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病理生理学网上作业(共4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病理生理学网上作业(共48页).doc(4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动物病理生理学网上作业题第二章 疾病概论一、解释下列名词疾病:疾病是动物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引起的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由于稳态调节紊乱,从而引起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改变,临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和体征:使机体与外环境的协调关系发生障碍,这种异常的生命活动过程,称为疾病。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的不可逆性的永久性丧失,机体作为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病因(致病因素):疾病发生是有原因的,引起疾病的原因,简称病因,又称为致病因素。 病因学:研究疾病发生原因和条件的科学,称为病因学。诱因:能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称为诱因。 分子病理学:是指从分子水平研究
2、疾病时各种形态、功能、代谢变化及疾病发生的机制,即分子病理学或称分子医学。疾病的转归:任何疾病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大多数疾病发生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终将结束,这就是疾病的转归。 发病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基本规律和机制的科学。二、填空题1、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类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疾病和病痛,而且在(躯体上 )、心理上和(社会上 ) 处于完好状态”。2、现代医学对疾病的研究,已从群体水平、个体水平、系统器官水平、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发展到(分子)水平。3、任何疾病都包括损伤与(抗损伤)两方面变化及其相互转化,而且两者的比例关系,决定着疾病发展方向。4、动物患病时,不但其生命活动能力减弱,
3、而且其生产性能和(经济价值)均降低。后者是动物疾病概念的最重要特征。5、据来源病因可分为:外界致病因素(外因)和(机体内部因素(即内因)。条件可以促进疾病发生,也可阻碍疾病发生,把能够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称为(诱因 )。6、疾病发生的外因包括:生物性因素、(物理性 )、(机械性 )、化学性因素和机体必须物质的缺乏与过多7、生物性致病因素的致病特点包括:有一定选择性、有一定(特异性)、有一定(持续性 )、有明显(潜伏期 )及(有毒代谢产物 )。8、生物性致病因素是动物疾病最常见的致病因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 )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
4、)。9、疾病发生的3大规律是:(损伤与抗损伤)、(因果转化)、(局部与整体 )。10、转归期是指疾病的最后阶段,其有(康复)和(死亡)两种。三、选择题1、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对马类动物有致病作用,对牛、羊则无致病性,表明生物性致病因素具有( A)。A、选择性 B、特异性 C、持续性 D、潜伏性2、生物性致病因素对感染动物的种属、侵入门户、感染途径和作用部位等有一定的选择性,如破伤风梭杆菌只能从损伤的皮肤或黏膜侵入机体才能发病,随饲料进入消化道则不发病,表明生物性致病因素具有(A )。A、选择性 B、特异性 C、持续性 D、潜伏性3、生物性致病因素侵入机体后,首先在体内生长繁殖,当其达到一定数量或其
5、毒力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机体发病,表明生物性致病因素均有(D)特点。A、选择性 B、特异性 C、持续性 D、潜伏性、代偿是疾病时机体抗损伤性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一侧肾脏功能严重障碍,对侧肾脏可增强活动进行代偿,维持正常泌尿功能,这属于(B)代偿。A、形态 B、功能 C、代谢 D、持续5、有关疾病的概念下列哪种提法较确切?(C )A、疾病是不健康的生命活动过程B、疾病是机体对外环境的协调发生障碍C、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病因作用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D、疾病是指机体的不舒服6、病因学的正确含义是:(C )A、研究疾病原因的科学 B、研究疾病特异性的科学C、研究疾病原因和条
6、件的科学 D、研究疾病抵抗力的科学7、下列哪些不属于生物性致病因素?(D ) A、细菌 B、病毒 C、寄生虫 D、药物中毒8、死亡的概念是指(C )A、有机体解体过程 B、各组织器官和细胞全部死亡 C、机体作为一个整体机能的永久性停止 D、心跳呼吸停止,反射消失9、脑死亡的标志是(D )A、脑细胞功能消失 B、大脑机能严重障碍 C、脑干以上机能严重障碍 D、全脑功能永久消失10、不完全康复时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A、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 B、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消失 C、主要症状消失 D、经机体代偿后功能代谢恢复四、简答题1、生物性致病因素的特点有哪些?答:生物性因素的致病作用特点:有一定选择
7、性、有一定特异性、有一定持续性、有明显潜伏期、产生有毒代谢产物。2、疾病的外因有哪些?答:生物性因素,机械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机体必需营养物质缺乏或过多。3、动物疾病的特点是什么?动物疾病概念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任何疾病都是由一定原因引起的,没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任何疾病都呈现一定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是疾病时产生各种症状和体征的内在基础。 任何疾病都包括损伤与抗损伤两方面变化及其相互转化,而且两者的比例关系,决定着疾病发展方向。疾病是一个过程,有其发生、发展和转归的一般规律。疾病与健康有本质区别。疾病时,不仅动物的生命活动能力减弱,而且其生产性能和经济价值均降低。4、
8、举例说明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规律。因果转化规律是原始病因作用于机体后引起发病,产生一定的病理变化,即为原始病因作用的结果,这个结果作为病因又可引起新的病理变化,即转化为新的病理变化的原因。如此原因、结果交替出现,互相转化,形成一个链锁式的发展过程,推动疾病的发展。疾病过程中的这种因、果交替的关系,称为因果转化规律。如机械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创伤性大出血,使血液容量减少,致使心脏输出量及动脉血压下降,血压下降可反射性地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因而皮肤、腹腔内脏器官的微动脉和小 静脉收缩,结果导致组织缺氧,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大量血液淤积在毛细血管内,回心血量则进一步减少,心输出量和血压也随之进一步降低,
9、组织缺氧更加严重,于是微循环中血液淤积也增多,回心血量更加减少。如此不断发展,病情不断恶化,甚至导致动物死亡。这就是创伤性大出血的因果转化和恶性循环。5、举例说明疾病过程中的整体与局部统一的规律。任何疾病都是完整统一机体的复杂反应,这种反应可表现为全身性病理变化,又可表现为局部病理变化,任何局部病理变化都是机体整体疾患的一定组成,它既受整体影响,又影响整体,二者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如肺结核病的病变主要在肺,一般都出现发热、盗汗、消瘦、心慌、乏力及血沉加快等全身反应;另一方面,肺结核病也受全身状态影响,当机体抵抗力增强时,肺部病变可以局限化甚至痊愈,抵抗力降低时,肺部病变可以发展,甚至扩散到
10、其他部位,形成新的病灶。6、疾病的内因有哪些?()防御功能降低;(2)机体反应性改变(3)机体免疫特性改变(4)遗传因素 五、试述题 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阐述疾病过程中的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与转化答:主要阐述一分为二的观点,损伤是病因对机体的;抗损伤是机体对病因的作用;两者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第三章 应激一、解释下列名词应激/应激反应:是指机体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强烈刺激时,机体势必动员内在力量来克服、消除各种强烈刺激对机体的不利影响,以提高机体对外环境适应能力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应激原: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刺激因素。全身适应综合征:是指机体自稳态受威胁、扰
11、乱后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的适应性反应,当应激原持续作用于机体时,全身适应综合征表现为一动态的连续过程,并可最终导致机休适应能力的耗竭,疾病、甚至死亡,是对应激反应所导致的各种各样的机体损害和疾病的总称。热休克蛋白:是指细胞在应激原,特别是热应激原作用下新合成或合成增加的一组蛋白质,其主要功能是稳定细胞结构,修复被损伤的前核糖体,使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以提高细胞对应激原的耐受性。分子伴娘:结构性HSP主要功能与细胞结构维持、更新、修复、免疫等有关,其基本功能帮助蛋白质的正确折叠、转运、含量维持和降解,因此,有“分子伴娘”之称。急性期反应:是指在感染、炎症、组织损伤等应激原作用于机体后,
12、于短时间(数小时至数日)内,机体发生以防御为主的非特异性反应。急性期反应蛋白:在炎症、感染、组织损伤时血浆中某些物质其浓度迅速增高,称为急性期反应物,急性期反应物绝大部分是蛋白质,故又称为急性期反应蛋白。应激性疾病:应激起主要致病作用的疾病称应激性疾病。二、填空1. 应激反应的基本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它们是:(警觉期 )、(抵抗期)和(衰竭期)。2. 应激时主要神经-内分泌改变为(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和(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强烈兴奋。3. 热休克蛋白的最重要的生物特性是(进化过程中的高度保守性)。4. 急性期反应蛋白主要由(肝细胞)合成。5. 急性应激时,外周血中的白细胞数(增
13、加 );纤维蛋白原浓度(增加 )。6. 应激导致的免疫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免疫抑制)。7、应激时变化最明显的激素是(糖皮质激素)和(儿茶酚胺 ),两者对免疫功能都显示(抑制)效应。8、应激反应时,心血管系统的基本变化为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 )心排血量(增加),血压(升高)。9、应激反应时,泌尿系统的主要变化为尿量(减少),尿比重(升高),水钠排除(减少)。三、选择题1. 应激是指机体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一种(C )A、特异性全身反应 B、损伤性全身反应 C、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D、保护性全身反应2. 在全身适应综合征的警觉期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B)A、CRH B、儿茶酚胺
14、 C、胰岛素 D、糖皮质激素3. 在全身适应综合征的抵抗期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 (D)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胰岛素 D、糖皮质激素4. 下述有关热休克蛋白的描述最准确的是 (D)A、烧伤时分解的组织蛋白 B、烧伤时产生的保护性蛋白C、发热时产生的一种可致休克的蛋白 D、细胞内的一种“分子伴娘”5. 热休克蛋白的基本功能是(A)A、帮助蛋白质的正确折叠、移位、维持和降解 B、维持细胞的结构、功能C、免疫功能 D、具有Na+-K+-ATP酶的功能6. 中枢神经系统在应激反应中(A )A、是重要的调控中心 B、只在心理应激反应中起作用C、只是应激反应的一个靶器官, 并无主要作用 D、应激
15、反应是一种局部反应,不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7. 心血管系统在应激反应中常表现为(B )A、心率减慢、心输出量下降 B、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C、心率和心输出量皆无明显变化,但外周总阻力明显升高D、心率和心输出量皆无明显变化,但外周总阻力明显降低8、参与应激反应的关键性器官是 (C )A、甲状腺 B、胸腺 C、肾上腺 D、性腺9、应激反应时机制免疫功能的最主要激素是(D )A、胰岛素 B、雌激素 C、肾上腺素 D、糖皮质激素10、应激反应时体内含量减少的激素是(A )A、胰岛素 B、胰高血糖素 C、催乳素 D、抗利尿激素11、应激反应时体内含量增加最多的激素是(D )A、胰岛素 B、胰高血糖素
16、 C、生长激素 D、儿茶酚胺12、应激反应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所产生的防御反应是 (C )A、心率加快 B、血糖升高 C、心肌收缩力加强 D、以上都是四、简答题1、何为应激?为什么说应激是一种“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答:应激反应是指机体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强烈刺激时,机体势必动员内在力量来克服、消除各种强烈刺激对机体的不利影响,以提高机体对外环境适应能力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将应激定义为一种“非特异性全身反应”是因为:引起应激的刺激(应激原)是非特异的,并不需要特定刺激;应激反应是非特异的,各种不同的应激原所引起的应激反应大致相似;应激反应广泛,几乎涉及全身各个系
17、统,从分子直到整体水平都有表现。2、简述动物机体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在应激反应时主要效应。 答: 应激原作用于机体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是最早参与应激反应的系统之一,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迅速增加,血中儿茶酚胺增多。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主要参与调控机体对应激反应的急性反应。介导一系列代谢和心血管代偿机制以克服应激原对机体的威胁或对内环境的扰乱。3、简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在动物应激反应时的主要效应。 答: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为下丘脑的室旁核、腺垂体和肾上腺皮质,室旁核为该神经内分泌轴的中枢位点。其中枢介质为CRH和ACTH,CRH最主要的功能是刺激AC
18、TH的分泌进而增加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应激时糖皮质激素增加对机体有广泛的保护作用。糖皮质激素升高是应激时血糖增加的重要机制,它促进蛋白质的糖异生,并对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等的脂肪动员起容许作用;糖皮质激素对许多炎症介质、细胞因子的生成、释放和激活具抑制作用,并稳定溶酶体膜,减少这些因子和溶酶体酶对细胞的损伤;糖皮质激素还是维持循环系统对儿茶酚胺正常反应性的必需因素。4、简述热休克蛋白的基本功能。 答:HSP属非分泌型蛋白质,在细胞内的含量很高,约为细胞总蛋白的5%,结构性HSP主要功能与细胞结构维持、更新、修复、免疫等有关,其基本功能帮助蛋白质的正确折叠、转运、含量维持和降解,因此,有“分子伴娘
19、”之称。在应激反应时,诱生性HSP具有使聚集或异常折叠蛋白质恢复部分功能的作用,从而保护细胞免受进一步损伤。五、试述题1、试述应激反应时神经内分泌反应主要变化(要点) (1)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变化 (2)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 (3)应激反应时,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或糖皮质激素的作用使机体多种其他激素的合成分泌发生改变,从不同角度协同或增强儿茶酚胺或和糖皮质激素的生理效应,以促进内环境平衡与协调。2、试述应激反应时机体代谢的主要变化 答:应激反应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儿茶酚胺合成和释放增多,致使能源物质动员增加,而贮存减少,表现为代谢率明显增高。又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
20、素和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而胰岛素含量减少,致使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作用加强,组织细胞对糖摄取和利用减弱,故血糖浓度升高,呈现应激性高血糖;后者如果超过肾糖阈时,则出现应激性糖尿。此外,由于上述各种激素作用及细胞内葡萄糖利用受抑制,致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强,血中游离脂肪酸、酮体、氨基酸等物质增多,尿氮排出增加,机体出现负氮平衡。第四章 发热一、解释下列名词发热是指恒温动物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并伴有机体各系统器官功能和代谢改变的病理过程。过热是体温调节机构失调控或调节障碍所引起的一种被动性的体温升高,体温升高的程度可超过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水平。生理
21、性体温升高在某些生理情况下(如剧烈运动、使役、妊娠期、某些应激等)也出现体温升高,因它们属生理性反应,也有学者称为非病理性发热。激活物/发热激活物凡作用于动物机体直接或间接激活产内生性致热原细胞,使其产生和释放内生性致热原的各种物质。内生性致热原产内生性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作用下,产生和释放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升高的物质。热型疾病过程中将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值标在体温单上,所连接起来的具特征性体温动态变化的曲线。产内生性致热原细胞动物机体内能够产生和释放内生性致热原的细胞。致热源传统上把能够引起恒温动物发热的所有物质。二、填空1、机体最重要的散热途径是(皮肤 )。2、体温调节中枢的高级部位是(视
22、前区-下丘脑前部)。3、病理性体温升高包括:(发热)和(过热)两种情况。4、引起发热最常见病因是(细菌感染);输液反应出现发热的原因多数是由于(细菌内毒素污染)所致。5、内生致热原主要包括:(IL-1)、(TNF)、IFN、(IL-6)和MIP-l等。6、体温上升期的热代谢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发热高峰期的热代谢特点是(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相对平衡;退热期的热代谢特点是(散热大于产热)。7、体温升高可分为(调节性体温升高)和非调节性体温升高,前者即指发热。8、发热是指恒温动物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 )升高,并伴有机体各系统器官功能和代谢改变
23、的病理过程。三、选择1、下列有关发热概念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C ) A、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B、产热过程超过散热过程C、由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的体温升高 D、由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障碍引起的体温升高2、动物机体最重要的散热途径是(B) A、肺 B、皮肤 C、尿 D、肌肉3、下述哪一种体温升高属于过热 (D ) A、肺结核时的体温升高 B、妊娠期的体温升高C、剧烈运动后体温升高 D、先天性汗腺缺乏引起的体温升高4、体温调节中枢的高级部分是(A) A、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B、延脑 C、脊髓 D、中脑5、引起发热的最常见病因是 (D) A、淋巴因子 B、恶性肿瘤 C、变态反应 D、细菌
24、感染6、临床上输液出现的发热其主要原因多数是由于(D ) A、变态反应 B、药物的毒性反应 C、外毒素污染 D、内毒素污染7、下述哪种物质属内生致热原 (D ) A、革兰阳性细菌产生的外毒素 B、革兰阴性菌产生的内毒素 C、体内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D、单核细胞等被激活后释放的致热原8、近年来证明白细胞致热原(LP)与下述哪种物质相一致(D ) A、肿瘤坏死因子 B、组织胺 C、淋巴因子 D、IL-1 9、内毒素是(A ) A、革兰阳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脂多糖 B、革兰阴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脂多糖 C、革兰阳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核心多糖 D、革兰阴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
25、是小分子蛋白质10、体温上升期的热代谢特点是(A )A、产热和散热平衡 B、散热大于产热 C、产热大于散热 D、散热障碍四、简答题1、何为发热?体温升高是否就是发热? 答:发热(fever)是指恒温动物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并伴有机体各系统器官功能和代谢改变的病理过程。体温升高可见于下列情况:生理性体温升高。如母畜妊娠期以及剧烈运动和使役等生理条件,体温升高可超过正常体温;病理性体温升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发热,是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二是过热,是体温调节机构失调控或调节障碍所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体温升高的
26、水平可超过体温调定点水平。见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产热异常增多,先天性汗腺缺乏引起的散热障碍等。2、主要的外致热原有哪些? 答:来自体外的发热激活物称为外致热原。主要包括:(1)革兰阴性菌;(2)革兰阳性菌(3)病毒(4)其他微生物3、外致热原通过哪些基本环节使机体发热? 答:外致热原(发热激活物)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EP),EP通过血脑屏障后到达下丘脑,通过中枢性发热介质(正负调节介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发热。4. 内生性致热原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 答:(1)白细胞介素-1(IL-1) 目前已公认,早期发现的LP或EP实际上主要是IL-1。(2)肿瘤坏死因子(TNF)
27、。(3)干扰素(IFN) (4)白细胞介素-6(IL-6)(5)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MIP-l)(6)其他5. 发热时参与体温正负调节的中枢介质有哪些? 答:发热时体温的正调节介质:(1)前列腺素E2(PGE2);(2)环磷酸腺苷(cAMP);(3)促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4)Na+Ca2+值 ; (5) NO发热时体温的负调节介质:(1)精氨酸加压素(AVP);(2)-促黑激素(-MSH);(3)脂皮质蛋白-1五、试述题1、试述EP引起发热的基本环节。(要点)答:信息传递。中枢调节。效应部分, 2、发热时机体物质代谢有哪些变化? 答:体内物质消耗,尤其是糖、脂肪、蛋白质分解增多,使
28、机体处于能量代谢的负平衡。蛋白质代谢:总蛋白和白蛋白量减少,尿素氮明显增高,呈负氮平衡;糖与脂肪代谢:发热时糖原分解增高,血糖增高,糖原的储备减少;发热动物体食欲低下,糖类摄入不足,导致脂肪分解也加强,大量脂肪分解且氧化不全可使血中酮体增加;由于糖分解代谢加强,氧供应相对不足,于是糖酵解增加,血乳酸增多;水、电解质与维生素代谢:发热动物体维生素不足,尤其是维生素C和B族缺乏;在发热的体温上升期和高热持续期,由于尿量减少,可致水、钠、氮等在体内潴留。在体温下降期,由于皮肤、呼吸道大量蒸发水分,出汗增多及尿量增多,可引起高渗性脱水。发热时,组织分解代谢增强,细胞内钾释放入血,血钾增高,肾脏排钾减少
29、,尿钾增高。严重者因乳酸、酮体增多及高钾血症,可发生代谢性酸中毒。第五章 缺 氧一、解释下列名词缺氧当氧的供给不能满足机体需要或者组织对氧的利用发生障碍时,则可使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等发生一系列变化,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的病理过程。低张性缺氧也称为呼吸性缺氧、乏氧性缺氧、低张性低氧血症。由于动脉血氧分压明显降低,动脉血氧含量减少,导致组织供氧不足为主要特点的缺氧。等张性缺氧又称为血液性缺氧,由于HB含量减少或性质改变,以致血氧含量降低或HB结合氧不易释出所引起的组织氧供应不足。循环性缺氧又称为低动力性缺氧,由于组织血流量下降使组织氧供给减少所引起的缺氧。组织性缺氧又称为氧利用障碍性缺氧,因
30、组织、细胞利用氧的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缺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HB中的二价铁在氧化剂(如亚硝酸盐、硝基苯化合物、胺基苯化合物、过氯酸盐、磺胺等)的作用下可氧化成三价铁,形成的变性HB或羟化HB。发绀缺氧时,血液中还原HB含量增加,当其达到或超过5g时,可视黏膜或皮肤呈现紫兰色的现象。大气性缺氧是低张性缺氧的原因之一,当动物由平原进入3000m以上的高原或高山地带,或密集舍饲通风不良,由于空气中氧分压低,氧含量少,使肺泡气氧分压降低,因而流过肺泡的动脉血氧分压和氧含量也随之降低,呈现低氧血症。氧利用障碍性缺氧因组织、细胞利用氧的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缺氧。二、填空1、低张性缺氧时,动脉(血氧分压)下降,以致
31、动脉血氧含量(降低 )。2、由贫血引起的血液性缺氧时,动脉(PaO2 )和(血氧饱和度)均正常。3、循环性缺氧是由于组织(血流量)减少,使组织(氧供给)减少而引起的缺氧。4、缺氧时红细胞内(2,3-DPG)增多,导致氧离曲线(右移),即HB与氧的亲和力降低,易于HB结合氧释出供组织利用。5、血液中(还原HB )含量增加,当其达到或超过(5g)时,就可出现发绀现象。6、引起血液性缺氧的常见原因有:(HB含量减少 )和(HB性质改变)。7、根据缺氧的原因和血氧变化的特点,可将缺氧分为:(低张性缺氧) 、(血液型缺氧)、(循环型缺氧)和(组织性缺氧 )4种类型。8、低张性缺氧的原因包括:(吸入气氧分
32、压过低),此种类型的缺氧又被称为大气性缺氧;(外呼吸功能障碍),此种类型的缺氧又被称为呼吸性缺氧;静脉血分流入动脉增加。三、选择题1、缺氧是由于:(D)A、血液中氧饱和度降低 B、血液中氧分压降低 C、血液中氧含量降低 D、组织供氧不足或氧利用障碍2、低氧血症是指 (D)A、血液氧容量低于正常 B、血液中氧分压低于正常 C、血氧饱和度低于正常 D、血液中氧含量低于正常3、关于发绀的描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D)A、缺氧一定有发绀 B、发绀不一定是缺氧引起的C、血液中还原氧血红蛋白超过5%时,机体出现发绀 D、严重贫血引起的缺氧,发绀比较明显4、严重贫血动物其:(A )A、血氧容量与血氧含量降低
33、 B、血氧含量与血氧分压降低C、出现发绀 D、血氧饱和度降低5、动-静脉氧差大于正常见于:(A )A、低输出量性心衰 B、一氧化碳中毒 C、氰化物中毒 D、亚硝酸盐中毒6、引起“肠源性发绀”的原因是:(C)A、一氧化碳中毒 B、氰化物中毒 C、亚硝酸盐中毒 D、肠道淤血水肿7、下列哪种情况不会引发低张性缺氧 (A)A、吸入大量CO B、支气管炎 C、气胸 D、吸入大量氯气8、下列哪种原因引起的缺氧不属于低动力性缺氧:(D )A、休克 B、心力衰竭 C、动脉血栓形成 D、胸腔大量积液9、慢性支气管炎患病动物最易发生哪种类型的缺氧?(B)A、大气性缺氧 B、呼吸性缺氧 C、组织性缺氧 D、等张性缺
34、氧10、关于一氧化碳中毒的描述,下列哪项不正确:(C)A、碳氧血红蛋白无携氧能力 B、CO与HB的亲和力比氧大210倍C、可引起呼吸加快加深 D、皮肤、黏膜呈樱桃红色11、下列哪项不是缺氧引起的循环系统的代偿方式:(D)A、心率加快 B、心肌收缩力加强 C、心、脑、肺血管扩张 D、毛细血管增生12、下列哪种原因引起的缺氧往往无发绀(B) A、呼吸功能不全 B、氰化物中毒 C、心力衰竭 D、窒息四、简答题11、简述低张性缺氧的常见原因。答:(1)吸入气中氧分压过低 (2)外呼吸功能障碍 (3)静脉血分流入动脉 2、循环性缺氧的原因是什么? 答:(1)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 (2)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3
35、、以低张性缺氧为例,说明急性缺氧时机体的主要代偿方式。 答: (1)呼吸系统变化 (2)循环系统变化 (3)血液系统变化 (4)组织细胞变化五、试述题缺氧可分为几种类型?试述各型的血氧变化特点。答:4种。即低张性缺氧、等张性缺氧、低动力性缺氧和组织性缺氧。(1)低张性缺氧的主要特点是:PaO2降低;单纯性低张性缺氧时,血氧容量正常;红细胞内2,3-DPG增多,故血氧饱和度降低;血氧含量下降;血液CO2分压可能降低(空气氧分压低引起的缺氧),也可能升高(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缺氧)。(2)等张性缺氧的特点是:由于等张性缺氧的原因不同,血氧变化的特点也有所差别。由贫血引起的缺氧,因外呼吸功能正常,故P
36、aO2和血氧饱和度正常,因氧容量降低使血氧含量减少;由HB含量减少或性质改变引起的缺氧,可使血氧容量和氧含量均降低。(3)低动力性缺氧的特点是:单纯性低动力性缺氧,常见于器官的局部循环功能障碍,动脉血氧容量、氧分压及血氧含量和氧饱和度均正常,静脉血氧分压和血氧含量降低,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增大。全身性循环障碍累及肺,合并呼吸性缺氧时,动脉血氧分压与氧含量低于正常。(4)利用障碍性缺氧的特点是:单纯氧利用障碍性缺氧时,动脉血氧容量、氧分压、氧含量和氧饱和度均正常。由于内呼吸功能障碍使组织不能充分利用氧,故静脉血氧含量和氧分压增高,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小。第六章 水、电解质代谢障碍一、解释下列名词高渗性
37、脱水又称为缺水性脱水、单纯性脱水,失水大于失钠,血清钠浓度和血浆渗透压增高的脱水。积水发生于体腔内(如胸腔、腹腔、心包、脑室等)的水肿。脱水是指由于水分丧失过多或和摄入不足而引起体液容量减少,并出现一系列功能、代谢障碍的病理状况。低渗性脱水又称为缺盐性脱水、低钠血症,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和血浆渗透压均降低的脱水。水肿过多的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等渗性脱水又称混合性脱水、低容量血症或细胞外液容量不足。血液中水与钠等比例丢失,在一定时间内,血浆渗透压基本不变的脱水。水肿液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体液。水中毒又称为水过多、稀释性低钠血症。当水摄入过多,超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和肾脏排水能力时
38、,使大量水分在体内潴留,导致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容量扩大,并出现包括低钠血症在内的一系列症状。细胞水化是指细胞内液积聚过多。肾性水肿是指肾脏原发性功能障碍引起的全身性水肿。二、填空1、体液是由水和溶解在其中的电解质、(非电解质)以及蛋白质组成,广泛分布于组织细胞内外,构成了动物体的(内环境)。2、脱水是指(水分丧失过多或摄入不足)而引起的体液量明显减少,并出现一系列机能代谢变化的一种(病理状态)。3、低渗性脱水时体液丢失以(失钠)为主。4、低渗性脱水常由(体液丧失 )后,因处理不当即(只补充水,未给电解质)所致。5、高渗性脱水的特征是(失水大于失钠),血清钠浓度(增加),血浆渗透压升高。6、高渗
39、性脱水时,由于细胞外液高渗,刺激(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可导致尿量减少。7、高渗性脱水时,水可由(组织间隙)转向(血液),这有助于血容量的恢复,但可引起细胞(内液明显减少)。8、水肿是指过多的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9、水肿发生的基本机制是(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常)和/或(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常)。10、引起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的因素有(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组织渗透压增高)、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和(淋巴回流受阻)。三、选择题1、有关体液容量和分布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A、体液容量和分布无论年龄、性别都是相同的 B、成年动物体液总量占体重的60%C、成年
40、动物组织间液占体重的15% D、成年动物血浆占体重的5%2、机体的内环境是指(B)A、细胞内液 B、细胞外液 C、血浆 D、体液3、低渗性脱水的突出特点是(C )A、明显口渴 B、ADH分泌增多 C、易发生休克 D、早期尿量减少4、下列哪种情况属于低渗性脱水(D)A、主要是细胞内脱水 B、口渴明显 C、失水大于失钠 D、外周循环衰竭较早出现5、低渗性脱水时尿钠减少的主要原因是(B)A、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B、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兴奋C、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抑制 D、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6、低渗性脱水早期尿量和尿比重的变化是(D)A、尿量减少,比重增加 B、尿量增加,比
41、重增加 C、尿量减少,比重降低 D、尿量增加,比重降低7、下列哪一类水、电解质紊乱最容易发生外周循环衰竭?(B)A、高渗性脱水 B、低渗性脱水 C、等渗性脱水 D、水中毒8、高渗性脱水时体液丢失的特点是(D)A、细胞内外液均明显减少 B、细胞外液减少,细胞内液无变化C、细胞外液减少,细胞内液增多 D、细胞内外液均减少,但细胞内液减少更明显9、高渗性脱水早期尿钠浓度增高的主要原因是(B)A、醛固酮分泌增多 B、醛固酮分泌减少 C、氢-钠交换减少 D、肾小管重吸收水增多10、下列哪项不是组织间液体积聚的原因?(B )A、毛细血管内压增加 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C、淋巴回流受阻 D、微血管壁通透性
42、增加四、简答题1、试比较高渗性脱水与低渗性脱水的异同。两种类型脱水比较 脱水原因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发病原因失水大于失钠失钠大于失水主要变化特征细胞外液细胞内液血液循环障碍酸碱平衡障碍尿 液渴 感高渗,量变不显(晚期减少)减少,细胞脱水不明显(晚期显著)晚期可出现量少,钠多明 显低渗,容量减少增多,细胞水肿明 显较常见量较多(晚期少),钠少无补液原则补水(加适量盐)补等渗或高渗盐水2、高渗性脱水的发展过程。3、渗性脱水的特点。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细胞脱水,细胞内液减少较显著,血浆容量变化不明显(晚期减少);尿量减少,尿Na+增加;患病动物呈现口渴。4、高、低渗脱水早期尿量及尿钠有何不同,为什么
43、?高渗性脱水早期尿量减少,尿Na+增加;因为ADH分泌增多,而醛固酮分泌减少。低渗性脱水恰好相反。五、试述题试述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引起水肿的机制。答:(1)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3)组织渗透压增高;(4)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5)淋巴回流受阻。第七章 酸碱平衡障碍一、解释下列名词酸碱平衡正常情况下,尽管动物机体经常由肠道摄入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并在代谢过程中,不断地产生酸性或碱性物质,机体通过各种调节功能,如缓冲系统,肺脏呼出CO2和肾脏排H+保Na+、排NH3保Na+等,使体液pH值稳定在正常范围内。这种生理条件下体液酸碱度相对稳定性的维持。酸碱平衡障碍病理情况下,当机体酸性或碱性物质的量发生变化(过多或过少),超过机体的调节能力,使血浆pH超出正常范围;或由于肺、肾对酸碱平衡调节功能发生障碍,以及因H2O、电解质紊乱,使HCO3 和H2CO3的含量,甚至HCO3和H2CO3的比值发生改变。 酸中毒病理情况下,当体内BHCO3减少或H2CO3增多时,均可使BHCO3/H2CO3值减小,引起血液pH值降低。 代谢性酸中毒由于体内固定酸生成过多或和碳酸氢盐丧失过多而引起血浆HCO3浓度原发性减少,导致pH值低于正常。呼吸性酸中毒由于呼吸功能障碍,肺的通气和换气不足,致使体内生成的CO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