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docx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代文学复习资料一、 填空题(40分 每空05分)-4,元杂剧的兴盛标志着叙事作品作为文学的新主流-3,南戏的代表作高明琵琶记赵贞女-2,元诗四大家 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1,散曲的种类 小令 (包含:重头、带过曲、集曲)、套曲。0,关汉卿散曲的代表作不伏老1、 散曲和词同科这种叙事性作品代表作马致远 般涉调 耍孩子借马 崔景臣般涉调少变高祖还乡2、 元杂剧的结构 四折一楔子 角色 旦、末、净、杂3、 南戏角色 生、旦、净、末、丑、贴、外4、 元杂剧爱情剧的最高成就西厢记5、 元代最著名的杂居历史剧汉宫秋马致远 、赵氏孤儿纪君祥、梧桐雨白朴6、 是元代前期杂剧中的名作康进之的李逵负荆,被写
2、进水浒传7、 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合称为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8、 明初的散文三大家 宋濂、刘基、高启9、 元杂剧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10、 明戏曲的三记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11、 王阳明提出的观点:万事万物之理,理不外吾心12、 现存最早的词谱张炎词余图谱13、 词人之冠 王磐 曲之辛弃疾 冯惟敏 曲中乐王 陈铎14、 元代戏曲四声猿狂鼓史、雌木兰、女状元和玉禅师15、 戏曲的批评研究 吕天成曲品、王骥德曲律16、 南戏的四大声腔 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17、 明代戏曲的派别 沈璟 吴江派 ;汤显祖 临川派18、 元曲可分为
3、:散曲、杂剧 南戏后变传奇19、 现存元人最重要的元散文集元文类20、 中国第一个创作戏曲的官员 卢 挚 曲状元 马致远 曲的第一人 关汉卿21、 元散曲前期的代表人物 张可久22、 二人散曲合集酸甜乐府23、 元代戏曲家刘时中 正宫端正好上高监司 价值较高24、 戏曲的三大高潮 元杂剧 明传奇 清花部 25、 元杂剧剧本的特点 :作品最后两句出现的 题目正名26、 关汉卿悲剧窦娥冤喜剧救风尘27、 纪君详赵氏孤儿最早介绍到西方 西厢记元杂剧之最28、 “七子”以王世贞为代表29、 吴中四才子:祝允明、唐寅(成就最高)、文徵明和徐祯卿。30、 最先站出来反对“前七子”、“后七子”是 唐宋派31
4、、 明代李挚 以异端自居 童心说32、首先提出读书性灵 公安派 33、 明代朱权 戏曲理论太和正音谱34、 杂剧合集 四声猿35、 沈璟 南九宫十三调曲谱36、 三大传奇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37、 临川四梦 还魂记、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38、 明四大奇书 金瓶梅、三国、水浒、西游39、 三国演义 三绝 忠绝 (诸葛亮) 、义绝(关羽) 、奸绝(曹操)40,明代中叶两个未入流派的作家 (于谦、杨慎)二、 单选题1、 理、不外吾心 (王阳明)2、 第一个最早创作大量短剧的作家 徐文长3、 现存最早的词谱是:词余图谱4、 第一个把浪漫主义引入到杂剧中的人 汤显祖5、 第一个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金瓶
5、梅6、 三言两拍今古奇观7、 清代提倡主观情感自然流露的文学流派 袁牧 性灵派8、 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聊斋志异9、 清代散文最大派别桐城派10、 四大谴责小说即: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儒林外史不属谴谪小说11、 评价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的作家是:王国维12、 闲情偶寄中国戏曲理论专著,是我国最早的系统的戏曲论著13、 西厢记第六才子书14、 赵氏孤儿 第一部传到西方15、 明代传奇的范本高明琵琶记16、 第一部章回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17、 第一本白话小说水浒传18、 镜花缘反映封建妇女问题19、 桐城三祖 方
6、苞、刘大櫆、姚鼐20、 清代骈文的代表作家 汪中21、 讽刺小说最高成就 儒林外史22、贾仲名把西厢记列为天下夺魁之书23、前后七子的反对派 唐宋派三、 判断题(略)四、 名词解释花部所谓花部,就是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取其花杂之义,故也称“乱弹”。它们虽不为士大夫们所重视,但为下层观众所欢迎,依然在乡村山区及小城稹流行着,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腔和剧本体制。到了清代康熙年间,这些在各地流行的地方声腔的势力便开始发展兴盛,形成了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的局面。临川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和邯郸记四部剧作的合称。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故此
7、得名;或以其书斋名合称 “玉茗堂四梦”。 在这“四梦”中,又以牡丹亭和邯郸记的成就最高。正是凭借这“四梦”,汤显祖确立了自己在中国戏曲史上的不朽地位。拟话本拟话本它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最早应用这一名称指的是宋元时代产生的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和大宋宣和遗事等作品。它们的体裁及话本相似都是首尾有诗中间以诗词为点缀辞句多俚俗。浙西词派:朱彝尊是浙西词派开创者,及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岸登、龚翔麟号为“浙西六家”,他推尊词体,宗法南宋,以姜夔、张炎为圭臬,还及汪森辑录词综,主张以雅正矫正显露,归于醇雅。要求词有古雅峭拔的格调,疏淡清远的意境,严谨和谐的音律。五、作品分析窦娥冤第三折【正宫端正好】没来
8、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翻译:没想到我毫无理由地犯了王法,毫无防备间受到了刑罚,叫声冤屈也会动地惊天。转眼间就要被含冤问斩,一缕游魂即将奔赴阎罗殿,又怎能不将那天地深深地埋怨。【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翻译:有太阳和月亮日夜长挂在人世,有那鬼神掌握着生死大权。天地呀!只应该把那清浊分辨,却怎么混淆了好人和坏人,分不清盗跖和
9、颜渊?好人的人一生贫穷,孤苦早逝,作恶多端的人却享尽荣华富贵,尽享天年。天地呀,做这般怕硬欺软的事,原来也只是瞎了双眼,只懂得顺水推船!地呀,你如此不分好歹如何做地!天呀,你这般不明善恶枉称为天!哎,只苦了我如今泪水涟涟。【评析】:以上两支曲子为第三折的第一部分,写窦娥赴法场途中,指斥天地鬼神,表示极大怨恨。在封建社会中,日月、鬼神被看做世间一切事物的主宰,残酷的现实使窦娥对它由信赖转为怀疑,进而愤怒地对它们所代表的统治者进行了控诉。西厢记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
10、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译文:【正宫】【端正好】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总是离人的眼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太迟,怨离别得太快。柳丝虽长,却难系住远行人的马,恨不能使疏林一直挂住那斜阳。张生的马慢慢地走 我和车紧紧地跟随,刚刚结束了相思之苦,却又早开始了别离之愁。听他说“要走了”,人顿时消瘦下来;远远地望见十里长亭,人更消瘦了:这离愁别恨有谁能理解?赏析:。【端正好】一曲,情景交融,写深秋景象勾起她的离情别绪。【滚绣球】一曲,主要以途中的景物
11、为线索来抒发离别的怨恨。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支曲词是历来公认的写景名句。相传王实甫写完此句后”思虑殚尽,扑地而死“(晕厥)。曲子写的是秋景,传统观点一般认为是通过萧瑟的景物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这值得商榷。我认为这幅秋景的基调不是悲凉萧瑟的,此曲所本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词为“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的美丽画面。最能代表秋之萧瑟的“黄叶”在范仲淹的笔下尚且不悲,何况是色彩更加绚丽的“黄花”呢?因此,“碧云天,黄花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再加上漫山的红叶,真是“停车坐
12、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一幅由蓝、黄、红构成的立体感极强的绚烂秋光图。牡丹亭【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及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贴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译文:“原来这里早已姹紫嫣红开遍的花园春景,而我却从来不晓得,就像我青春年华一样一直浪费着。没人爱惜呀。人生本来就该遇上良辰美景,人生本来就该遇上赏心乐事,可是我从没有遇上;我知道有良辰美景,但它们丝毫不能排遣我的心中之愁;至于赏心乐事,到现在还不知躲在谁家院落哩!但今天既然偷偷闪出了牢笼,那就放开怀抱享用这春景
13、吧:抬头,高处是云霞舒卷;眼光顺云势移向远方,又见一片片的风吹开云一丝丝的像笼上烟波里的画船轻晃,真是好看啊。大自然和人很友好嘛,怎么人却躲在锦屏背后和春光交不上朋友呢?”【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萃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唱出了女主人公在春色感召下所产生的心灵震颤。开头两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写园中景色,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情波澜。“姹”,美丽。“嫣”,娇艳。这是说美丽娇艳的鲜花开遍的迷人春色。“断井颓垣”是说,井也干涸、回填,废了的院墙也坍塌了,残缺不全,一片破败的景象。作
14、者用“姹紫嫣红”的迷人春色及“断井颓垣”的荒废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杜丽娘从“姹紫嫣红”看到了自己青春的生命,而这“断井颓垣”又使她百感交集,这“断井颓垣”也正象征着那阴冷的生活环境,如此明媚的春光竟被辜负,自己美丽的青春也只能在深闺中埋没!“原来”,“似这般”“都付及”几个词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带有无限的感叹和惋惜。接下来两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由触景生情转为直抒胸臆。杜丽娘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后,从胸中涌出这无限哀怨。“奈何天”,使人无可奈何的天气。“谁家”,什么的意思。这两句是化用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的“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句意。“奈何天”“谁
15、家院”六个字里凝聚着杜丽娘对命运的感伤,是痛苦的心声。杜丽娘面对良辰美景,而无赏心乐事,只有寂寞苦闷、无限哀怨。使人舒心愉快的事究竟什么才合适呢?注意以上几句用词十分考究,“姹紫嫣红”及“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及“赏心乐事”对仗工整,语言华美。对比中蕴涵着对封建礼教和社会环境的强烈不满。再接下来,以合唱的形式,展现了一幅绚丽而略带迷惘色彩的画面。这里有实景,也有虚景:“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这是形容轩阁高旷,也是杜丽娘想象中更开阔的春景:雕梁画栋,飞阁流丹;云燕霞蔚,碧瓦亭台,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杜丽娘从狭小的园内扩展到寥廓的境界,这是由近
16、观到远眺,这正是女主人公心所向往的广阔天地。这画面中,融进了追求,也融进了惆怅。这是由概写、感叹进入到细致描绘。最后一句“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写出了杜丽娘不满怨恨情绪的矛头所向,“韶光”,春光,也指自己年华。“锦屏人”当指那些封建家长。这句意是,封建家长们把这美好春光看的太卑贱了。曲中有句夹白:“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可看作是“锦屏人”的注脚。杜丽娘把不满、怨恨矛头直指耽误自己青春的父母。前后联系起来看,指向就比较明确。 【皂罗袍】曲意是:这样繁花似锦的迷人春色无人赏识,都付予了破败的断井颓垣。这样美好的春天,宝贵的时光如何度过呢?使人欢心愉快的事究竟什么人家才有呢?雕梁画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 文学史 明清 复习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