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复习资料[00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复习资料[002].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传播学原理11年级、12年级练习一 判断题1、传播具有阶级性特征 T (传播的特点: 1、社会性和阶级性;2、目的性和计划性 3、主动性和创造性;4、协同性和互动性5、永恒性和历史性)2、传播具有目的性特征 T3、传播的规律是人为规定的 F 4、非语言符号具有离散性 F(非语言符号的特点 :1.连贯性 2.相似性 3.通义性 4.协同性 5.即时性 6.真实性 )5、媒介组织不是一个产业机构 F(媒介组织就其本性而言是双元的、混合的,具有双重性、兼容性的特点和特殊的地位 .首先,媒介组织是一种公共事业单位 .其次,媒介组织是一种信息产业机构. 第三,媒介组织是一种社会机构 . ) 6、知情权是
2、受众的最基本的权利 F(选择权是受众的一种最基本的权利)7、符号的内蕴意义包括文化意义 T 8、动物(包括人)都能创制符号F(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显著特征) 9、意见领袖是一类介质受众 T10、教育传播学是传播学的核心学科 F(传播学的核心学科是理论传播学)11、传播的功能研究是一种社会研究 T 12、时间性媒体不适用于进行情感暗示 F13、印刷传播的产生将人类带入到跨国传播 F14、组织传播的信息一般是情感性内容信息 F(大都是指令性,训导性和劝服性内容)15、对内向传播的研究主要属于心理学研究范畴 T16、媒介组织及受众之间应该处于服务关系状态T17、优秀的传播模式具有一定的解释作用 T
3、(优秀传播模式的功能及标准:(l)构造功能 (2)解释功能 (3)引导功能 (4)简化功能 (5)预示功能 )18、传播研究、传播理论是传播学建立的基础 T19、电子传播的产生主动将人类推向了信息 F(将信息推向人)20、符号的外延意义是客观的、稳定的 T(外延意义 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是客观的、相对稳定的 )21、自由传播权是职业传播者特有的权利 F22、人际传播不太容易改变受传者态度 F23、符号的形式及内容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关系 F(每个符号都有“用什么来代表”和“代表的是什么”两个方面,这叫做符号的形式和内容,它们的联系及结合并非存在着什么必然的关系,而完全是出于符号创造者的主观规定和
4、社会成员的共同约定。)24、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比传播学的研究对象集中 F25、整体互动模式中,价值分析是属于边际要素范畴 T26、相对于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显得更加真实 T(非语言符号特征:1.连贯性 2.相似性 3.通义性 4.协同性 5.即时性 6.真实性 )27、媒介组织及信源之间不一定总是处于合作关系状态T28、容貌漂亮、风度翩翩的传播者所传信息更容易为受众接受 T29、传播学对新闻学的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有规范指导的作用T30、模式方法可对某一项将要进行的传播活动的进程或结果进行预测T(个人见解,欢迎纠错O(_)O哈哈)二 名词解释题1、守门人 指在大众传媒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被传播
5、、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首先,他是一位接受者;其次,他是一位守门者;再次,他是一位传播者。2、信息爆炸 是指信息的巨量生产和高速传播,也是人们对当代社会大量出现并加速增长的各种信息现象的一种形象化描述。3、传播符号 符号是指表达或负载特定信息或意义的代码(如语言、文字、图像等) 4、晕轮效应 受传者在接受活动中将认知对象的某种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展到其他方面去的接受倾向,从而得出全部好或全部坏的整体印象。5、传播角色 就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传播者依据社会对他的要求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传播者的角色可以分为普通角色和职业角色。6、传播 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6、。7、角色丛 角色丛指那些由于处在某一特定社会地位的人们中间所形成的各种角色关系的整体。8、 纯粹受众及介质受众 纯粹受众又叫终极受众,是指只接受信息而不做“二传手”的人 介质受众又叫兼职受众或中介者。是指介于传播者及纯粹受众之间的一些人,如翻译、传话人、意见领袖等 9、传播技巧 就是效熟练地灵活运用传播原理、知识和技术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传播技能或方法。它由结构形式、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各种符号有机组合而成。10、号召从众法 是指传播者的讯息总是力图让接受者相信,能对他们产生真实或臆想压力的那个群体(个人)都已经或正在接受他的观点和方案,暗示(号召)接受者要想避免孤立、减少压力就应该采
7、取和大家相一致的态度和行为。11、媒介组织 所谓媒介组织,是指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单位或机构。12、“名片”效应 是指传播者先向受众传播一些他们所能接受的和熟悉并喜欢的观点或思想,然后再悄悄地将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渗透和组织进去,使受众产生一种印象,似乎传播者的思想观点及他们已认可的思想观点是相近的。 13、信息匮乏 是指大众媒介提供的巨量信息中严重缺乏受众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能了解事情真相的”、“对自己有用”的信息。14、意见领袖 是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某种影响力的中介角色者。15、魔弹效果论 它是一种认定大众传播具有强大威力、能够左右公众的态度和行为的观
8、点。三、简答题、简述题1、阐释受众的归属性特点 受众虽不是作为固定的群体而存在,而是自发的、未经组织的人群,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无类可归,心无所系。恰恰相反,他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划归在某一特定的接受群体之列。2、 阐释符号的外延意义及内蕴意义任何一个语言符号的意义都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外延意义和内蕴意义 外延意义是指语言符号体系中所固有的及客观事物有代表性关系的意义 ,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是客观的、相对稳定的 ,外延意义包括词汇意义、语法意义。词是音、义的结合体。词汇意义是指跟词的语音形成相结合的社会集团公认的单一词汇的意义。语法意义是指若干单词的有机组合所产生的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
9、意义 内蕴意义 是指人们在运用语言符号时所表达的及客观事物无直接联系的评价性意义 ,是在特定的场合和交际环境中产生的,是主观的、随时变动的 内蕴意义包括修辞意义、语境意义、历史意义、文化意义 。这就是说,同一语言符号在不同的修辞方式、语言环境、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会形成不同的意义 。3、 阐释传播学及新闻学的关系 一般认为:新闻学是报刊新闻时代的产物,偏重于业务研究或“术”的研究;传播学是电子新闻时代的产物,侧重于理论研究或“学”的研究。新闻学以古老的“报学”研究为基础,偏重于微观研究、局部研究和单向研究;传播学以新兴学科的知识为基础,侧重于宏观研究、整体研究和双向研究。新闻学的研究对象是新
10、闻信息的现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传播活动的现象。新闻学是具体科学的研究,对传播学研究有提供材料、充实内容的作用;传播学是一般科学的研究,对新闻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有规范、指导的作用。也有人认为:新闻学是一种专业研究,传播学是一种社会研究。总之,两者各有特点。4、 阐释信息概念及讯息概念的关系。传播学中,讯息是指由一系列有序性符号(语言、文字、图像等)组成地表达特定信息的符号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信息和符号两个部分传播者通过编制有序性符号(编码)传输信息,受传者则通过译读有序性符号(译码)还原信息信息是包含在消息(讯息)中的抽象量,消息是信息的载荷者消息是具体的;信息是抽象的传受两者共享信息的前提,是拥
11、有基本相同等级的符号系统和经验系统。5、 阐释传播者所具有的代表性特点 代表一定的传播部门、传播组织、政党和阶级进行新闻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者所发布和传播的信息无不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和思想性,反映并代表一定阶级、集团、组织的利益、愿望和要求。 6、 阐释意见领袖的“加工及解释功能”对意见领袖行为的研究表明,他们不仅发出信息和影响,而且自己也积极摄入信息和影响。但是,意见领袖的首要任务是对先行接收到的大量的信息进行加工及解释,而后以微型传播(如面对面的交谈)的方式传达给其他受众或追随者。他们经常运用的加工及解释的方法有: (1)生发引申; (2)添枝加叶;(3)客观复述;(4)裁减回避;(5)歪曲攻
12、击。对信息如何解释?加工到什么程度?选用何种方法?这取决于外在信息及意见领袖的认知结构、价值观念,个人利益和文化模式相贴近或相背离的程度,取决于意见领袖的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这三道防卫圈的严密程度。7、 简述勒温 “群体动力论”的基本观点及对传播研究的启示人的行为环境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动力整体,人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任何个人的心里活动和行为都由此情景和所属群体决定。这观点暗示传播者,要通过传播改变一个人的态度、认识和行动,不仅要考虑受传者的个人特性,而且要考虑他所属的群体的特点和环境因素。8、 阐释受众作为“信息产品的消费者”角色的含义信息产品“像其他的产品一样,是工业加工
13、过程的产物”, “需要劳动分工复杂的社会化组织和大量的高级技术资本投资”。作为消费者,受众阅听和接受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信息,亦即消费信息产品,必须付出一定的金钱或代价。 9、 阐释使用语言不当时,产生的“死线上的抽绎”现象。死线的抽绎现象是指语言被捆死在某一条抽绎水平线上,结果不是由于语言被固定在高水平线上使人难以理解,就是由于语言被固定在低水平线上使人不得要领。比如,当传播信息中充满了诸如“民主、自由、人权”等高度抽绎水平线上的字眼,而又没有低度抽绎水平线上的词汇相配合时,这样的信息内容就会因其难以理解而让人敬而远之。但是,当一位记者像记“流水账”似的向人们报告他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
14、想,只有低水平线上的描述而没有高水平线上的抽绎时,这种琐碎的全面报道也会把人吓倒。可见,不论语言传播是处在抽绎阶梯的高水平线上,还是低水平线上,只要他是在某条水平线上横向的直线运行,他都不会产生好的传播效果。10、 阐释符号的约定性特点 虽然符号具及符号义之间的关系是任意性的,但是符号一旦创立完成,具、义的联系一经社会成员的认同、约定,那么就成为一种社会习惯,具有某种不变性,任何人都必须遵守,不得随意改变。符号作为社会约定俗成的表示意义的标记,一经置于社会领域,不仅个人无权改变它,就是社会大众或政治集团也不能改变现存的符号。要变,也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发生的渐变和量变。11、 阐释传播的社会性和阶
15、级性特点人类的传播活动从来都是社会性的,而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也不是一种本能反应和自然现象。因此,传播活动是人及人之间进行的一种社会活动。没有传播及接受的主体人,传播活动就不能成立。人是社会的人,社会也是人的社会。作为社会的成员,不论是传播者、守门人,还是中介者、受传者,他们都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立场、有信仰和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隶属于一定的群体、集团、阶级的人。因此,他们的传播活动就必然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阶级性。特别是进入大众传播时代,在传播媒介由谁控制和录用谁为专业传播者,以及传播的目标、方向、流量、形式应如何确定等一系列问题上,无不反映了传播的社会性和阶级性的特点。12、 阐释
16、传播者所具有的专业性特点 一是指新闻传播者需经过新闻传播教育的特殊训练,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方有从事职业传播的资格。 二是指新闻传播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观念、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新闻敏感,才能搞好新闻传播工作。 三是指专门从事新闻传播工作并以此谋生的职业特点和作为专业人员经济收入颇丰的现象 。四是指从事新闻传播工作有一定的职业标准和协会组织,拥有同医生、律师、工程师等专业人员同等的社会地位 。13、 阐释使用语言不当时,产生的“潜意识的投射”现象。指传播者在发表某种看法时,实际上在不知不觉、没有意识到的心理状态下将自己个人的深层态度加进了对事物的评价 基本上我们说的话,从来都是在讲自己
17、 每个人在语言传播中都会出现无意识的自我表现和不自觉的倾向性 14、 应如何理解“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15、 拉斯韦尔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及功能一文,对传播学的研究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请问这篇论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五大研究课题“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2)三种功能: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遗产16、 阐述传播效果研究中的微弱效果论 又称之为“最低效果法则”,“有限效果论” 这类研究认为,大众
18、传播媒介的影响是有限的、间接的和有选择的,它往往受到媒介的性质、个人差异、社会类别和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远非“威力无比,不可抗拒”。在媒介和个人行为之间,也不存在魔弹论认为的那种直接的、普遍的、即时的和因及果的关系;受众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靶子”,而是积极主动的参及者。 17、 阐释传播效果研究中,“议程设定论”的基本观点“议程设定”,最早由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在大众媒介的议程设定功能(1972)一文中正式提出大众媒介或许无法指示我们怎样去思想,但它却可以决定我们看些什么、想些什么,什么问题是最重要的 换言之,大众媒介对某些事件或问题的强调程度,同受众对其重视程度,构成了强烈的正
19、比关系四、论述题1、传播者必须具备哪些能获得赢效的特质因素?(l)权威性:传播者具有使受众相信、听从的力量、威望和地位的特质(2)可信性:传播者具有使受众认可和信赖的一系列特质(3)接近性:传播者在信仰、民族、籍贯、专业、个性、情趣、距离上及受众接近或相似的特质(4)熟知性:传播者适当多接触受众,可增强熟知性,形成亲近倾向(5)悦目性:传播者容貌端正、风度翩翩更能吸引受众2、 阐释关于受众研究的“社会关系论”理论的主要观点 受众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圈。然而,不管他属于哪一种生活圈,他都将在信息接受中受到他们直接或问接的约束和影响。大众媒介传播的任何信息,在这种生活圈面前都要遭到审查、过滤或抵制。
20、因此,大众媒介的效果既非一致的、强大的,也非直接的,个人问复朵的社会关系极大地限制和约束这传播效果。3、 描述历次传播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1)语言传播:是人类的重要特征。使人类可以发展思维、沟通思想、交流信息、积累知识,从而由动物世界进入人类社会,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2)文字传播:使人类可以将事件和自己的经历、见闻、思想固定或记录下来,并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传播。(3)印刷传播:打破了少数人的传播特权,导致了文化和教育的普及,促进了知识及思想的扩散,由人际传播时代进入了大众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将人类由国内传播引入国际传播,由大众传播带进跨国传播。(5)网络传播:
21、将各自独立的单一传播转变为综合传播,将单功能的媒体转变为多功能的媒体,由工业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4、 阐释关于受众研究的“社会参及论 ”理论的主要观点(l)大众传播媒介应是公众的讲坛,而不是少数人的传声筒。(2)公民及其团体既是讯息的接受者,又是讯息的传播者。(3)许多人已不满足消极地当一名接受名,一种试图积极参及传播的自我表现欲正在增长。(4)让受众参及传播,正是为了让他们积极地接受传播,因为人们亲身参及形成的观点更直接、牢固。(5)参及传播是受众表达权、反论权的具体体现。5、 阐释“守门人”的含义并说明守门人的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含义:在大众传媒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被传播、传播多少以
22、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功能:检查、加工,评价、导向、桥梁6、 阐释关于受众研究的“满足需要论”理论的主要观点又叫使用及满足论 。是一种兴起于本世纪40年代形成于70年代的受众研究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受众对媒介产品的消费是有目的的,旨在满足某些个人的,经验化的需求,大众媒介想要获得成功,不仅要尽力了解受众对什么感兴趣,还要了解为什么感兴趣 。受众面对大众传播并不是被动的,实际上受众总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所偏爱的和所需要的媒介内容和讯息,而且不同的受众还可以通过同一个媒介讯息来满足不同的需要,并达到不同的目的 因此,不是传播媒介在使用人,而是人在使用媒介;而人使用媒介说到底只是为了满足其需要而已 7、
23、描述传播效果研究中,“文化规范论”的主要内容文化规范论是梅尔文德弗勒在大众传播理论(1966)一书中提出来的一种传播效果理论 大众传播媒介之所以能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为,是因为它发出的信息能形成一种道德的文化的规范力量;人们不知不觉地依据媒介逐步提供的“参考架构”来解释社会现象及事实,表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媒介的这种影响不是在突发的过程中,而是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缓慢地渗透进受众的思想和脑海中去的 。8、 描述“创新扩散论”中关于传播效果形成的五个阶段(1) 知晓阶段:个人意识到某种事物存在,但还不了解详细情况。(2) 兴趣阶段:个人对某种新事物产生兴趣,同时希望进一步了解它;(3) 评价阶段:个人心理考虑这种新事物对他们的目前和未来的适用情况,并决定是否尝试一下;(4) 试用阶段:个人奖某项新事物在小范围内使用,以检验其效用;(5) 采用阶段:个人全面的采用这项新事物或新概念。9、 阐释霍夫兰关于“社会说服论”的基本观点(1)要想产生积极的说服效果,传播者应有高度的可靠性 可靠性的两个主要因素是专精(实际具有的知识)和值得信赖(具有良好的品质和动机)(2)讯息特性影响说服效果 (3)受众个性因素影响说服效果 (改动:名词解释2,简答题5,8,13,论述题6,8)第 6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