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已整理).pdf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已整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已整理).pdf(1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本第第 1 1 单元单元长度单位长度单位一、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教材分析: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 1 厘米和 1 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二、单元教学目标二、单元教学目标: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厘米、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100 厘米。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
2、整厘米)。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三、单元教学重点:三、单元教学重点: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 1 米=100 厘米。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四、单元教学难点: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五、单元教法设计:五、单元教法设计: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
3、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六、课时安排:六、课时安排:4 课时精品文本第第 1 1 课时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教学
4、难点:教学难点:在建立 1 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教具准备:教具准备:直尺、纸条、回形针、练习本、铅笔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感受长度这个量:(1)出示新铅笔、教师书写笔,比一比,谁长谁短?(2)提出新问题:铅笔和教师书写笔到底有多长呢?这就要用长度来表示。(板书:长度)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学生看图教师叙述:很久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来测量长度的。例如:用手臂、手指、鞋长、步长等做工具来测量。(2)分别演示:用手臂测黑板长,用手指测课桌面的长边,用步长测
5、教室长。记下结果。(3)学生同法操作,记下不同人测的结果。(数与单位齐全)(4)思维导向:同一个物体,为什么测得的长度数据不一样?(5)揭示矛盾问题:每个人所用的测量工具和单位都不一样,故量出的长度也不同。(6)思维导向:要想准确地量出这些东西的长度,应该怎么办?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1)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经常用到的工具是尺子。尺子有很多种,课件简介。精品文本请同学们拿出直尺。(2)这就是我们学生常用的尺子,叫直尺。请你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3)学生观察后汇报,课件展示:直尺放大图,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尺子上有很多密密麻麻的线,叫刻度线。长些的线都对应着一个数字,从
6、0 到 20。还有两个字“厘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厘米。(补充板书:单位。板书:厘米)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1、认识 1 厘米,感受 1 厘米的长度。(1)在直尺上找:你知道 1 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一找,并把它表示出来。交流得出:在直尺上找到刻度“0”,从刻度 0 到刻度 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 1厘米。问:除了刚才找出的这段是 1 厘米,你还能找到哪段是 1 厘米吗?提示思考后得出:直尺上从刻度 1 到刻度 2、从刻度 2 到刻度 3都是 1 厘米。感受 1 厘米的长:用两个手指在尺子上比一比 1 厘米有多长,看着两指之间的距离,把它记在脑子
7、里。(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 1 厘米有多长)(2)在生活中找 1 厘米: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到了 1 厘米,下面找一找,在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举例:拿出你的手指在直尺上量一量,看看你的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 1 厘米?想一想:我们的作业本里哪种格子大约是 1 厘米宽?2、认识几厘米,感受几厘米的长度。(1)我们知道 1 厘米有多长,那 2 厘米、3 厘米又是多长?(2)指导操作:用左手大拇指尖掐在直尺的 0 刻度线上,右手大拇指尖掐在 2 刻度线上。(3)两指尖之间是几厘米长?0 到 3 呢?(4)小结:(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5)再操作:掐在 4 和
8、7 上,这之间是几厘米?掐在 5 和 14 上,这之间又是几厘米?(6)小结:(末端数减始端数的得数就是几厘米。)精品文本(7)比划一下 10 厘米是多长?问:你的直尺是多少厘米长?3、用厘米量。(1)课件展示测量纸条长的方法:两对齐:直尺与长边对齐,不能斜着;0 刻度线与纸条左端对齐。看刻度: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 5 厘米。(2)学生实测物体的长,并随机点名回答,防止单位说错。板书数量与单位,介绍长度表示方法:几厘米,几。测量自己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同桌互换纸条测量,两人结果一致?量一量你的新铅笔和用过的铅笔分别长多
9、少厘米。量一量练习本的长边多长。量一量你的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几厘米。三、巩固练习。三、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一的 12四、课堂小结: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和本领?(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尺子去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时要注意把尺子 0 刻度对准所量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准尺子上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五、课堂作业:五、课堂作业:练习册六、板书设计:六、板书设计:一、长度单位一、长度单位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直尺、软尺、卷尺、皮尺等)长度单位:厘米 cm1 厘米 2 厘米 3 厘米 7 厘米 10 厘米 26 厘米1cm 2cm 3cm 7cm 10cm 26cm教学反思:教
10、学反思:精品文本第第 2 2 课时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认识米和用米量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100 厘米。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3、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并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教具准备:教具准备:米尺、软尺、卷尺、1 米长的绳子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问:你的哪个手指的宽是 1
11、厘米。2、学生操作:用直尺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边和短边各是多少厘米。启发思考:长边不止 20 厘米长,该怎么量?(在 20 厘米处做记号,再接着量,最后加起来)交流测量的结果。3、学生操作:用直尺量一量课桌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并把结果告诉大家。4、请一名小朋友用直尺量黑板的长,再请他用米尺量。问:发现了什么?说明:前面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5、揭题: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做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二、探究实践,体验活动。二、探究实践,体验活动。1
12、、认识米尺,感受 1 米的长度。(1)感知 1 米的实际长度。出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 1 米,也可表示为 1m。课件展示:米尺放大图,感受米尺的结构。精品文本米尺的一面上有厘米刻度线,对应的数字是从 0 到 100,有 100 厘米,也就是 1 米。米尺的另一面也有刻度线,这面是寸和尺为单位的,我们以后学,现在不管它。学生操作:拿出准备好的 1 米长的绳子,把它拉直。仔细看一看,再闭眼想一想,1 米有多长?学生操作:两人一组,用米尺或 1 米绳子比一比两臂张开长,看从左手指尖到右边哪里是 1 米。学生操作:两人一组,用米尺或 1 米绳子比一比身高,看从脚底到胸前哪里是 1米。学生操作:
13、用 1 米绳子比一比,课桌面长边有 1 米长吗?看一看,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米。(2)感知几米的长度:学生操作:两人一组,用米尺,量出 1 米、2 米、3 米的长度给大家看。学生操作:点两人合作,用米尺,量出教室地面长和宽分别是几米。(3)认识米与厘米的进率。再次展示米尺:米尺是 1 米长,上面有 100 厘米。启 发 思 考: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 生 操 作:用 20 厘米的直尺量一量 1 米绳子,看看绳子有多少厘米?小结:1 米也就是 100 厘米。(板书并引读:1 米100 厘米)2、用米量。(1)出示卷尺:这是卷尺。它可以量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较长的距离。(
14、2)学生操作:让两个小朋友合作到展示台上量出几条长绳子的长度。(3)小结:量物体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端开始,一般用米尺或卷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一直量到物体的另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这样才能量准确。三、巩固练习:课本练习一的 P8 第 3、4、5 题。3 题:用新铅笔在米尺上比出。4 题:根据生活认识判断。精品文本5 题:用卷尺直接量出黑板长,把卷尺靠在黑板前,轮流读出别人的身高。四、课堂小结。四、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我们不仅认识了米,学会了用米去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或距离,还知道了 1 米100 厘米)我们认识了米和厘米,学会了用米和厘米量。厘米适合表示较短的长度;米
15、适合表示较长的长度。五、拓展练习:五、拓展练习:比较长短,按从短到长的顺序排列。1 米 10 厘米 40 厘米 1 厘米 1 米 35 厘米 5 厘米 28 米六、课堂作业。六、课堂作业。七、课外活动:七、课外活动:我们认识了米和厘米,学会了用米和厘米量。回家后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用直尺和 1 米绳子测一测、量一量,并把它记录下来。八、板书设计:八、板书设计:认识米和用米量认识米和用米量工具:米尺软尺卷尺标注:1 米、2 米、3 米、6 米、9 米进率:1 米100 厘米 100 厘米=1 米 1m=100cm 100cm=1m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精品文本第第 3 3 课时课时认认
16、识识 线线 段段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让学生观察、感知线段,认识线段的特征,并体验画线段的方法以及估算的方法。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的长,能用直尺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像、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学会画制定长度的线段。教具准备:教具准备:米尺、软尺、卷尺、1 米长的绳子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直尺,细铁丝。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1、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小明家到学校有 4 条路,走那条路最近?为什么?导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弯的、直的东西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
17、个问题。2、认识线段。(1)出示:直尺、直的吸管、弯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问:你觉得这些东西哪些是直的?(2)小结:像这样直直的线,有两头的,我们就叫它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3)教师在黑板上画几条线段后介绍:线段都是直的。线段的两端有两个点,表示线段的端点。3、找线段。(1)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学生交流,说一说、评一评。)(2)P5 做一做第 1 题。(并说出判断的根据。)精品文本二、自主探究,量画线段。1、量线段。(1)提出问题: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怎么量呢?点名说说,教师示范。(2)学生操作:量一量课本 P5 上线段的长度,并标注在线下。(教师巡查指导
18、)。(3)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 0 刻度线对准线段的左端,直尺不能把线段蒙住。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量折线。(1)提出问题:小花画了一条这样的线,(黑板上画出折线),怎样测量它的长度?(2)点名回答,或启发回答:这里面有线段吗?可以看成几条?(3)小结量法:分段测量,再加起来。3、画任意线段:直尺放平,铅笔贴着直尺,从任意地方起,画至任意地方止,拿开直尺,标注端点。4、连接指定的两点成线段:转动直尺挨着两点,露出的差不多多,在两点之间画直线。5、P5 做一做第 2 题。6、画指定长度的线段。(1)提出问题:刚才我们画了许多线段,都不知道多长。现在我们学习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2
19、)示范画法:纸上合适的地方画左端点,确定线段起点;直尺平放纸上,左手指稍张按住直尺,右手拿笔,从 0 刻度线处按下铅笔,笔尖贴着直尺,往右慢慢画,到 3 刻度线停止。拿开直尺,在线的右边标注端点。(强 调:一定要按住直尺,在画的过程中,要保证尺子不移动,笔尖贴着直尺,把线画直。)(3)学生练习:精品文本在练习本上画一条 5 厘米长的线段,再画一条 10 厘米长的线段,线下标注。同桌互查:量一量同桌所画线段是不是 5 厘米和 10 厘米。三、巩固练习。1、P6 做一做:1 题:先量出那条线段的长度,再在下面画一条。2 题:先把直尺靠上长线段,线段要看得见,让 0 刻度线与红旗下的黑点对齐,在 3
20、 厘米刻度线处竖着画个短线,在短线上画花。画树和气球都要从红旗开始量。2、P9 第 6、7 题:6 题:提示学生转动直尺或转动书本,尺线靠近,端点对齐。看看测量的结果,发现了什么:长方形对边相等(一样长),正方形四个边都相等。7 题:先激发兴趣,让学生两手握书,伸直手臂,看起来右边竖着的长一点;再把书横过来,伸直手臂看看,感觉上面那条长点。量一量发现一样长。原因:视觉差。(两眼是横着长的,对横着的物体感觉短,竖着的感觉长)四、课堂小结。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线段,线段的特征,还有怎样量一条线段的长度,怎样画线段。)五、课堂作业。六、板书设计:认认 识识 线线 段段 5
21、 厘米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精品文本第第 4 4 课时课时练练习习课课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巩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它们之间的进率以及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2、进一步认识线段,熟练掌握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方法(限整厘米)。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对长度和长度单位的感受以及动手实践能力。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比较长短。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用熟悉事物的长度来判断长度单位。教具准备:教具准备:直尺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1、在练习本上画一条 3 厘米的线段。2、比一比,按从短到长排列:10 米 1 米 5 厘米 10 厘米 1 厘米 50 厘米3、说一说前三节课我们曾经量过物体的长度。食指宽(1
22、)厘米食指长(3-4)厘米中指长(5)厘米新铅笔长(20)厘米一步距离(50)厘米桌面长边(60)厘米米尺长(1)米教室门宽(1)米黑板长(4)米教室长(9)米,宽(6)米篮球场长(28)米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1、提出问题:P7 例 8 2、引导分析:(1)要解决什么问题?(2)怎样思考?(在直尺上比出 13 厘米)要学生比划出 13 厘米,想一想,旗杆可能只这么长吗?那肯定是 13 什么?(3)还可以怎样想?(用熟悉的事物已知的长度来比较,例如:直尺是 20 厘米,新铅笔长 20 厘米,精品文本米尺 1 米,身高 1 米多,教室长 9 米)三、巩固练习:P7 做一做(用熟悉的事物来比较判
23、断;防止题意理解错误,而用直尺在图上测量)四、题型练习:指导完成 P9-10 第 8-11 题。第 8 题:(1)理解题意:判断单位对不对。(2)提示思考:用熟悉的事物联想每个长度分别有多长。26 米(篮球场长边 28 米);50 厘米(课桌面长 60 厘米);3 厘米(食指长 3-4 厘米)6 米(教室宽 6 米);8 米(教室长 9 米);10 厘米(直尺的一半长)(3)然后判断事物长度表述是否正确第 9 题:(1)理解题意:先估计;再量一量,选择正确的答案画勾。(2)引导估计,然后学生测量、判断。(大门比 1 米宽,房门比 1 米窄)第 10 题:看图理解题意,再提示思考:说得对不对,要
24、看他们测量、读数、计算对不对。逐一引导判断,并引导说出正确说法。第 11 题:(1)看图理解题意: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乌龟,提出数学问题)(2)怎样思考?点名回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思考。(乌龟爬的是线段,几厘米可以用直尺量出来;)(图上还有蚂蚁的路线,提出数学问题肯定是问什么?)(它爬的路线是折线,可以看成几条线段?怎样测量?怎样计算?)(3)小结:测量多条线段时要标注长度,防止忘记了。精品文本五、单元小结:本单元结束了,你知道了什么?或学到了什么?1、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说一说为什么)2、知道 1 厘米和 1 米有多长。(比划一下)3、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1 米100 厘米)4
25、、知道用厘米和米表示事物的长度。(例如)5、比较长度的大小时,单位要化统一才能比,不能用数字直接比。跟元角分一样。六、课堂作业。七、板书设计:用熟悉事物的长度来比较判断食指宽 1 厘米食指长 3-4 厘米中指长 5 厘米直尺和新铅笔长 20 厘米一步距离 50 厘米桌面长边 60 厘米米尺长 1 米教室门宽 1 米黑板长 4 米教室长 9 米,宽 6 米篮球场长 28 米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精品文本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100 100 以内的加减法(二)以内的加减法(二)一、单元教学分析:一、单元教学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人 教版二 年级 数学 上册 教案 整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