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有无相生教案1(word文档良心出品).pdf
《(完整word版)有无相生教案1(word文档良心出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有无相生教案1(word文档良心出品).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有无相生老子选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老子的整体思想。2.思考选文中涉及的老子的宇宙认识观及人生智慧,包括后者对自己人生的指导意义。3.对别有会心处,能做一点阐发、议论。教材理解和教学设想:教材所选 老子共 7 章,或全或不全。其思想涉及“认识观”(包括“相对概念相反相成”的观点、“无”的功用问题)和社会人生的生存智慧(包括“无为”、“贵柔处弱”等)。所选每一章的内容,不必贯穿一个中心,可能只是老子言及宇宙生成、社会人生的言论的辑录,勉强认为一个中心,难免牵强附会。历来注解老子者不可胜数,然对其文、其义歧见纷纷,故教师参考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理解,或拆分或整合或补充,以使学生有所了解。文
2、字疏通,学生自主解决,教师辅导;知识性的问题教师主讲;思想性的问题,学生充分讨论,教师再提供自己的想法,与之交流。教学过程一、导入:趣味解读题目典故:据说当年有一次孔子去向老子讨教“矛盾的对立统一”,老子只张了张嘴(牙齿已全无),伸了伸舌,孔子便顿悟了:牙齿是刚强的,却又是柔弱的;舌头是柔弱的,却又是刚强的。看起来刚强的牙齿,最终却敌不过柔弱的舌头,强与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这题目的字面意思是:“有”和“无”的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并且循环不止。一般生物都会死亡。松柏、龟蛇等长寿物也有死亡之时。生物死了,形体就由“有”变“无”。根据物质不灭原理,尸体腐烂后各种元素还在,还会在阳光
3、、雨露下转化为新的物质“有”。河流可干涸改道;山可下陷为海或消蚀为平地;地可沧海桑田甚至沙漠化;石头可风化为砂或飞散四方但不管如何变,非生物的元素仍在,仍可重新组合生化,或沙变石,或由植物根吸收而成枝叶,或由生物吸食而成细胞。这都是有无相生。即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各以其对立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二、关于老子其人。1.李耳(约前580 年前 500 年之后)(诞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汉族,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人称其为“老子”(古时,老字的读音和李字相同)。经过专家大量考证及考古发掘,终于证实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故里位于现在的河南鹿邑县,由此确认老子为河南鹿邑人。2.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4、,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2 3.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天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相传老子在此点化了函谷关总兵伊喜。后一路西行至盩厔(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观此处依山傍水(终南山田峪河)、峰峦起伏,遂在此驻足,并结草为楼修行说经。沿传至今世称楼观台。
5、为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内存历代文人骚客墨迹碑石三百余座。史称道教发源地。老子羽化后葬于距此八公里的西楼观,现存老子墓。三、老子基本思想述略。老子是 朴素的自然主义者。他所关心的是如何消解人类社会的纷争,如何使人们生活得幸福安宁。他所期待的是:人们的行为能取法于“道”的自然性与自发性;政治权力不干涉人民的生活;消除战争的祸害;扬弃奢侈的生活,在上者引导人们返回到真诚质朴的生活形态与心境。下面通过几个概念略窥老子哲学的主要思想:无为 顺其自然,不强作妄为。此观念主要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不争 不伸展自己的侵占欲望。谦退 具有不争的内涵,要人含藏内敛,不显露锋芒。柔弱
6、意在不可恃强凌物,强悍暴戾。柔弱非懦弱。柔,含有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虚无 虚,是形容道体的,“道”体是虚状的,虚状的道体却发挥着无穷的作用,万物从这个虚空中蓬勃生长。“无”,一是指,道的无形无色不可见;一是指“空的空间”。虚静 期待人们凝练自己的生命深度,发展自己主体的精神空间。四、初读文段1.学生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恶():指丑恶的事物或行为;为(w i)、相(xi ng)、焉(y n)和(h):谐和的意思;行(x ng):施行;恃(sh):依赖的意思;弗(f):不的意思。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
7、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
8、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
9、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
10、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
11、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
12、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
13、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3 2、编节奏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 /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 /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五、文意疏通及评论1.天下皆知美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结构独立性)为(判断词,是)美,斯(连词,那么、就)恶(丑,与“美”相对)已(通“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副词,互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一种解释“形”为“形容”“形成”也许能更好地表达事物相反“相成”之意;另一种解释“形”为对照,比
14、较),高下相盈(充满),音声相和(应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第二章)翻译: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什么是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没有长也就无所谓短,反过来也一样),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这道理是永恒的。评论:任何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这是一个永恒的道理。老子 把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从社会人生中提炼出8 组概念:美与丑(即“恶”),善与恶(即“不善”),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认为所有这些因素都是
15、相反相成的。这 8 组概念,是相对立的,又是相促成的。老子教导人们,不仅要看重 正面,也要看重 反面,要从反的关系里观察正面的涵义。人们既要看重事物间相对的比较关系,而且要看重超脱相对关系的 绝对统一的关系。老子重视对立物的相互影响、渗透、转化。这是 朴素辩证法 的具体运用。只是老子没有依照这个客观规律,去促进自然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而是夸大人的被动性,忽略人的创造性,强调回避,退隐。我们既要看到老子对自然、社会认识上的卓越处,也要看到老子在对人类主观能动性认识上的局限。但是,现在,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平衡心态、安身立命、和谐处世的智慧。问题探究:“美丑相对”“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16、“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都不难理解,可“难易相成”该如何理解呢?明确:传世老子第六十三章有一句话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意思是指,天底下困难的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比如人们常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做一件好事这是“易”,无数个做一件好事加在一起,或者说一辈子做好事,这就难了 也正因为很难,所以更加可贵。这个例子就显示了“易”生成“难”的道理。在面对某个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人们由于 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难,就更加谨慎更加用心更加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容易解决;相反,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容易,不够慎重不够用心不够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难以解决了。
17、这里面也包含了有难生成易,有易生成难的道理。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
18、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
19、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
20、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
21、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
22、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
23、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文档编码:CE8N2T8D5T9 HP6H6E9L9T7 ZS7P4D9D1R14 2.第 2 则: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评论:这主要是 谈“无”的功用。这里的“无”,指的是“空间上的无”。本则中的“无”和“有”,都是器物的组成部分。通常,人们重“有”胜于重“无”。老子此处一反通常状况,大谈“无
24、”,这是老子思想的独特处之一。空间上“无”的功用,在书画艺术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也最易觉察。可以参考宗白华中国艺术中的虚与实。第 3 则:梳理:企(踮着脚跟)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通“现”表现)者不明,自是(意动用法,以为是)者不彰,自伐(夸耀)者无功,自矜(夸耀)者不长(得到尊重)。其(如果)在(存问、询问)道也,曰余食赘(肉瘤)形,物(指牲畜或鬼神)或(有的)恶(厌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居于、立身)。(老子二十四章)翻译。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或不被人为有功),自尊自大的人反
25、而得不到尊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就连有的牲畜都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评论:“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馀食赘形”,剩饭残炙,赘疣畸形,此是比喻 说法。运用比喻的手法,说明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以为是,否则反而会达不到应有的目的,成为“物或恶之”的“余食赘肉”,这是 有道的人不愿意做的事。有道之人,含蓄,谦逊,内敛,蕴藉,不张扬。这是一种境界。老子借此矫正世俗中自以为是、夸夸其谈的浮躁心态,于今人应仍有极大意义。老子更值得称道的一点,是它对矛盾对立项的辩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完整 word 有无 相生 教案 文档 良心 出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