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风险辨识管控与隐患治理管理制度(共1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风险辨识管控与隐患治理管理制度(共14页).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安全风险辨识管控与隐患治理管理制度1 目的 为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方针和安全发展理念,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安全生产风险管理,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规范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管理,根据河北省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规定和国家安监总局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等要求制定本制度。 2 术语与定义 2.1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根源,是指具有能量或产生、释放能量的物理实体或有害物质。如起重设备、电气设备、压力容器、运转着的机械(动能
2、)、人在高处作业(势能)、易燃液体、爆炸品(化学能)、噪声源(声能)、粉尘源、致病微生物(有害物质)等。行为,是指决策人员、管理人员以及从业人员不当的决策行为、管理行为及作业行为。如指挥失误、操作错误、监护失误、未佩带劳动保护用品等。状态,是指不良的物的状态和环境的状态等。如强度不够、无防护、带电部件裸露、高温环境等。 2.2 风险:不确定性的影响。2.3 职业健康安全风险:与工作相关的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由此事件暴露造成的伤害及健康损害的严重程度的组合。风险有两个主要特性,即可能性和严重性。可能性,是指危险情况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是指危险情况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大小和程
3、度。 2.4工作危害分析法:是指通过对工作过程的逐步分析,找出其有危险的工作步骤,进行控制和预防。适合于对作业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 2.5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依据相关的标准、规范、对工程、系统中已知的危险类别、设计缺陷以及与一般工艺设备、操作、管理有关的潜在危险性和有害性进行判别检查。适合于对设备设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 2.6风险辨识:识别组织整个范围内所有存在的危害因素并确定每个危害因素特性的过程。 2.7风险评估: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3 职责 3.1 企业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主体职责 3.1.1 履行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的责任主体,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
4、制,明确本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其他负责人、各部门、各岗位及从业人员的责任,并保障安全生产资金投入。 3.1.2 依法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配备安全管理人员,负责安全生产工作。 3.1.3 将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教育培训纳入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计划,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确保从业人员知悉工作岗位和作业环境的风险因素、风险等级、防范措施、应急方法以及隐患排查治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3.1.4 按照可视、有痕、便捷、实用的原则,科学设计作业审批票(证)、生产作业现场点检表、告知卡(单)、工作流程图、公示牌(板)等各类安全生产管理工具,用于本单位各层级、各岗位的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工作。 3
5、.1.5 发包或者出租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应在专门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承包、租赁合同中,约定涉及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的相关责任。 3.2 企业应履行的风险管控职责内容: 3.2.1 建立包括辨识部位、存在风险、风险分级、事故类型、主要管控措施、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等内容的风险管控信息台账(清单); 3.2.2 根据生产组织、工艺等行业特点,逐级编制并发布风险分布图; 3.3.3 根据生产工艺、设备、设计等环节变化情况,及时修改完善相应的安全操作规程; 3.3.4 建立危险作业、动能隔离上锁挂牌、风险岗位应急处置等管理制度; 3.3.5 在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中安排专门课时对风险辨识方法和风险管控措
6、施进行培训; 3.3.6 定期评估分析和改进有关管理制度,并告知从业人员; 3.3.7 其他风险管控职责。 3.3 风险辨识管控与隐患治理职责分工 3.3.1 公司主要负责人是组织开展风险辨识管控与隐患治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风险辨识管控与隐患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建立及有效性全面负责,为该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支持。 3.3.2 公司分管安全负责人(或安全总监)协助主要负责人具体负责组织、督导、协调和考核风险辨识管控与隐患治理工作开展的全过程。 3.3.3 公司安全生产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开展风险辨识管控与隐患治理工作,并承担公司层面的组织、指导、培训及考核等主要职责。 3.3
7、.4 各职能部门、各生产单位(车间)的主要负责人是本部门、本单位开展牵头工作的风险辨识管控与隐患治理第一责任人,对该项工作在本部门、本单位开展的全过程负总责。 3.3.5 各级各类人员应按照本责任制要求,积极参与并履行好各自职责。 4 风险因素辨识与隐患治理工作要求 4.1 风险因素辨识分类:分为全面辨识和专项辨识。 4.2 风险因素辨识周期 自本制度施行之日起三年内,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全面辨识。本制度施行满三年后,应每三年至少开展一次全面辨识。 4.3 开展全面辨识的因素 (一)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 (二)普通设备设施和特种设备,能源隔离、机械防护等涉及安全生产的设备设施及其检验检测情况; (
8、三)建筑物、构筑物、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生产经营环境,以及与生产经营相关相邻的环境、场所和气象条件; (四)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安全防护和安全作业行为; (五)安全生产责任制、操作规程、教育培训、现场作业、应急救援等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情况; (六)其他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 4.4 职业病危害风险和生产安全事故风险分级 应根据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综合考虑职业病危害风险和生产安全事故风险,将辨识出的风险确定为重大、较大、一般和低四个等级,分别以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注。 对重大危险源、极易造成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的风险应当确定为重大风险。 4.5 风险管控 按照风险等级,逐一制定风险管
9、控措施,明确管控重点、管控部门和管控人员。对较大及以上等级的风险,还应当制定专门管控方案。 4.6 风险因素辨识和管控措施的更新和调整 在生产经营环节或者生产经营要素发生重大变化,高危作业实施前,新技术、新材料试验或者推广应用前以及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应当及时开展专项辨识,并根据辨识情况及时调整风险管控信息台账(清单)。 在改建扩建工程项目、使用新设备、变更工艺技术过程中,以及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应当对相应的风险重新进行辨识、制定管控措施或者管控方案。 4.7 领导作用 主要负责人应当每季度至少组织检查一次风险管控措施和管控方案的落实情况。 公司按照隐患排查制度要求,定期开展安全生产检查,排查事
10、故隐患。主要负责人每季度至少组织并参加一次,安全管理部门每旬至少组织一次,车间每周至少组织一次,班组每天组织一次。 4.8 风险管控动态评估 应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全公司风险管控动态评估,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应当立即开展评估。评估结果用于指导生产计划、应急预案、安全技术措施的制定,以及安全生产管理、风险管控、隐患治理等工作。 4.9事故隐患排查分类 事故隐患排查包括定期排查和专项排查。 4.10 隐患排查治理要求 4.10.1 定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对照风险管控信息台账(清单),检查风险部位、风险管控措施或者管控方案的落实情况。 4.10.2 应依据风险管控信息台账(清单)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清单,
11、并编制隐患治理信息台账。事故隐患排查清单应当包括排查的风险部位、风险管控措施、风险失控表现、失职部门和人员、排查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排查时间等内容;隐患治理信息台账应当包括隐患名称、隐患等级、治理措施、完成时限、复查结果、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等内容。 4.10.3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开展专项排查: (一)与本单位安全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以及规程制定、修改或者废止的; (二)设备设施、工艺、技术、生产经营条件、周边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 (三)停工停产后需要复工复产的; (四)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或者险情的; (五)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组织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的;
12、 (六)气候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或者预报可能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对安全生产构成威胁的。 4.10.4 开展隐患排查的因素包括: (一)从业人员是否存在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相关安全管理规定的行为; (二)生产经营场所和设施设备是否符合安全生产相关规定、标准要求; (三)是否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强制性标准规定建立实施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四)其他可能造成生产安全事故的因素。 4.10.5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告重大事故隐患。 4.11 隐患整改方案与论证 对安全生产检查发现的事故隐患,应制定隐患整改方案并组织实施,消除隐患。整改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治理的隐患清单; (二)治理的标准要求; (三
13、)治理的方法和措施; (四)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五)负责治理的机构、人员和工时安排; (六)治理的时限要求; (七)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八)复查工作要求和安排; (九)其他需要明确的事项。 重大隐患整改方案实施前应当由企业主要负责人组织相关单位负责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具体负责整改人员进行论证,必要时可以聘请专家参加。 4.12 风险告知 应将风险、管控措施或者管控方案在风险部位、岗位或者车间进行公示。在有较大及以上等级风险的生产经营场所显著位置、关键部位和有关设施设备上应设置明显警示标志、标识,设立包括疏散路线、危险介质、危害表现和应急措施等内容的公示牌(板)。 5 工作程序 5.1
14、 危险源辨识和分析按评价过程 确定工艺、设备、场所、生产作业过程或活动等风险评估单元 识别危险源确定评价方法 安全风险评价管控安全风险PDCA循环。 5.2 危险源的辨识 5.2.1各部门首先摸底排查部门所属岗位和各岗位作业活动内容,班组填写作业岗位清单和岗位作业内容清单。根据清单所涉及内容进行危险源辨识,危险源的辨识应考虑以下方面: 5.2.1.1 所有活动中存在的危险源。包括公司管理和作业过程中所有人员的活动、外来人员的活动;常规活动(如正常的工作活动等)、异常情况下的活动和紧急状况下的活动(如开停车、抢修等)。 5.2.1.2 公司所有采购、使用、储存、报废的物资(包括公司外部提供的)中
15、存在危险源,如燃料、设备设施等。 5.2.1.3 公司所有工作场所的设备设施中存在危险源,如建筑物、车辆等。 5.2.1.4 各种工作环境因素带来的影响,如高温、噪声、粉尘、有毒有害物、低温、照明等。 5.2.1.5 识别危险源时要考虑五种典型危害、三种时态和三种状态 五种典型危害 a.有毒有害化学品危害:化学品的挥发、泄漏所造成的人员伤害、火灾等; b.物理危害:造成人体辐射损伤、冻伤、烧伤、中毒等; c.机械危害:造成人体砸伤、压伤、倒塌压埋伤、割伤、刺伤、擦伤、扭伤、冲击伤、切断伤等; d.电气危害:设备设施安全装置缺乏和损坏造成的火灾、人员触电、设备损害等; e.管理不良危害:不适宜的
16、作业方式、作息时间、作业环境等引起的人体过度疲劳危害。 三种时态 a.过去:作业活动或设备等过去的安全控制状态及发生过的人体伤害事故; b.现在:作业活动发生变化、系统或设备等在发生改进、报废后将会产生的危险因素。 c.将来:组织将来产生的职业健康安全问题。如将来潜在的法律、法规的变化令计划中的活动可能带来的职业健康安全问题,新项目引入、新产品、工艺设计时可能带来的职业健康安全问题等。 三种状态 危险源的三种状态是指危险源的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 a.正常 危险源的正常状态是指在日常的生产条件下可能产生的职业健康安全问题。 b.异常 危险源的异常状态是指在开关机、停机、检修等可以预见到的情
17、况下产生的与正常状态有较大差异的问题。例如,危险化学品储存罐检修时,面临的危险比正常状态下要大得多。 C.紧急 危险源的紧急状态,如,火灾、爆炸、大规模泄漏、设施和仪器故障、台风、洪水等突发情况。 5.2.2识别的方法 收集国家和地方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其他要求,将其作为重要依据和线索。 收集本单位和其它同类单位过去已发生的事件和事故信息。 通过收集其他要求(如:客户的要求等)和专家咨询获得的信息。 通过现场观察、座谈和预先危害分析进行辨识: 现场观察:对作业活动、设备运转进行现场观测,分析人员、过程、设备运转过程中存在的危害; 座谈:召开安全管理人员、专业人员、管理人员、操作人员
18、,讨论分析作业活动、设备运转过程中存在的危害,对现场观察分析得出的危害进行补充和确认; 预先危害分析:新设备或新过程采用前,预先对存在的危害类别、危害产生的条件、事故后果等概略的进行模拟分析和评价。 5.3风险评价方法 5.3.1矩阵法 作业风险分析方法风险矩阵,就是识别出每个作业活动可能存在的危害,并判定这种危害可能产生的后果即产生这种后果的可能性,二者相乘,得出所确定危害的风险。然后进行风险分级,根据不同级别的风险,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风险的数学表达式为:RLS。 其中: R-代表风险值; L-代表发生伤害的可能性; S-代表发生伤害后果的严重程度。 L和S取值参照风险辨识分级管控体
19、系建设方案确定。 5.3.2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评估方法 评价小组对排查辨识出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可选择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评估方法,对排查出来的风险确定等级,风险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格雷厄姆金尼法)是作业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进行作业时的一种危险性半定量评价方法,它是由美国格雷厄姆和金尼提出的,他们认为影响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因素是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程度)、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L、E、C的分值见下表,用这三个分值的乘积D=LEC来评价作
20、业条件的危险性,D值越大,作业条件的危险性越大。 表1-1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分值L分数值106310.50.20.1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完全会被预料到 相当可能 可能 但不经常 完全意外 很少可能 可以设想 很不可能 极不 可能 实际上 不可能 表1-2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程度分值E分数值1063210.5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程度连续暴露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每月暴露一次每年几次暴露非常罕见地暴露表1-3 事故造成的后果分值C分数值1004015731事故造成的后果十人以上死亡数人死亡一人死亡严重伤残有伤残轻伤、需救护表1-4 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危险性分值D32016032070
21、16070危险程度ABCD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低风险5.4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实施 5.4.1 各部门按照上述规定,对危险源进行识别,填写危险源(风险点)辨识统计清单中的“序号”、“场所/设备设施/活动”、“危险源”、“可能的损害”、“现有控制措施/制度”等内容。 5.4.2 各部门根据“矩阵法”,对已识别危险源进行评价,填写危险源(风险点)辨识评价清单“风险评估”和“风险级别”的内容。根据评价结果,确定风险分级,将安全风险汇总填写安全风险辨识与分级管控措施清单。 5.4.3 各部门将风险评价信息表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治理清单上交安全管理部门。公司安全管理部门对各部的风险评价信息表
22、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治理清单进行审核和确认,汇总编制公司的危险源辨识结果统计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治理清单和风险等级分布统计信息表。 5.5 风险控制 5.5.1 风险控制应首先考虑消除或减少危险源,其次考虑采取措施降低风险,最后考虑个体保护。 5.5.2 较大以上安全风险的管控 在一段时期内需要采取专门措施控制时,应建立详尽的实施计划(即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紧急情况下的较大以上安全风险,应制定应急预案。 建立和完善制度,编制相关安全操作规程或作业指导书。 监控各项安全制度和措施的落实。 对有关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 加强有关设备、设施的检查和维护。 5.5.3 一般风险控制
23、对一般风险源,对职工进行安全风险教育,车间及相关部门完善现有制度和措施,加强运行监控。 5.6 危险源的更新 各部门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随时进行危险源的更新工作,对新增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确定新增重大安全风险,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关法律法规变化时。 工作程序将发生变化时。 展新的活动前(如新建公司等); 用新设备、设施前或设备技术改造后投入使用前; 用新的物质。 现新的危险源时。 各部门根据补充辨识和评价的结果,填写新增风险评价信息表和安 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治理清单,报安全管理部门备案。 5.7管理体系培训考核 5.7.1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公司管控体系培训考核工作,对各单位的安全风险负责人培训,各单位负责人对其内部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 5.7.2安全风险辨识工作的奖惩按照公司安全生产奖惩管理办法执行,安全管理部门对各单位的风险辨识工作完成及辨识管控记录进行检查考核。 6 记录 6.1安全风险辨识与分级管控清单 6.2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清单 6.3隐患排查治理记录表 6.4隐患排查治理公示表 6.5隐患排查治理通知单 6.6一般隐患登记及整改销号审批表 6.7重大安全生产隐患登记及整改销号审批表 6.8 事故隐患分类汇总表专心-专注-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