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调节设备与系统项目质量保证方案_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调节设备与系统项目质量保证方案_参考.docx(5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泓域/环境调节设备与系统项目质量保证方案环境调节设备与系统项目质量保证方案xx集团有限公司目录一、 项目概况4二、 公司简介7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8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8三、 预防9四、 独立的监督10五、 质量控制12六、 验证与确认14七、 坏质量的代价16八、 什么是质量17九、 实施质量保证19十、 规划质量管理32十一、 项目经济效益评价36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37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38利润及利润分配表40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42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45十二、 投资方案46建设投资估算表48建设期利息估算表48流动资金估算表50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51项目投资计划与
2、资金筹措一览表52一、 项目概况(一)项目基本情况1、承办单位名称:xx集团有限公司2、项目性质:技术改造3、项目建设地点:xx园区4、项目联系人:任xx(二)主办单位基本情况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既是实现经济、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既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外在要求,也是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在需求;既是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战略需要。遵循“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依法经营、诚实守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回馈社会、实现价值共享,致力于实现经济、环境和社
3、会三大责任的有机统一。公司把建立健全社会责任管理机制作为社会责任管理推进工作的基础,从制度建设、组织架构和能力建设等方面着手,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社会责任管理机制。公司秉承“以人为本、品质为本”的发展理念,倡导“诚信尊重”的企业情怀;坚持“品质营造未来,细节决定成败”为质量方针;以“真诚服务赢得市场,以优质品质谋求发展”的营销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纵观全局,争取实现行业领军、技术领先、产品领跑的发展目标。 本公司秉承“顾客至上,锐意进取”的经营理念,坚持“客户第一”的原则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公司坚持“责任+爱心”的服务理念,将诚信经营、诚信服务作为企业立世之本,在服务社会、方便大众中赢得信誉
4、、赢得市场。“满足社会和业主的需要,是我们不懈的追求”的企业观念,面对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的良好机遇,正以高昂的热情投身于建设宏伟大业。公司以负责任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符合法律规定与标准要求的产品。在提供产品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其对消费者的影响,确保产品安全。积极与消费者沟通,向消费者公开产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努力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公司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持续推进产品升级,为行业提供先进适用的解决方案,为社会提供安全、可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三)项目建设选址及用地规模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园区,占地面积约28.00亩。项目拟定建设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规划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公用设施条件完备,
5、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四)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10532.27万元,其中:建设投资8246.8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8.30%;建设期利息190.4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81%;流动资金2094.9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9.89%。(五)项目资本金筹措方案项目总投资10532.27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集团有限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6645.26万元。(六)申请银行借款方案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3887.01万元。(七)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
6、P):22100.00万元。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17314.91万元。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3505.25万元。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25.22%。5、全部投资回收期(Pt):5.56年(含建设期24个月)。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7070.77万元(产值)。(八)项目建设进度规划项目计划从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到工程竣工验收、投产运营共需24个月的时间。二、 公司简介(一)基本信息1、公司名称:xx集团有限公司2、法定代表人:任xx3、注册资本:1100万元4、统一社会信用代码:xxxxxxxxxxxxx5、登记机关:xxx市场监督管理局6、成立日期:201
7、5-9-127、营业期限:2015-9-12至无固定期限8、注册地址:xx市xx区xx(二)公司简介本公司秉承“顾客至上,锐意进取”的经营理念,坚持“客户第一”的原则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公司坚持“责任+爱心”的服务理念,将诚信经营、诚信服务作为企业立世之本,在服务社会、方便大众中赢得信誉、赢得市场。“满足社会和业主的需要,是我们不懈的追求”的企业观念,面对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的良好机遇,正以高昂的热情投身于建设宏伟大业。公司以负责任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符合法律规定与标准要求的产品。在提供产品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其对消费者的影响,确保产品安全。积极与消费者沟通,向消费者公开产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
8、努力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公司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持续推进产品升级,为行业提供先进适用的解决方案,为社会提供安全、可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三)公司主要财务数据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项目2020年12月2019年12月2018年12月资产总额4374.613499.693280.96负债总额2052.281641.821539.21股东权益合计2322.331857.861741.75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项目2020年度2019年度2018年度营业收入10257.708206.167693.28营业利润2563.002050.401922.25利润总额2203.031762.421652.2
9、7净利润1652.271288.771189.63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652.271288.771189.63三、 预防虽然可以靠增加质量控制手段来防止将有缺陷的产品交付给客户,从而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质量,但是否会降低缺陷产生的概率呢?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增加质量控制活动只能减少返工成本而不会降低缺陷发生的可能性。或许有些人会感觉到:如果有人检查工作成果,可能会促使人们更加认真而仔细地工作,从而会减少了错误的发生。但我们假设人是相对“理性的”,其工作质量不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能降低错误发生的可能性呢?答案是:采取措施防止犯错误,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预防措施。与其依靠
10、后续的检查措施(质量控制)来发现问题再修正,还不如在一开始就把它做好。预防要求“第一次就把事情作对”。但真正的预防和大多数人的直觉理解是不同的。所谓预防,就是采取措施保障一次性把事情作正确。没有人会有意识地做错事情,但总是以一定的概率出错。既然如此,预防所提倡的机制就是在“人是会犯错”的假设基础之上,设置定的措施防止人们出错或者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错误而迅速纠正。这里的预防机制需要一定的投入才能体现作用。大多数人也希望不出错,但却仅仅停留在“期望”和“意识”上,没有采取任何前期的投入来防止出错,自然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判别是否采取了预防措施,主要看是否在预防上有投入。认识到了预防的作用,就
11、需要在项目活动中去贯彻预防措施,怎样才能做到呢?第一,实施预防活动的前提是承认“普通人是会犯错误的”。这个观念被认可是实施预防措施的前提。第二,建立可以让普通人不犯错误的工作方法和流程,并加以遵循。这体现了前述“继承和传播成功经验”的基本原则。第三,一个建立好的流程要想起到作用,实施者必须对流程的把握到位,这样才能使得好的经验被真正复制和传承。所以对实施者进行培训,以掌握不犯错误的方法,也是预防措施得以起作用的必要环节。实施以上三个活动,才能真正做到预防。但这些活动本身也是需要资源投入的,那就意味着需要分配资源去做这些活动。在实践中这就成了一个难点。很多人在犯错之后,不得不投入成本去纠正,虽然
12、心疼,而又不得不做。而对预防,很多人却心存侥幸,能省则省,认为自己不会犯错。其实,预防的投入是必要的。四、 独立的监督遵循规范就能达到质量要求,但如何确保规范被遵循呢?可不可以假设每个人都会自觉地遵守制度和规则呢?如果不能,是否就需要一个独立的监督呢?利用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每个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人不会无理由地遵守制度和规范。就好像社会生活中的法律一样,对普通人来说,法律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每个人的自由,其目的是不伤害其他人,并有利于集体。如果没有法律的约束,可能你会侵害他人而获得更多的利益。但同时,比你更强势的人也可能会侵犯你的利益。所以法律虽然限制了你,但同时也保护了你。你之所以还愿意遵守法
13、律,一方面是违法代价的威慑力量,另一方面是你还希望通过法律体系来保护自身的利益。但其实每个人本质上可能更希望这个法律只约束别人,同时自己不受约束而获取更大的利益。企业内部的制度虽然类似于社会中的法律,但不会那般严格。虽然遵守制度最终是有益的,但对每个个人来说,违反制度所带来的好处是马上可以得到的,所以自觉地遵守制度和规范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愿望的实现有赖于某种约束机制的建立。企业之间的真正差别是在监督机制的运作成本上。自觉性高一些的企业,制度的监督成本就低一些;反之,需要很高的监督成本还不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在这里,我们实际上是希望流程和制度被所有人遵守,但是却需要假设人们不会自觉地遵守
14、,从而需要监督机制的建立来保证其被落实。对质量保证理解的另外一个角度是,让非技术人员来判断技术专家的工作成果是否可以实现其约定的质量目标。这不是通过直接检查产品和结果来判定,而是通过验证其是否遵循了约定的过程和规范来推测。这一过程能够起作用的基础就在于,需要事先制定出一个确实能够起到作用并被干系人认可的过程标准,且判别这一过程是否被遵循。五、 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活动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直接对产品进行检查,并且这种检查应该尽可能早地进行,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COPQ。检查活动需要贯穿整个生产过程。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有几个条件:需要制定明确的质量目标,因为有目标才有检查的参照物。最初的目标可能是针对最终
15、产品的,但这只能支持最后一道的产品检验,不利于减少COPQ。所以我们还需要把这个质量目标分解到产品的构造过程当中,以便于在早期就发现并纠正缺陷。错误被发现后,需要采取措施确保其被纠正。综上所述,质量控制活动就是确保产品在构造过程中符合其制定的规范和标准,及时发现和纠正其不符合标准的地方。但需要强调的是,质量控制活动的实施重点在于把质量目标的检查分解到生产过程中。实施的关键点是最终交付质量是否可以被有效地分解下去。常见的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形类似于,最终交付产品是子产品的集成。此时可以在子产品构造完成后就开始检验,所有产品集成后再进行检验,主要关注各个子产品协同工作的问题。一般来说,这种情况下的
16、质量控制活动比较好分解和实施。第二种情形有些复杂,产品的构造过程不是产品本身的分解,而是过程的分解。例如,软件产品要经过需求分析、设计、编码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有产出物,但都不是最终产品,质量控制活动可以对阶段产出物进行检验,但效果则取决于对中间产品检验的有效性上。中间产品如果是最终产品的子件,则一般可以按照最终质量标准分解来直接测试。但大多数情况下,中间产品都是最终产品的另一种形态。例如,描述最终产品的规格或者设计。这种情况下大多是通过“评审”来检验。评审过程本身的有效性对最终产品的质量影响很大,并不像对最终产品直接检验那样有效。很多项目的过程是上述两种情形的混合,但都普遍存在类似问,题
17、:检验中间产品远不如检验最终产品有效。质量控制活动除了关注对生产过程的中间产品进行检验外,还有一个重点:对发现的缺陷进行修复,也就是返工过程。返工活动有两个要点:对发现的缺陷进行跟踪和记录。对修复的结果进行检验。另外,还需要通过检验来确保修复过程没有对产品其他部分产生影响。简单来说,就是确保被发现的缺陷得到妥善修复。这一活动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来保障实施,例如缺陷跟踪系统。产品的质量缺陷是在整个产品构造过程中被有计划的质量控制活动或其他的随机活动所发现的,所以记录并跟踪其解决过程就显得很重要。六、 验证与确认质量控制是为了在生产过程中检查产品是否符合要求的措施。针对符合性质量和适用性质量两种不同
18、的质量观点,其参照的标准也会有所区别,从而反映出两种不同类型的质量控制活动:验证和确认,简称V&V。“正确”这个词的性质:前者是副词,修饰的是动词“构造”;后者是形容词,修饰的是名词“产品”。验证与确认都是为了质量控制,参照某一标准检查产品是否满足要求。但是,两者参照的标准并不一样。验证参照的是产品的规格,确认则参照产品本来的用途。显然,验证所参照的产品规格是显性的文档,确认则要复杂得多。当客户有某种需要而产生产品需求时,开发人员会把需求转化成规格。而这个规格就成为生产和制造过程中的参照基准。但问题是,所有的需要都被真实而完整地转化成规格了吗?这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可能的。从需求开始,构造产品的每
19、一个过程都会产生中间产品,都需要对其进行检查。参照定义的规格检查产品就叫验证。看看产品是不是能满足其预先期望的用途就是确认。简单地说,验证所参照的基准是明确的规格和需求,确认所参照的基准是客户的期望。大多数情况下,验证过程比较容易操作,而确认过程则容易被忽视。产品的最终期望是由客户确定的,确认过程的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必须有客户参与。但是对于一个中间产品,作为非技术专家的客户如何进行确认呢?这恰恰就是确认工作的难点。很多情况下,确认工作由于工程活动的局限而无法实施。产品完成后自然可以给客户作确认工作了,但是这就可能太晚了,因为确认的目的就是要确定是否构造了一个正确的产品。显然这是一个两难的境地,因
20、此大多数确认过程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点,就是在还没有出现最终产品之前,帮助客户想象产品完成之后的样子。七、 坏质量的代价质量目标是工作结果所需要达到的要求,但如果没有达到要求会产生什么后果呢?显然,客户不会接受这样的结果。例如,你去商店里买了一台不工作的电视机,你肯定会要求商店调换一台。但对厂家来说,不仅仅是给你更换了一台新机器,更麻烦的是原来的坏机器必须采取措施处理掉,或者维修,或者报废。但无论怎样,生产厂家都要花费额外的代价处理这些“没有达到要求的结果”。我们把这类活动称为返工。事实上,交付给客户后出现质量问题,其代价绝不仅仅是修复产品本身的问题。这个客户很可能会拒绝购买同一生产商的所有产品
21、,而且会影响他周围的人,使企业产生更大的隐性损失。对生产商来说,他们更关注的是没有达到质量要求后所产生的返工代价。因为这会侵蚀企业运作的本质目标获取利润。促使人们关注质量的真正动机其实是如何减少返工的代价,至少要避免把不合格的产品交付客户,所以产品在出厂之前要做一次检查。如果措施得当,这将避免交付给客户后出现质量问题。但如果在出厂前发现了不合格产品呢?同样也面临着类似的返工活动,或者修复产品,或者报废后重新生产一个合格的产品。无论怎样,都引起了新的活动成本。为了进一步减少返工代价,人们作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发现了一条极具指导意义的COPQ曲线。这条曲线度量了缺陷修复成本和缺陷产生与被修复阶段之
22、间距离的关系。返工成本与缺陷产生和修复阶段之间的距离呈迅速上升的指数关系。也就是说,项目初期的一些小错误,如果不及时修复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这和大多数人的直觉经验是相似的。由于COPQ曲线的存在,使得人们意识到:仅仅在最后关头检验工作结果,虽然可以避免交付不合格产品给用户,但仍然会导致高昂的内部返工成本,所以还需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加入更多的检验措施,以期在产生错误的早期阶段就纠正错误。这些检验措施被称作“质量控制”。八、 什么是质量学习质量管理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质量?我们在讨论项目目标的时候说过,所谓质量目标,就是完成的结果所应该达到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通常认为产品没有毛病,经久耐
23、用就是好质量。我们再看看国际标准化组织对质量所作的定义:反映实体(产品、过程或活动等)满足明确的或隐含的需要的能力特性总和。显然,这个定义要形式化得多。这个定义包括以下三个含义:含义一:实体是承载质量属性的具体事物。这可以包括:产品,提供各种享用功能的有形实物;过程,带来某种享受的服务;活动,在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中所开展的工作。含义二: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特性总和,表明质量高低并不取决于实体的各种能力特性是否最好,而只要满足需求(明确的或隐含的)即可。含义三:不同实体,质量实质内容不一样。例如,产品质量是指产品能够满足用户使用要求所具备的功能特性,服务质量是指服务满足顾客期望的程度,活动质量由工
24、作结果来衡量。回过来看我们最初的定义,“结果所应达到的要求”可以说是ISO定义的通俗表示。只不过,这里有几个需要引申的地方:第一,完成结果不仅仅指有形的产品,也可能指并不交付任何物质产品而相对无形的“服务产品”;第二,应达到的要求不仅仅是明确的、显性的需求,还包括隐含的需求。当我们去一家餐馆吃饭时,该如何理解这里面的质量概念呢?如果是狭义的质量概念,那么我们仅仅会关注餐馆所提供的食物是否符合要求。但如果是广义的质量概念,那么我们很可能就会更在意餐馆的环境是否卫生,是否有情调,背景音乐是否听着舒服,服务是否周到等。如果从这一点上看,大家或许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很多人认为麦当劳的汉堡包并不好吃,但不能
25、阻止它成为最赚钱的“餐馆”。有关质量概念的另外一个误解来自对技术指标等级的认识。衡量质量的标准来自对客户需求的满足,它是衡量相对性的指标,和绝对性的技术等级没有直接的关系。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4万元的夏利车和40万元的宝马车哪一个质量好呢?有人可能会回答“宝马质量好”。其实这个回答混淆了质量和等级之间的区别。我们说,4万元的夏利车如果实现了4万元所要求的所有技术指标,它就是高质量;40万元的宝马车如果只实现了38万元所要求的技术指标,虽然每一项指标都比夏利车高,但我们仍然认为宝马车的质量不高。九、 实施质量保证(一)项目中的质量管理活动从质量保证的概念中我们发现,人们对质量管理的认识已经从
26、,“关注产品本身”提升到“关注产品被制造的过程”上来。也就是说,好的过程确保了好的产品,这一点也重复验证了前述的“过程起到了经验传承的作用”。对过程的保障就是对产品的保障,其根源也在于“过程就是制造好产品的经验”。在项目中,质量保证活动都是围绕着项目执行过程展开的,但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确保约定的过程被遵循,也就是质量审计活动。其活动内容是检查项目实施活动是否遵循了约定的过程。如果发现偏差,需要及时纠正。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所出现的问题寻找过程改进的机会,改进质量。上述两部分内容相辅相成,其本质还是不断去完善过程来产生“好产品”。但项目本身的实践经验传播和继承并不局限于项目内部,而是和组织级的
27、活动有关。这既包括在制定质量计划的时候参照组织过去的经验,也包括把自身的实践经验贡献给组织。(二)质量审计质量审计的目的是确保项目遵循所约定的实施过程、规范和标准。这一方面是为了确保现代化大规模生产活动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被认可的经验得以传承。对组织来说,有序的生产活动显然更有效率,但获得这种结果的前提是个体遵循约定的制度和过程。质量审计活动就是对生产活动进行检查,以确保制度被遵循。般来说,这种检查集中在过程符合度上。质量审计大多是由独立的质量保证人员来实施的,可以是内部人员,也可以是外部人员,但必须遵循独立的原则。审计中所有发现的不符合项目都会被记录下来,项目经理应该在后续工作中尽快
28、纠正这些不符合项目。质量审计是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因为只有确保流程被实施,其项目活动的行为才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大多数企业在初次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的时候会遇到来自一线的阻力。在没有开展质量保证活动之前,大多数工程技术人员都会有一个相对自由的做事习惯,并且都认为自身的做法是最有效率的。但现在却被要求去遵循一个预先约定的流程,同时还被定期地监督和检查,这显然会遭到他们本能的抵触。质量保证活动的推行需要的是一个概念、意识和习惯的转化。在这个过程中,质量保证人员和一线的项目实施人员经常会产生矛盾和冲突。这也是大多数企业在建立质量保证体系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之一。事实上,大多数阻力都是来自这样一个
29、问题:“我们所遵循的流程是否就是最佳实践经验?”这个疑问经常困扰着流程的遵循者和流程实施的监督者,特别是在企业建立流程体系的初期,其流程制度并不一定完全是自身经验的总结,而很可能来自其他企业或者收集来的资料。在这种情况下,流程的优势被大打折扣,而引来的副作用却被放大。大多数企业在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的初期经常把质量保证人员定位为“警察”,用以监督企业流程执行的符合情况。从功能上来说,这种比喻并没有错,但却让一线的实施人员和质量保证人员形成了一种对立关系,并没有对工作产生积极的作用。质量保证人员无论是在项目初期帮助项目组确定项目应该遵循的流程,还是在执行中通过监督发现流程执行中的问题,其都是为了更好
30、地实现项目目标,所以我们可以把质量保证人员看做项目的顾问和咨询人员,两者之间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合作伙伴。监督并发现问题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寻找更好的机会,这样流程反而会被执行得更好。(三)质量改进检查项目实施是否遵循流程的审计活动,不是为了“揭短”,而是为了寻找改进的机会。但机会从何而来呢?缺陷的预防是通过预定义的过程来实现的,即使如此,通过质量控制活动仍然可以发现很多产品缺陷,这些缺陷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以下两类原因:预定义的过程是可以预防的,但是操作者没有遵守。预定义的过程并没有考虑到该类“缺陷”,也就是并没有对它进行预防。对于前者,我们需要做的是对操作者进行更好的培训,或者对过程的遵循加
31、强监督。但后一种原因则说明了所制定的过程存在改进的机会。所有人都不喜欢犯错,但不犯错误的前提是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从而避免犯错误。有经验的人成功率高,是因为他们已经固化了正确的行为习惯。但这一优势仅属于他们自身。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它需要的是一个属于组织一级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组织通过定义的执行过程使得所有人都可以达到有经验的人的执行结果和能力。这里并没有简单地把出现的缺陷当做一个负面影响来处理,而是把它看作一个可以被改进的机会。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重复出现以前出现过的问题。对出现的缺陷除了进行返工外,还需要判断缺陷的来源。如果是实施的问题,则需要改进实施。例如,加强培训,提高人员质量
32、意识,引起上级管理层重视等。如果是过程本身的问题,则进入过程改进的环节当中。(四)寻找关键性的少数质量工具:帕累托分析人们通常有这样的直觉:对一件事而言,所有的原因大致一样重要;对于一个商家而言,所有的顾客都一样重要,都需要关注;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某一范围内的所有员工大致有同等的价值;所有的生意、每一种产品、每一分利润对企业而言都一样好推而广之,所有的机会都有近似价值,我们应平等以待。可是,意大利人帕累托给了我们一个反直觉的失衡的世界。他得出这样的结论:20%的人口享有80%的财富,某一族群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与该族群所享有总收入或财富之间有一项一致的数学关系,而且这种不平衡模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国
33、度会重复出现。因此,80/20成了这种不平衡关系的简称,后人称为80/20定律或帕累托定律。80/20定律的重点不在于百分比是否精确(实际上精确的80/20关系出现的概率很小),而在于告诉我们:以一个关键的小的诱因、投入和努力,通常可以产生大的结果、产出或酬劳,这是一个可预测的事实。在经济生活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80/20现象:20%的产品和20%的顾客,承担了企业约80%的营业额;20%的产品和20%的顾客,通常带来企业80%的获利;20%的朋友,占据了你对外交往80%的时间;80%的人、80%的时间,使用的是电脑或电器20%的功能;而在产品发现的缺陷中,80%的问题来源于20%的起因
34、帕累托所发现的80/20原则强调了这样一个原则:“关键性的少数,其重要性大于次要的多数。”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那些关键而重要的事情上,其回报投入比要高得多。在质量改进环节中,需要利用80/20原则首先关注那些产生了80%问题的20%因素。其做法是,统计分类事件发生的频率分布,并且按照发生次数由高到低排列,这样可以看出哪些情况比较重要,这样的图被称作“帕累托图”。Y轴左边表示某种因素发生的频数(次数),Y轴右边表示某种因素发生的累计频率。X轴表示影响项目质量的各个因素或项目,曲线表示各种影响因数的累计百分数。具体步骤如下:(1)确定要统计的因素的分类依据。(2)收集一定时间内影响项目质量的各因素的
35、数据,统计各因素的频数,并计算其频率和累计频率。(3)根据影响质量的各个因素发生的频率,从左向右依次排列在X轴上,各种影响因素在X轴上的宽度一致,以直方柱的高度表示各因素出现的频数。(4)将计算的各因素的累计频率逐一标注在相应的坐标点上,并将各点连成累计频率曲线。(5)一般将累计百分数分为三类:累计百分数在080%为A类,此区间内的因素为主要影响因素;累计百分数在80%90%的为B类,此区间内的影响因素为次要因素;累计百分数在90%100%的为C类,此区间的因素为一般因素,不作为解决的重点。所以,帕累托分析又被称为“ABC分类法”。80/20原则其实并不仅仅就是个质量工具,它也是一种工作和生活
36、中的指导性原则,和其他一些管理理论相互呼应。例如: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目标排列优先级,这就要求识别出对项目最有价值的那些目标并优先保障。约束理论中,强调识别瓶颈,并且投入资源首先全力消除它,也反映了寻找最关键要素的指导思想。在系统模式中,寻求解决根本的杠杆解也是要求去除表面的解,寻找关键的思路。(五)寻找问题的根源一质量工具:鱼骨图通过帕累托分析可以得到那些最需要首先解决的80%问题,下一步就是寻找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我们可以借助一个工具鱼骨图,也称因果分析图,又因为其发明人为石川馨而被称为“石川图”。鱼骨图的目的是将原因和结果联系起来,并且对观点进行有效分类。一个经常采用的分析过程是从“人
37、、机、料、法、环”五个因素作为起点开始进行“头脑风暴式”的原因查找:“人”,是指过程实施的人员。“机”,是指操作过程所需要的工具或者机器设备。“料”,是指原材料,也就是项目的输入。“法”,是指操作方法或者操作过程。“环”,是指实施活动所处的环境,包括工作环境,也可以指管理、市场等外部因素。这5个方面仅仅是帮助寻找问题根源的5个出发点,其目的是给出一个指引。鱼骨图强调的是发散性思维。也就是说,先不管这是否就是主要因素,只要是对问题的产生有影响,都可以在第一阶段中进行罗列,罗列的同时进行分类。从5大类开始,利用类似鱼骨的形式,“大刺”上生“小刺”,逐步细分。但总体来说,鱼骨图是通过发散来汇聚所有可
38、能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强调的是“广”而“全”。实际操作上,鱼骨图往往仅是寻找问题根源的第一步,这种广撒网的方式无法给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因为资源总是有限的。所以在罗列完所有的可能性之后,需要给出每一类因素对问题产生所占的权重。也就是说,还需要判断哪一类因素是最先要解决的,然后针对这类因素进行深入挖掘,即先“广”后“深”。(六)追根溯源质量工具:五个为什么有一项统计,对一个问题连续追问五个为什么,就可以得到该问题产生的根源。相对其他质量工具来说,这并不是一个正规化的方法,而更像是一种处事态度,但在实践中却非常有效。操作时,连续追问五个为什么看起来简单,但有一个技巧需要掌握。例如,虽然大多数人知
39、道看书是好事,但未必做得到。我们就此作以下提问:问:为什么不看书?(第1个Why)答:没有时间。问:为什么没有时间?(追问,第2个Why)答:工作忙。问:为什么工作忙?(追问,第3个Why)答:因为老板分配的工作多(这个回答阻止了继续追问的可能性,因为问题根源被转移了)上面的示例具有普遍性意义。连续的“为什么”追问会在最后那个回答后终结,因为回答者把根源转移到他人身上。也就是说,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是因为“别人”造成的,“我”无能为力。发问者在遇到这种情况时要特别注意,这说明:已经接近问题根源,因为回答者开始试图转移视线。可能问题真的需要从其他环节上寻找,可以照此继续追问他如果是上面第一种情
40、况,我们说问题的根源基本上很接近了,但这个时候需要某种技巧处理这种转移视线的回答。例如问:你的工作效率还有提高的可能性吗?(把问题重新转移回来)答:可以。问:那为什么不想办法提高工作效率呢?(继续追问)答: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只从外部找原因。(找到问题根源)在追问“为什么”的过程中,往往显示出这样一种倾向:人们常常把责任推脱到外部因素上。道理上这没有什么不对,特别是很多情形下,这也是一种客观现实。一件事情要想成功,其成功的依赖条件包括你所能控制的内部因素,也必然包含你所不能掌控的外部因素。这说明,就算你百分之百努力并做到位,也仍然存在使事情不成功的外部因素,“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此时你的处事
41、态度有两种:一种是只关注外部那些不可控的因素,但这只会为事情不成功寻找理由,为自身不努力寻找借口。久而久之,不可控因素的范围会扩大,可控因素的范围会缩小,事情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来越小了。另一种是忽视那些不能掌控的外部因素,仅仅关注自己所能影响的,这样就会继续努力。虽然事情的成功仍然存在不可控的外部因素,但由于你的争取,实际上影响事情成功的可控因素范围在扩大。由此可以看到两种处事态度的差异:前者称为消极的,因为其总在关注事情不利的一面;后者称为积极的,因为其即使存在不利因素,但仍然不放弃努力。虽然不能保证在某一件事情上后者一定会做成,但至少成功的概率总是比前者要高得多。虽然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
42、力肯定不会成功。道理很简单,但体现在日常行为上面,上述的5个为什么追问往往受阻于人们的消极态度。(七)过程改进寻找到产生问题的根源,通过制定或者改进流程来消除,这一过程被称为PDCA循环,由戴明博士最早提出。P、D、C、A四个字母所代表的意义如下:P计划,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计划的制订。D执行,执行就是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C检查,就是要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清哪些对了,哪些错了,明确效果,找出问题。A行动(或处理),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或制定作业指导书,便于以后工作时遵循;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以免重现。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到下一个P
43、DCA循环中去解决。PDCA循环有以下四个明显特点:周而复始:PDCA循环的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完结,而是周而复始地进行。一个循环结束了,解决了一部分问题,可能还有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再进行下一个PDCA循环,以此类推。大环带小环:类似行星系,一个公司或组织的整体运行的体系与其内部各子体系的关系,是大环带小环的有机逻辑组合体。阶梯式上升:PDCA循环不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的循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水平逐步上升的过程。统计的工具:PDCA循环应用了科学的统计观念和处理方法作为推动工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典型的模式被称为“四个阶段”、“八个步骤”。四个阶段就是P、D
44、、C、A,而八个步骤是:分析现状,发现问题。分析质量问题的各种影响因素。分析影响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针对主要原因采取措施。执行,按措施计划的要求去做。检查,把执行结果与要求达到的目标进行对比。标准化,把成功的经验总结出来,制定相应的标准。把没有解决或新出现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解决。显然,PDCA循环强调改进是一种试探性的行为,结果被确认达到了目标,才会被引入流程中来固化。事实上,一次流程改进活动融合了前面所讲的几个活动,包括识别改进机会、确定改进范围、定位问题根源、制定改进方案并实施等。最初的过程管理思想可以追溯到泰勒的科学管理,其目的是推广最有效率的工作方式。以后这一思想在工业界被
45、发扬光大。早期强调的是:贯彻和执行已被证明是最有效率的标准化过程。但随着发展过程管理的重心逐渐从执行上转移到了确定最优过程本身上来。既然过程是过去最佳实践经验的集合,那也就意味着随着经验的累积,过程本身也会不断改进。强调遵循过程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所遵循的过程确实是最佳经验。所以建立过程不断被优化和改进的机制就成了过程管理的核心。但经验的继承和传播不仅仅是项目一级的活动内容,必须上升到组织级层面才有更有效率和意义。十、 规划质量管理(一)质量活动和质量成本质量活动包括事前预防,通过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尽可能一次性把工作做对,减少错误的产生。事后检查,利用质量控制活动对完成的工作成果进行检查。这部
46、分工作也被称作质量控制或评价。出错后的补救活动。这3种类型的活动构成了质量活动的主要内容,它们的执行都是需要成本的。其中,预防活动称为P成本,检查活动称为A成本,补救活动称为F成本。3种成本构成了质量成本的PAF成本模型。(二)质量经济性质量的不一致性成本发生在偏差被检查出来之后,它可能是被客户或者是内部的质量控制活动所发现,但只要发生这种情况,这部分成本就必然会被花费。这部分成本是被动产生的,很难事先估计。质量的一致性成本发生在偏差被发现之前,也就是说,还不知道是否会“做错事”,但必须假设可能会出错,从而预先作出一系列的预防和检查活动。这部分活动是一种主动性的保障措施,是可以事先计划的。事实
47、上,一致性成本和不一致性成本之间是存在着关联的,一致性成本是主动因素,而不一致性成本是被动因素。如果一个项目在一致性成本上投入比例较大,那么其质量也会较高,不一致性成本会相应较低;在一致性成本上投入较低,其质量会较差,从而不一致性成本就会相应升高。项目的质量成本是两者之和。显示了一个最佳平衡的原则,控制一致性成本在一个适当的比例可以取得最佳的效益和成本之间的平衡。但在现实操作中,这一点并不好把握。但我们却注意到这样一种情况:过高的质量会带来高成本,因为有高昂的一致性成本;但过低的质量并不意味着低成本,因为其后期有高昂的不一致性成本。两者的差别仅仅在于高质量是先期高投入产生的,而低质量则是先期低投入产生的,但后期会带来不得已的高返工成本。所以在没有把握产生最恰当的一致性控制成本时,偏向过高的好处总是大于偏向不足。在一个成熟的产业中,工艺和技术都比较稳定,其一致性质量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是一定的,这往往可以作为一种对质量活动评估的重要参考数据。(三)制订项目质量计划正如在前述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中所介绍的那样,项目的质量计划就是确定项目所要实现的质量标准,以及通过什么样的过程去达到这些标准。这份在项目初始阶段生成的“项目质量计划”,其内容应包括:项目和产品需要达到的质量目
限制150内