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柏林》与《走出沙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柏林》与《走出沙漠》教案.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在柏林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说明: 这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文章里涉及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的面前。小说的篇幅极短,却包孕着丰富的内涵;情节如此简单,却有着极强的可读性。教学重点及难点 1、 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2、 难点: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说明:这篇微型小说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意想不到的结尾,所以优秀的微
2、型小说并不在于要有巨大的字数和曲折离奇的情节。我们在品味这篇文章时就应抓住文章中这种抖转直下的独特效果。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话题创设情境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比如杜甫的石壕吏、美国影片拯救大兵瑞恩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1、谈谈令你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 找准话题导入能使学生更快地进入文本的情境,为体会文章的主旨服务。探究标题想象畅谈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
3、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在未细读文章之前,学生凭借着已读过的文章或看过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可以请学生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均可。教师可以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而后展开对文章的阅读。战争是离学生们实际生活很远的内容,而本篇文章又短小精悍,所以这一部分可以给出较充分的时间让同学们畅所欲言,教师只需抓住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引入文章即可。深入文本层层剖析 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2、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 3、第一节最后
4、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1、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2、“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3、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这篇文章很短小,阅读时为情节吸引往往一气呵成,对其中的词句会有所疏忽。同时学生难以对文章的深刻意义深入地思考。教师应抓住词句引导学生感悟流淌在文字背后的深沉情感和沉重的主旨。再探文题品味主旨文章叙述的是一列
5、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引导学生由点及面的感受文章深沉的主旨。感受技法 小说的结尾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正是有了前面的蓄势和铺垫,结尾时老兵满含血泪的控诉才更显沉重。请你找找前面有哪些铺垫呢? 例如一开始老妇人让人不能捉摸的数数“一、二、三”,一直到小说结尾处由老兵说出她是因儿子相继死去而变
6、疯的疯老太,而“一、二、三”正是她失去的三个儿子的数字。还例如一开始小姑娘们的嗤笑,当老兵说出真相后车厢里的一片寂静。当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后,对于文章蓄势和铺垫的手法学生将会比较容易地找出。布置作业 以反映战争为主题,根据你已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影,写一篇小小的读(观)后感。完成作业。拓展视野,将这篇文章的情感延伸到其他作品中。思路点拨这篇微型小说篇幅很短,不必纠缠于小说的层次,选取适当的句子理解提问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它的特点和魅力。练习举隅1、 喜欢这篇微型小说吗?试就它的写作技法作一探究。走出沙漠教学目标1、 感受作者笔下人在逆境中也要坚守信念和精神的人生启示。2、 体会文章作为小小说所
7、运用的插叙、悬念、侧面描写等写作技巧。说明:走出沙漠是一篇非常吸引人而且非常感人的小说。故事围绕着一个水壶发展,由两次想夺壶到最后发现绿洲和道出水壶的个中秘密。故事情节非常紧张扣人心弦,而不乏感人和启迪意义。教师除了带领学生探究这篇小小说的写作技法外,更应引导学生领会文章要传达给我们的人生哲理:人在任何逆境中都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精神,人没有信念和精神就不能战胜绝望。感悟作品中的生命意义也是新课标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教学重点及难点1、 重点:小说中体现出的对于在逆境中也要坚守信念和精神的人生启示。2、 难点:小说对于插叙、悬念、侧面描写等写作技巧的运用。说明:走出沙漠全文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来塑造
8、人物。作品塑造的主人公没有真正出场,一句正面描写都没有,全部是通过侧面描写来完成对人物的塑造的。所以在讲授这篇微型小说时首先应该探究的就是作品所要表现的真正的主人公是谁。走出沙漠里的肇教授,在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他想出了用装满沙子的水壶佯为一壶水的主意来使大家走出沙漠,挽救了考察队队员的生命。这个人物没有出场,但从这个计谋来看,这个人物的胸怀、品德和谋略,一下子全部在读者的面前熠熠生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人在逆境和绝望中最需要的是什么?什么才可以支撑着人们活下去? 学生自由发言,有的说是勇气,有的说是鼓励,教师在赞同的同时也可以说到还有是希望和信
9、念引入这课的主题,为领会文意做准备。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理清小说的线索和主要人物。1、小说除了有贯穿全文的孟海,死去的肇教授也是文中的重要人物,是作品真正要讴歌的主人公。阅读课文的同时寻找出隐藏在文中的主要人物肇教师,也会后面分析文章的写作技法做准备。再读课文探究技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写作技法:1、“我”这个人物具有怎样的品质?在小说中是如何体现的。 2、肇教授具有怎样的品质?在小说中是如何体现的? 3、这篇小说所以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是因为它构思上的特点。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1、“我”忠于职守,忠实地实践了肇教授的临终嘱托,不怕别人的误会,不顾个人安危,一
10、心拯救自己的战友,是一个具有高尚品质的人物。是通过“我”的心理描写表现出来的。例如“真想把水壶给他们,然后就可我不能这样做!”、“所以,不到紧要关头,我是绝不会取下这水壶的”等等。2、肇教授在最艰难的生死关头先人后己,把生的机会留给别人,这是十分高尚的品格。他还十分机智,以善意的欺骗拯救自己的队友。在小说中是以插叙和侧面描写(通过“我”的陈述)的形式表现出来的。3、这篇小说运用插叙交代了事情的经过,扩展了情节;又运用悬念造成误会,最后真相大白时人们忽然发现肇教授的伟大,使这个未出场的人物产生了巨大的感人肺腑的力量;同时感悟到人的意志的巨大力量。这就是小小说巧妙安排情节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对于学
11、生来说,领悟人物的精神并不是学习的难点,但体会文章的写作技法,老师可以适当点播,使学生掌握一些鉴赏小说的基本技法。品味主旨增加积累1、这篇微型小说在很短的篇幅中为我们塑造了可歌可泣的人物,从中我们得到了哪些教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领悟谈谈对信念、意志、责任等生命意义的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新课标中对培养学生的一个方面,也是这篇文章思想意义所在。课后作业畅谈感受读过文章后请你就其中的任一人物谈谈你对他的看法。学生按照要求,自主选择完成作业。通过文字表达使学生的价值观和生命意识得到升华。思路点拨 走出沙漠这篇微型小说读来丝丝入扣,也许有的读者在未读到结尾时就已猜出了故事的结局。作者运用了小说中非常吸引人的“悬念”手段,把肇教授的死因和把没有水的水壶传给我的情节挪移了出来,放到故事后面才快速补出。因为重要的情节被挪移便制造了情节上的空白和叙述上的悬念。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结构使故事出现了真相突然展示的情节突变,而且造成了读者对这篇小说真相的强烈期待。这篇课文读完以后可以让学生对其中的写作技法做一品析。而在勾画人物性格上作者并没有采用正面描写,而是通过侧面描写和“我”的两次插叙,体现出肇教授先人后已的博大心胸和机智沉着的性格特征。练习举隅 阅读这两篇小说后,说说你在微型小说的构思上有什么发现。第 4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