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词诵读-集体备课(表格式)-部编版(共71页).docx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词诵读-集体备课(表格式)-部编版(共71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词诵读-集体备课(表格式)-部编版(共71页).docx(7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古诗词诵读1采薇(节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字词,理解诗意,体味戍卒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背诵这首诗歌。2.过程与方法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重章叠句和情景交融手法的艺术魅力。3.情感与价值领悟先贤的故园之思和家国之情,养成高尚的人格情操。【教学重点】识记字词,理解诗意,体味戍卒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背诵这首诗歌。【教学难点】领悟先贤的故园之思和家国之情,养成高尚的人格情操。【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情感导入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我们会发现,从古至今,大大小小的战争不计其数。有战争,就有伤害,无论是已化为无定河边皑皑白骨的遇难
2、士兵,还是历经九死一生活下来的幸存者,战争给他们的家庭和心灵造成的创伤都是巨大而深远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选自诗经小雅中的一首戍边之歌采薇(节选),去走进一位普通戍边士兵回乡途中的内心世界。二、背景介绍诗经和“诗经六义”师:请同学们将搜集到的关于诗经和“诗经六义”的知识分享给大家。学生交流汇报。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文学成就。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
3、,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地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三、学生朗读,整体把握预设:师:这首诗表现了什么主题?生1:我觉得这首诗抒发了戍边士兵的思乡之情。生2:这首诗表现了士兵们的悲伤心情。师:诗中写的地点是什么?生:归乡途中。师:关于这首诗谁能再说说自己的理解?生3:这首诗主要写士卒归乡途中抚今追昔,痛定思痛而更加悲伤。四、文本赏析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戍边战士思乡)2.这首诗是不是一开篇就写思乡呢?(不是)3.选文开头没写思乡,而写家乡的杨柳和满天的大雪,这是哪一种修辞手法?(对比)4.大家思考问题:作者为什么没有直抒胸臆
4、,直接写战士的思乡之情呢?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用对比的手法,将昔日离开家乡时正值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拂,满眼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与此时战士归乡途中满天飞雪的寒冷孤寂作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渲染了诗歌的感情基调。)5.再看选文有什么特点?(对偶句式,有加强语气一唱三叹之效,有节奏感和音韵美。)(齐读体会)6.选文前两句的创作手法是什么?(以乐景写哀情)7.战事胜利了,终于可以回家了吧,选文在写法上与前面几章有何不同吗?(最后一章以抒情为主,借景抒情;另外用了对比手法,以离家时的欢愉与归家时的忧伤作对比。)8.既然可以回家了,为什么“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呢?你知道“他”的哀吗?试说一说。9.多年在外
5、作战,音书断绝,家乡的亲人还在吗?人事变化大吗?(“少小离家老大回”“去时里下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几十年的离家,家乡的老母亲或许早已化成一冢坟墓了真是“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啊!怀着种种复杂的心情,凶多吉少,怎么能不悲哀呢?)五、课堂小结1.这首诗歌写到在国家危难之时,战士在思归与作战之间,毅然决然选择作战,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2.作为现实主义诗歌,诗经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3.学生交流汇报。六、作业设计1.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2.课后搜集更多的表现乡情的诗歌散文作品,将你最感动的一篇拿到班上与同学分享感受。【板书设计】采薇(节选)昔杨柳
6、依依今雨雪霏霏手法 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思想感情思乡愁苦归家悲伤【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本节课通过反复的吟诵、品味、领悟,通过丰富的联想、探究,在准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诗的人文内核,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人生境界。真正实现文本的教育教学价值,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培养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能力。不足之处采薇(节选)这首诗所叙写的是卫国战士离乡出征时内心的苦痛和归乡时悲伤的心情。这样的军旅生活离学生们的现实生活比较远,诗篇中战士英勇爱国但又思亲恋家的复杂心理让现在的学生在理解上有些
7、困难。所以,如何设置情境,如何引领学生去体会、去理解成为本课教学中的难点。自我感觉本课对这方面难点的处理还不是很好,希望下次可以得到改进。2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能谈谈自己学习古诗后的感受。2.过程与方法(1)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古诗。(2)结合注释学习古诗。3.情感与价值通过学习古诗,感悟诗人对朋友的深挚情谊。【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朗读并背诵诗歌。【教学难点】感悟诗人对朋友的深挚情谊。【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找地名,初读解题1.直接揭题:今天,我们将一起再学习
8、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2.(播放课件)读题(板书课题),你从诗歌题目中读懂了什么?学生回答:知道元二是个人名。(师补充:元二,原名元常,在兄弟中排行第二,所以人称“元二”。)理解“使”的意思。(渗透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师补充“出使”的通俗说法:就是受朝廷之命去某个地方做官。)解读“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二、知诗人,以画解诗1.师:读懂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板书:王维在渭城送元二出使安西)2.介绍诗人。(课件显示王维简介)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你知道宋朝大诗人苏轼是怎么评价王维的吗?课件出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3
9、.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品一品王维的这首诗,看看其中是否也蕴含着一幅画。三、理解诗意,入境悟情(一)粗读字音。1.过渡:同学们对王维的了解可真多!现在老师想请大家自由朗读几遍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生自由读)2.点拨“渭”和“浥”的读音。学习生字“渭”。3.谁愿意把诗流畅地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全班读)(二)细读,解诗句,品诗情。1.理解第一、二句诗。(1)过渡:“诗”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看看王维在这首诗中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我们先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请同学们小声地多读几遍这两句,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然后小组交流。(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主要点拨学
10、生理解以下重点词:“朝雨、浥、客舍、青青、新”,并结合“朝雨”图、“客舍”图、“柳树”图去理解这些词的意思。(3)这么美的地方是在哪儿?(渭城。)那谁知道渭城在哪儿?(学生答)请大家认真地看图,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美景描绘出来?(指名答)(4)谁能通过读把你所知道的美景告诉大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相机评价,指导读出美景。(5)同学们读得真好!可是这么美的景色王维和元二有没有心情欣赏?(没有。)为什么?四人小组交流讨论。(6)教师预设学生会这样汇报,教师激励性评价:生1:因为元二是王维的好朋友,而元二要走了,他们很伤心,所以没有心情欣赏。(你真会理解!)生2:因为他们要
11、离别了,大家都很舍不得,所以没有心情欣赏。(你的感受可真深!)生3:因为他们充满了离别愁绪,心里很难过,不舍得离开,所以没有心情欣赏。(你也很会体会!)(7)是呀,他们心中都装有“别”字,(板书:依依惜别)就是因为他们想着离别,所以虽有良辰美景却无心欣赏。诗中提到了柳树,你们知道古时关于柳树的典故吗?(学生汇报)(8)点拨:“柳”与“留”谐音,还表示挽留之意,看着这满目青青的杨柳,朋友终将远离而去,他们怎不伤感离别呢?所以,读前两句时,我们还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不仅要读出美,还要读出他们的离别愁绪,并且语调要相对舒缓些,声音相对低沉些去指导学生品读。)2.理解第三、四句诗。(1)过渡:在这样
12、一个美丽的早晨,朋友要分别了,元二要到哪里去了呢?(安西。)(2)要经过哪儿?(阳关。)阳关在哪儿?(学生答)(3)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当时阳关以西是这样一派情景。你能说一说看完图之后有什么感受吗?让学生通过看图,感受阳关以西荒无人烟,黄沙满天,也就是一路上陪伴元二的只有那荒漠和无尽的荒草。(4)过渡:元二即将远行了,好朋友要分别了。这一走,也许两年,也许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能相见。此时此刻,如果你是王维,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5)学生思考、汇报,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体会王维和元二深厚的感情,以及王维对元二的关怀。(6)带着感情,尝试读最后两句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7)这两句
13、诗的意思你们理解了吗?谁来说说?(学生说诗意)(8)元二奉了皇上的旨意要到塞外去守护边疆,这一去,不知何日才能相见。王维百感交集,对朋友的深挚情谊都浸透在这浓酒之中,所以他又劝元二。(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西出阳关无故人。(课件出示最后两句)(9)他们喝下这杯酒了吗?(生:喝下了。)顺势引导学生,让学生融入诗情中。师:这是一杯怎样的酒?(生:离别的酒。)师:既然是离别的酒,喝一杯够不够?那么王维又劝元二(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这又是一杯怎样的酒?(生:友谊的酒。)师:友谊的酒就更应该多喝一杯。(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这还是一杯怎样的酒?(生:祝
14、福的酒。)师:祝福的话太多了,知心的朋友,再喝一杯吧!(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这更是一杯怎样的酒?(生:浇愁的酒。)师:离别的愁说也说不完,远行的人,喝了这杯浇愁的酒吧!(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三)有感情地朗读,沉醉诗境。1.过渡:已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再喝一杯,元二就要走了,请同学们站起来让我们在音乐声中朗读这首诗送送元二吧!(课件出示诗歌,并配音乐阳关三叠)(全班读)2.指导学生背古诗,配上音乐。四、拓展延伸1.出示王维诗中的写景名句,学生试着吟诵。2.学生试说画面。五、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板书设计】
15、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朝雨新柳图 知诗人,解诗题 临行劝酒语 抓字眼,明诗意依依惜别情 想意境,悟诗情【教学反思】成功之处设计这一课我力争把教与学结合,旨在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感悟诗情的同时基本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和步骤。在备课的时候,我首先查找一些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解诗题,知作者;重读悟,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我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这一方法进行的。经过这堂课的实践,我觉得这一方法是可行的。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自认为我的教学特色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而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不足之处尽管这一节课有个别成功之处,但我觉得这节课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因为我们本
16、次活动的主题是高效课堂,所以在设计课的时候我一味地追求高效、大容量,导致很多教学环节都浅尝辄止,匆匆而过,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没有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3春夜喜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2.过程与方法深入学习春夜喜雨,通过诗后注释,了解诗句意思。3.情感与价值阅读春夜喜雨,通过抓诗眼的方法,感受诗人的喜悦之情。【教学重点】深入学习春夜喜雨,通过诗后注释,了解诗句意思。【教学难点】阅读春夜喜雨,通过抓诗眼的方法,感受诗人的喜悦之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创设情境(播放音乐春夜喜雨)诗歌是人类最美的语言,是世界文化宝库中
17、的瑰宝。在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上,唐朝是最辉煌的时期,其间曾出现无数诗人。在这众多的诗人中间,著名文学家韩愈独独推崇两个人。他曾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杜”各指的是谁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一首诗春夜喜雨。二、学习春夜喜雨(一)解诗题。(二)读古诗。1.引导学生把古诗读得正确、流利,并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2.通过师生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读诗。(三)明诗意。1.回顾以前学古诗的方法,借助注释和课后赏析,小组合作解诗意。2.提出不懂的词句,师相机点拨。3.师生交流诗意。(四)悟诗情。补充材料: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当官被贬,后被作乱的叛军所虏,冒险逃回,之后做官又遭贬斥,
18、这些经历,都使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百姓的疾苦,创作了大量关于百姓疾苦的名篇。后来,他抛官弃职,几经辗转,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成都,在城西建了一座草堂定居。在这里,他亲自耕种,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也是在这个时候,写下了春夜喜雨这首诗。1.根据材料,生自由发言,说说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师相机介绍“喜”为诗眼,并介绍何为诗眼。三、细读诗文,体会情感1.读课题,这四个字中,哪一个字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喜)2.诗人因何而喜?(好雨、知时节、润万物)并联系写作背景。小组合作学习。启发:你读着读着,从哪一个字或词特别体会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并说明原因。逐联分析,根据学生情况补充。一、二句:好、知三、
19、四句:潜、润、细五、六句:俱黑七、八句:湿、重在此过程中启发学生通过字词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3.背诵全诗。四、课堂总结这是一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喜”字统摄全篇,表现作者因雨下得及时而喜悦的心情。赞美了春雨给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希望。品诗方法:诗情画意五、布置作业抄写背诵古诗,用书中的语言说说诗句的意思。【板书设计】春夜喜雨唐杜甫喜喜爱春雨学法:借助注释品诗意巧抓诗眼悟诗情【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以读带动课堂,分层次达到目标,遵循了教学规律。这样,学生积极性较高,学习氛围浓厚。在朗读上我采取了“三读”来体会诗歌的方法:(1)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诗的意思
20、,让学生读懂。(2)让学生读出韵味。(3)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音韵、画面、情感。(4)悟读,感悟意境,体悟情感,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的能力。2.注重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以读为主,根据情况采取了对读、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等形式,注重了学生主动性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例如,我让学生课前收集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学生做得相当好。另外,对词语的品析,学生相互间交流得认真、详细。不足之处1.译读的环节突出不够,影响学生掌握诗意。2.时间把握上有问题,导致结尾匆忙。3.一堂课下来,总是得失兼有。教学就是不断在实践中找到最适合自己和孩子们的学习方法的过程,我相信,只要有勇气,有创新的决心和信心
21、,就一定会在教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体会诗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3.情感与价值领略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教学重点】理解作者表达的热爱早春,热爱自然的情感并背诵和默写这首诗。【教学难点】联系实际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激趣导入我们学过不少歌咏春天事物的诗句,还记得吗?(生回忆)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歌咏春天景物的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讲授新知1.读诗题,你从诗题中读出了哪些信息?“早春”二字点明了季节;“呈”是
22、说作者写的这首诗是送人的,并且说出了呈送的对象: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2.你对韩愈了解多少?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倡导古文运动,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但此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三、整体感知1.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 下册 语文教案 古诗词 诵读 集体 备课 表格 部编版 7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