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助理医师专业综合之内分泌系统讲义.docx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专业综合之内分泌系统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执业助理医师专业综合之内分泌系统讲义.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易临床执业助理医师专业综合之内科学讲义(九)疾病之血液系统及内分泌系统【考试大纲】细目要点血液系统(一)血细胞数量的改变1中性粒细胞减少和缺乏(1)诊断标准(2)常见病因2中性粒细胞增多临床意义3嗜酸粒细胞增多(1)诊断标准(2)常见病因4淋巴细胞增多(1)诊断标准(2)常见病因5红细胞增多(1)诊断标准(2)常见病因6血小板增多(1)诊断标准(2)常见病因(二)贫血概述(1)概念(2)分类(3)临床表现(4)诊断(5)治疗(三)缺铁性贫血(1)概念铁代谢(2)病因和发病机制(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治疗(四)再生障碍性贫血(1)病因和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
2、)实验室检查(4)诊断和诊断标准(5)治疗(五)白血病概述白血病分类1急性白血病(1)FAB分型和MICM分型(2)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4)诊断与鉴别诊断(5)治疗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临床表现和分期(2)实验室检查(3)诊断和鉴别诊断(4)治疗(六)出血性疾病概述(1)发病机制分类一般实验室检查(2)常用出凝血检查及临床意义治疗原则(七)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临床表现(2)实验室检查(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八)过敏性紫癜(1)常见病因有关因素(2)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4)诊断与鉴别诊断(5)治疗内分泌系统(一)总论(1)概念 (2)内分泌系统器官组织(3
3、)内分泌疾病的病因、功能和定位诊断(4)内分泌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的治疗(二)脑垂体功能减退症(1)病因(2)临床表现(3)诊断(4)治疗(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临床表现(2)实验室检查(3)诊断(4)治疗(六)单纯性甲状腺肿(1)病因及发病机理(2)诊断(3)治疗和预防(七)糖尿病(1)定义分类(2)临床表现(3)诊断与分型实验室检查(4)糖尿病急性并发症(5)糖尿病慢性并发症(6)综合防治原则(7)口服降血糖药物的治疗(8)胰岛素治疗(9)筛查和预防【考点精讲】血液系统一、血细胞数量的改变(一)诊断标准诊断标准中性粒细胞减少和缺乏(1)白细胞减少症: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成人小于4109/L
4、,10岁(含)以上儿童小于4.5109/L,10岁以下小于5109/L。(2)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成人小于2109/L,10岁(含)以上儿童小于1.8109/L,10岁以下小于1.5109/L。(3)粒细胞缺乏症:粒细胞严重减少,绝对值小于0.5109/L。中性粒细胞增多临床意义1生理性增多 饱餐、情绪激动、剧烈运动、高温、严寒、新生儿、月经期、妊娠分娩时均有中性粒细胞一过性增多。2病理性增多(1)反应性增多 急性感染或炎症(化脓性细菌感染、流行性出血热、乙脑、狂犬病、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梅毒、寄生虫、心肌梗死等);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严重外伤、手术、大面积灼伤、血管栓
5、塞等);急性溶血或失血;急性中毒(铅、汞、砷、苯等,昆虫及蛇咬伤)恶性肿瘤(胃癌、肝癌、胰腺癌、肺癌、肾癌等非造血系统肿瘤);某些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锂盐、肾上腺素,C-CSF、GM-CSF等);其他(痛风、严重贫血、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等)。(2)异常增生性增多 白血病(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嗜酸粒细胞增多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绝对值0.4109L。淋巴细胞增多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绝对值4.0109L,15109L为高度增多。红细胞增多经多次检查单位容积血液中:成人男性红细胞6.0
6、1012L,血红蛋白170gL;成年女性红细胞5.51012L,血红蛋白160gL。血小板增多经多次检查外周血中血小板数400109L。(二)常见原因常见原因中性粒细胞减少和缺乏(1)感染性疾病:包括病毒感染(麻疹、风疹、流感等)、细菌感染(伤寒、脓毒血症等)、其他感染(斑疹伤寒、疟疾等)。(2)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3)理化因素:物理因素(电离辐射、核素等)、化学物品(铅、苯、汞等)、药物(氯霉素、磺胺药等)。(4)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单核-吞噬细胞功能亢进(脾功能亢进、恶性肿瘤等)、其他(周期性或慢性特发性粒细胞减少症、过敏性休
7、克、遗传因素等)。嗜酸粒细胞增多(1)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反应、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枯草热等)。(2)寄生虫病(组织内寄生的血吸虫、肺吸虫、丝虫、包囊虫,肠道钩虫等)。(3)皮肤病(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等)。(4)血液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真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嗜酸粒细胞白血病等)。(5)某些恶性肿瘤或传染病(肿瘤转移或有坏死灶的恶性肿瘤,猩红热急性期等)。(6)其他(结节性多动脉炎等结缔组织病、风湿性疾病、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淋巴细胞增多(1)感染 病毒感染(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
8、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巨细胞病毒感染等);其他感染(百日咳杆菌、结核杆菌、布氏杆菌、梅毒螺旋体等)。(2)肿瘤性疾病(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3)急性传染病恢复期(4)组织器官移植后的排异反应红细胞增多(1)相对性增多(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灼伤、尿崩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腺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使血浆容量减少)。(2)绝对性增多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原地区居民、严重的心肺疾患、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肾癌、肝细胞癌、子宫肌瘤、卵巢癌、多囊肾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1)原发性增多(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
9、增多症、骨髓纤维化早期等骨髓增殖性疾病)。(2)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急性溶血、某些癌症患者等)。二、贫血概述(一)概念1贫血不是独立疾病,而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2诊断标准: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低于正常标准,其中血红蛋白降低最重要(男:血红蛋白120g/L;女:血红蛋白110g/L)。诊断与年龄、地区和性别有关。如血红蛋白浓度:儿童成人;女性男性;平原地区人群高原地区人群低。(二)分类1按细胞形态学分类类型 红细胞平均体积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常见疾病 MCV (fl) MCHC( %) 大细胞性贫血 100 32-35 巨幼细胞贫
10、血正常细胞性贫血 80-100 32-35 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80 32 缺铁性贫血、海洋性贫血 铁粒幼细胞贫血 2按贫血原因和机制分类原因 机制 临床疾病红细胞生成减少 造血干细胞增生和分化异常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纯红再生障碍性贫血 异常组织浸润骨髓 白血病、骨髓瘤、转移癌、骨髓纤维化 恶性组织细胞病 DNA合成障碍 巨幼细胞贫血 血红蛋白合成障碍 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红细胞破坏过多 红细胞内在缺陷 红细胞膜异常、红细胞酶缺陷 异常血红蛋白病 红细胞外在因素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机械溶血性贫血失血过多 急性失血性贫血、慢性失
11、血性贫血(三)临床表现1一般表现 疲乏、困倦、乏力、低热、皮肤粘膜苍白(甲床、口腔粘膜、睑结膜)。2各系统缺氧及代偿表现 循环系统:活动后心悸、气短。严重者心绞痛、心衰。体检有心率快、脉压增加、收缩期杂音、下肢水肿、心脏扩大体征。心电图常见ST段降低和T波平坦或倒置。神经系统: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耳鸣、嗜睡等。严重者可晕厥。消化系统:食欲减退、腹胀、恶心。如有舌乳头萎缩可能系营养性贫血;有黄疸或脾大多与溶血性贫血有关。泌尿生殖系统:蛋白尿、夜尿增多、女性有月经失调等。(四)诊断1诊断方法 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综合分析,准确的实验室检查获得贫血证据。2贫血分度 轻度(血红蛋白90g/L)、中
12、度(血红蛋白 6090g/L)、重度(血红蛋白 3060g/L)和极重度(血红蛋白30g/L)。3分类及病因诊断 根据血涂片、网织红细胞、骨髓以及其他一些特殊项目做出分类、判断病因。(五)治疗1原则 病因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2病因治疗方法 补充原料(铁、维生素B12、叶酸、红细胞生成素);干细胞移植(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骨髓病);免疫制剂(激素、特异球蛋白等)手术(脾切除、胸腺切除等)。3支持治疗 与病因治疗配合使用(输新鲜血、代血浆、成分输血等)。三、缺铁性贫血与四、再生障碍性贫血铁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主要是参与血红蛋白的合成。体内贮存铁一旦不能满足红细胞的正常需要将导致缺铁性贫血。铁代谢
13、1来源:食物和衰老和破坏的红细胞2吸收:动物食品铁吸收率高,植物食品铁吸收率低。食物中铁以三价羟化高铁为主,必须在酸性环境中或有还原剂如维生素C存在下还原成二价铁才便于吸收。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肠粘膜是吸收铁的主要部位。咖啡、蛋类、茶、菠菜等可抑制铁的吸收。铁的吸收量由体内贮备铁情况来调节。3转运:借助转铁蛋白,血浆中能与铁结合的转铁蛋白称为总铁结合力,未被结合的转铁蛋白称为未饱和铁结合力。血浆铁/总铁结合力比值即为转铁蛋白饱和度。4分布和贮存:体内铁主要贮存在肝、脾、骨髓。贮存形式有两种: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后者不溶于水,可能是变性的铁蛋白。5排泄:主要由胆汁或经粪便排出,尿液、汗液、皮肤细胞
14、代谢亦排出少量铁。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和发病机制1摄入不足 食物中铁含量不足;药物或消化系统疾病影响铁吸收;育龄妇女和儿童需要量增加,但没有足够摄入。2丢失过多 各种原因的出血以及女性的生理性月经过多。1病因 不清。可能相关的有:药物(氯霉素,部分抗癌药,磺胺药等);化学毒物(苯和杀虫剂等);放射线(X线、放射性核素等);病毒感染(肝炎病毒等)。2发病机制 造血干(祖)细胞增殖和分化异常:内在质量缺陷、某些调控因子异常。造血微环境异常: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细胞外基质及释放的造血因子功能缺陷。遗传倾向:患者对病毒、药物等危险因子有易感性。临床表现1贫血的一般表现。2组织缺铁的表现 儿童、青少
15、年发育缓慢、易兴奋、智商降低。部分病人有异食现象。毛发干燥、指甲扁平或反甲等最典型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1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起病急、病情重、贫血严重;有明显的乏力、头晕、心悸;皮肤黏膜出血明显,常有内脏出血(颅内、消化道、泌尿道等)威胁患者生命;并容易出现各器官的感染。2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女性相对多见,起病缓,症状轻。贫血为首发和突出症状,皮肤黏膜出血较轻,内脏出血少,少有严重感染实验室检查1血涂片 红细胞染色浅淡,中心淡染区扩大,呈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贫血。2骨髓检查 红系增生活跃,幼红细胞数量增多,粒细胞系统和巨核细胞系统基本正常。骨髓细胞外铁和铁粒幼细胞减少或消失。3生化检查 血
16、清铁(8.95mol/L),总铁结合力(64.44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15%),血清铁蛋白(14g/L,最可靠,但肿瘤或炎症等情况下可增高)。1血象 全血细胞减少,急性重型更显著,但各系细胞减少程度不一定平行。2骨髓 穿刺骨髓颗粒少,脂肪滴增多。骨髓像显示增生不良,三系均减少,巨核细胞很难看见,淋巴细胞相对较多。诊断(1)确定贫血。(2)缺铁性贫血病因诊断:缺铁:体内贮存铁已经减少,但血红蛋白及血清铁指标正常。缺铁性红细胞生成:红细胞摄入铁已减少,但血红蛋白含量还未减少。缺铁性贫血: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明显减少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有下列情况要考虑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上有贫血、出血、感染
17、的症状。肝、脾、淋巴结不大。血象全血细胞,包括网织红细胞减少。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诊断标准 主要靠骨髓检查确诊:骨髓穿刺:颗粒减少,脂肪增多,多部位增生显著减低(巨核细胞减低最主要),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骨髓活检。排除其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疾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恶性组织细胞病等)。鉴别诊断(1)慢性病贫血:呈小细胞性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正常或降低,骨髓细胞外铁增多而铁粒幼细胞数减少。(2)铁粒幼细胞性贫血:为铁失利用性贫血。也可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及铁蛋白增高,而总铁结合力降低,骨髓铁粒幼细胞增多,环状铁粒幼细胞15,细胞外铁增
18、多。(3)海洋性贫血:常有家族史、脾肿大,血涂片可见靶形红细胞,血红蛋白电泳异常,胎儿血红蛋白或血红蛋白A2增多;血清铁及铁蛋白增高,总铁结合力正常;骨髓细胞外铁及铁粒幼细胞数增多。治疗1病因治疗 尽可能寻找缺铁原因,如钩虫感染、女性月经情况、无消化性溃疡等。2补充铁剂 口服铁剂(硫酸亚铁、琥珀酸亚铁、富马酸亚铁):首选,餐后服,不能与茶同用。肌注铁剂(右旋糖酐铁、山梨醇铁):口服铁剂不能耐受者用。配合维生素C:有增加铁剂吸收的作用。用法:用网织红细胞升高监测治疗效果,待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继续补充36个月,使贮存铁恢复正常。包括:祛除病因。对症治疗:包括营养,防止感染,必要时输血。药物治疗:免
19、疫抑制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重型急性再障常用)、刺激造血药物(雄激素司坦唑醇即康力龙,慢性再障常用)。恢复造血功能:骨髓移植。五、白血病概述(一)白血病分类常用的有按病程: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按白细胞数量:白细胞增多性白血病/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进一步分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二)急性白血病1FAB分型和MICM分型(1)FAB分型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分3型。L1型: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小细胞为主,直径12m。L2型: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大细胞为主,直径12m。L3型: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大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细胞内有空泡,
20、胞浆嗜碱性,染色深。B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分8型。M0 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M1 型: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2 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3 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4 型: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5 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6型:急性红白血病;M7型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2)MICM分型:M为细胞形态学,即FAB分型;I为免疫学,根据白血病细胞表面免疫学标志进行的分型;C为细胞遗传学,白血病常伴有染色体改变;M为分子遗传学,染色体改变引起基因特异变化。2临床表现(1)起病 大部分患者起病较急,也有部分缓慢起病。(2)贫血 多为首发症状,且贫血较重。(
21、3)发热 常见,如出现高热,可能由感染引起,低热可能系白血病本身引起。(4)出血 全身各部均可,以皮肤反复淤点、淤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多见,颅内出血是主要死因。M3易并发DIC。(5)器官和组织浸润症状 浸润肝脾、淋巴结(轻至中度肝脾大、淋巴结肿大多见);浸润骨髓和关节(关节、骨骼疼痛,常见胸骨下段压痛);浸润眼部(眼眶部位绿色瘤);浸润口腔和皮肤(M4、M5多见牙龈增生、肿胀,皮肤紫兰色结节);浸润中枢神经系统(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头昏、头痛、呕吐、颈项强直、抽搐昏迷等);浸润睾丸(一侧性睾丸无痛性肿大);其他(肺、心、消化道、泌尿道浸润)。3实验室检查(1)血象 白细胞增多:大多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临床 执业 助理 医师 专业 综合 内分泌系统 讲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