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研究进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推拿研究进展.ppt(8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小儿推拿研究进展小儿推拿研究进展 【小儿推拿源流】 小儿推拿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临床疗效卓著,是儿科的一种重要外治方法。其历史源远流长,在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我国现知最古的医学方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运用推拿治疗儿科疾病的记载:“婴儿瘛者以匕周抿婴儿瘛所”,是小儿推拿迄今见到的最早的原始资料。 从晋代葛洪的“捏脊”疗法开始,小儿推拿逐步发展,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明确提出按摩疗法可用于小儿疾病,明代是小儿推拿的鼎盛时期。 按摩学盛于隋唐,儿科学形成于宋朝,按摩学和儿科学的成熟,为小儿推拿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于明代形成了小儿推拿独特的治疗体系,其标志为保婴神术(又称小儿按摩经、
2、四明陈氏按摩经)、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和小儿推拿秘诀3部小儿推拿专著的问世。 明代是小儿推拿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鼎盛时期,在当时政府的医疗机构“太医院”中医十三科中,成立了“按摩科”。同时小儿推拿的理论水平不断提高,在治疗小儿疾病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小儿推拿的独特体系,如小儿推拿的穴位有点状穴、线状穴、面状穴等。 在小儿推拿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又编写了不少小儿推拿著作,如小儿推拿最早的专著保婴神术,又称小儿按摩经,这本书1601年被收集在针灸大成之内。书中记载的手法有15种(包括小儿按摩八法),穴位40多个。基本上形成了小儿推拿的特有手法和特定穴位。 书内重视望诊,提出补泻方法,“视
3、病之虚实,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推拿方法上强调推有定数,不可乱推等。并认为小儿之疾多在肝、脾二脏。该书对小儿推拿从诊法、辨证、穴位、手法、治疗等方面作出了全面的论述,对小儿推拿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还有明太医龚云林的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周于蕃的小儿推拿秘诀、徐用萱的袖珍小儿方论等。 推拿疗法的名称在此从“按摩”发展为“推拿”。推拿名称的改变标志着推拿疗法有了重大的发展。推拿名称的变革经历了三个时期,汉以前,汉至明清,明清以后至今。其名称的由来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汉代以前:称为“按摩”、“按蹻”、 “案扤”、“蹻摩”、“挢引”等。汉以后致明初:按摩。明代至今:推拿。 至清代小
4、儿推拿又有了新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明代小儿推拿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推拿术在儿科领域的运用,二是推拿手法为骨科所采用,自我保健按摩仍然广泛存在,发明了按摩器,并应用到养生保健上。此期的专著也较多,清初,熊应雄集明代诸书之长,著有小儿推拿广意,是清代最早的一部小儿推拿著作。 全书3卷,上卷总论说明推拿在治疗上的应用,次叙儿科疾病的诊断方法。强调望、闻二诊,然后结合主治病症,配合图文,分别介绍推拿部位和方法。中卷分述各种儿科常见疾病及其推拿疗法。下卷列举内服、外治应用方剂180多个,是当时最完备的小儿推拿专著。 自此以后,小儿推拿专著出版渐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夏禹铸著的幼科铁镜,骆如龙著
5、的幼科推拿秘书,夏云集著的保赤推拿法,徐谦光的推拿三字经,张振鋆著的厘正按摩要术等。 现代,在各级政府卫生部门的大力扶植、发展下,中医事业犹如枯木逢春,小儿推拿也得到了不断的不断发展。【小儿推拿流派及名家】 所谓“推拿流派”,是指世袭相传的,有其自身特色和风格的关于推拿操作与运用的群体。目前国内发展比较充分,影响较大的儿科推拿流派有山东地区的推拿三字经流派、孙重三推拿流派及张汉臣推拿流派,北京地区的小儿捏脊流派,上海地区的海派儿科推拿和湖南地区的刘开运儿科推拿流派。 除此以外的小儿推拿的众多流派,有的昙花一现,有的囿于狭小的区域,还有的缺少理论总结和著述,因而大都流失了。 1.推拿三字经流派
6、以山东青岛市中医院已故老中医李德修为代表,李德修是清末胶东著名推拿名医徐谦光的四代传人,继承了徐氏推拿学派之精华并有所发展,著有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一书。该派常用穴仅三十有余,其手法亦较其他学派简单,归纳起来只有推、拿、揉、捣、分合、运六种。 主张取穴少而精,还强调用“独穴”治病。所谓“独穴”,就是在一定的情况下,只取一个穴位多推久推,以得效为度。推拿三字经“治急病,一穴良”之说,使用独穴久推之法,效如梓鼓。 在辨证上主张祛邪为先,重视小儿纯阳之体,取穴少而多用清法。认为小儿虽然“稚阴稚阳”,抵抗力不足,但是“纯阳之体”生机旺盛,易趋康复。因小儿患病临床多表现为实证或虚中夹实之证,纯虚者较为少见
7、,所以论治小儿,实证用清法,虚中带实亦多用清法。 在处方取穴上,因小儿具有“脾常不足”、“肺脏娇嫩”、“肝常有余”等生理病理特点,根据木能克土,“木火刑金”之理,临床取穴常常首选平肝穴,治疗呼吸道疾病喜取平肝、清肺、清天河水、运八卦、一窝风等;治疗消化道疾病常用平肝、清胃、清天河水、清大肠、运八卦、清板门、揉外劳宫等。 2.孙重三推拿流派 以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已故老中医孙重三为代表。孙重三20岁时拜老中医林椒圃为师,以林氏的推拿手法为基础,结合个人的临床实践,编著有小儿推拿疗法简编、通俗推拿手册等书。 该流派常用的穴位有70多个,手法以按、摩、掐、揉、推、运之法最常用,搓、摇多做辅助,手法轻
8、巧、柔和、渗透,并继承了林氏“十三大手法”摇斗肘、打马过天河、黄蜂入洞、水底捞月、飞经走气、按弦搓摩、二龙戏珠、苍龙摆尾、猿猴摘果、揉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赤凤点头、凤凰展翅、按肩井等。 在取穴上,该派多用手穴加体穴, 治疗呼吸道疾病常用“四大手法”(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运耳后高骨)及二扇门、肩井、风池、肺俞、运内八卦、膻中、按弦走搓摩等;治疗消化道疾病多取推脾土、分腹阴阳、运内八卦、侧推大肠(即清大肠)、推上三关、天门入虎口、推天柱骨、足三里、摩腹、拿肚角、揉脐及龟尾、推七节骨。 总之,该派治病首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诊病强调闻诊和望诊,取穴灵活,手穴配伍体穴,随症加减多,相辅相成。
9、3.张汉臣推拿流派 以山东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已故老中医张汉臣为代表。张汉臣17岁时拜民间艾老太太为师,著有小儿推拿概要一书。 该流派选用的穴位有70多个,但常用的仅10余个。手法有推、揉、运、分、捏等。在辨证上该流派注重扶正,祛邪亦不忘扶正,认为小儿“稚阴稚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治病过程中必须时时顾护正气。 在处方选穴上,该流派选穴配伍较多,且常首选补肾水,治疗呼吸道疾病善用小天心、一窝风、补肾、清板门、清天河水、逆运八卦、揉二马、揉小横纹(即掌小横纹穴)等,治疗消化道疾病常用补肾水、揉二马、补脾土、揉小天心、揉一窝风、逆运八卦、推四横纹、清板门、清大肠、清天河水、挤捏神阙。 此外,
10、该流派善于与现代医学结合研究小儿推拿,对治疗消化道疾病之首选穴补脾土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证明推补脾土使胃酸度有明显的增加,对胃蠕动以及对蛋白质的消化均有明显的促进。4.小儿捏脊流派 以北京地区已故捏脊专家冯泉福为代表。冯泉福为冯氏捏积术的第四代传人,其弟子李志明根据其学术思想编著小儿捏脊一书,并将捏脊疗法的主治范围扩大,通治小儿诸病。该流派手法有八种,称为“捏脊八法”,即捏、拿、推、捻、提、放、按、揉八个基本手法。 捏脊手法亦分补泻,捏脊从长强穴开始至大椎穴结束为补法,反之则为泻法;若捏一遍补法接着再捏一遍泻法,补泻法交叉进行则为平补平泻法。捏脊,因其长于治疗儿科积聚一类疾病,又称为“捏积”,
11、故该流派对小儿积证有其独到见解,将积证分为4型,即乳积、食积、痞积和疳积。 并指出捏脊疗法旨在通过捏拿患者督脉(因十二经脉隶属督脉),达到经络的良性感传,加之刺激膀胱经上有关的俞穴,恢复受损之脏腑,疏通阻滞之气血,从而使停滞之食物得以运行消化。小儿捏脊流派在北京地区影响颇大,冯泉福有“捏积冯”之美称。5.海派儿科推拿 以上海地区小儿推拿名家金义成为代表。金义成对推拿发展史、历代推拿文献颇有研究,以儿科推拿见长。著有小儿推拿、小儿推拿图解、海派儿科推拿图谱等书。 海派儿科推拿学术特色在于兼收并蓄,着重创新。该流派手法除了继承按、摩、掐、揉、推、运、搓、摇等传统八法外,还融入了上海地区的一指禅推拿
12、、滚法推拿、内功推拿三大流派的手法,并称之为“推拿十六法”。 在治法的运用上,除了传承“汗、吐、下、温、和、清、补、消”八法之外,提出了“通”法的应用,揭示推拿能使“寒热咸和”,具有“开达抑遏”、“疏通气血”、“开关利气”的功用。在临证时强调“痛则通”、“不痛则不通”,根据“通则不痛、不通则痛”原理,而寻求病症异常的反应点,以痛为输,通过在痛点的治疗,达到祛除病痛的目的。 在理论上,基于推拿以手法为防治病症的主要手段,加之小儿特定穴位有点、线、面之特点,且穴位和部位同用,因而提出了“穴部”的观点。 此外,对于小儿推拿对象的界定,金义成根据其个人经验特别指出,小儿推拿穴位和复式操作法的应用,主要
13、是针对6周岁以下的儿童,对3周岁以下的效果更佳。对于6周岁以上的儿童,其取穴和手法可相应采取类似成人推拿的方法。6.刘开运推拿流派 湖南地区推拿名家刘开运为代表。刘开运出身中医世家,苗汉后裔,御医后代,家族业医已三四百年,祖传中医、草医、推拿三套绝技,融汉、苗医药于一炉,独树一帜,尤擅长儿科推拿。 主编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小儿推拿学一书。该流派在手法上以推揉为主,拿按为次,兼以摩、运、搓、摇、掐、捏,称为“刘氏小儿推拿十法” 。临床上刘氏往往将揉法与掐、按相结合,形成复合手法,其常用形式有三种:揉中加按法、揉按法、掐后加揉法。 肺俞、膻中、乳根、乳中、中脘、足三里、涌泉等穴部多用揉按或揉中加按法,
14、偏重于止咳、平喘、止呕、止泻、止痢;百会、人中、承浆、四横纹、一窝风等穴部多用掐后加揉法,偏重于止痉、止痛、醒神;龟尾、神闭等穴部多单施揉法,主要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 刘开运在小儿推拿的辨证立法推治运用中,擅长运用五行学说的生克制化之理,确定其补母、泻子、抑强、扶弱的治疗原则,以作为指导临床推治时取穴、主补、主泻的依据,并且在临床具体运用中以推五经多用。 【小儿推拿研究现状】 查阅了近十年有关小儿推拿的文章,共计656篇。其中临床研究548,理论研究47,实验研究4,综述性25,流派、名医经验总结及民族医药32篇,其他4篇。一、临床研究(548篇)1.消化系统 281篇。病种有腹泻219篇
15、、厌食41篇、便秘9篇、腹痛6篇、呕吐6篇。2.神经系统 69篇。脑瘫62、面瘫3、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2,肌注所致小儿坐骨神经损伤2。3. 呼吸系统 24篇。治疗病种咳嗽10、发热9、哮喘2、肺炎1、支气管炎1、难治性肺部啰音1。4. 预防保健 25篇。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11、防病5、促进婴幼儿生长发育3、少儿亚健康推拿调理与综合干预3、促进早产儿早期生小儿哮喘缓解期2、长发育1。5. 泌尿系统 18篇。遗尿16(原发性、脊柱隐裂),新生儿癃闭症2。6. 五官科 12篇。鼻炎4、近视3篇、弱视2、斜视1、乳蛾1、婴幼儿视神经萎缩1篇。7.骨伤科 8篇。治疗病种颈椎半脱位2、落枕1、骶髂关节错位
16、1、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关节僵硬1、儿童股内收肌群损伤1、小儿髋关节扭伤1、小儿髋关节滑膜炎1。8. 杂病 63篇。病种有抽动-秽语综合征15篇、多动症9、肥胖6篇、夜啼6、惊症4、自闭症3、智力低下3、湿疹3、口疮3、流涎2、汗症2、贫血2、中枢性发育迟缓1、脱肛1、听力障碍1、疝气1、佝偻病1。9、先天性疾病 37篇。病种有婴幼儿肌性斜颈34篇 、婴幼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2篇、小儿先天性巨结肠1篇。10、手法、穴位 10篇。11、膏摩 3篇。发热2、腹胀1。二、实验研究(4篇) 1. 辨证分型推拿治疗dxJL腹泻320例疗效及作用机。胃肠电图仪,我们将擒拿治疗前后胃电参数作为霄电图的记录内容,以
17、观察胃的运动状态。J,JL腹泻患者一般均出现胃动力学障碍,表现为未推拿治疗前胃电图频率明显升嵩的,经攘拿治疗孱胃蠕动缓慢;相反的,未推拿治疗前胃电图频率低的,经推拿治疗后胃端动增强。 2. 推拿治疗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儿童胃胆囊运动功能影响的研究。超声诊断仪,频率35MHZ,测定空腹胃窦面积、餐后胃排空率,空腹胆囊容积、餐后胆囊排空率。每位病人治疗前、治疗后症状量表积分。 3. 推拿对脑瘫小儿胫神经性姆屈肌M波和F波反应的影响。仪器采用Neuropaekl(BEM一5100,JaPan)诱发反应系统和计算机(IBM,AT,USA)联机实时处理。用体表无创伤性双极刺激胫神经的方法,研究了30例脑瘫患
18、儿推拿治疗前、后姆屈肌肌电M波和F波反应。结果治疗后,肌电阐值降低,患侧M波电压增大,F波降低,左、右脚M和F波基本相等。M波峰潜伏时延长,患侧Fn有意义(P0.05)。 总之,除2例无变化(7.41%),1例变差(3.7%)外,显效率为25.93%,有效率为88.89环。提示推拿能改善患儿脊髓前角细胞和骨骼肌的功能活动。(2篇)三、理论研究(47篇) 包括对小儿推拿古籍、对小儿推拿补写、对各时期小儿推拿特点、对小儿推拿复式操作法、发展史等的研究。四、结论1、小儿推拿的研究目前主要是集中在临床研究方面。2、小儿推拿临床应用广泛,其治疗疾病的种类,涉猎 了骨伤科、内科(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
19、统 神经系统)、眼耳鼻喉科等学科疾病,及先天性疾 、杂病等疾病,共计50余种疾病,在小儿预防保健 治未病)中也发挥了独到的作用。其使用手段,除 纯推拿手法治疗外,还有膏摩疗法及综合疗法。3、小儿推拿治疗的特效疾病有发热、咳嗽、哮喘、 遗尿、脑瘫、面瘫、鼻炎、弱视、近视、斜视、 腹胀、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肌性斜颈、腹泻、 厌食、呕吐、流涎、夜啼、汗症等。4、小儿推拿临床疗效可进一步研究的疾病有自闭症、抽动-秽语综合征、肥胖、多动症、口疮、湿疹等。【小儿推拿研究存在的问题】 1. 缺乏统一规范标准 主要体现在小儿推拿穴位(包括定位、功效)、手法名称、推拿补泻、小儿推拿的适应年龄、操作方法、推拿处方
20、等方面。1.1. 穴位位置和功效不确切A、穴位位置不确切。 金义成小儿推拿一书集中收录了幼科推拿秘书、厘正按摩要术、小儿推拿广意、幼科铁镜、保赤推拿、推拿三字经等数十部推拿专著和有关篇章所载穴位共计157个。 前臂及以下穴位有80个,其中有47个穴位有确定的位置,33个穴位没有确定的位置,但这33个穴位中有90%是常用穴,而47个有确定位置的穴位中常用穴只占10%。 B、穴位功效众说纷纭。 以前臂80个穴位为例,幼科推拿秘书、厘正按摩要术、小儿推拿广意、幼科铁镜、保赤推拿、推拿三字经等10几部著作仅有12个穴位各书记载功用一致,而一穴多用或只载穴位未明功用者68个,占85%。1.2 穴位操作手
21、法不一 80个前臂穴位只有19个有确定的手法,其他61个或者操作手法在2个以上,或根本未涉及操作手法,占75%以上,至于操作力度、方向、频率更无从谈起。1.3 名称混乱 一个穴位有多个名称,一个穴位名称存在多个位置,一个穴位有多种操作方法名称,一种操作方法名称又可有多种操作形式等。 如,脾经穴就有两个位置:即拇指末节螺纹面和拇指桡侧缘指端至指根;而且补脾经的操作方法就有三种。这两个位置,三种操作方法,在文字表述上均为脾经穴,补脾经,但临床中到底是指那一个具体位置和方法则表述不清。1.4 缺乏量化标准 如,在推拿操作方法的补泻问题上,一般观点认为轻手法为补,重手法为泻。可轻应到何种程度,重又应重
22、到何种程度,缺乏统一认识。 我们曾经做过一些相关的调查,有部分人认为 300500克的压力为轻手法,属于补法;而 600800克压力为重手法,属于泻法;也有人认为 200 克以内的压力为轻手法,属于补法;而超过 300 克压力则为重手法。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如果采用 400 克压力的手法在穴位上进行操作,到底应视为补法还是泻法,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解释。1.5辨证论治的主观随意性 我们目前的临床研究中,四诊缺少客观化,辨证不够规范化;还由于每个人的经验与认识的差异,所得到的证型不同,则治疗方法也不同,缺乏统一的标准,并且临床报道都是个别报道,医院之间并没有形成网络联系。因而临床研究就具有局限
23、性,达不到寻求更有效治疗方法的目的。2.推拿作用机制未明 小儿推拿的理论、手法、穴位不同于推拿手法在其他各科中的应用,它具有“点、线(如前臂的“三关”“六腑”)、面(如手指指面的“脾”、“肝”、“心”、“肺”、“肾”)的特点,所以推拿穴位大多具有集中于前臂,因此无法全部用经络理论来解释其作用机制,故小儿推拿临床作用机制研究的现状几乎是一片空白。 20世纪60年代初,仅张汉臣先后进行过推补脾土穴对健康青年胃液分泌量及胃酸度的影响、补脾土穴与运八卦对健康青年胃运动的影响对比、推补脾土穴对健康青年蛋白及淀粉消化时间的影响等数量极少的几个研究。 虽然选取健康青年作为实验对象,但其“脾经”的研究却为小儿
24、推拿特定穴机制的研究打下了基础,比较可惜的是,其后未见此方面研究。【小儿推拿研究的制约因素】【小儿推拿研究的制约因素】1、小儿推拿对刺激量、刺激频率、刺激时间缺乏统一的量化标准。80年代初期由上海中医学院与同济大学合作研制的推拿手法测定仪为手法操作提供了初步的客观的检测和评价,但对小儿推拿而言,推拿方向、频率、时间、力度对穴位功效的影响等都有差异,尤其方向和力度的掌握,临床上缺乏统一标准。2.动物实验研究费用昂贵。因为小儿推拿取穴大多在前臂及手部,而常用实验动物的前肢与人有较大的差异,所以选取与人生理结构较为相似的灵长类动物为实验对象较为理想,但对于大多数医学院校来说,费用昂贵,实现不太可能。
25、3.人体实验的开展被实验手段的无伤害性所制约。我国人口众多,独生子女的广泛存在使临床研究更加困难,由于小儿推拿所面对的是患病小儿,其病情变化迅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要求医生在较短的时间控制病情,因而不可能拿患儿做不确定的治疗,更不能做相反的处理。【小儿推拿的研究方向】【小儿推拿的研究方向】1、理论研究 发展与完善小儿推拿理论基础。由于建国以来中医学发展缓慢,使小儿推拿的临床阵地呈萎缩之势。“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一门完整的学科,应该是理、法、术的完美结合,因而要振兴小儿推拿,发展与完善其基础理论势在必行。2.临床研究 21推拿手法量化标准。 这是当前较新的临床研究。90年代,复旦大学与上海中
26、医药大学合作,通过“中医推拿摆动类手法动力学分析”推导出手法动力学方程,为推拿手法机理的研究开辟了新途径。但是对于小儿推拿的来说,推拿方向、频率、时间、力度达到多少才能造成最佳治疗效果,而不产生负作用;对穴位的刺激量多少才能适度,还需要和生物力学,物理学等多种学科交叉研究。22特定穴位作用机制研究。 这是当前应用范围最广的临床研究,它在针灸穴位的机制探讨中已有成熟的经验,方法多,适用范围大,小儿推拿的临床研究可以很好地借鉴。这方面的研究有推脊的退热作用、捣小天心的镇静作用、推上三关的温阳作用及推箕门的利尿作用等。故小儿推拿的临床研究应借鉴这些成熟的经验。从特定穴的主治功能作用入手,逐步揭示手法
27、的作用机理。 2.3 穴位定位及功用的确认研究。 主要针对某些穴位位置不一、功用不一而设计。这方面的临床研究有分别推左手大鱼际外侧与掌面大指末节2个胃经位置,对比两者胃电和胃液分泌的不同。24进行循证医学研究。 各大中型医院应联合治疗,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全面研究,如各大医院区域性联合,用同种药物(国家承认疗效最佳或有效药物)作为对照组,医者分次,分批治疗,结果通过统计学进行疗效评价,从而在临床中寻求小儿的最佳推拿疗法。3.动物实验研究 成人推拿已有实验研究,但与小儿相关的动物推拿实验,至今未见报道,所以实验动物的选取,实验过程的设计,疗效标准的评定尤为重要。由于小儿推拿穴位大多具有集中于前臂的特异性,而绝大多数穴位在动物前肢无法操作。可由动物躯干、前臂部穴位入手,选取脊柱、天柱骨、龟尾、腹、肚角、天河水等与人体相对应部位进行研究。 【展望】【展望】 小儿推拿作为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在小儿疾病的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针灸推拿手法在国际上已被国际康复医学界所接受,在国内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小儿推拿无痛苦、无副作用、疗效显著的特点,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只有继承、发展、壮大它,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达到造福人类的目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