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产业深度调研2022遥感产业现状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遥感产业深度调研2022遥感产业现状分析.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遥感产业深度调研 2022遥感产业现状分析遥感的概念遥感(remote sensing)是指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一般指运用传感器/遥感器对物体的电磁波的辐射、反射特性的探测。遥感是通过遥感器这类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远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体条件下探测目标地物。获取其反射、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地震波等信息),并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分析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和技术。遥感通过人造地球卫星、航空等平台上的遥测仪器把对地球表面实施感应遥测和资源管理的监视(如树木、草地、土壤、水、矿物、农家作物、鱼类和野生动物等的资源管理)结合起来的一种新技术。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
2、的2022-2027年遥感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预测报告显示:遥感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在20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开始为航空遥感,自1972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陆地卫星后,这就标志着航天遥感时代的开始。经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成为一门实用的,先进的空间探测技术。振动的传播称为波。电磁振动的传播是电磁波。电磁波的波段按波长由短至长可依次分为:-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和无线电波。电磁波的波长越短其穿透性越强。遥感探测所使用的电磁波波段是从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到微波的光谱段。当前遥感形成了一个从地面到空中,乃至空间,从信息数据收集、处理到判读分析和应用
3、,对全球进行探测和监测的多层次、多视角、多领域的观测体系,成为获取地球资源与环境信息的重要手段。遥感产业现状分析2021年,全球航天发射活动高度活跃,全球累计进行了146次航天活动,是1957年有航天发射活动以来的最高值;发射航天器共计1846个,继2020年全球发射航天器数量首次破千后再创历史新高,总质量达到约778t,为2009年(该年总发射质量为829.1t)以来的最大值。2012年我国卫星应用市场规模为1209.03亿元,2021年产业规模增长至5525.82亿元。卫星遥感产业规模从2012年的40.83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18.12亿元,遥感产业发展迅速,但占卫星应用的比重较小,
4、从2012年3.4%下降至2021年2.1%。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地质、海洋、气象、水文、军事、环保等领域。在未来的十年中,预计遥感技术将步入一个能快速,及时提供多种对地观测数据的新阶段。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都会有极大的提高。其应用领域随着空间技术发展,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发展及相互渗透,将会越来越广泛。从各国遥感卫星发射数量来看,美国和中国占据较大的份额。2021年美国遥感卫星发射数量为86颗,占全球比重达45.03%;中国遥感卫星发射数量为61颗,占比31.94%。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1年,全球遥感卫星市场规模由35.9亿美元增
5、长至63.26亿美元,年复合增速为9.9%。2022年2月27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L-SAR 01组B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对地质环境、山体滑坡、地震灾害等进行有效监测。据了解,这是我国发射的首组差分干涉SAR卫星,其成功发射及应用,将实现我国差分干涉SAR数据的自主可控,极大改变自然资源及相关行业应用对国外SAR数据的依赖现状,有效提升我国地质灾害自主卫星监测能力与防治水平。从细分市场来看,2021年我国遥感卫星产业市场规模为118.12亿元,其中数据费用市场规模为20.21亿元。加工服务市场规模为32.03亿元;应用市场规模为65.88亿元。随着热红外成像、机载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和高分辨力表层穿透雷达和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的日益成熟, 遥感波谱域从最早的可见光向近红外、 短波红外、热红外、微波方向发展,波谱域的扩展将进一步适应各种物质反射、辐射波谱的特征峰值波长的宽域分布。中研普华利用多种独创的信息处理技术,对市场海量的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传递,为客户提供一揽子信息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最大限度地降低客户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把握投资机遇,提高企业竞争力。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