12、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和 进行。答案多复杂高强速度方向1.有关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判断(1)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2)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3)农田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很快就会长满小灌木,成为灌木丛()(4)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5)群落演替中的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答案常考基础诊断CHANG KAO JI CHU ZHEN DUAN2.有关群落演替的原因、方向、特点的判断(1)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外部的环
13、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2)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甚至可发生优势取代()(3)人类干预对群落的演替总是不利的()(4)若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会形成森林()(5)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6)某海岛上的群落因开发旅游,可能会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7)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答案(1)图中甲、乙分别属于哪种演替类型?判断依据是什么?提示由于甲群落演替起点的物种多样性为零,因此应属于初生演替;乙群落存在起始物种,故应属于次生演替。下图表示甲、乙两种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
14、的变化曲线,据图分析:提示教材热点拓展JIAO CAI RE DIAN TUO ZHAN(2)火灾后森林的演替与哪个群落的演替类型相同?提示火灾后森林的演替应为次生演替,与乙群落相同。(3)哪种演替速度更快、历时更短?提示次生演替的速度更快,时间更短。提示命题点一群落演替的基本过程及类型的判断与分析1.(2018高考预测卷)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单位:株/平方米)。命题探究 第1年笫5年第10年第15年第20年物种a510200物种b12533物种c01386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第110年内
15、,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先升高然后再降低B.第120年内,物种b逐渐成为优势物种,主要与其适应环境有关C.第15年内,物种a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D.第1015年内,物种a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相关答案解析解析表中只列举了3个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据此不能判断该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A错误;第120年内,物种c逐渐成为优势物种,主要与其适应环境有关,B错误;第15年内,物种a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能获得较多的光照,能够适应环境,C错误;第1015年内,由于多年生草本和灌木的遮盖,物种a获得的光照较少,因此不能适应弱光环境而逐渐消失,D正确
16、。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二者的起始条件不同B.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C.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 演替D.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答案解析解析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根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比较可知,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起始条件不同,A项正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都可能形成森林,但是初生演替更难形成森林,B项错误;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C项正确;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
17、短,D项正确。“二看法”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科学思维一看起点二看时间命题点二群落演替的趋势分析3.外来物种薇甘菊入侵某生态系统后,随时间推移,植物种类数及碳储量变化如下表。据表分析,随着薇甘菊入侵程度加强,下列结果合理的是项目未被入侵时期 轻微入侵时期 重度入侵时期植物种类(种)15211864碳储量(吨/公顷)植被56.549.842.1凋落物2.03.96.1土壤160.9142.3115.3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逐渐增加 B.植物的丰富度和种群密度均下降C.土壤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逐渐减弱 D.植被凋落程度有增大的趋势答案解析解析从表中数值可以看出,随着薇甘菊入侵程度加强,植被中碳储量逐
18、渐减少,说明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在减少,A错误;植物种类减少,说明丰富度在下降,但是种群密度无法确定,B错误;凋落物增加,说明植物凋落程度有增大趋势,但是土壤中碳储量减少,说明土壤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逐渐增强,C错误,D正确。4.(2018郑州一中质检)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图2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1所示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B.该群落只有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C.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定D.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导致岩石体积下降答案解析解析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A项错误
19、;该群落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B项错误;题图显示,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岩石体积也增大,D项错误。群落演替的方向及变化分析科学思维方向简单复杂稳定复杂简单稳定实例大多数自然群落受污染或破坏的群落能量变化增加并趋向于稳定减少并趋向于稳定物质变化 考点三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实验原理(1)土壤条件: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_。(2)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 的活动能力,常用 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3)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 法。实验解读栖息场所较强取样器目测估计答案2.实验流程提出问题:如土壤中有哪些小动物,它们的种群密度是多少?制订计
20、划:包括三个主要操作环节取样、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实施计划得出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 ,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也是_。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 ,群落结构也越复杂。准备:制作取样器,记录调查地点的 的主要情况。取样:选择 ,用取样器取土壤样本,并标明取样 等。采集:从土壤样本中采集小动物。观察和分类:对采集的小动物进行 。统计和分析:设计统计表,分析所搜集的数据。答案地形和环境取样地点地点和时间分类不同的不同的丰富关键点拨1.注意区分丰富度的两种统计方法(1)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21、2)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2.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的注意事项(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动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进行多组统计比较。(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命题点一实验过程和注意事项1.(2018永州调研)如图是“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答案解析命题探究A.甲装置的花盆壁M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
22、要留一 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趋湿、避高温 的习性采集D.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 70%的酒精溶液中解析甲装置中花盆壁M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要留有一定空隙,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以保证土壤小动物的有氧呼吸,A正确;乙装置较为简易,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B正确;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来进行采集的,C错误;用乙装置采集到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便于计数和观察,D正确。2.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说法中,不正
23、确的是A.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 的土样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丰富度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答案解析解析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作为对照实验,A项正确;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其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B项错误;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C项正确;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
24、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D项正确。命题点二实验拓展和应用3.下表为调查不同浓度的甲胺磷对土壤动物群落影响的结果,根据此表分析正确的是 甲胺磷浓度(mol/L)动物指标00.04 0.09 0.16 0.30 0.54种类数(S)563629221818总个体数(N)61241921213312192A.甲胺磷浓度与土壤动物总个体数(N)之间的关系呈正相关B.在农田害虫的防治过程中,把握农药的科学用量,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 稳定C.土壤动物的丰富度可反映土壤农药污染的程度,S值越大,污染越严重D.长期过量施用甲胺磷,会导致土壤动物产生相应抗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 稳定
25、答案4.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广场绿地、某植物园、农用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样地类群数个体数第1层 第2层 第3层 第1层 第2层 第3层人工广场绿地14831827422某植物园13741909218农用地11849211321注:第1层为距地表05 cm;第2层为距地表510 cm;第3层为距地表1015 cm。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B.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有明显的差异C.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类群密度没有明显的差异D.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存在影响答案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高三一轮复习系列一轮复习讲义第九单元第29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