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docx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育心理学笔记发布人:圣才学习网发布日期:2010-07-03 11:40共 1710人浏览大 中 小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及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学科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是心理学及教育学的交叉学科。2、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内容从宏观上分析:构成学习及教学过程有五种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这一要素主要通过两种差异影响学及教的活动:一是群体差异:年龄、性别等;二是个体差异: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教师:是实施具体教育影响的人,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教师主要是通
2、过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教学风格等因素影响教育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是学及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材的内容既要适应于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特点,又要考虑到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学环境:是实施教育教学必备的条件,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物质环境:是有形的,涉和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空间布置等。精神环境:是无形的,但对学习及教学活动则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师生关系、校园文化。3、构成学习及教学过程有三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
3、中通过及教师、同学以和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通过设置教学情境、对学生实施一定的教育影响、从而引导学生有效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之一。评价/反思过程:是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评判、分析、检验和反思的过程。4、静态的五种要素和动态的三种过程之间的过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学过程的背景下进行的;教学过程要以学习过程为基础;教学过程要据教师自身的特点、教学内容的难易、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而展开;评价/反思过程随学习过程、教学过程的进行而侧重于
4、不同方面。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动态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5、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的作用。为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帮助教师了解问题;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6、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内容得到进一步的扩充:儿童心理学、心理测验、学科心理学、个性和
5、社会适应、生理卫生、程序教学思想等。版本繁多,体系庞杂,未形成自身独立的理论体系。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材。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自身独立的理论体系正在形成:如教育及心理发展的关系、学习心理、教学心理、个别差异、教师心理等。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践,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布鲁纳在60年代发起的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关注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的“人本主义理论”等。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越来越重视及教学实践相结合,教学心理学得到大发展。认知派理论和行为学派理论得以较好地融合、东西方心理学相互吸收。布鲁纳在1
6、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上的专题报告中的归纳具有代表性:a主动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及教及学的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作更多控制b反思性研究: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c合作性研究d社会文化研究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及教育一、心理发展的含义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2、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连续及阶段性: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面基础上发生的,且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特征定向性及顺序性:心理发展总是的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不平衡性: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差异性:发展速度和发展的优势领域不同3、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划分:入学年龄0-1岁:
7、乳儿期;1-3岁:婴儿期;3-6、7岁:幼儿期;6、7岁-11、12岁:童年期(读小学);11、12岁-14、15岁:少年期;14、15-17、18为青年初期(读高中)14、15岁-25岁:青年期;25岁-65岁:成年期;65岁以后:老年期。二、童年期和少年期的心理特征(一)童年期:1、一生中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时期。2、学习成为主导活动。3、思维由形象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自我意识发展;道德观念过度到比较抽象。(二)少年期:特别是初二,为分化期,成绩上去了就不会下来。生理变化引起心理变化1、这一时期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2、半成熟及
8、半幼稚、半独立及半依赖的矛盾。3、主要特点: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随意性增强;成人感产生;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三)青年初期高中时期:智力成熟。思维从经验到理论。道德感、理智感有了发展。自我意识(说话时,总是我认为。)有了发展。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一)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其中纵向指从出生到成熟各个年龄阶段的准备;横向指每个年龄阶段的各个内部因素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形成的动力结构。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总之,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同时,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
9、的新学习作好准备。(二)关键期:教育的关键期是指心理对教育影响的敏感期。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或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只要适时、适当,效果会最佳,事半功倍。1、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在研究鸟类的自然属性时,发现了“印刻”现象。提出了关键期理论。2、心理学家在研究儿童行为学习时引入了“关键期”理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同样存在着关键期。如2岁是口语关键期;4-5岁是书面语关键期、10-12少年是身心发展关键期。3、教育意义:依据学生的学习准备水平,抓住关键期,进行适时、适当的教育。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及教育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皮亚杰)(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动作思维儿童的认知发展主
10、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二)前运算阶段(2-7岁):形象思维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模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即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单维、不可逆、自我中心)(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儿童的认知结构中已有抽象概念,可以进行抽象思维。其标志是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守恒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属性不变。(多维、可逆、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抽象思维思维水平已接近成人水平,能用命题进行推理,能进行可逆思维,思维具有灵活性。二、认知发展及教学的关系(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皮亚杰认为:学习从属于发展,从
11、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当时的认知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应内容。(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适当的教育训练是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的。(三)、最近发展区:介于儿童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维果斯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教育要适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从而跨越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第三节小学生的人格及社会性发展一、人格的发展:成人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及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一)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认为儿童的人格发展是一个
12、逐步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发展危机,解决危机可以有助于发展健全的人格。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岁半):对父母产生一种信任感2、自主感对羞耻感及怀疑(2-3岁):培养自主性。儿童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鼓励幼儿则会使他养成自主自动的个性;过分溺爱和保护或批评,会使儿童怀疑自己而产生羞耻感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培养主动性,其活动范围扩大。父母细心回答,对儿童的建议适当鼓励或妥善处理会使儿童发展了主动性;当儿童及他人发生冲突时会产生内疚感。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他们追求工作完成时所获得的成就感和由有成就带来的师长认可及赞许,由此,;
13、当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自我统一性是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和经验而形成的有关于自我的一致性形象。青春期(二)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有: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和同辈群体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采取有针对性的相应措施,因势利导。二、自我意识的发展(一)含义:是个体对自己以和自己及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知);自我体验(情);自我监控(意)。(二)自我意识的发展:生理自我:指个人对自己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意识。社会自我:指个人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角色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
14、己在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的意识,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权利的意识等。心理自我:个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它包括个人对自己的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意识。第四节个别差异及因材施教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和其教育含义(一)认知方式差异: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1、场独立及场依存2、深思型及冲动型3、辐合型及发散型(二)智力差异1、智力及智力测量(1)比纳西蒙量表(2)斯坦福比纳量表:IQ是140为天才(3)韦克斯勒量表2、智力的差异:(1)智力的个体差异:呈正态分布个体内的差异:个人智商分数的构成成分的差异个体间:个体及同龄团体的常模相比较表现出来的差异(2)智力的群体差异:性别
15、、年龄(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1、认知方式无好坏之分;2、智力是学习成绩的可靠预测指标。3、据认知差异要因材施教: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和其教育含义(一)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和及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二)性格的差异1、性格的特征差异:对待现实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2、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及内倾;独立及顺从;理智、情绪及意志。(三)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教育要适应个体的性格差异。性格虽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
16、却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性格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影响到对学习内容的选择等。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人类学习:广义是指个体在生活获得经验,并由经验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持久的变化的过程。理解: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持久的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狭义是指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积极地主动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而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进行较短时间内掌握:知识、技能和认知策略;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1、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信息流、控制结构(期望事项和执行控制
17、)将学习类型分5类,言语信息、认知策略、心智技能、动作技能、态度。而我国分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3类。2、桑代克尝试-错误学习的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教师应允许学生犯错,并鼓励学生从错误中进行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是终生难忘的;在实际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学习得到自我满意的积极结果;注意在学习结束后不时地练习。3、奥苏伯尔认为学生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所谓的意义学习,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及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按学习材料及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分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按学习方式分接受学习和意义学习。成就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附属内驱力(小时候的
18、主要动力)。学习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学习者有同化新知识的认知结构、学习者能积极主动先行组织者技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及认知结构中原有观点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为新学习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以促进知识的学习和保持。4、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论: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3个过程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原理、概念和方法),教学原则有动力、程序、结构、强化原则。要求教师全面深入的分析教材才能引导学生加深对教材结构的理解、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组织教学、提供有助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或自
19、我反馈,以提高学生自觉和能动性5、建构学习主义:知识观:知识不是准确的表征,而是一种解释或假设学习观:是学生主动构建认知结构学生观: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新知识的“生长点”6、苛勒:完形顿悟学说7、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论,获得及消退,刺激的泛化及分化8、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强化、逃避和回避条件的作用、消退、惩罚第四章学习动机1、动机具有:激活、指向和强化作用。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2、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不是直接关系,而是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的惟一条件。3、马斯洛人的基本需要有5种:生理需要、安全、归属和爱
20、、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4、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阿特金森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力求成功和避免失败。5、维纳的归因:内部和外部归因、稳定及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和不可控制归因6、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认为人的行为受强化和先行因素的影响。强化分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效能期待和结果期待)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主要因素: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归因方式7、学习动机的培养:利用学习动机和学习结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不仅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也反作用于学习动机。利用直接发生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需要的不断满足刺激新的学习
21、需要;通过各种活动和机会;8、学习动机的激发: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教师要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学习内容及原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跨度。问题情境: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力所能和的学习情境。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的激起程度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9、简述归因理论的理论价值及实际作用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和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10、浅谈自我效能感理论对学习动机培养及激发的启发。自我效能感理论指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 招聘 考试 教育 心理学 笔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