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感 .docx
《《道德经》读后感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经》读后感 .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19月27日,在学校会议室听取了尼尔基一中范永胜老师针对道德经的视频讲座,受益匪浅。正如范老师所说,大道,可以说出来,就不是恒常的大道了,很多道理是专心去领悟的,也就是同一本经典不同的人理解起来是不一样的,下面我就针对本次视频学习,浅谈两点体会。一、 “无”与“有”。第一章中有这样的内容:“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其中提到了“有”与“无”,按我们正常理解有与无应当是一对反义词,但这里所说的“无”是指的大道,而“有”则是由道而产生的万物。这可以用一句成语来说明“无中
2、生有”,也就是先“无”然后才能“有”,同时也阐明白从无到有的自然规律。“无”还是一种境界,一种虚无的境界,一种无法描绘的广袤,所以有“虚怀若谷”的成语。说到这里范老师讲了一个小故事,给我的印象很深刻。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青年觉得自己很有学问“恃才放旷”。他想拜当时的一位圣贤为师,却不愿放下姿态。圣贤为其倒茶,已经溢出来了还在倒。青年人提示“已经满了。”圣贤接过话茬:“你都已经满了,我还能教给你什么呢?”生活中,往往越浅薄的人越觉得自己了不得,而越渊博的人越觉得自己须要充溢。所以我国自古就有“虚心使人进步,傲慢使人落后”的名句,还有“欲速则不达”、“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阴”的至理
3、名言。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中使我懂得,放下姿态,心胸开阔才是为人之“道”。二、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句话13个字道出了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人离不开生活的地球,地球离不开其运转的宇宙,而宇宙是有运行规律的,这种规律是自然的,不是随意变更的。我个人理解所谓“道法自然”,就是敬重事物的发展规律,不刻意地去变更。敬重客观比主观武断更有劝服力。老子的学说主见“无为而治”,这里的“无为”不是不做为,而应当是劝诫统治者顺应天道、民心。这种理论同样适用于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老师,当我们面对学生时,是不是也应当敬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敬重每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应以我们的主观相识去
4、变更学生、塑造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自己的生命历程,用自己的体验去开启自己的心智,我们只是学生成长历程中的引领者,而不是指路人,我们没有权力让任何人按我们指定的路前进。道德经作为我国第一部哲学著作,其中蕴含的道理很值得我们今日的人学习。就我个人而言,很情愿深化地去解读道德经,它将成为我工作、生活中的良师益友。道德经读后感2至于为什么要读道德经,是因为它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是历代学者探讨了两千年的一部著作。就连近代大作家鲁迅都说,不读完老子一部书,不知中国文化。读完之后我才发觉,道德经实则为一部人生的教科书,让我明白了许多哲理。不看虚名看本质。道可道,特别道;名可
5、名,特别名。事物名称虽异,但只是一种指代关系,并不能表达事物的本质。因此人们不要执着于事物所谓的名号。企业注意员工的实干实力,而不注意其言辞。我们学生也是一样,学习也是为了提升自身素养,而不为“三好”。要少说多做,静默守中。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话说得太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逆境;许多时候,知道的没必要的东西太多,顾虑就会更多,因而阻碍自己的行动。闻一多先生有言:“别人都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我们应当做的,就是努力学习,而不是每天喊口号。要知道,空缸震响,满缸无声。但是有些人会学习不下去,或许是对其他方面有欲,归根究竟一个“贪”字。贪欲会使人丢失良知,是很可怕的。广东的汪某要是不贪欲,还会用
6、刀刺向自己的母亲?老子有些话说得好:“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圣人欲不欲。”现在学习压力大,戒贪已成为我的当务之急,力求削减自己的欲望。人最忌自大自夸。跂者不利,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自吹自擂和大跃进中的浮夸风没什么区分,只有踏踏实实走好铺垫的每一步,才有可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做任何事都应当听从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比七大自然简直是黯然失色,但是他们为了眼前的小利益,破坏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那么明天会怎么样是可想而知的。人在福中不知福。因此人肯定要知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许久。不知足会导致可怕的贪欲,让人遗忘一切,包括人
7、格。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要懂得放弃,懂得知足,不要患得患失,要不为失搞到哀痛。只有知足,才能常乐。人贵有自知之明。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聪慧的人不自以为是,自以为是的人不聪慧。有些人肆意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这说究竟,假如不是道德品质问题,就是没有自知之明,往往带来坏的结果,害人害己。杨修因为恃才放旷,所以引来了杀身之祸。不读老子一书,不知中国文化,更不会为人处世。道德经读后感3其实我还是第一次读道德经呢,因着老师这此布置的作业,没方法硬着头皮去图书馆借了本道德经,从读书馆回来的路上,拿着那本道德经全文后,我突然间觉得这本书该是我就应早去读的,看着封面上的几个
8、大字,豁然间心境一片舒坦,原委是何由,我至今也不懂?道德经就应说分成上下两部,上部道,下部德。(长沙马王堆出土过上德下道的版本,但是公认是上道下德)根据这种划分,我们来分开来看它。道,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它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易”,也就是变易的意思,道德经第一句就这样说,“道可道,非常道”,能够说出来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其次个方面就是“易”的规律,所谓“易”的规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万物都是逐步成长,但是“物壮则老”,便要慢慢消减,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状态。且不说老子写这部道德经上部道经的目的就是阐述道德规律,下部德经则主要讲的是人之道
9、,也就是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我们就不难明白。其实老子写道德经的侧重点便是落在下部德经上方。读了道德经之后,最大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某处的弦被触动。“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许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许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我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许久。所以说圣人把自我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我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我。但是仅看当今社会,能做到将自我置之度外的又有几人呢?屈指可数,高速膨胀的经济时代,让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说,
10、这是社会的可悲,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道德经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要你专心去读去理解,你会发觉当中的道理我岂是区区五千字便能概括的。老子注意人的无为思想,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假如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无为论就应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点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道德经读后感4每次诵读道德经,都会感受到最原始的一股力气,这股力气可
11、以让我抵抗住孤独,孤独,也可以让我接纳自身的缺陷,也让我在无望的时候给我信念和支持。长夜漫漫,路亦漫漫,时间真是白驹过隙,一晃步入一年的职场。一年里,为了弥补自己思维方式的短板,刚毕业就花了7万多的钱去学习财商课,心情管理课程,企业家学徒课程;一年里,自己用休息时间卖过各类水果和坚果;做过项目合伙人,现在也正在尝试自己做老板,熬炼自己做项目的实力。全部一切归根结底都是希望自己用勤奋和时间来变更自己的命运。这是一条漫长的路,也是须要恒心,耐性,慧心的路。站在23岁的节口,我很庆幸,自己有许多的时间和机会能够弥补过去系统的漏洞。天时,地利,人和,一切都会如期而至。每次诵读道德经,都会让我洗清自己脑
12、袋中的概念,也都会让我去思索,“强与弱”“好与坏”之间犹如水流般灵动地改变;经中说:“故坚毅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古人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其实这也是一种才智。他教我聚焦在让自己快速成长的那个面上,他教会我看到刚毕业的自己有许多时间和机会,倘如能够踏踏实实地布局,勤勤恳恳地走过,时间终会回报自己许多。每次诵读道德经,都会让我去思索“无为而治”的境界,到今日,我才有所悟:“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顺应天道,结合天,道,法,人整个系统去完成,是真正的用系统来工作。他教会我要站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去思索自己的人生,而非是自己的心情作主导。比如
13、刚毕业的自己,是职场的菜鸟,在23岁的节点上,是不太可能有作为,因此专心学习业务流程,努力学习,强大自己方为王道,而非证明自己有多厉害。我所从事的企业是一家经营相对成熟的500强国企,他在选择员工的时候一般选择985/211的高校生,因此自己在学习实力,理解实力,逻辑思索实力上是要比其他同事略逊一筹的,在这个平台上自己是不出挑甚至是很不起眼的,这对生性要强和心性傲慢的我来说也是一种磨砺。道德经给了我许多精神上的支持,也滋养了我的心灵。有时候奋斗的累了,倦了,再去看看这本经书,也会让我抽离生活,工作上的苦恼。道德经让我感受到最本真的一股力气,他让我觉得现在的日子过得还挺好的。道德经读后感5老子道
14、德经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段话,用现在的话来翻译一下,那就是:具备最好的人的禀性好象水一样。水擅长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它的性质最接近于“道”。居处擅长选择地方,心胸擅长保持沉静,待人擅长真诚相爱,说话擅长遵守信用,为政擅长精简处理,处事擅长发挥所长,行动擅长驾驭时机。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这是一首对水的颂歌,歌咏的对象是具备像水那样品行的圣人。它以“上善若水”为提纲,指出一个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谦退守中的至刚、至
15、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行,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如古人所说:“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做。但是,它却恒久不占据高位,更不会把持要津。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在这个恒久不平的物质的人世间,宁愿自居下流,藏污纳垢而包涵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以成大度能容的美德。因此古人又拿水形成的海洋和土形成的高山写了一幅对联,作为人生修为的格言:“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水,与物无争,谦下自处。所以老子讲,假如一个人的行为能做到如水一样,擅长自处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养到像水一样,擅
16、长容纳百川的深厚渊默“心善渊”;行为修到像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与善仁”;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时有信“言善信”;立身处世做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正善治”;担当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事善能”;把握时机能做到像水一样刚好而动,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动善时”;再协作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就恒久没有过失了。在中国古代很多哲学家的著作中,水都是重要的体道之物。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因为水总是处于一种变动不居的状态里。苏轼也说:万物皆有定形,惟有水随物赋形。”老子讲了一连串人生哲学的行为大准则,假如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就是完整而完善,实在太难了。除了历史上所标榜的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道德经 道德经读后感 读后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