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身体移动能力发展的特点及教师的教育策略(共7页).doc
《学前儿童身体移动能力发展的特点及教师的教育策略(共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身体移动能力发展的特点及教师的教育策略(共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学前儿童身体移动能力发展的特点及教师的教育策略作者:柳倩来源: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2017年第05期学前期是身体移动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掌握学前儿童身体移动能力发展的特点,有助于教师提高观察和指导的有效性,为幼儿提供适宜的运动环境,促进其身体移动能力的发展。一、学前儿童身体移动能力发展的特点身体移动能力发展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经历初级移动、前移动和基本移动等三个阶段(Roth,1982)。翻滚、蠕动等是初级移动动作,是幼儿在行走之前俯卧位动作发展的早期形式;爬行、攀爬、滚动是前移动动作,为幼儿日后的基本移动打下协调性和平衡感发展方面的基础;走、跑、跳等被视作基本移动动
2、作,单脚跳、双脚跳、立定跳远等移动方式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前儿童身体移动能力发展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平衡控制逐渐发展为协调控制平衡控制是幼儿身体移动的基础,它保证幼儿在移动中的身体平衡与稳定。而协调控制则体现在复杂的身体移动动作中,它要求身体各部分之间协调、配合,从而完成一系列的复杂组合动作。幼儿从平衡控制发展为协调控制,体现在身体重心变化和步态变化两个方面。在身体重心变化方面,幼儿先发展低重心的身体移动,再发展高重心的身体移动,依次出现爬、走、跑、跳跃等动作。一旦身体移动时平衡难度提高,幼儿就会采用更低重心的身体移动动作。例如,幼儿早期能快速地从放在地面的竹梯上走过或
3、跑过,这体现了身体移动中的平衡控制。随着年龄增长,当运动任务的难度增加,如悬空架起竹梯时,幼儿则会蹲着爬或走,体现了身体移动中的协调控制。在步态变化方面,以跑步为例,23岁幼儿会采用“高位保护”姿势,即采用小步伐且总是把大腿抬得很高,同时扬着手和架着肩,以保持身体平衡或在摔倒时用双手保护自己。45岁幼儿采用的是“低位保护”姿势,即手臂放在体侧,伴随着腿的动作前后摆动,肘关节几乎完全伸展。“高位保护”姿势有助于幼儿在跑步时保持躯干稳定和平衡、防止摔倒。跑步姿势从“高位保护”到“低位保护”的发展,意味着幼儿跑步时控制自己的姿势、保持平衡的能力得到了发展。2.从慢速、笨拙地移动发展为快速、流畅地移动
4、协调控制能力尚不完善时,幼儿在身体移动中往往表现出笨拙或者同手同脚、无法控制动作等现象。随着身体力量和对用力方向控制能力的逐渐提高,幼儿会表现出协调性更好、姿势更优美流畅、速度更快的特点。以攀岩为例,最初幼儿往往表现出并手并脚等现象,且身体移动速度较慢,只能进行纵向身体移动;到较为成熟阶段时,幼儿会以手脚协同方式进行身体移动,不仅姿势优美、速度更快,而且可以进行横向身体移动,完成取物、持物等额外任务。再以跑步为例,幼儿跑步的速度变化很快,5岁已经具备疾跑的初步能力,动作精细化在8岁完成。影响这一变化的要素是步频、步幅、协调性、腿部力量。跑步速度的提高很大程度与步幅增长有关。23岁幼儿步幅时大时
5、小,步频高,34岁幼儿步幅连续加大,但步频变化不大。跑步动作中,腿和两臂的摆动、躯干的扭转等的协调性,直接影响步幅和步频,有助于提高跑步速度。腿部力量的发展有助于提升跑步速度。3.适应环境变化的策略从反应性逐渐发展为主动性在适应环境变化方面,由于经验和能力有限,幼儿在早期还不能采用主动性策略。随着身体自主控制能力的提高,幼儿遇到环境变化时,能够逐渐采用一定的反应性策略,从而减少摔倒或绊倒的次数。随着认知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开始具备对环境变化进行预测的能力,并且学会采用主动性策略调整身体姿势或步态。以10米折返跑为例,小班幼儿会始终以一种身体姿势行进,不会根据障碍物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步态、速度以及身
6、体姿势等,所以,容易出现撞到障碍物上、摔倒、绊倒等现象。中班幼儿会在靠近障碍物时调整自己的步态、速度等,或者在已经跑过障碍物时出现反应性的蹬腿动作,这种策略介于反应性策略和主动性策略之间,所以不太稳定。大班幼儿会通过目测调整自己的移动策略,在行进到一半路程时就调整自己的步态、速度等,这种策略更趋向于主动性策略,有助于幼儿很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4.从把握自己身体运动节奏发展到适应外部运动节奏随着身体控制能力的发展,幼儿从无法控制自己的运动节奏,到逐渐形成稳定的运动节奏,进而能够根据外部的信号变化调整自己的运动节奏。以行走为例,2岁幼儿行走时较为急促,节奏时快时慢,制动能力弱,尚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
7、步态,也很难通过身体运动(如站着摇晃、鼓掌等)清晰地表现出对节奏的把握。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控制能力的提高,幼儿逐渐形成自己稳定的身体移动节奏。3岁幼儿能够控制步态,行走时节奏感逐渐清晰起来,但是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外部运动节奏,缺乏调整自己运动节奏的协同移动能力。46岁幼儿能领悟外部信号(音乐、鼓点、哨声等),随着信号的变化跑、跳等,而且能够两人一组、多人一组等进行协同移动。5.从单一动作到组合动作在幼儿早期身体各部分间的协调能力还未发展完善时,他们只能做出单一的身体移动动作。例如行走,起初只有腿部动作,躯干是垂直的,然后增加了手臂动作,并且手臂和腿部动作方向相反。这种手臂与腿部的协调就构成了
8、“行走”这一单一身体移动动作。随着协调能力的发展,幼儿开始对运动形式进行组合,能够尝试完成复杂的组合动作。例如,“跳山羊”需要跑、跨、跳之间的动作转换,起初幼儿会由于胆怯出现动作拖拉不连贯的现象,会由于动作过快或用力过度导致摔跤,会由于双手不敢支撑跨跳物而出现“助跑跨过”现象,等等。随着身体协调能力的提高,幼儿会逐渐学会“跑跨跳”这组动作,而且动作更加流畅、质量更高。二、促进学前儿童身体移动能力发展的教育策略为了促进学前儿童身体移动能力的发展,教师需要提供安全而富有挑战性的场地和运动设备,让他们充分体验和练习,在观察分析其运动能力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和任务因素的改变,发展其身体移动能力,并且提供
9、有针对性的鹰架支持。1.为学前儿童提供发展身体移动能力的场地和运动设备多样化的场地和适宜的运动设备是丰富学前儿童身体移动经验、发展其身体移动能力的基本前提。教师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场地,将利用场地、设施和运动材料等园内资源与丰富幼儿不同的身体移动体验结合起来考虑。教师也要鼓励幼儿自己构建运动场,在自主运动中发展身体移动能力。幼儿的某些身体移动动作冲击力大,如快速走、奔跑、跳跃、转圈等,如果在高速运动的过程中,幼儿与同伴或器材发生碰撞,就有可能带来危险。所以,游戏器材应安全耐用,设施设备应有多个进出口,可在动态性器材(如秋千等)的进出口留有适当的安全距离,在静态性器材(如滑梯、肋木架、爬竿等)的
10、下方设置沙坑、草坪或塑胶软垫等。教师也可以利用幼儿园狭长空间和不同场地进行走跑活动,例如利用走廊、石子路、小桥、草地、水泥场地、石阶、路沿、树林、山坡等;还可以进行改造,如在树木之间设计路线或迷宫进行走跑活动。跳跃的场地要柔软、平整、宽阔,因为幼儿身体控制能力较弱,骨盆尚未发育完善,脚趾比较柔软、娇弱,容易受伤。跳跃器材要考虑符合幼儿的运动特点,小、中班原地纵跳触物时物体应该高于中班幼儿高举的手指尖1520厘米,物体过高过低都会影响幼儿纵跳能力的发展;中班幼儿助跑跨跳的高度不少于40厘米,大班幼儿不少于50厘米。钻爬活动可以在塑胶场地、草地上等,利用大型攀爬器械、楼梯以及大型积木进行。可以在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前 儿童 身体 移动 能力 发展 特点 教师 教育 策略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